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乡土情结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00:1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乡土情结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乡土情结精品多篇

乡土情结 篇一

3.3《乡土情结》课文精解之  重点段落赏析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赏析  该段提出了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开头引用王维的《杂诗》,王维借眷念故乡窗前“寒梅着花未”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作者引用此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进而引出“乡土情结”的话题。

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几句是间接引用诗句,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情景下体现出来的故乡情,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色彩。选用典型诗句并化用,使语言蕴涵丰富,拓展了读者的想像空间。如:“良辰美景奈何天”是引用了明朝汤显祖《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名句。既精炼含蓄又不着痕迹,语言表现力强。

“洛阳秋风”出自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张籍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见到凄凉落寞之景,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恰当地化用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新人的思念。

而“巴山夜雨”化用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恰当地表现了思乡之情。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可是,他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感到并州如故乡一样亲切了。全诗写出了身处异乡时的思乡。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写宋之问被贬至岭南后逃归洛阳途中的心情,不敢见乡人的复杂心情。来表现自己有家不能回、不敢回的心情,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这么多古诗的运用,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赏析

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了乡土情结的形成。“童年的烙印”有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并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烙印之细、之深、之广,使“童年的烙印”的描写艺术化、形象化,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结尾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赏析

这一段从年少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两种情形: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少人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人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开头引用“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这一句民谚,既说明人是眷恋家庭的,又充满乡土气息,正与本文乡土情结的主旨相扣。“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连用四个具有四散飘零的事物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一离开乡土”之后的孤独无助。结尾作者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又把慈母手中的那条线扯出来,牵挂到了卫星上,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乡土之思”的长和远。

总之,这一段从人的成长的角度写出了乡土情结的发展。

4、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赏析

精炼的语言,写出了多数游子异乡漂泊的结局。交代了离乡者可能的境遇:一无所有而回乡;二是流连在外,怕归乡;三是锐气消尽,渴望归隐;四是厌恶官场,淡泊名利,归隐;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

引用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引用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引用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这些引用,恰当地表现了远离故乡而又境遇不同的人对家乡的不同心态,是乡土情结的不同表现。

5、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

赏析

这一段是写严重的战争和对个人来说更为严重的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在内容上承上写离乡引发思乡,在主旨上开始对乡土情结的升华。

战争引发思乡之情,容易理解,所以作者点到为止,着墨不多,而用较多篇幅并引用顾炎武、霍去病的名言及唐朝李贺的诗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爱国志士的爱国行为,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铺垫。同样,放逐与乡土情结的关系作者也着墨不多,重点有二:一是大量列举被放逐的名人,是为了说明这种放逐遭遇及其引发的乡土情结的普遍性。二是运用例证引证写林则徐,突出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写出了为国为民的情怀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

总之,这一段表面上似乎没写乡土情结。其实,既然任何一个离乡之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家园之思,他们又怎能例外?不写不等于没有,这样处理是为了表明:为国为民之情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这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是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赞扬。

乡土情结 篇二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教师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2.重点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

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与前几课的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理解

1.题解: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2.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1).唐代诗人贾岛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3).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第一联写落弟后的景象 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露了诗人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愿理会,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出自《离骚》本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比喻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决定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郁,充满了怨愤之情。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说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现了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给全诗带来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正是因为认识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诗人看来归隐是惟一应该走的道路。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不事藻饰,语句平淡,近似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4).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鸦片战争以签署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为结果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一、二句为自谦,称自己年衰才庸,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然而,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吟出乍读与前两句不甚协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该诗的五、六两句,是属于那个时代为臣子之人的特殊心理,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却不敢有半点微词。对此,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之。七、八两句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时,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至于真宗召他有无杀他之意,无考。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3.理清思路

第1、2小节解释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最后一小节,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四、经典试题(2003年高考第五题)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案:①把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学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乡土情结 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

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

(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

【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

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

(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越浓越重,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在逃归途中,接近家乡,原先的担心忧虑似乎要变成残酷的现实,与家人团聚的梦想将会粉碎。所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结合《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归途中担心故乡的变化及个人遭遇。)

(3)他乡遇故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一个女子因长久离乡,漂泊在外,听到乡音,不顾娇羞与男女有别的大防,主动和陌生男子搭讪,更表现其思乡之切,不能回乡,哪怕听一听乡音,能见到陌生的同乡也是好的。如此看来,船家女的举动不合理却合情。对故乡的思念,不论于何人,不论在何地,身处何种境遇,都让人无法忘怀,愁肠百结。

2、为什么是乡土情结而非情感?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秋岁》

“丝”“思”,谐音双关。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的特点: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永不褪色

三、整体感知(注意显示语言标志)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同时给课文分段并且概括出各段大意(预习作业)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永不退色”。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2:乡土情结由来——童年烙印/3:少小离家/4:离家际遇/5:战争、放逐/6:海外游子,心系桑梓—最重的——份乡土情:民族向心力)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永不消失”。(首尾呼应,得以强化)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文章以“乡土情结”为线索。1-2引述古代思乡的诗点明话题,说明童年的烙印是“乡土情结”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3-5为离家情形,写惹发乡思的几种情形,不管什么情况,思乡是“慈母手中线”永远将游子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思乡情人人皆有,而只有远离故土时才会强烈表现出来。

当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故土之思,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主题由此升华,这是最重的一份乡土情结。

四、赏析——主要通过文章引用的诗词贯穿全文,进行整体赏析。

(一)为什么说思乡情结久远和难解?(从景物、人物、事件等角度入手考虑)

1、景物——良辰美景奈何天——家乡有何景?(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

山水虫鸟草木星月——情景交融

知识链接:“良辰美景奈何天”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析:这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的一支曲子。在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觉醒。这里有对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2、人物——母亲、父亲、祖母、邻里乡亲(母亲与母爱相互联系在一起)

知识链接:但丁:“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飞升。”(但丁,歌德,托玛斯•哈代)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的母爱,作者仅用了30余字,既有第一句的“深情直白”,又有第二句独特生动的“画面描写”,还有第三句中的比喻,让你去感受母爱的温暖与厚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多角度进行描写,可谓一字千金,炼句提词真可谓常人所不能及,将母爱在简洁纯朴的文字中表达的如此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3、事件:童年的烙印、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对文本的细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太大、适时调整)

注:文章的①②两段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思乡情结久远和难解”的理由。例:“乡音”

知识链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离开家乡的几种情形以及结局

问题设计: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a、迫于生活——哀情——串演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浮萍的意向可以联想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b、闯荡世界——豪情——分几种结果(由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

①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

【链接】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②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

【链接】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③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闯荡有成,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羽本纪》)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那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本纪》)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

3、除了第三段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现代的人们离开家乡还有一种情形:

报效祖国——热情——举了哪些例子(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感情基调逐步上扬(思恋故乡——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文章以大量的古诗词入手,一方面表现乡土情结的久远,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引用与诠释,写出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和表现。然而乡土情结并不止于此,作者还把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完成了主题的升华。柯灵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和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无论是否离家,也许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早已刻下了一块乡土的烙印。

五、布置作业:

1、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补充阅读相关史料。

(1)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楚怀王的疏远,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2)贾谊:年少重用(20多岁担任中大夫)受王侯重臣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

(3)张俭:张俭不畏权势,毅然投书朝廷,揭发宦官侯览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侯览诬称张俭等人聚众造反,图谋社稷,汉灵帝不予明察,下诏捉拿“党人”,这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作为“党魁”的张俭闻讯潜逃。

后人传播甚广的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即: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张俭"一典出自《后汉书•张俭传》:张俭获罪,亡命而逃,于是他的亲友们受到了株连 ,有十几个人被杀。谭嗣同此意是:谭嗣同不愿像张俭那样只顾逃命而连累别人。

(4)韩愈:生性梗直,屡屡贬谪。因关中受灾,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阳山县令。后因上谏反对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5)柳宗元: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迁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6)苏东坡:贬谪不断。神宗时,因反对新法,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省)做地方官,又因「乌台诗集」被诬下狱,几至於死,最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保守派执政时,他一度被召回朝,但到新党重新上台,他又被贬至惠州直至边远的儋州(今广东省海南岛)。

请学生精选以上事例材料,续写下句,使之构成一列举式排比例证文段。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横遭放逐,然身处江湖,心驰魏阙。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悲鸣的泪滴。皇历又翻开厚重的一页,1000多年前一个大雪满天的季节,一位唐代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怀着凉透背脊的哀叹朝贬地进发,那是“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放逐之路,却仍然“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换得“一片江山尽姓韩” “儿童能诵鳄鱼文”。“韩潮苏海”,还有“身如不系之舟”的东坡居士,身陷官宦的漩涡,一生的仕途坎坷,却始终一心为民,在密州带领百姓抗旱种地,在杭州就筑堤开湖疏浚,在徐州则恪尽职守,率民抗洪,劝民耕桑,开挖煤炭……乡亲们送花献酒,挎挽马头,割截马镫。

历史予他们重任,人生予他们打击,在宫廷政治的高压下抬不起头,在黎庶心中却光芒万丈。我们为之叹服,为之鞠躬,也为之啜泣。真的要痛恨上帝的偏心,感激人生的造化。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投影学生的作业,教师结合高考题型做简单讲解。

二、离开故乡后的最终归结——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1、(研读第5节)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事?与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分别写了灾难、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男儿何不带吴沟,收取关山五十州”)和放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建立在乡土情结的基础上,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一方面赞颂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也升华了主题,从乡土情结升华到爱国情怀的高度,赋予了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乡土情结不仅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热爱,更可表现为炽热的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为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将浓浓的乡思深藏心底。而今天,我不禁想起了余光中和所有台湾同胞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知识链接:

南园•其一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反映了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南园,李贺福昌故居的田园。

2、方东树在其《昭味詹言》中说:“所谓涉世艰险,故愿还故乡。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所谓的“本性同原之善者”,应是指一种安定、和谐、平静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感受,“它意味着稳定幸福,意味着纯朴无邪。一句话,它意味着真、善、美。”正因为如此,故乡情结才稳稳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

3、【仿写练习】传统将故乡比作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言其久而弥笃。可换个角度按照第四节从抚慰的角度拟写排比段。

示例: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4、讨论: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情结?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今译:关在笼中的鸟怀恋原来生活过的树林,池塘中的鱼思念从前居住过的深水。

赏析: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两句诗。诗人原在外面做官,后来辞职回到故乡。 “羁鸟”、“池鱼”比喻做官。诗人认为在官场中生活很不自由,就像鸟在笼子里和鱼在池塘里一样。“旧林”、“故渊”比喻自己故乡的大自然,诗人对自己故乡有深切的怀恋 之情。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酷爱自由、不愿做官的性格。

【附】原作《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提升全文——趁着年轻去远行

结束语:读本文就像在听一位老人在向我们娓娓诉说;同时又凝聚了诗的哲理和蕴含。希望同学们能够课后继续细细“品味”课文。

四、课后作业:

1、探究作业——故乡与母亲(母爱)之间的关系?

2、整理、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

3、仿写《家园如梦》中的一节。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附录】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二首选一)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

谪居正是君恩厚④,养拙刚于戍卒宜⑤。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⑥。

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②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③“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以,用,去做。

④“谪居”句:自我宽慰语。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⑤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⑥“戏与”二句: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雄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却不见叹息的悲鸣。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乡土情结 篇四

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

屹立( )  魂牵梦萦( )侘傺( )         蕞尔( )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篱角三匝(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常用于新兴事物。(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 《杂诗》)

(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之问《渡汉江》)

(3)国家兴亡, ______________。(明末清初•顾炎武)

(4)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晋•陶潜《归园田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5.“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作者。

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1、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

五、反思总结

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当堂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惬意(qiè) 翘首(qiào)    绮窗(qǐ)     方兴未艾(ài)

b.扁舟(piān)   酗酒(xù)     濡染(rú)     含情脉脉(mài)

c.铩羽(shà)    低徊(huí)    慰藉(jí)      休戚相关(qī)

d.戕害(qiāng)  欷歔(xū)     饿殍(piǎo)   毛骨悚然(sǒng)

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花纹 缠绵 凝聚 良辰美景

b.惦念  逗弄  静谧  情不自矜

c.浪荡  稚弱  恬淡  开宗明意

d.潦倒  骄饰  搭讪  功亏一篑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休假制度和XX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

b.cctv—1黄金剧场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4.“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5.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6.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7.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8.以“故乡”为开头,扩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字。

乡土情结答案

1.shàn miǎo zhé chéng yì yíng chà chì zuì tǎn tè yuàn zǐ zā

2.节—结    纹—文 篷—蓬 晨—辰

拜—败     韧—轫 儒—濡 帝—蒂

3.(1)铩羽而归 (2)安土重迁 (3)方兴未艾

4.(1)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2)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3)匹夫有责 (4)苟利国家生死以 (5)羁鸟恋旧林

5.“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6.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为表现情感主旨起到了服务的作用。

合作探究

(一)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引用诗句的作用)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XX年高考试题)

2、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归纳全文,呼应首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当堂练习答案

一、1.d 解析:a项“翘”应读“qiáo”;b项“脉”应读“mò”;c项“铩”应读“shā”,“藉”应读“jiè”。

2.a 解析:b项“矜”应为“禁”,c项“意”应为“义”,d项“骄”应为“矫”。

3.d 解析:a 项“方兴未艾”含有“正在”之意,故此处重复。b项“音容笑貌”是指人说话的声音和谈笑的样子,其中“声音”不能用浮现。c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即将成功时却遭到失败。

二、4.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点的整合及概括归纳能力。(1)从“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得出;(2)从“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中得出。

5.(1)以“告别”为中心;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过渡;总领后文。

6.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7.不矛盾。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三、8.示例:故乡是村头那棵永远挂满果实的枣树,永远的甜味回味在心头;故乡是家门口一直聚拢的乡亲,亲切的乡音萦绕在耳边;故乡是我心中难舍的家园,支持我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乡土情结 篇五

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会想念你的家乡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乡土情结》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乡土情结》阅读原文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 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 格调:许多 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 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文章有改动)

《乡土情结》阅读题目

24.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25.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父母家族的关爱、悲欢离合的家史、。(2分)

26.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2分)

27.“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2分)

28.作者为什么把“乡土情感”说成是“乡土情结”?(2分)

29.央视“新闻联播”近日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不得超过30字,3分)

《乡土情结》阅读答案

24.(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须扣住“思乡情浓”含义,1分) 引出下文。(1分)

25 .(2分)家乡的山水草木 (1分) 邻里乡亲的友情 (1分)

26.(2分)(1)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1分)

(2)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1分,如再答上“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也可)

27.(2分)这句话用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子们孤独无依的境况,从而突出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分)

28.(2分)为了强化这种情感的永恒、深刻、不易化解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29.(3分)舍小家为大家,情系大爱,支持国家建设,具有朴素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乡土情结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 崎岖(qí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作家作品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4.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三、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

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乡土情结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乡土情结精品多篇范文,共有2821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乡土情结精品多篇下载
乡土情结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