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汇报材料 >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1-04 07:22:1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富民”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等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新发展莲藕6000亩(其中沙地莲藕100亩,藕蟹混养100亩),全县达到17000亩,主要分布在三义寨、仪封乡、城关乡等乡镇;新发展桑蚕3000亩,全县达到8000亩,主要分布在固阳镇、东坝头乡、葡萄架乡、城关乡、闫楼乡和孟寨乡;新发展辣椒4000亩,全县达到xx0亩,主要分布在仪封乡和孟寨乡;新建食用菌大棚3000座,全县达到4449座,主要分布在城关乡、三义寨乡、仪封乡和东坝头乡,新建各类蔬菜大棚1000座,全县达到3200座,其中日光温室大棚xx余座,主要分布在红庙镇、城关乡、仪封乡、许河乡、葡萄架乡、东坝头乡、小宋乡等乡镇。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亮点一:红庙镇夏武营在夏武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及附近周边村xx亩土地全部发展蔬菜种植,建日光温室40多座,其他多以小拱棚为主,创出了“平安蔬菜”这个品牌。2014年以来,夏武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土地这一制约因素,转变蔬菜生产发展方式,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我县的三义寨、张君墓、固阳、南彰、许河、仪封、城关等多个乡镇发展蔬菜种植基地8个,面积达到5000亩,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亮点二:三义寨乡以薛楼、康寨、南马庄等村为主发展莲藕9000多亩;以康寨、侯寨、白云山、南马庄等村为主发展食用菌大棚1000多座。三义寨乡益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草菇、双孢菇通过有机转化食品认证,该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有机食品产地认定,为全市唯一一家。绿野养生菌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发展食用菌大棚700多座,带动农户1000余户,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产品销售依托于郑州市天添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各大城市及国外市场,连续两年产销两旺,年增效益xx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亮点三:仪封乡的胡寨、耿庄、金庄发展日光温室300多座;东老君营今年计划新建恒温高科技食用菌大棚50座,每座投资3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50座;刘岗、蔡岗等村发展大棚油桃、露地菜(番茄、黄瓜)、瓜类450亩;仪封乡野庄在银生辣椒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三樱椒10000亩,被河南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称号。

亮点四:许河乡的董堂村在河地生态园的带动下,发展日光温室50多座,秉承生态环保高效的经营理念,以养殖—沼渣沼液还田——生态种植模式,发展循环农业。1月20日,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心农业开发委员会联合授予河地生态园“中国循环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亮点五:葡萄架乡的南家坡、董庄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帮扶广大群众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日光温室50多座,植桑养蚕面积500多亩,为其他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树立了典范。

亮点六:孟寨乡的孟寨村、憨寺等村在富裕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露地无公害辣椒xx0多亩。5月11日,兰考县孟寨乡富裕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生产的线椒、粗牛角椒、羊角椒,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亮点七:固阳镇的水驿村、牛营等村在兰考富源蚕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实行“公司+合租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植桑养蚕7000多亩。该公司生产的“纯绿源”牌蚕丝被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质量放心、国家标准合格产品”。

亮点八:城关乡姜楼在家家喜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下,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发展日光温室育苗棚3座,环保大棚300多座,食用菌大棚30座。今年以来,家家喜合作社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体系,开展蔬菜育苗,蔬菜种植、加工、销售、全程服务,扩大辐射范围,在全县构建环保大棚千余座,该社被河南农业大学授予“重点科研教学基地”和“河南农大豫艺种业良种示范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支持、金融政策支持等措施,培育发展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业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300多家,从业人员3.25万人,带动农户11.2万户,年产值15.1亿元、年利润2.52亿元。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0家:分别是兰考县富源蚕业有限公司、开封市维康冻干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兴牧实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天民种业有限公司、兰考三环木业有限公司、兰考裕盛粮油有限公司、兰考新兰纺织有限公司、河南省盛和木业有限公司、兰考华亿奶业有限公司、河地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强化服务、逐渐规范”的总体要求,我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多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14150余户,带动农户44500余户。其中南马庄生态农产品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另有兰考县田地种植、博方兔业、水驿养蚕、龙果苹果、夏武营蔬菜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农资投入量,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目前,全县共有28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17个产地通过了无公害认定,总面积达到9.6万余亩;另有两个食用菌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和1个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在全市名列前茅,创出了“鑫和大米”、“兰孟辣椒”、“豫野辣椒”、“平安蔬菜”、“纯绿源蚕丝被”等名优产品。

第二篇:**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为加速全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乡经济发展,2014年,*乡26名机关干部建起了双孢菇种植基地一处,整个基地占地80亩,一期工程建棚15个。预计到本季每个双孢菇大棚纯收益可达1.5万元,半年收回了成本,并略有盈余,双孢菇种植在赵庙乡喜获成功,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的主要做法是:一、深入调研,找准调整路子*乡地处湖西,辖6个行政村,1.4万余人,耕地仅8000亩。农业一直以稻麦两季轮作为主。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这里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很缓慢。乡党委、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虽然三令五申,多次召开会议宣传发动,但效果不明显。群众普遍存在不想调、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更把握不准调什么。为此,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论证,认为我乡发展双孢菇种植切实可行。一是因为全乡有丰富的稻麦草资源,二是双孢菇属绿色产品,市场需求大,效益高。去年年初,乡党委、政府就决定要在全乡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二、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为把基地建设落到实处,乡里主要把好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广泛发动。对于种植双孢菇,*乡群众还是新鲜事物,没有经验,再加以一次投资需要1万余元,还要担风险,乡党委虽然在侣楼村规划了基地,并出台了优惠政策,但群众们都只是观望,没人参与。针对群众不敢干的实际,乡党委书记亲自作动员,要求机关党员干部从讲政治、讲发展的高度认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要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乡党委书记胡宪民带头决定建两个大棚,乡长、副书记每人建一个大棚,在乡党政领导的带动下,全乡26名机关干部参与了基地建设,共落实大棚15个;二是加强领导。乡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务书记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了财务管理、材料采购、后勤保障、技术服务等四个小组,由参与基地建设的精干人员组成,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落实;三是搞好服务。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购料,统一征地,统一协调贷款,统一建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乡里还组织参与建大棚的机关党员干部和各村支部书记两赴江苏省丰县考察学习双孢菇种植经验,聘请了丰县专家长驻基地作技术指导、传授技术。为解决销售问题,乡里与丰县食用菌中心签订了销售合同;四是落实政策。乡里出台规定,凡是参与大棚建设的机关干部可不按乡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对于在这项工作中干出成绩的机关干部,优先提拔重用。三、精心管理,取得良好收益从去年8月3日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到8月30日止,15个大棚仅用了28天就全部竣工。9月初,15个大棚全部铺上了沤制好的稻草,10月下旬,全部大棚都长出了双孢菇,截止去年底,每个棚都收获了4茬双孢菇。在从动工建设到收获的4个月的时间里,26名机关干部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基地上,监督工程质量,沤制稻草,采摘双孢菇,给双孢菇补土、浇水,任务很是繁重。负责这项总体工作的乡农技站长李兆明同志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瘦了十多斤肉。乡机关近两年刚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大棚撒上菌种后,为使室温保持60度以上4天,硬是在空旷的基地上将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双孢菇大棚的建设,不仅激发了参与群众调整的积极性,更进一步转变了干部作风,锻炼了机关干部。现在很多群众看到了种植双孢菇的效益,纷纷到基地参观学习,今年全乡已有200余户群众打算建双孢菇大棚。四、拉长链条,建成产业乡乡将把发展双孢菇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总的目标任务是“一年启动,两年形成规模,三年建产业乡”,年内计划发展双孢菇大棚300个,种植面积达15万平方米,总产可达1500吨;建设双孢菇加工厂和菌种厂,此两项目已在厦门招商活动中落实,与福建食用菌研究中心签订了正式建厂协议,预计今年8月份可投入生产运营,通过努力到2014年完全可以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第三篇:某区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区位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15.5万亩,交通发达,是**市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培育和发展了一些区域性特色农业,不断开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全面

推进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农业运行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2014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一、产业结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提高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努力提高养殖业比重;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提高优质品种比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生态家园”

沼气池的建设,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还对畜禽粪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彻底从环境、基地、加工、品牌四个方面实施“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在前三年8966口沼气池的基础上,今年拟建2800口,目前已建1500余。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整体效益

发展种植业,突出特色抓高效。各镇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新技术,继续扩大无污染绿色蔬菜面积,扩大温棚瓜菜、辣椒、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以及反季节蔬菜、优质花椒基地、优质折耳根基地、优质稻基地和大型花木繁殖基地等,现有基地面积7920公顷,果蔬优质稻种植面积在耕地面积中的比重由48%增至85%,常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单位:万亩

项目名称

2014

2014

2014

2014

优质稻

3.1

3.8

4.5

预计5

脱毒红薯

0

0.25

0.8

1.2

温棚西红柿

0.1

0.4

0.5

0.6

反季节蔬菜

0.6

0.8

0.9

1.0

中药材

0.2

0.5

0.5

0.6

优质折耳根

0.5

0.6

0.7

0.7

花卉苗木

0.03

0.08

0.18

0.22

特优水果

0.1

0.5

0.8

1.0

(三)今年发展了一批名、特、优、新、精品农业。主要是:1、葡萄:金鼎镇银江村200余亩、海龙镇温泉村150亩、巷口镇云台村80亩,南关镇金华、南山100亩、长征镇新明村50亩、长征镇黑塘子果园。白香蕉葡萄以株作式栽培,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2、梨:在新蒲镇新蒲村发展250亩,,以砂梨系湘南、黄花为主栽品种,预计亩产可达2014公斤以上。3、草莓:栽培面积1000亩左右,采用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栽培品种较杂,主产地为忠庄镇勤乐村(700亩左右),海龙镇贡米村(200-300亩),亩产400--500公斤,售价5.0—6.0元/公斤,主销本地市场。4、杨梅:在前几年300亩的基础上,今年在长征镇黑塘子果园栽培150亩,品种为东魁、荸荠,亩产可达亩产1000公斤左右。6、蔬菜:一是海龙镇贡米村700亩大葱生产基地:(该业主现在深溪镇大窝村发展了50亩大葱生产)。二是巷口中山村600亩青花菜生产基地:以青花菜生产为主,间作叶菜类蔬菜,亩产800公斤左右,主为天阳公司订单蔬菜。三是新蒲镇文武村3000亩莲藕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为鄂莲五号、武浙二号,亩产2014—2500公斤。四是金鼎镇压器莲池村180亩苦瓜生产基地,目前主栽花菜、窝笋、西葫芦等。五是海龙、金鼎山镇的5000亩折耳根标准化生产基地。六是巷口镇、新蒲镇5000亩优质辣椒基地。另外新蒲镇今年发展成为我区(10000亩左右)常规蔬菜生产主产地,主在新蒲、中桥、文武村;今年全区发展辣椒生产8000余亩,主栽品种为单身理想,此为鲜、干两用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可产干椒300-350公斤。这些新特农产品的生产,瞄准市场,逐步扩大其种植面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走

第四篇: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广协办发〔2014〕12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实际,下面,我就底圩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十五”期间,我乡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强化推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扩大经作比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既定的目标任务,切实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做到目标不动摇、工作不放松、精力不转移、措施有保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省东南部,**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4',北纬25°17′。总面积397平方公里,距广南县城76公里,属高寒山区、半山区、坝区地理类型区域。最高海拔1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224米;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月差较大,霜期短,平均相对湿度80-90%,干湿分明,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总耕地面积18299亩,其中:田11427亩,地6872亩;人均耕地面积0.59亩。

全乡辖**8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六种民族,共6595户30880人。其中:农业户6578户,农业人口30483人,有17431个劳动力;少数民族人口28421人,占总人口的92%。

2014年末,全乡生产总值5267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5006万元,粮食总产量919.9万公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财政总收入17.11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00.2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

二、“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情况

(一)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登上新台阶

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590亩,占计划5990亩的112.2%,比“九五”末增35.1%,年平均增6.7%,其中粮食作物完成37930亩,占计划的101.4%,比“九五”末增84.8%。其中:小春作物栽种13320亩,占计划的72.8%;大春作物栽种53270亩,占计划的128.1%。2014年全乡粮食总产达919.1万公斤,占计划的116.9%,比“九五”末增31.6%;2014年人均收入1032元,比“九五”末增58%,基本实现自求平衡。

(二)重点科技措施落实较好

一是水稻良种推广逐步实现调优。2014年全乡完成水稻良种推广10114亩,占计划的101.1%,比上年减8%,比“九五”末实绩11236亩减1122亩,减9.9%。2014年平均单产515.7公斤,比上年增2.2%,比“九五”末增6.2%。

二是玉米杂交化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2014年完成杂交化工程4026亩,比“九五”末增82.3%。2014年平均单产为410.6公斤,比上年增1.7%,比“九五”末增6.7%。

三是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效果明显。2014年全乡完成旱育秧360亩,稀植大田完成6120亩,比“九五”末分别增5.7%和2.7%。2014年平均单产为560.4公斤,比“九五”末增1.01%。

四是多样性优化种植示范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全乡完成水稻多样性混栽2610亩,比开始实施2014年的实绩1060亩,增1550亩,增101.5%,年平均递增25.3%。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是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粮经比例由“九五”末的76.2:23.8调到71.2:28.8。2014年全乡播种经济作物15340亩,比“九五”末增11.01%。2014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总抪面积的23%,与“九五”末相比提高了2.1个百分占。其中:辣子完成1420亩,总产7.78万公斤,比“九五”末增7.2%;生姜完成2014亩,总产141.56万公斤,比“九五”末增6.5%;甘蔗完成6020亩,总产3378.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369%;完成油菜3680亩,总产26.4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18.6%。

二是冬季农业开发取得较好成绩。2014年实施冬农开发4185亩,比“九五”末增27.7%。

三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全乡共引进水稻新品种16个、杂交玉米品种14个,为我乡品种结构调优、调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1、茶叶产业是我乡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底圩乡广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大以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自愿、自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村小组为单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纳入统一规划建设,在全乡124个村小组实施高产茶叶台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乡现有茶叶面积52014亩,其中规范化种植的有21000亩,有“底圩白毫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胡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个品种,年产干茶160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底圩从事茶叶加工、收购、销售一条龙的茶农,每年从社会上筹资近400万元,并从广西、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引进外资近500万余元到我乡经营茶叶,给我乡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300余个,覆盖全乡124个村小组,如今茶叶加工已全部实现机械化,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远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

茶叶产业产值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50%,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底圩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通过种植茶叶,底圩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群众靠种植茶叶摆脱了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甚至有的群众盖上了砖楼房,购买了电视机和两轮摩托车,有的群众还集资修路、架电、拉水、建校,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比如:叮当村委会的鱼塘村,54户农户种植茶叶3000亩,每年茶叶收入135万元,高收入的农户年收入达6万元,低收入的农户每年最少也上万元。有50户盖起了砖楼房,有53户购买了电视机,有42户装了程控电话,有46户购买了两轮摩托车。群众先后集资28万元,修通进村公路5公里,拉通3.5公里的自来水和程控电话线路,架通3公里的照明输电线路,建设120平方米的学校一个,村内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八角产业是底圩的传统产业,全乡有8个村委会适宜栽种八角。到2014年,全乡有八角面积22610亩,产量达2176百公斤。在八角价格一度低的形势下,底圩乡的人民群众对八角这一传统产业还是充满信心。

3、甘蔗产业是底圩的又一新兴产业,主要是分布在底圩、普盆、普龙三个村委会。到2014年末,全乡共有甘蔗面积6020亩,产量达337850百公斤。特别是普盆、普龙两个基本点村委会的群众,靠甘蔗产业的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到较大改善。

三、主要经验、做法和特点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把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发展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加快产业开发,实现全面发展。在开展(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工作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第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资源

乡党委、政府根据我乡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确立了以支柱产业茶叶为龙头产业的茶叶、八角、甘蔗和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即:普盆、普龙两个村委会重点发展甘蔗、竹子和热区水果,其余的底圩、叮当、同剪、石尧、坝庄、者嘎六个村委会重点发展茶叶和八角。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与各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乡直各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分片包干到各财源建设点,实行任务与工资挂钩,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各项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乡党委、政府也逐步摸索出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党委、政府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优惠政策,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安排,引进凯鑫公司参与开发,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给该公司,该公司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建成2014亩高标准茶园,建成年加工干茶200吨的初制所。2014年,基地内的移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300元,户收入高的近万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区群众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司生产的“源升”牌系列产品销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鲜茶外,还收购周边村寨的鲜叶进行加工,并在底圩、普龙等地建了6个分厂。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发挥,为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引进文山个体老板到央连开发区投资100万元,建设热区水果开发基地1010亩;投资30万元在石尧岔河开发林下草果基地3000亩。

第三、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大对教育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结合我乡的产业开发,组织群众到石山农场和我乡鱼塘村等科技示范点参观茶叶种植,到珠琳去参观稻田养鱼,并请来了县茶技站的专家和技术员到乡上讲课,把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五年来,共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014人次。基本实现了每户1至2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的目标。

第四,落实优惠政策,搞好市场流通服务

要坚持“放心放胆放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法律、政策公平的环境,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管理。乡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广西横县等地考察茶叶市场,认真帮助群众找市场,找销路,充分利用党委、政府的通讯、传真等设备,帮助茶农和私企老板传递信息。

(二)**茶叶产业能够发展现在的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品种独特。底圩白毫茶种是全国产量最少的一个稀有品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广西林云和底圩种植。它具有价格高、销路好的优势。

二是品质优良。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底圩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目前在全国市场上,作为配料茶销售。农药、化肥残留低,2014年经浙江、云南等茶叶研究所检测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是较好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是全民参与。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把任务下达到村、到户,我们的口号是:家住底圩的干部职工带头每年每家至少要有5亩以上的标准茶叶,每年每户至少要开挖1亩以上的标准茶叶台地,通过大力号召,现在发展成为家家户户种茶叶,村村寨寨办加工厂,人人上山采茶的繁忙景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茶叶发展。一是交通落后,目前进出底圩只有一条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常常影响正常通行,给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二是缺乏集中的茶叶、八角专营市场,制约了茶叶、八角等贸易的发展;三是电力、通讯和市政等配套设施落后,使不少茶叶加工厂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加大制茶成本。茶商难以掌握市场波动状况,外地来购茶的老板难以落脚。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对招商引资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使底圩茶叶与众多发展良机失之交臂。

(二)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群众整体素质低,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三)农业规模小,种植管理粗放,缺少龙头带动,投入产出效益低,农产品不能自给,基本上靠外来的多。

(四)农业投入不足,国家扶植少,农技推广发展不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大。

五、“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一)充分利用底圩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茶叶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底圩优质茶叶和八角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茶叶、八角、甘蔗、畜牧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我乡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甘蔗、茶叶、八角基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南药、北茶”的产业布局,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我乡的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经济林果、畜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底圩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新建茶叶、八角和畜牧交易市场;同剪、坝庄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和畜牧;普龙、普盆片区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水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叮当、者戛和石尧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畜牧、农副产品加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底圩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项目,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信息咨询以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我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底圩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赛涧回族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赛涧回族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一、概况

赛涧回族乡成立于1998年5月,属姜唐湖行蓄洪区。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5公里处,北靠颍河,东、南两面紧临淮河,南部是姜唐湖行蓄洪区,全乡面积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78亩,外滩地12014多亩。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少数民族村,人口2431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3.6%。主要农作物是一麦一豆,全部是旱粮作物。

过去唐垛湖种植模式较为粗放,种植品种单一,品牌较杂,小麦主要以撒播为主,靠天收成分大。近年来,由于采取统一供种,小麦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全部包村到户,每个人都联系村,其中联系10户,辐射20户,帮助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请县农委的专家帮助解决,如病虫害的防治、氮肥后移技术、纹枯病、白粉病、小麦锈病等,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的小麦、大豆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政府多方筹资、协调下,在周台民族村建起1个200多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反租给种菜大户,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全程跟踪服务,和村委会的同志到谢桥矿帮助联系销路,现在双方已签定购销合同。目前,周台民族村的大棚蔬菜正朝着规模化、

产业化发展。今年,周台民族村又增加近百亩的大棚蔬菜。在我乡张楼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出门做生意及务工的实际情况,在乡政府和村支“两委”班子出面协调下,本着自愿原则,近两年张楼村已流转可耕地2014多亩,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全程为种植大户服务,去年,我乡种粮大户李万胜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群众得到了实惠。今年我乡李台村实现了500亩的土地流转,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我乡的种植模式也逐渐在转变,由过去小麦种植以撒播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播,机播率达到95%以上。在八里垛村,由于靠近外滩地,水草资源较丰富,当地群众又有养殖习惯,现在八里垛村群众散养肉牛130多头、羊1000多只,较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在张楼村,经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下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协调下,已建成了一个近千头猪的肉猪养殖场,在赛涧村和周台民族村建起了4个养鸡厂,目前经济效益可观。

我乡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也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一定要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使我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赛涧回族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2014年2月19日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文章:

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汇报

新安所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汇报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我区秋季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情况

关于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考察报告

word该篇DOC格式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310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下载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