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不耻下问》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4-11-29 07:07:3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小议“不耻下问”

小议“不耻下问”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呢?

②要做到不耻下问,首先应虚心求问 。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学的人不一定精通历史,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轻,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经验;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轻人的敏感。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③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勤于求问 。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地向下属和百姓请教。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下教》的文章,其中讲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余……”意思是说: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级求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④要做到不耻下问,还要善于求问。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即书本上的知识,“无字之书”是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就是我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会看、会听、会想、会问。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要领和窍门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问,便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⑤总之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不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能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羞耻,所以国君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第二篇:读《不耻下问》有感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细雨,这时是读书最惬意的时候,可不能错过啊。于是,当我写完作业后便拿起了一本《成语故事》的书,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

里面有一篇《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特别让我深受启发。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受到人们的好评。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

啊,孔圉那种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德尔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有句话说得好:“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市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老师的嘴里也常念叨着:“善问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为老师的一番话,使得我们班出了几个爱问家,有时连芝麻丁点的琐事,也要向老师问得个清清白白!

而我,可没有他们那么大的勇气,总觉得向老师或是向学识差的人请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应此,当我遇到问题需要解答的时候,很少去请教学识差的人和老师,最多也只是问问成绩好的同学罢了。

但看了这个成语故事后,我明白道:向别人请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态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管你请教的那个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从今以后,我再遇到问题,就要大胆的向别人请教,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

第三篇:《学与问》读书笔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不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就会感到很疑惑,得不到真正的思想。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是《学与问》。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这篇议论文主要哥白尼,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才会有后来的成就。哥白尼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喜欢这篇课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不会时,不管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只有学与问结合到了一起,才会成功;边学边问,养成良好习惯,才会从问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从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才会慢慢积累,获得成功。

人们常叫有知识的为有学问。对这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读到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了,原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第四篇:读书笔记宋玉对楚王问

由宋玉想到的

---读《宋玉对楚王问》有感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流传至今的主要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宋玉对楚王问》一文是楚辞体文章,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宋玉对楚王》一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辞、句的用法灵活。又因此文是宋玉与楚王之间的对话,所以文章的描写通俗易懂,不像一般的古文那样枯燥,深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此文,不仅让人知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的来源,还能加深人们对这些典故真实意思的了解。

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是运用借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孤芳自赏的思想,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才智之士不被人了解的实况。文中一开始作者是描写他人来比喻自己。文中写到?郢中的歌者?,若其歌?下里巴人?一种古时楚国的民间歌曲时,则?和者数千人?,若其歌?阳春白雪?当时高级的音乐时,则?和者不过数十人?,从而作者得出了?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故作者亦认为,并不是其有?遗行?,而是别人无法理解其高雅之行为也。接着作者又写到了鸟中之凤的?负苍天?之抱负,鱼中鲲的?奔江海?之志,并指出?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来借喻自己就是那志向远大的鸟中凤、鱼中鲲,那些?藩篱之鷃?、?尺泽之鲵?是无法与之度量的,更无法理解作者的远大抱负了。

全文结构简单,论点突出,不管是以人喻己,还是以物喻人,都能紧紧地围绕着?作者的远大抱负与高雅之行为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这一中心论点在展开论述,宋玉不被世人理解的原因固然是多样的,最主要的还是其曲调太高,其抱负太大,所以不被一般的国和附和。在大量的比喻说明之后,作者最后得出结论:?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作者紧抓住中心论点再用大量事例来推出自己的观点的这种写作方法,对我们在写文章时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对写文章而言应该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用大量的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中心的论点,一会论述这个观点,一会又论述另一个观点,文读此明的人是无法明白你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的。如果没有中心论点,只是了一大堆的资料,这样的文章只不过是一盘散沙,不管你收集的资料再多,论述得再精彩,也是无法让人明了你所要说明的东西。比如你在写一篇现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电脑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文章时,你的中心论点应该是电脑游戏的影响,那么你就应该抓住此论点来进行论述。你可以说电脑游戏的影响是好的,也可以谈电脑游戏的影响是坏的,再举例说明到底是有什么好处又或是有什么坏处,但你不能一会在讨论电脑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一会再列举一些材料教人怎么去打好游戏如何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又或是直接离开游戏的影响而讨论到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问题上去。如果是这样的文章,不管你的资料是多么的真实,你的文采是多少的精彩,也许有人会从中学会如何去玩好游戏,但看完了文章还是不会明白你想表达的是电脑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了主题,没有了中心,写得再多再好那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篇好的文章。就如群成无首,终究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业也。

除了没有中心论点之外,我们在写文章时还应该避免的另一个缺点就有了中心论点,但在论述问题离开了论点时或是举例说明时没有用到适当的材料,这样同样无法让人明白你真正想论述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此时就是说得越多,用的资料越多也就越是离题万里了。如上面所说的《电脑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的文章时,如果你长篇大论说的是,扑克游戏,或是别的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虽然你有了论点,但是答非所问了,那怕你的论证多么严谨,论点是多么鲜明,但是离开了中心的论点?电脑游戏的影响?那你所说的都是毫无益处的东西,只是空忙一场罢了。

写文章如此辩论时亦如此。《宋玉对楚王问》就是一次很成功的辩论例子。俗话说:?说话要说到点子上?。在辩论时必须有明确的中心的辩论点,让人明白你到底想辩论的是什么,再通过大量的资料来证明你的论点是站得住脚的,是有据可依的,让人信服你,赢得评委的同意,把对方驳倒。在抓住中心的论点同时还要避免中偏离了中心,离开了论点,那怕你说得再怎么动听,举上再多的例子,也只能是越说越错,完全没有说服力,最

终的结果只能是被你的对手击败。

宋玉在不被世人认同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就改变自己的文风作法去附和世人及取悦楚王,而是坚持自己的作法。那么在今天的社会上,我们是应该放下自己的正确立场,去附和别人以取得世人的认可,从而获得名利?还是该坚持自己的立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相信终有一天后人会发现你的作品的价值或是你的人品的价值呢?由于曲调太高,或是志向远大无法被同时代的人认可的事例古今中外的例子数不胜数,特别是在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由于艺术本来就是个难以被所有大众都喜欢的东西,更容易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其在世时他的画作并没有被世人欣赏,但其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而改画一些适应世俗心态的普通画作,所以在现在我们才有可能欣赏到他的那些伟大之作。试想如果达〃芬奇当初不坚持?孤芳自赏?,而去画一些为世人所接受但并没有太多艺术价值的画作,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些珍贵的名画吗?

坚持初衷,孤芳自赏固然重要,但如果将其绝对化,也容易走入死胡同,问题都有其双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别一方面。宋玉过于单方面强调了自己的清高不被世人所识,但其并没有去检讨自己是否真有需要改正的缺点。跟宋玉同一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同样是志向高,其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么为什么屈原就能得到人们的深切怀念呢?宋玉一样是一诗人其只强调自己是?阳春白雪?,而国人则是?下里巴人?说明其从内心里看不起老百姓,把自己处在一个高高至上的地位。而屈原在其作品里时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心态,让其和百姓之间多了一份联系,从而使得其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如《长恨歌》、《琵琶行》等,便白居易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就应该高高在上,就应该只写一些只有自己能懂而别人看不懂的诗作。传说白居易写出诗稿以后 ,常常先念给家中和邻居老太太听,并问这些上了年纪的普通人:"明白不明白?"如果回答说"明白 ",他就把诗抄录下来;如果回答说"不明白 ",他就修改或者重新写。一次,他写了《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的诗,写到?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其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万丈长的大皮裘,好把整个洛阳城都盖上,让老百姓身体都暖暖和和的呢?当他把这首诗读给家里的老仆人听时,老仆人提出了意见让白居易把

?安?字给改一改,白居易果然听取了她的意见,把‘安’改成‘争’,就是说,要‘争得大裘长万丈’,为百姓多做好事。白居易同样是才气过人,但他并没有恃才而傲,只强调自己的才气和高贵,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的修改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据说炎夏长安的冰价很贵,但只要是白居易去买的,只要他随便给钱就成,卖冰的从不会跟他要价,足以说明白居易在长安所受到的欢迎程度。

当然,道理虽然简单,便做起来却是很难。因为坚持初衷与固执己见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坚持不懈与顽固不化也只是一步之隔,如何区别对待,如何正确处理,还须我们在生活中多加思考。看问题,做事情还得三思而后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第五篇:《祖荫下》读书笔记

读《祖荫下》

一、作者简介

美籍中国人类学家。辽宁庄河人。1933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学士学位。曾在上海从事国际救援活动,1934-1936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做社会工作。1937年赴英国学习,在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凌诺夫斯基学习社会人类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担任云南大学副教授、教授,并在云南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室(魁阁)工作,1943—1944年间曾担任该站代理站长。1944年应美国哥伦比亚之邀,赴美在该大学任讲师,并随林顿研究心理人类学。以后担任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州西北大学、旧金山大学副教授、教授、伊利诺斯西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1977—1978年担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他也曾在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和印度人类学调查部等地从事研究,担任美国劳工部和一些精神病医院的顾问,并在美国许多地方发表学术演讲。主要田野工作地区是中国中北部、西南部,美国夏威夷华裔居住区、印度、日本等地。长期从事人类学教学与研究,尤其在心理人类学和大型社会比较研究方面影响更大,他的主要研究重点并不是基于区域的,而是在每种文化行为模式之下的可试验或推测的心理原动力。许烺光认为由此可以进行文化分析,并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区别,因此,可以说是“文化的语法”。他首先提出“心理人类学”概念。著有《中国南部家庭的功能》、《祖荫下:中国的亲属关系、个性和社会流动性》、《宗族、种姓、俱乐部》、《美国人和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美国人和中国人:伟大文明的目标和实现》等,主编了《心理人类学》、《亲属关系与文化》等。

二、研究方法

《祖荫下》的民族志材料来源于许烺光1941到1943 年的云南大理喜洲小镇田野调查,书中非常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文化行为方式。这本书在扉页上写到:“谨献给拉尔夫·林顿——我的一位学术前辈”,这主要在于它的出版曾受到林顿的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我以人们的行为活动作为向导来研究某种文化传统,而不是采用固定的心理学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内固定的方法。”他采用大众化的名称,而舍弃精神分析学的术语。但实际上,许烺光先生还是采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了心理学派“群体人格”的理论来分析对喜洲田野观察所获得的民族志资料。在谈到个性形成时,许烺光认为拉尔夫·林顿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看来是唯一可行的(在一些小规模的社会群体中,其成员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而在生理因素仍然决定大多数人的心理潜力的情况下,文化在形成各种社会基本个性类型方面,以及在代表每一个社会的一系列地位个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身份人格结构”来划分喜洲和中国的父子、夫妻等家庭和亲属关系, 并指出了在喜州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个性类型特征以及地位个性类型。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文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而不涉及个性对文化的作用。书中将不仅描述文化对个性在婴儿时期的影响,还将探讨文化对个性在成年和老年期的影响。作者认为个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早期教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文化及其习俗中不断发展,不断融合的产物。

三、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序论”交代了研究方法和田野点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阴宅和阳宅:灵魂和凡人的居所”介绍了喜洲镇的居住情况以及死者的墓地、家中的神龛和宗族的祠堂。

第三章“祖先屋檐下的生活与劳动”介绍了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包括家里、田地里、市场上和店铺里的经济活动。

第四章“续香火”介绍了喜州镇求子的风俗、婚配观念的特点、订婚和婚礼的民俗以及其他婚姻情况,如“上门”婚、再婚和娶妾。

在第五章“家族的繁衍”中,许先生从前几章的情况总结到喜州镇整个亲属关系内的各种关系都是为了延续家族的父系,由此他引出当地人的大家庭理想以及分家的情况,并且进一步延伸到父系家族——宗族和宗族的团结,认为“一个典型的喜州镇宗族是一个外表统一庞大、内部结构松散的综合体”。

在第六章“祖先的生活”中,许先生着重介绍了喜州镇人对灵魂的观念和对灵魂世界的看法,以及死亡后由人转入灵魂世界的葬礼。

第七章“与祖先进行交流”则主要介绍为了了解死者灵魂去向、他们的生活情况以及死者再次投生的时间而举行的宗教仪式——被称为“与死者进行交流”的降神会,并简要介绍了上坟、祭祖节以及全镇祭祀的情况。

第八章“学习祖先的方式”强调了教育在于承袭祖先的传统。许先生从婴儿的出生和抚养讲起,总结了宗族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并简单介绍了学校和教育体制。

在第九章“祖先的荫庇”中,许先生对前面各章所描述分析的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

第十章“文化与个性”则分析了喜州文化对形成一个人的个性所起的作用。 在第十一章“更加广阔的中国”中,许先生概括了喜州镇之外更加广阔的区域的“富”与“贫”个性结构的具体表现。

第十二章“中国的血缘、个性及社会变迁”再次提出作者的主要结论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原因周期性地削弱了富裕人家子弟的能力和追求成功的动力,同时他也结合其他书籍和文章进一步对本书所作的结论进行了印证分析。

在《祖荫下》一书中,许烺光先生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父子同一的关系是喜州文化的首要因素,父子间的责任和权益是双方相互作用的。而这种同一关系既是作为支配整个亲属结构的两大主要因素(父系和辈分)的根本,同时又是以这两个因素为根本而存在的。喜州镇的第二个文化因素是性别疏远。一方面,它表现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它还极力消除男女之间的一切性爱表示。而这两个方面都旨在贬低夫妻关系,从而加强父子关系。大家庭的理想是喜州镇的第三个文化因素。为了保证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的实现,一方面家庭成员要能共同分享荣誉以及家庭内部要和睦相处,使得成员具有集体精神;另一方面成员的目标要一致,因此要有利益和物质资料的共同占有。喜州镇的第四个文化因素是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主要指的还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其核心内容也是模仿和实践成人的生活方式。它建立在一种观念之上,即所有活着的人是生活在他们祖先的荫庇之下的。在喜州镇,死者对于生者的态度完全与生者对死者的态度相吻合。崇拜和称颂死者不仅将亲属关系理想化,同时还确定了其范围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一切灵魂对世人的态度,同时还决定了大多数喜州人的行为规范。喜州人热衷于通过求神、守戒、祭祀来积阴德,但他们的目的在于一些实际的利益,而这些愿望也是祖先所希望的。由此,许烺光先生提出喜州文化的第五个因素,即祖先的愿望。权威,是喜州文化五要素的一个共同特征。这种权威以父子关系为中心,并且普遍地表现在性别关系、大家庭理想以及教育之中,并由死去的祖先的愿望得到进一步加强。正

因为有了这个共同的特征,许先生分析出喜州文化的另一个因素——竞争。他认为虽然在一方代表权威、另一方代表顺从的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但是在关系平等、同属于一个阶层的人之间,竞争就不可避免。这种竞争的意识,最大可能地破坏了宗族内的团结。而为了保证文化模式不因内部矛盾而破裂,就有一些习俗和情形必须被世代延续下来的,许烺光将其称为“安全阀”。这些安全阀存在于父系权威的模式、男女疏远关系以及人们对“形式”的重视之中。

在总结了喜州文化之后,许烺光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一种文化对于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他采用林顿的观点,认为“文化在形成各种社会基本个性类型方面,以及在代表每一个社会的一系列地位个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喜洲镇的文化看来,在祖先庇护下,对人格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是权威和竞争。权威包括:父子同一的关系;大家庭理想。竞争包括:为共同祖先的荣耀;为宗族内某一支的荣耀;为祖先们最宠爱,最有才干的后代的社会地位。

父子同一和大家庭的理想互为支柱。二者形成了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完全剥夺了年轻一代人的独立性,但同时又使年轻一代能够承袭他们祖先父辈的财富和荣誉。这些因素同样成为一种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立足于过去,着意要把年轻的一代人造就成他们祖先的模样。这种教育还使中国年轻的一代比欧美青年更早的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这种几代人之间的同一和教育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富家子弟依旧富裕,穷人之后依然贫穷的结果。

这些差别在决定人格的第二个因素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喜洲,不论穷人富人,竞争是激烈的。然而,穷人仅仅为了生存而竞争,而富人则为了权利和名誉而竞争。竞争不仅存在于争宠方面,在家庭内部同样存在竞争。穷人家的孩子不仅不关心逝去的祖宗,就连自己的亲生父亲也不愿意费心去讨好,因为父亲无力给他偏爱的儿子一个铜板。富裕的父亲却可以通过物质方式来表示他的喜怒哀乐。

因此,尽管父子关系形式上相同,但经济条件的差别把贫富两个阶级的年轻人造就成为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富者完全依赖父辈,听命于传统的父权;穷者独立性较强,不甘愿受传统父权所摆布。

许烺光认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喜州人基本个性结构的基础,并且它们并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加强、相互融合的。以这一点为基础,许烺光又指出了喜州文化的行为特征:谦逊、过度、没有创新能力。除了基本个性结构之外,另一类称为地位个性结构。许烺光指出喜州镇内的六大类相对应的等级,并且将其合并为三大类。辈分与年龄等级是第一类,其中心是“父子”关系,它实际上与权威和服从有相同的意义。最重要的地位个性差异并不是出现在这一等级上,而是在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富人与穷人的个性差异中。许先生认为对喜州镇男性和女性做一个精略的比较的话,可以说“女性是永远长不大的、不成熟的男性”。而富人和穷人,或者说是处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人,其个性基本结构的差异在本质上更为明显。穷人竞争的基本方向是经济,而富人竞争的基本方向却是炫耀阔绰的铺张浪费。富人的儿子如他们的父亲那样富有和拥有权势,穷人的儿子则像他们的父亲一样贫穷而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在祖先的荫庇之下,在密切的父子关系和大家庭理想相互结合的同一个文化背景中,穷人和富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并且,这些地位个性结构的差异在一个家族发达后的一二代年轻人中间往往变得更加突出。这种个性结构的差异,在许烺光看来,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一个家族为何在两三代人的时间内便经历一个兴衰周期。一方面,贫穷的孩子可能通过勤劳而逐渐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富人的孩子则逐渐挥霍了整个家产。

四、小结

在《祖荫下》一书中,许烺光提出的重要观点包括了“父子同一”关系,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对家庭研究所著称的“父子轴”的观点雏形。台湾人类学者李亦园对许烺光先生的深入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祖荫下》,许烺光有选择地运用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而不是不加选择地进行材料的堆积。他以生动的民族志描述和系统的人类学分析向读者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取向,以及提出了中国人的基本个性和地位个性结构的观点。书中关于喜洲的生计生活、婚丧习俗、育儿方式和祭祖等描述,提供了当地人在祖荫下生活的图景。

作者虽然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他采用的是大众化的名称,舍弃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所以,让人读来能够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作者把文化放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层面,使我们在研究方法领域开阔了视野,不再局限于人类学所提倡的研究方法里。

本网向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读书笔记要求七下

读书笔记(四年级下)

《新课程百问—语文》读书笔记

治庸问责的读书笔记(一)

《爱,问张博士》读书笔记

word该篇DOC格式《不耻下问》读书笔记范文,共有104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不耻下问》读书笔记下载
《不耻下问》读书笔记.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