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精选45篇)

发布时间:2023-09-04 15:51:0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5篇《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精选45篇)

篇1:《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蝙蝠和雷达(生齐读课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想不想看看蝙蝠和雷达是怎样的?

2、分别出示图片,问:关于它们你知道些什么?(激励:你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你真是爱读书的孩子!)

过渡: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学习第二段

1、请大家把书翻到42页,快速浏览全文,在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联系的语句下面画上横线,完成后举手示意。

2、抽生汇报

3、生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一处。(这是一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这句话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过渡:还有能说明它们之间联系的句子吗?

出示第二处。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把这两处的意思说清楚吗? 过渡: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三、学习第三段

课文哪段讲了这一内容呢?那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吧!这次读老师有要求:默读第三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想想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边读边标记。

1、生自读。

2、抽生汇报。

3、指导朗读。 认识关联词“即使 ??也??”这是一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可是、然而、却”。

4、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呢?

(1)生练读

(2)汇报读

过渡:读到这儿,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了疑问:师引读: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 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生接读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课文4——6段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请大家自由读4——6段,完成这个表格。

四、学习4——6段

品读4—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出示课件)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蝙蝠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不响 和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与嘴有关

1、出示要求:先自读4——6段,口头填表。再跟同桌交流、然后填表。

2、抽学生汇报,老师归纳填写。只填重点词

3、让我们再回到文本中读一读,亲自感受一下这三次实验吧。齐读4、5段。 师引读: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是用( )。

5、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老师这儿有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看看细心的你会发现什么?)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1)师提问:这两个句子哪句好?为什么?你跟别人配合过吗?什么叫“配合”?(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汇报句子

1、快速默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

2、抽生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完善示意图。

3、你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1)抽生试说。

(2)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3)全班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4、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

(1) 抽学生汇报。

(2)生练读。看谁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

(3)抽生汇报。

(4) 男女生赛读。

5、蝙蝠的本领真了不起,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夸夸它。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6、小结学法。

自由读文,勾画重点句子―→交流―→归纳板书―→看板书复述内容―→朗读体会。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六、学习第八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同桌交流。

3、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并复述。(抽生上台画)

4、看板书复述雷达探路的原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你有什么发现呢?你们真棒,真是会发现的孩子。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这几道题读一读吧。

5、出示课后练习三,生齐读。

七、拓展延伸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某种器官的构造、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叫仿生学。

1、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还有很多,你能不能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的句式向别人介绍你收集到的资料呢?

2、抽生汇报。

3、想象。

A、(现在,有一个跟你们一般大的小朋友有了一个很好的点子,你想不想知道?课件出示: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B、怎么样,他的想法很棒吧!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好的点子,那我们也来说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C、想说的孩子别着急,要不这样,咱们把自己的好点子写下来,待会儿跟同学分享,好吗?你也可以简单写写你想发明的东西的用处哦!

(1)、生自由写。

(2)、汇报。

推荐课外书籍:

《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在这本书里,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哦!

篇2:《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板书: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揭示课题:26 蝙蝠和雷达(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过渡语:原来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而成的。那么雷达究竟和蝙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_______。

雷达的_______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嘴巴无线电波超声波荧光屏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1)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的。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做实验的,板书:试验(试验是指尝试着去做,以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等;实验一般指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二进行的活动,也可指通过一些操作演示让别人直观了解)思考:做了几次试验,每次实验的条件、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情况

试验条件

试验结论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 )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

篇3:《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飞机夜间航行,即将碰到障碍物)同学们请看,一架飞机正在夜间航行,突然前方出现了障碍物,这多危险啊!

可是不要担心,科学家从善于夜间飞行的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飞机装上雷达夜间就能安全的飞行了。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三、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找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出示第二句话)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同学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请默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如何填写表格,同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出示表格)

3、交流: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抽学生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同时出示)。

5、三次试验证明什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自然段。(同时出示)

6、小结: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四、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第七、八自然段,边读变勾画出相关句子。

2、谁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来读出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然后抽学生上台粘贴出来。

3、那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一起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然后抽学生上台粘贴出来。

4、雷达与蝙蝠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图,填空想一想。(课件出示填空)

5、谁能填一填?抽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6、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7、飞机装上了雷达,夜间飞行就安全了。(课件展示)

五、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科学家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还做了许多发明,你能把这些用线联系起来吗?(课件出示,让学生连线)

2、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着发明创造的。你能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也设计一项小发明吗?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小科学家的。

篇4:《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参考书籍】

《妙趣横生的仿生学》(《高科技启蒙文库》第二辑)

【参考资料】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上,冬季在隐蔽的地方冬眠。

蝙蝠飞行时,每秒钟发出20-30次超声信号,甚至可达60次。当这种超声发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体,会立即折回来,传进耳朵里。于是蝙蝠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如果是障碍物,它就迅速避开;如果是食物,它便扑过去。蝙蝠就凭这种回波,来决定要前进还是转弯。因此,即使在夜间它也能飞行自如。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受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各方面。

超声:超过人类能听见的最高频率的振动波,每秒钟振动两万次以上,这种声音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人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16―2000次)

荧光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显示图像的部分。

仿生学: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

许多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工作者选择了一些生物原型,通过大量的观察、试验、分忻和研究,从中探索它们可资模仿或借鉴的原理,用来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大量成果。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幕墓暮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分页标题#e#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例如:鱼类和舰船;苍蝇和宇宙飞船;水母和风暴预测仪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分页标题#e#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5:《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

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八、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研究)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篇7: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⑵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

⑶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小结:

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

5、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篇8: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学习多音字“系”,联系课文理解“横七竖八”“反复研究”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对课文旁批和课后练习的学习,明确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个角度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运用这些策略来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课文旁批和课后练习的学习,明确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个角度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运用这些策略来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蝙蝠和雷达(图片),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它们俩有什么关系呢?

2.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屏幕显示: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读通,标好小节号。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2.检查词语。

横七竖八 许多绳子 系着铃铛 (多音字)

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反复研究(怎样的研究,叫反复研究?)

超声波 传到耳朵里

障碍物 反射

无线电波 显示在荧光屏

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默读课文,完成填空,或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屏幕显示:

科学家模仿( )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 ),所以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就个人更安全了。这是科学家反复研究,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得到的'( )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刚才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内容来提的。针对课文内容,不仅可以对题目提问,还可以对词语、句子、段落来进行提问。譬如,课文第六自然段左侧有这样一个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这就是针对课文内容中的一个句子来提的。接下来我们也来试试.

三、学习提问

1.你会针对课文内容来提出问题吗?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句子,一个段落。

(1)譬如,你读到课文第3自然段的时候,你有问题吗?屏幕显示文字。

(2)预设:

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有什么魔法吗?

黑灯瞎火的,为什么从来不会撞到?

细线都能避开,它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2.那么,其他角度呢?譬如从课文的写法来提问。

(1)就拿这一自然段来看,写的时候用了好多关联词,“而且”“即使……也”,为什么要用上这些关联词?这样读起来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2)作者写到这段最后一句时,用了反问句,你可以提什么问题?

一跟细线,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你有问题吗?

出示:针对写法来提问。可以从修辞手法、标点符号、文章结构等等去考虑。

3.为了弄清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实验。读课文第四和第五自然段,填表格。

4.三次实验,表述不太一样。第一次写6行,第二次第三次合在一起写,加起来才写了4行,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 这样写,清楚地得出了这一点。齐读(证明……探路的)。

5.第八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6.我们可以针对内容、针对写法来提问。读读课后的练习,你还知道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呢?(启示)

四、运用迁移

1.当堂练习。(5分钟)

屏幕显示: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茡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回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有改动

2.反馈交流:

根据学情,学生一般对写法不太会提问,做好分享的准备。

写法:

(1)作者在写变态茎种类时,为什么要举出具体的例子呢?

(2)躲在泥土里,躲,用在这里合适吗?

(3)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3.总结:今天,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科普小品文,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尝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去提问。我们在平时要敢问,更要善问。因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今天的提问方法,去阅读《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

2.整理今天的三个角度的提问。

板书设计:

内容

蝙蝠和雷达 提问 写法 敢问 善问

启示

篇9:《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蝙蝠和雷达

(研究)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雷达障碍物

荧光屏

篇10:《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

次序

方法

篇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⑵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

⑶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小结:

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

5、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篇1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明白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资料。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个性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样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样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篇1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透过这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状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状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即()得()起()

坚()既()碍()超()

塞()摹()辟()彰()

赛()暮()避()障()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透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貌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状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证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最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资料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此刻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此刻,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此刻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样才能够避开障碍物呢?好,此刻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资料”?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样解释的?此刻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样能安全飞行呢?”“原先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此刻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样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资料)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资料?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十分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齐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群众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状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能够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资料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资料中选取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透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取(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明白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期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期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篇14: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会区分运用“敏捷”“敏锐”。

2、理解课文资料,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理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难点: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一、揭题:

1、出示蝙蝠图,你们认识它吗?叫叫它的名字。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样写?(师根据提示板书)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

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达。板书。你们了解雷达吗?

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介绍雷达的,谁来读一读?

3、这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蝙蝠和雷达》,齐读。此时,你的脑子里是否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4、这两个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怎样会有联系呢?这天让我们研读《蝙蝠和雷达》,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并想一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生字会读好,还得会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个醒。

出示选词填空,“敏捷“敏锐”说说两个词的区别,并给敏锐找近义词。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述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汇报,出示句子。

指名读,此时你是否又产生了一些问题?

预设:蝙蝠有什么本领呢?科学家是怎样得到启示的?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三、研读文本:

1、让我们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领。课文哪一段介绍了蝙蝠的本领?

(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读。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蝙蝠很了不起,从“无论”“即使……也”等词感受到。)

(3)用“无论……即使……也……”说一句话。

(4)蝙蝠的确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语气读一读。

2、这蝙蝠可真够神的,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出示句子)

难道它的眼睛个性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齐读

3、事实是不是如我们所猜想的这样呢?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为了揭开这个秘密,进行了多次试验。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吧。

自由读读四五六自然段,试完成实验记录表。

4、汇报第一次:

(1)试验条件: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指名读,让听者眼前能产生一幅幅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指名读。

(2)结果如何呢?指名汇报。

结果真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谁来读一读?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D�D

5、汇报第二、三次。

(1)明白与眼睛无关后,科学家又进行了两次试验。谁来汇报第2次?

(2)指名读结果的句子。(评:我听出了,此时蝙蝠是在乱飞啊!真像一只没头的苍蝇!)

(3)由此得知,蝙蝠夜里飞行不撞墙与�D�D有关?

(4)汇报第3次。

6、出示总表。仔细品味作者对这3次试验的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分别用了“蒙上”、“塞上”“封住”)这3个词位置能不能互换呢?作者用词是如此准确,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由这3次试验,科学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此时,你脑子里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让我们带着头脑中的这些问题,继续走进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篇15: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透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明白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群众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幕墓暮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明白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证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资料,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资料,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资料,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资料,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明白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例如:鱼类和舰船;苍蝇和宇宙飞船;水母和风暴预测仪等。)

【参考书籍】

《妙趣横生的仿生学》(《高科技启蒙文库》第二辑)

【参考资料】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上,冬季在隐蔽的地方冬眠。

蝙蝠飞行时,每秒钟发出20-30次超声信号,甚至可达60次。当这种超声发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体,会立即折回来,传进耳朵里。于是蝙蝠就明白前面是什么东西,如果是障碍物,它就迅速避开;如果是食物,它便扑过去。蝙蝠就凭这种回波,来决定要前进还是转弯。因此,即使在夜间它也能飞行自如。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理解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能够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各方面。

超声:超过人类能听见的最高频率的振动波,每秒钟振动两万次以上,这种声音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人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16-2000次)

荧光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显示图像的部分。

仿生学: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

许多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工作者选取了一些生物原型,透过超多的观察、试验、分忻和研究,从中探索它们可资模仿或借鉴的原理,用来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超多成果。

篇1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资料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必须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资料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透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资料,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潜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潜力。潜力的构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能够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到达加深理解课文资料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构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17: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透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之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最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明白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忙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个性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蝙蝠和雷达

(研究)蝙蝠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雷达障碍物

荧光屏

篇18: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样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能够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资料。2、明白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学情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透过课件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天,我们一齐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资料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此刻明白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

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讲段意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样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明白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3)说感受(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就应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决定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语熟读课文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日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导入

:【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这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明白,我真的很想明白你们人类是怎样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齐学习4、5、6自然段。(一)学习4、5、6自然段【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样做,结果怎样样得出了什么结论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小组讨论填表结果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哪位同学能够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明白我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吗(二)学习第七自然段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汇报句子男女同学赛读默读句子,在表

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来理解“反复、最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齐读句子,说体会齐读体会齐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三)学习第八自然段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指名讲答案齐读三、拓展延伸(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课件出示】(二)介绍自己明白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四)说一说:我从(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课件出示】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

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四、作业布置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够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飞机和蝙蝠都能安全飞行;之后分析问题:是不是蝙蝠的耳朵个性灵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决了问题。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一、质疑问难,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题目开始质疑。如在课堂开始,我出示题目,问学生,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齐了,推想一下课文会写什么,等等。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合作,这道问题是根据

课后的一道问题中产生的,那道问题是: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雷达的我把它换成: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激发学生思考。能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之后进行汇报。但是这节课,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图的方式解释的,让蝙蝠的探路方法与雷达的工作方式做比较。从而明白什么是启示。如果让学生自己画示意图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二、在教学中关注写的训练语文教学务必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听说读写的潜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读书和抄写而绝少听说发问的,此刻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后又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课堂上是听说多,读写少。那里写的练习包括写字和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十分注重学生说,读的训练,写的极少。这就造成了,课上热热闹闹,成绩却平平淡淡。会念的不会写,作文更不用说了。在这次听刘仁增老师的一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刘老师在课上(三年的),当学生读到要写的字时,刘老师个性认真的指导,让学生说间架结构,并且用手指在桌面书写。因此在上课时,我们能够:见缝插针练习造句;将“造段”进行到底;在典型处模仿写;在省略处补充写;对简略处扩展写等等。三、立足文本,拓

展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透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资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务必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摒弃那种,没有消化好课内东西,就进行延伸的教学。

篇19:《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组织学生玩“蒙眼听声寻人”游戏。

2、引导学生谈发现和体会。

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用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也可以发现目标。

3、导入新课。

为了发现目标,同学想出了办法,那么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觅食昆虫的蝙蝠是靠什么本领来去自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

4、课文哪个部分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呢?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3??6自然段,谈谈自己的发现。

1、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师引导学生语言训练:

(1)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4、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飞行的?

5、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 边讲解)并指明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6、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板书)7、教师小结:

(出示雷达图片)蝙蝠的这一特异功能被成功揭秘后,经过研究开发,人类发明了雷达,它被广泛地用于军事,科考等各个领域。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了不起的发明吧!

五、合作阅读,前后联系,突破重难点。

1、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谈谈自己的发现。

2、教师出示雷达工作情况的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表述清以下的问题:

(1)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2)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夜行的秘密之间有什么具体联系?

教师相应板书:

天线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3、生根据两处内容的板书,理解“模仿”一词。

4、引导学生填写课后练习题,说清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 )。

六、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

(2)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3)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使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4)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板书设计:

嘴巴

超声波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篇20: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说感受。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已经找到了答案,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3)画出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画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篇2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朗读课文,明确重点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的特点以及蝙蝠和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写蝙蝠的句子:

1)读了这些句子,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来体会)。

2)读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板书上关问题。

四、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五、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六、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七、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篇2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达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已经知道蝙蝠具有特异的功能,那我们这一课是不是只讲了蝙蝠呢?(不是)。我想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

(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到底为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下面我们进一步读课文,了解这些实验。

三、品读4~5自然段感知

1、学生自读,老师出示小黑板。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没响

不是眼睛

第二次

蒙眼响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响与嘴有关

2、要求分学习小组讨论填写。

3、抽学生说,老师填写。

4、巩固这部分内容,抽读,比赛读。

5、再次感受三次实验过程。

6、谁能代替蝙蝠跟科学家说说心理话。

(学生表演蝙蝠自述:⑴准备了蝙蝠的头饰。⑵两位学生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内容简介是:先介绍自己(蝙蝠)的来历,及还有别名叫“燕老鼠”的来历。然后介绍自己被科学家发现了秘密,“我”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导语: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谁能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7、出示小黑板上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问:这两个句子那句好?为什么?

8、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

(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句:哪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读,自己在笔记本上画出蝙蝠飞行示意图。

2、学生自画,老师巡回指导。

3、抽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评比)

4、老师也画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图与你们比一比。

5、请同学们对照示意图练习说话训练。

过渡语: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更加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用在飞机上,根据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五、细细品读第8自然段

1、找出描写雷达探路的句子读一读。

2、根据前面蝙蝠飞行示意图,自己能独立画出雷达为飞机导航的示意图吗?

3、试一试,画在笔记本上。

4、画好后,抽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5、师生共同来肯定评一评。

6、同桌互相交流,根据示意图说说雷达是怎样在夜间为飞机导航的?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7、出示制作的卡片,填空用图形表示。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六、扩展练习

过渡句: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2、师生共同评价,谁的资料好,语言又流畅。

七、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篇2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篇24:《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来说。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四)说一说:我从()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四、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篇25:《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学习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篇2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漆”等13个生字,会写“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教学难点

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6课。(板书:蝙蝠和雷达)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容易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荧”要与“萤”要区别开。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蛾、蚊、科、横、证、研、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设计意图: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蝙蝠的'资料,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资料的积累,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篇27: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航和蝙蝠探路的联系。

3.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探路的原理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在漆黑的夜里,飞机靠什么安全飞行呢?(预设生:靠的是雷达)

板书:雷达

2、师:那么雷达又是人们受谁的启示发明的呢?

(预设生:蝙蝠)板书:蝙蝠

3、师:说的真好,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探测仪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到11课《蝙蝠和雷达》中一探究竟。(板书:11、蝙蝠和雷达)

二、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在自由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请工具书帮忙。

(2)如果在自读中有疑问或是感受,可随时用笔做好勾画或是批注。

(3)思考:蝙蝠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

出示句子齐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4)抛出疑问,引入试验。

师再次引导:就连科学家也对次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雷达。下面我们将化身小小科学家,共同体验这个研究被发明过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试验过程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蒙上蝙蝠眼睛绳子一根也碰着。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塞住蝙蝠的耳朵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巴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

师:从以上的试验可以看出,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考嘴巴探路,那蝙蝠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眼睛呢?

(预设生:耳朵和嘴巴的配合)

(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飞行的?

四、抛砖引玉超市学习

(1)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飞行的?各大组预设分工,分别领取自己的任务单,并在组内用演示、列表、画图等多种方式展示在前后黑板相关区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任务单有: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飞行的?飞行是怎样飞行的?蝙蝠飞行和飞机夜间飞行有怎样的联系?

(2)超市学习各大组将自己组内的任务通研学习并展示完成后,可到别的大组继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查缺补漏。

五、揭开秘密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师边放边说。谁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师:好,我们一起来说,蝙蝠飞行时从哪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了方向。(师一边摆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3)师:知道了蝙蝠探路的方式,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6)师:谁来说一下雷达是怎么工作的?那位同学能仿照前面的方法将这几张卡片摆在正确的位置。(预设生:一个学生摆图。)

(7)师:从这两副图我们知道了:

出示填空: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六、课外拓展。

(1)、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今天,我就把我知道的仿生学告诉你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仿生学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从许多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21·世纪*教育网

通过流水母发明了“顺风耳”、通过电鱼发明了伏特电池……不过我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通过苍蝇发明小型气体分析仪。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可是科学家们又是怎么从一个“逐臭之夫”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小型气体分析仪呢?原来,苍蝇的鼻子非常灵敏,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闻到,而且它的鼻子是长在触角上的.。正因为这一点,科学家们才根据苍蝇的结构发明了小型气体分析仪。

我所了解的仿生学只是仿生学的一小部分,所以,我要多读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仿生学知识!

2.谁还能举出一些有关仿生学的例子。

3、课外补充。

七、总结升华

作为小小科学家,同学们今天体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篇28: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学习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探究蝙蝠探路方法。

1.学生交流。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3.明确蝙蝠的探路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如何探路的呢?

(2)边交流,边演示。

(3)知识拓展。(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的作用)

(4)比较下面的句子,看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板书设计]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提出问题

蝙蝠和雷达 三次试验       分析问题

发明雷达       解决问题

篇29:《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以下教学思路供参考:

教学时,要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质。

一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不懂的词语初步自学理解,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着力明确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是练说,积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对照图,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四是拓展,激发阅读与探究兴趣。可以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也可适当交流课后的“小泡泡”中的要求──“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布置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

【板书设计】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做答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⑴ 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⑵ 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⑶ 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⑷ 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⑸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⑴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练习朗读全文 朗读课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三、练习造句。 出示句子

1、读读句子。

2、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3、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遍。

篇30: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探究准备

课前热身:《谈天说地》环节,学生根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堂交流,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缘故,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类的课外知识。)

二、探究过程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生: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生:我知道吸血蝙蝠。

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

生: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

生: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生: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生: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

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三、探究体悟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

生: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生: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生:密密麻麻

师:是否和密密麻麻是一个意思?老师的脸上有密密麻麻的点,能说成老师脸上有横七竖八的点吗?

生: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投影学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

师: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如何修改。

生:蒙住眼睛,捂住嘴巴。

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

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

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生: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师: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生: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

师: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

生:配合。

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

生给“配合”打上着重号。

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四、探究发展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4、小结:对! 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5、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6、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7、指名贴卡片。

8、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9、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 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 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10、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11、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五、探究作业

1 、雷达是如何根据蝙蝠飞行的原理,安装在飞机上的。

2 、查阅有关仿生学的知识,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3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理念: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二、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三、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篇3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1、通过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迫使每个学生动笔,从而动脑,解决了一般授课形式中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2、老师课堂上讲课时间少,只讲重难点,则有更多的时间对中下生进行即时指导;3、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3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篇34:《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蝙蝠。

2、出示“雷达”图,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板书:雷达。

3、板书,齐读课题。那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二、字词学习。

(一)易错词语强化正音(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蝙蝠漆黑启示避开敏锐铃铛苍蝇证明揭开障碍物

(二)认识多音字(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系着塞上荧光屏

(三)写字指导“绳、蝇”

1、字源识字,了解字义

2、观察易错字,分析字形

3、总结书写规律:“绳”和“蝇”是左右结构,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字,右下部位是“电”,竖弯钩要出头。

4、师范写生字。口诀:左窄右宽要明显,口字小小电要宽。

5、学生练写。

“三星”评价(正确、整洁、美观)对学生刚才书写情况进行点评反馈整改。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细读文本。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从课文内容出发的,为了解决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简单评价。

(2)文中提到的“一红一绿的两盏灯”的作用是什么?(资料解释)

(3)为何先看到灯光再听到隆隆声?(光速和音速的知识)

(4)课文题目既然是蝙蝠和雷达,那为什么开篇描写飞机夜航?(原来是为下边的疑问做铺垫)

3、作者由此得出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是的,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既然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都能在夜里飞行)

师: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述蝙蝠飞行技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

(1)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师:蝙蝠的飞行技巧这么好,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否疑问句,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启示”的内容,而是表述从观察蝙蝠的行为中如何提出假设性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5、学习4——7自然段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实验。请大家默读4——7自然段,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师: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解决了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方法呀。(板书:解决问题)

师:那么,文章在写的时候,为什么只是详细介绍了第一次实验过程,没有具体些后两次实验?

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结合,避免重复啰嗦。

师:经过反复研究,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出示第七自然段的语句)

6、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如何给飞机导航的。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六、总结升华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

篇35:《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

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教学准备:

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

2、让学生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

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

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

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

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

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

①实验次数②第一次③第二次④第三次⑤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⑥方法⑦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⑧结果⑨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为什么?

5、课件出示:

⑩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

⑾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

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

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次数方法结果说明

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设响,和视觉敏锐无关

那么多绳子,它一

根也设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像设头苍蝇似角到蝙蝠夜里飞行,

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

板书:嘴耳朵

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

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

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

蝙蝠障碍物

超声波超声波

嘴耳朵

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

14、读(第2自然段)提问:

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

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

15、组织学生交流

16、引导规纳,贴书

雷达障碍物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

天线荧光屏

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

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

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

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

板书:道理相同

三、课堂小结。

1、指导读课文:1)齐读2)自由读

2、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

篇3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三、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 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篇37:《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 蝙蝠和雷达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篇38:《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飞机和蝙蝠都能安全飞行;之后分析问题: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决了问题。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题目开始质疑。如在课堂开始,我出示题目,问学生,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课文会写什么,等等。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合作,这道问题是根据课后的一道问题中产生的,那道问题是: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雷达的?我把它换成: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之后进行汇报。但是这节课,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图的方式解释的,让蝙蝠的探路方法与雷达的工作方式做对比。从而明白什么是启示。如果让学生自己画示意图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在教学中关注写的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读书和抄写而绝少听说发问的,现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后又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课堂上是听说多,读写少。

这里写的练习包括写字和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非常注重学生说,读的训练,写的极少。这就造成了,课上热热闹闹,成绩却平平淡淡。会念的不会写,作文更不用说了。在这次听刘仁增老师的一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刘老师在课上(三年的),当学生读到要写的字时,刘老师特别认真的指导,让学生说间架结构,并且用手指在桌面书写。因此在上课时,我们可以:见缝插针练习造句;将“造段”进行到底;在典型处模仿写;在省略处补充写;对简略处扩展写等等。

三、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通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必须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摒弃那种,没有消化好课内东西,就进行延伸的教学。

篇39:《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学习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探究蝙蝠探路方法。

1、请同学们默读4——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学生交流。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4、明确蝙蝠的探路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如何探路的呢?

(2)边交流,边演示。

(3)知识拓展。(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的作用)

(4)比较下面的句子,看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板书设计]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提出问题

蝙蝠和雷达,三次试验,分析问题

发明雷达,解决问题

篇40:《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 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

次序

方法

结果证明 1 2 3

⑵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

⑶ 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 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 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 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 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 小结:

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

5、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板书: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针对教材特点,我将本堂课的

〖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面广,在语文课上乐说善思,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3、这堂课上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本应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可惜因为时间的原因没能显现出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有很强的预设性,未能凸显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评课〗

罗建萍: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觉得万老师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最让我受益的是,万老师不是以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她在让学生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之前,她先用示意图给学生画出了蝙蝠飞行的原理,再让学生自读第八自然段,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这不但让学生自己动手又动脑了,并且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有趣。

李扬:《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章,这样的课文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而且比较难懂。而万老师这堂课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枯燥,而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发言面广,而且回答很精彩。这与万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是分不开的。

曾文:万老师执教《蝙蝠和雷达》这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课堂的精彩,整堂课,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注意了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堂课我还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小练笔《鱼和潜水艇》的仿写,应给予一定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科学原理后再仿写,也许学生会写得更好。

张丽娟:阅读教学贵在老师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读、画、思、议、写”等方法一步步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意思。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语言。学习课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另一个仿生学的小短文,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补充文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廖海云:语文教学要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从整体入手学习课文,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习题及其板书,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这样让学生饶有兴趣的再次回顾课文,让学生真正在文本里走了个来回。

龚桂华:各类课文的教学,都要加强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训练的突破口。万老师在理清课文的思路后,让学生练习表达,进行巩固。这样安排,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均能熟悉课文内容,吸收课文语言。

黄俐文:老师们说的我都很赞同,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科普类的课文除了教给学生需要懂得的知识外,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来体现?是不是就不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了?这篇课文描写科学家如何做试验的,写得很精炼准确,特别是“横七竖八的拉着绳子,蝙蝠飞了几个钟头,一个铃铛也没碰着”等词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等等一些这样类似的词语,我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带着学生品词品句。

李苏慧:听了黄老师的发言,我有同感,《蝙》是一篇科普短文,如何在学生弄懂仿生学初浅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值得大家思考。万老师在教材的整体把握及重难点的突破上处理比较到位。如课文第二部分(即科学家的三次试验),万老师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填表进行反馈评价,学生能较好把握教材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然后抛出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万老师引导学生读、说、画示意图等方法重点学习这部分。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效果明显。但如果在学生说完后,再指导学生有效地读,体会书本上缜密的精炼的语言。本堂课的另一特色,即学生的朗读、理解到位,说得准确充分。这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虽然,“当小作家”这一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但通过学生大面积地说,反反复复地说,不难想象,学生写作方向、写作内容,甚至写作方法,都应该是胸有成“文”了。

谈到万老师的学生,这更让我羡慕。从课堂常规到课外延伸,从学生的合作学习到他们主动探究、大胆表达……无一不体现了万老师对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的正确诠释,同时万老师在课堂内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课堂上,孩子们发言踊跃、准确、声音宏亮……倒如:一学生上台演板并当小老师讲解,书写漂亮、讲解清晰;资料的收集;学生合作时主动参与……

教研室田敏老师:

万老师在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清晰流利,简练畅达,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过程层次分明,课时任务目标明确,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整堂课有以下几处亮点:

1、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老师们可能都留意到了,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让学生“练说”的环节,如:对照表格说一说科学家做实验的经过,对照示意图说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说的形式有自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等,学生“练说”的面广,参与的积极性高,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能准确把握“阶段目标”,落实《课标》的要求:

《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万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仔细品味“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反复、终于”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而明确: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这样的教学很好地落实了《课标》中关于“词句理解方面”的要求。

3、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前,万老师让学生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资料,激起了阅读、探究的兴趣,同时巧妙地利用所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其他的一些发明创造”,体现了读写的迁移。

同时,我还想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对这节课自己的一些思考: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标的实验教材中,新课文令人耳目一新,但教材仍保留了一些“老”课文,这些老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的特点,堪称经典。“老”课新教,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⑴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因而要上好“老”课文,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今天这节课,上得很“顺”,但却没有看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整堂课,老师精心安排了每一个教学步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得很被动,这一步读哪几个自然段,下一步画什么示意图,都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发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阅读的本质是思考,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有思。因此,这篇课文如果能按“问题情境──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点拨总结”的流程教学,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或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并用自己的方式汇报学习的结果,如画示意图,填空,小小解说员介绍,表演等等,教师再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不是就更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能体现《课标》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⑵ 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老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每篇课文在本单元所应担负的学习任务,《蝙蝠和雷达》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点是 “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万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本单元的这一训练点,没有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抓住要点进行归纳,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在学习中,老师能让学生在文中走一个来回,理一理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受到启示发明创造”,再按这一顺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那么“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篇4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三组课文中,已经学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两篇课文,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是有自己的规律的,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不然,好心会办坏事,甚至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初读

1、板书课题。课前安排同学们搜集有关的资料,一起来交流。

2、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他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3、拿起课本,从课文中找答案。自读课文,字音、句子。重要的地方作好标记。

4、词语:

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横七竖八

5、回到课文,请一位同学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自读

1、快速浏览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蝙蝠的?

2、默读描写蝙蝠的段落,想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把重要词句划下来。

3、小组合作完成试验报告。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三次试验得到了初步的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5、科学家的研究是不是就此而止?

四、比较阅读

1、联系下文,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体会?

(严谨细致的工作,艰辛的努力,读课文也要仔细揣摩体味,才能体会到词语的妙处。)

2、一起来揭晓蝙蝠夜里飞行的谜底。齐读,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

(板书)

3、游戏,演示蝙蝠用超声波探路的过程。

(3人,障碍物——蚊子)

4、再来看看雷达探路的方法。指读:

模仿上面的板书,用关键字把雷达探路的方法表示出来。讲解。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

像这篇课文中讲到的,通过研究某种生物,获取灵感,受到启发,进行新的应用,研制出新的仪器设备,叫做仿生学。现在仿生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六、巩固

1、把眼睛( ),把耳朵( ),把嘴巴( );

2、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3、我知道:

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

人们从_______受到启发,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

从动物身上受到启发,设计一个小发明!

篇4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说感受。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已经找到了答案,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3)画出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画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4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全日制聋校语文第十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靠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等等。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思路: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验试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

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 嘴 耳朵 超声波 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4、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 (师板书课题)

师: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 、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篇44:《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1、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

次数

过程

每次的结论

最后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六、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次数

过程

每次的结论

最后结论

第一次

把眼睛蒙上

没碰着一个绳子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耳朵塞住

到处乱撞

第三次

把嘴蒙上

到处乱撞

教学反思:

导入时,由于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所以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积极。谈话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有效率,通过填表,使全体学生对重点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时,许多学生都说不出来,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平时不喜欢读书,知识面太窄了的缘故。以后,学生们应该多读课外书。

篇45:《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引读: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幻灯片,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三、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④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⑤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四、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word该篇DOC格式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精选45篇)范文,共有7340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精选45篇)下载
蝙蝠与雷达教学设计(精选45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