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讲话致辞 > 民主生活会发言 >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3-04 05:03:0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文章标题: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

五”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明确指出了“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也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强调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四项原则”思想指导下,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六个必须”: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助推器。如果国家的自主创新不足,就很难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强劲的动力支持。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只有城市的发展,而没有农村的发展;不是只有一个或几个重点区域的发展,而没有所有区域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

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面对我国正经历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一五”规划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目标

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4年翻一番。最新的2014年版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折算(即以所谓实际数字)为840美元。这是中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标志。2014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000美元。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680美元。

第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

“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简单地说,所谓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就是指每创造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根据惯例,一般以生产一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标准煤吨数作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从中国环境资源信息网得到“十五”计划制定时的数据(具体数据尚未统计出),预计“十五”期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以1990年

不变价)由2014年的2.77吨标准煤下降到2014年的2.2吨标准煤。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目标,到2014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以1990年不变价)将约为1.76吨标准煤。

第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一般而言,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企业,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国的名牌优势企业集中在服装纺织、轻工制造和电子通讯类产业,先后出现了海尔、联想、华为、春兰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今后,我国企业发展必须走加大科学技术含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争取有更多业绩良好的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今后,我们将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进“走出去”战略,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更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如中石化、海尔、春兰、联想等)主动走向国外,已形成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雏形。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中,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来看,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既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取得明显成效的结果,同时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在财政上和政策上加大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困难群体经费的投入比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价值取向。

第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增长的目标上将更注重人文本质,为提高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累物质条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和“共享成果”的政治理念,使中国城乡十几亿人都能够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第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稳定的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安全生产状况既是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抓好煤炭生产、危险品运输、公共交通安全等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治理好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隐患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稳定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三)主要任务

五中全会在认真总结“十五”计划提前顺利实现的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安排:

第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面貌出现历史性的新变化、新气象。

第二,实行以提高经济“质量”为重点的新产业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合理安排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加强和巩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要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高技术、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此,必须加大技术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区域发展基本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初步勾勒出了未来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健康发展的城乡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反差、城市与乡镇的反差。为了防止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盲目扩张,防止中小城市因各种政策或资源因素而萎缩,防止城市和乡镇之间差距扩大,“十一五”规划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务求节约能源资源取得重要进展。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第二篇: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文章标题: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明确指出了“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明确指出了“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的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也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强调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四项原则”思想指导下,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六个必须”:一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助推器。如果国家的自主创新不足,就很难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强劲的动力支持。为此“十一五”规划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四是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只有城市的发展,而没有农村的发展;不是只有一个或几个重点区域的发展,而没有所有区域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

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面对我国正经历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一五”规划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六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目标

不变价)由2014年的2.77吨标准煤下降到2014年的2.2吨标准煤。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目标,到2014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以1990年不变价)将约为1.76吨标准煤。

第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一般而言,一个经济强国必须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企业,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我国的名牌优势企业集中在服装纺织、轻工制造和电子通讯类产业,先后出现了海尔、联想、华为、春兰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今后,我国企业发展必须走加大科学技术含量、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争取有更多业绩良好的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今后,我们将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机制。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推进“走出去”战略,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更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几年,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如中石化、海尔、春兰、联想等)主动走向国外,已形成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雏形。此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中,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实来看,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既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取得明显成效的结果,同时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在财政上和政策上加大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以及困难群体经费的投入比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价值取向。

第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十一五”规划在经济增长的目标上将更注重人文本质,为提高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累物质条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更加强调“共同富裕”和“共享成果”的政治理念,使中国城乡十几亿人都能够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好范文网范文网()

第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同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稳定的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安全生产状况既是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进一步抓好煤炭生产、危险品运输、公共交通安全等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治理好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隐患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稳定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三)主要任务

五中全会在认真总结“十五”计划提前顺利实现的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作出明确安排:

第一,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面貌出现历史性的新变化、新气象。

第二,实行以提高经济“质量”为重点的新产业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挑战和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合理安排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加强和巩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要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高技术、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此,必须加大技术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区域发展基本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初步勾勒出了未来区域发展的宏观格局: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健康发展的城乡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反差、城市与乡镇的反差。为了防止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盲目扩张,防止中小城市因各种政策或资源因素而萎缩,防止城市和乡镇之间差距扩大,“十一五”规划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务求节约能源资源取得重要进展。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严格环境执法。总之,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三篇: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新起点上的新目标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十一五”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具体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如何理解“十一五”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十五”发展成就、科学分析“十一五”面临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这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使“十一五”发展切切实实地站在一个新起点上。

一是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通过“十五”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在转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是站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我们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倍;财政收入达到3.5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优化,进一步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内在活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十一五”进一步解决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四是站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正在实践中逐步落实。“十五”期间取得的社会发展成就,为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特别是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可以说,一个人有成长中的烦恼,一个国家也有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靠成长消除,发展中的问题靠发展解决。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更加努力。落实“十一五”规划,就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规划是怎样勾画发展蓝图的?

“十一五”规划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到“十一五”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上,具体化为“六个必须”的原则和“六个立足”的政策导向。这样,就使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上,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上。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以及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经济增长等9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这些目标,立足我国国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六个立足”

一、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二、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三、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五、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六、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十一五”规划勾画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规划提出10项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既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既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改革开放的任务;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又明确了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有原则性的意见,也有具体的要求,这就使贯彻落实有了很强的操作性。

总的看,“十一五”规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人文、社会、环境等在规划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规划的22个主要指标中,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有8个,反映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有8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很多问题都有明确指标。可以说,百姓盼望的,正是政府关注的;政府要做的,正是百姓急需的。关注民生、造福百姓,成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十一五”规划,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蓝图。

规划的实施能给群众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2006年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颁奖大会,向积极为制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80位代表,颁发了公众建言献策奖。在2005年10月到12月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共有5000多人次为规划纲要的制订提出了数万条建议,其中不少都被采纳。

广大群众如此关注规划纲要的制订,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十一五”规划改善自己未来生活的热切期待。

从《纲要》全文看,十四篇、四十八章、五万多字,既谈国计,又论民生,国计紧扣民生,处处体现民意;既关乎大政方针,又关乎群众利益,措施以人为本,目标惠及百姓。那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能带给群众哪些实惠,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呢?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 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点等。

社会福利 建设综合福利中心、社区福利设施、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

公共卫生 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医院建设。

社区服务 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社会保险服务。

防洪减灾 建设治淮骨干工程,加强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主要江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治理尾矿库危库、险库和危险性较大的病库,搬迁城区内安全距离不达标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企业。

国家灾害应急救援 建设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基层政法基础设施 新建和改造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

――人们的“腰包会更鼓”。“十一五”期间,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会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继续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趋向合理,不同地区和阶层群众之间的差距会有所缩小。“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10年分别达到13390元和4150元。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花,生活会更宽裕。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逐步解决。“十一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5%提高到80%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孩子义务教育不用交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还将免费获得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新增和转移9000万就业岗位、着手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将为普通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趋和谐。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增进人际关系和谐,摆在了“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同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年均减少量控制在0.3%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那时候,不仅天更蓝、水更清,而且人们的心气会更顺,关系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多彩。“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文化市场更趋繁荣。特别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给群众带来的实惠远不止这些,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好处。可以期待,未来五年,我们将拥有更加宽裕的生活、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这将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怎样使“十一五”规划从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十一五”规划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热切期盼,无疑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一个好规划。但人们担心的是,规划能不能真正落实,会不会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

落实好“十一五”规划,首先是让这个规划进一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2006年“两会”后,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推出了“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经典中国·落实?十一五?”等系列报道,在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真正理解它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关注民生的规划,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工作部署上来。

落实“十一五”规划,关键是要有体制机制作保障。在规划纲要的许多亮点中,有一点特别引人注目,就是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机制。对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规划专门作出了安排。哪一些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哪一些主要通过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来实施,哪一些是政府的承诺,哪一些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来落实,都一一明确说明。规划还第一次把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种不同的属性,约束性指标要进行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有的还要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这有利于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有利于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考核和政绩考核体系。

实现“十一五”目标,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贡献才智。我们每个人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受益者,也是未来五年宏伟蓝图的实施者,都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增砖添瓦,多作贡献。只有大家都来关注规划的实施,参与规划目标的落实,“十一五”规划才不会落空。

有位网民对“十一五”规划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一篇大文章,一个好方向。这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十一五”发展前景的信心。如果说“十五”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征程上跨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期间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迈出更为豪迈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雄厚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指标的两种属性

“十一五”规划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深度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06年3月16日电。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2日。

第四篇:乡村十一五规划材料

文章标题:乡村十一五规划材料

**村“十一五”规划2014年至2014年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是我市跻身全国50强,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实现我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突破,根据我村实际,经两个议事会研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我村“十一五”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稳步发展。(二)、主要目标我村“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优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辽系核桃,稳步推进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实现柴牛养殖的快速增加和柴鸡养殖的突破,继续做好以矿工为主的劳务输出工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硬化村内主要街道,建成一所高标准的幼儿园、一所村级卫生所、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为广大群众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1、充分利用水浇地,保证优质玉米(农大108和3138)的种植面积,到2014年争取达到800亩。2、在二类地、山地中,扩大以小米、大豆、巴豆为主的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到2014年争取达到1200亩。3、对现有的23000株本地实生核桃树(老树3000株,新树20140株),实施嫁新,到2014年嫁新率达到80;新栽植辽系核桃10000株。4、稳步推进奶牛养殖,抓住奶牛市场价格低的有利时机,增加优质奶牛的存栏量,到2014年优质奶牛存栏量争取达到400头。5、发挥群众养殖柴牛的传统优势,突出发展柴牛养殖,迅速增加柴牛存栏量,到2014年柴牛存栏量由现在的500头增加到1000头。6、靠大户带头,增加生猪存栏量,到2014年生猪存栏量由现在的300头增加到500头。7、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实现柴鸡养殖的突破,到2014年实现柴鸡存栏10000只。8、继续做好以矿工为主的劳务输出工作,向开滦集团输送矿工60人,总数达到260人。9、尽快完成杨树坟井、滴吧水井、王家坟井、下河园井、王家坟东井5眼机井的再包工作,降低水价,保证水浇地面积。10、积极筹措资金,做好东山水泉井的配套工作。(电已配套)11、在村东水泉建一占地40亩的养殖小区,租赁给养殖户使用。12、在村北“北40亩”地建一占地30亩的集贸市场,解决集市堵塞交通的问题,并租给核桃经纪人使用,争取建成核桃集散地。13、招商引资,在村东临河建一占地3亩的柴牛屠宰厂,实现柴牛产销一条龙。14、筹建村内自来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难的问题。15、重点治理东大沟,继续修垫西至高思相,南至高明军猪场路段,解决全村的雨水排放问题。16、将全长830米的东北街、东南街、西北街、西南街四条主要街道砂石化。17、将全长120米的中大街水泥硬化。18、投资30万元,在村南高计柱牛场下坎建一占地5亩的幼儿园,解决北部各村的幼儿托管教育问题。19、在幼儿园西侧建一占地3亩的文体活动中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在幼儿园和文体中心之间建一占地1亩的村卫生所,解决村卫生所无处办公的问题。21、深入宣传、积极组织,推进沼气池建设,到2014年新建沼气池100个。

三、“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由事务管理型到经济发展服务性的转变,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2、建立林果、养殖两个生产技术小组,为群众提供林果和畜牧养殖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3、建立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简办红白喜事,倡导文明新风。

《乡村十一五规划材料》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乡村十一五规划材料。

第五篇:应当正确理解企业hr规划的基本概念

专家观点:应当正确理解企业hr规划的基本概念

?

? 作者:爱博仁采编 更新时间:2014-3-6 18:14:00 来源:舟山人力资源网信息中心【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9次 【我要评论】 【我要打印】

应当正确理解企业hr规划的基本概念

最近,笔者在查阅有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类书刊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材、专著对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解释,要么不够深入,要么存有歧义。笔者想就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

对“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理论界有以下一些表述:

1.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或其他大中型机构为实施其发展战略,实现其目标而对所属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依据(黄津孚编著《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199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

2.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安鸿章主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995年,中国劳动出版社)。

3.人力资源计划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的实质是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确定的目标。人力资源计划的质量和精确性既取决于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战略目标明确的程度、组织结构、财务预算和生产计划等因素,又有赖于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工作分析资料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提供的有效数据(张一弛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人力资源规划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内外条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和估价,在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资分配、职业发展等所编制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性计划(秦志华编著《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上几个版本的教材、专著,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表述,基本上代表和反映了国内学者的意见。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引进并翻译出版了一批国外大学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种表述:

1.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这种需求得以满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确定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企业总体上的竞争战略,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李小平译,[美]罗伯特l.马希斯的著《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199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2.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预测,并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规划实施的步骤。什么叫人力资源规划呢?它是为了确保数量恰当、类型合适的个体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满足组织的需求,而制定和实施计划、方案的过程(董克用等译,[加拿大]西蒙?多伦等著《人力资源管理:加拿大的动力源》,2014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人力资源计划是系统评价人力资源需求,确保必要时可以获得所需数量且具备相应技能的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就是使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供给与特定时期组织内部预计空缺的职位相吻合(葛新权等译,[美]韦恩?蒙迪等著,199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4.为了保证管理实践对商业需要的支持,各个机构必须不断监控变化的环境并设计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来处理他们,这个把人力资源问题与组织的商业需要联系起来的程序被称为“人力资源规划(hrp)”。人力资源规划被定义为“对组织的需要进行识别和应答,以及制定新的政策、系统和方案来使人力资源管理在变化的条件下保持有效的过程。……”作为管理专家,苏珊?杰克逊和兰道尔?舒勒指出,人力资源规划是“把其他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连接在一起并且把这些活动与组织的其余部分整合起来的(一条)线”(孙非等译,

[美]劳伦斯s?克雷曼著《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199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述各种国外发表的专著、教材,对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表述颇具代表性。这里应当指出,由于各书的作者或原著者以及翻译、校对者,对相关概念理解的差异,在各种文本相关章节的正文中,同样技术内容的阐述却使用了三种术语,即:

(1)人员计划(personnel planning)

(2)人力资源计划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hrp)

(3)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 ource planning,hrp)

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专著中,一般来说,专指某一项计划时多用plan,如人事计划(personnel plan),而泛指某类计划,特别是指某类计划活动的全过程时,则用planning,如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秦志华先生在他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拿到东方不一定行得通。如何借鉴西方成功的管理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秦先生这段精彩的引言,确实应当引起理论工作者深思。

一门学科的存在首先根植于人们丰富的社会实践,同时它又必须是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必

须有自己的正确的概念及其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得以成立,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因此,要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社会实践,认真地总结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同时,还必须在吸收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术语(概念)及其理论体系。

二、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笔者认为:对于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人力资源计划,它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简单地说,人力资源计划是在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之平衡的过程。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人力资源计划是短期计划,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要补充的计划。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各类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

从规划的期限上看,可区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和短期计划(一年及以内的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期计划。

从规划的内容和时限上看,中长期计划包括:①企业人力资源总体发展的战略规划;②企业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规划;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规划;④企业人力资源技能开发规划;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短期计划包括:①年度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计划,即人员补充计划;②年度企业全员绩效考核与评价计划;③年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计划;④年度企业劳动组织调整计划;③年度企业定编定岗定员与劳动定额计划;⑥年度企业员工薪酬福利保险与激励计划;⑦企业人事调配晋升与离退休计划;⑧年度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计划;⑨其他短期计划,如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计划,员工满意度调查计划等等。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总体规划。企业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人、财、物)彼此协调并实现内部供求平衡,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内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使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规划的重点和中心。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而且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它还能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又具有动态性,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纽带。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额定员、员工素质测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前提,而人力资源规划又对企业人员的招聘、选拔、考评、调动、升降、薪酬、福利和保险,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开发,以及企业人员余缺调剂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步骤与方法,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安排,充分显示

了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战略规划是从企业竞争战略的总体布局出发,确立方针、政策和策略,寻求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相对少的投入,取得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战略规划的期限很长,可以管五年,甚至是七、八年以上的时间。而其他单项的人力资源计划,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这些计划是它的实施计划,具体的支持计划。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这些计划实施完成的程度。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从内容上看,可以区分为:战略发展规划、组织人事规划、制度建设规划和员工开发规划等四类规划。

1.战略发展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的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的计划。

2.组织人事规划。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下属概念,它包括内容很多,如:

①组织结构调整变革计划。即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诊断,发现组织机构和部门结构现存的问题,围绕企业组织调整和变革的目标、措施、步骤、方法和期限等内容所制定行动方案。

②劳动组织调整发展计划。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计划的要求,通过对劳动分工与协作方式,工作地的组织状况,工作轮班方式和工时制度,以及技术工人的素质状况和结构特点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提高工效实现劳动组织科学化所提出的具体的措施计划。

③劳动定员定额提高计划。劳动定员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限额。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应适时地制定企业劳动定员定额计划,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有效贯彻按劳付酬原则,激励员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④其他的计划。如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计划,即人员补充计划;企业全员绩效考核与评价计划;员工薪酬与激励计划;人事调配晋升与离退休计划;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计划等等。

3.制度建设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法律保障,企业要保证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吸引、录用、维持、评价、调整、发展等六项基本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员工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它包括:企业全员培训开发计划,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计划,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计划、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等等,这类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员工个体素质,增强企业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按照我国的习惯,使用“人力资源计划”这一术语时,一般是专指企业短期的具体人力资源计划,而使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术语时,一般是泛指企业中长期的各类人力资源规划。按照英文经典的解释:planning一词除指“计划”过程,还可以理解为“策划”或“企划”的过程。因此,在我们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应当明确加以界定。

三、人力资源规划基本概念的正确表述

根据以上各种国内外教材、专著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2.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了满足企业组织发展的要求而制定的。

3.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适才适时适所,确保各类适用的人才(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动态的平衡。

4.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有效地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的素质,不断增强企业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

5.人力资源规划是将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连接在一起,并且把这些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整合在一起的连接线,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珠联璧合的关系。

6.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平衡和协调企业外部与内部劳动关系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涉及到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三大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积极协调好企业中人与物(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的关系)、人与人(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人与事(劳动者与日常人事管理活动关系)、人与组织(劳动者与团队、企业的关系)等多种关系。

7.人力资源规划是通过计划信息、计划预测、计划平衡、计划决策、计划实施和计划反馈(检查)等多个阶段实现的。

8.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预见性 (前瞻性)、战略性、动态性和系统性。

通过上述的分析,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概念,可作出如下表述:“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根据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供求预测,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适才适时适所,有效地激励员工,不断增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过程。”

word该篇DOC格式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精选多篇)范文,共有2245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精选多篇)下载
正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党课材料(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