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6-06 16:52:1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以实验中学为例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教育教学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了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中小学校迫切需要深入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落实教育现代化发展[1]。本文以榆林实验中学为例,阐述了“十三五”以来中小学校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和实践。

“十三五”以来,榆林实验中学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启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内涵提升[2],充分发挥了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信息素养是使用信息工具作为主要工作手段时,解答问题的技术及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加深,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专业化素养[3]。教育领域已经进入信息化2.0时代,这对教师与学生有了全新的工作标准及相关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进而使教学工作形成特色,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标准化高中,是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市唯一的机器人研究示范基地。近年来,学校荣获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榆林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榆林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有46个教学班(高中28个,初中18个),在校学生2112人。教职工235名,其中专任教师208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现有多媒体会议室1个,通用技术教室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6个,美术教室1个,音乐舞蹈教室2个,录播教室3个。建有500兆校园网,全体教职工配有笔记本电脑,学生用机324台,全校46个教学班都安装最先进的希沃电子白板电教系统设备。

二、信息素养调查现状与结果分析

为了解榆林实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更好地为提升中小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榆林实验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中小教师信息素养中应当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一)调查背景

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截至2018年9月,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4%,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1%。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在转段升级的起步阶段,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4];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5];在2022年前,补齐中西部教育发展短板,加快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6]。

(二)调查工具

为了使本次调查行之有效、简单和可操作性强,从量的方面获得榆林实验中学的教育信息化数据,本研究采取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来获取相应信息。在此之后,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进行抽样巡查。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有利于广泛收集各种情况和资料。评价从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四个维度进行。

(三)样本选取

本研究样本来源于两部分,教师部分与学生部分。需要考虑样本个体基本属性特征的覆盖面,如教师年龄、教龄、性别、任教学科、学历层次,学生的年级、班级、性别等,分别发放问卷200份与500份,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接近93%,以此来保证本研究调查科学严谨性。

(四)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调查数据显示85%的教师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备课,并认为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75%的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存在4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一般重要。以上数据可表明:大部分师生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少有教师与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了解信息化教学趋势和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弱,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种自觉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习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信息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评价、选择信息。调查数据显示,接近50%的教师在日常使用电脑过程中,没有定时清理与备份重要文件的习惯,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会间接的使用别人的教学资源;35%学生也同样存在直接使用别人作品的习惯,并且他们对黑客这个身份没有正确的认识。可表明:大多数教师能够正确地评价网络上的信息,不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网络信息,但对网络上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性重视程度还不够。受自身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理论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处理的方法与原则、信息的社会文化特征等。有了对信息本身的认知,就能更好的辨别信息,获取、利用信息。调查数据显示65%的教师只知道1到3个课件制作平台资源,对不同种类的软件功能还不能准确定位;85%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是由哪部分组成,并能分清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随着各校不断重视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一部分教师开始使用信息化硬件设备,但普及率以及熟练程度还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使用的软件仅用于通信、备课、处理文档等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网络知识检索知识,获取教学资源,不会使用相应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根本提高。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调查数据显示:55%的教师能够独立的使用网络进行课件制作,并对office办公类软件有熟悉的操作;58%的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学习成果。说明大部分中职教师只能使用WORD、PPT以及通信软件等简单的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服务,而运用更先进的信息手段对课件再加工、对资源再丰富、对课程再整合的能力还需要再提高。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以及网络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等的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受各种信息知识匮乏、信息能力较差的影响,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仍然有心而力不足,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五)存在问题分析

1.管理层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学校尚有部分管理干部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必将会给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带来巨大的变革。

2.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配套制度仍需完善

需要学校领导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再造流程,从高层推动,以信息化促进管理规范化、应用现代化,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付诸实践,而不是仅停在口号上。

3.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学校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各方面建设经费仍然紧张,信息化建设只能靠积极争取项目解决,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缺乏固定的年度经费投入,应用系统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常因资金问题得不到落实。

4.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难以转变,灌输式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存在显著不同,这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与教师难以建立平等的关系,就很难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影响着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由于与学生缺少沟通交流,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而就影响教学计划的制定,影响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三、有效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的策略

结合以上的调查分析及存在问题,榆林实验中学以“全员参与、分类评价、全面提升”为指导思想,构建成立一个组织、搭建两种环境、出台三项激励、采取四大措施、组织五类大赛、制定多重评价六个维度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我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一)成立一个组织,提高信息化意识

学校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推进陕西智慧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组织领导,把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包含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电教中心成员、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以及市、区电教专家。该小组除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校园建设,还通过信息化课堂展示、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校教师自觉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教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整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的强烈意识。

(二)搭建两种环境,夯实信息化基础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工作,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教师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一是硬环境,为了保证学校教师能正常使用信息化设备,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每个教室添置了投影机、实物投影仪、希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添置了高配置的录播教室;二是软环境,加强网络学习的平台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两大信息化平台建设。网络学习的平台包括网上教学和教学辅导、网上自学、网上师生交流、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在内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能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主要包括教师自制PPT课件、网络课程、主干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名师名课视频、主干课程的教学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些软硬件的充分准备为教师信息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出台三项激励,调动信息化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专门出台《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奖励办法》《信息化大赛奖励办法》,每学期均对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另外每学期的绩效考核方案中也专门有信息化应用的加分项,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激励教师,大大调动了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积极性。

(四)采取四大措施,提升信息化能力

1.强化校本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

对于基本信息技能的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如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的使用以及PPT课件基本制作等,将较高信息技能的培训面向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如PPT课件的高级应用以及格式化工厂等,实行差别化培训。

2.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对全体教师不仅进行基本信息技能的培训,如邀请相关专家对学校信息技术骨干进行技术与意识方面的培训,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开展网页制作培训、Flash电脑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基本操作培训。

在此过程中,培训者与学员之间都可以及时把握教学情况,收集、整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把问题通过网络或者知情者直接反馈到培训中来,再经由培训者组织研讨活动,把问题引向深入,扩展认识。另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为了参加省市微课大赛,组织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培训,为了参加信息化大赛,邀请其他学校在国家、省信息化大赛中得过大奖的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经验分享。

3.校内培训与外出培训相结合

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体教师在校内培训,送出去的方式将部分有潜力的教师送到有关学校及其他部门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其操作技能、信息化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当然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来还要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校内培训。

4.教师自我研修

要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学习、实践应用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组织五类大赛,激发信息化活力

学校每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分专业的课件大赛,第二学期组织各文化课、专业课的同构化教学设计大赛,也积极参加省市信息化大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软件比赛等等。充分利用各类大赛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信息化水平提高,激发学校信息化活力。

(六)制定多重评价,落实信息化管理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以及《陕西省国家教育考试信息化达标率评价标准》等文件为指导,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了初级要求、中级要求、高级要求。通过制定不同标准信息化评价体系,让所有教师都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已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素养。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信息化能力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也要进行动态调整。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戴尔公司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论断:“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显然,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进行信息化教育仅仅掌握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信息科学知识,重视信息开发利用。

(一)主要任务及举措

1.构建健全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学校应该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点与需求,构建健全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首先,学校应该对内部教师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根据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合理地调整培训内容,将信息素养培训工作加入到教师的在职培训考核工作之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学效果、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完整记录分析,把这些工作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地督促师生对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应该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水平制定相应标准,将信息素养水平加入到标准之中,并设立相应的规范要求。学校应该加强与信息素养培训机构的合作,根据院校实力,建立一个集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培训系统,这样才能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学校与教师应该重点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是通过软件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硬件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传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注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学与科研充分地加以融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促进信息素养的研究发展,进而创建出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示范性课程,通过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配合,构建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

3.营造培养信息素养的良好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较多,教学内容及教学优势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增强同行之间的交流,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而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学校应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起一套功能完善,具备交流功能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样就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影响下,网络教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果不能加以改变,就难以满足当代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配合性。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内容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引入。例如:所学专业的行业标准及对员工的具体要求,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渗透等;通过在网络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同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让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预期成效

通过五年的建设,学校管理、教学、实训、科研、校园生活等方面全面实现智慧化,信息化建设达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智慧校园,为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而提供支撑和保障,对区域内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信息化永远在路上,只要领导重视、中层推动、以上率下、上下同欲、人人应用,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学校质量内涵也将大大提升。

word该篇DOC格式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共有704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下载
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