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03-24 16:25:2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3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相关的范文。

篇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篇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公民教育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 公民教育

近年来,某市开展公民教育研讨会的活动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激起了笔者对公民教育的思考。笔者所理解的公民教育即是以培养爱祖国,爱他人,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1.重思想政治教育,轻公民意识培养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较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涵盖了心理素养与道德,法律法规,权利与责任,公共参与等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实施过程中,教者极易将其演变为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让课堂了无生趣。有人说公民教育涵盖思想教育的内容,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认可、服从。长期进行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理性的批判精神,坚定的权利意识就会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2.重知识传授,轻良好行为培养

良好的公民教育需要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参与,从而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在现行的课程运行中,学生由于受到升学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足,品德课上许多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记,不断地背书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公民意识淡薄。知识的多少与公民意识并不是对应关系。有的人知识很渊博,在生活中却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实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应该把公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小学阶段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公民教育的活动尤其重要。

一、游戏感悟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无比兴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魔力眼”的游戏。即班长给学生们看多张图片,然后迅速藏起一张,教师和学生抢答,说说班长藏起来的是什么图片。由于班长是站在讲台前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的,教师站的位置在讲台旁,猜中的几率当然要比学生高,最后游戏玩不下去了。看着学生沮丧的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再玩了”,好几个学生说道:“不公平,不公平。”又有几名学生说:“老师耍赖,你站的位置可以偷看到班长藏的图片。游戏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自画像》一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了“身边的他/她”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们将本班自己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写在一张小卡片上,交给老师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猜一猜“他/她是谁”。由于此游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每次抽中的卡片有可能就是自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很棒,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主动改正,大家就会更棒。通过此游戏,学生们不仅对自身更加了解了,对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分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景体验

教学中教师常有目的地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并融入其中,学生通过一定的体验,理解知识,明白道理,并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可利用音乐,语言描述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家里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在我......的时候,爸爸、妈妈......。然后让学生将所讲的故事编成一个剧本,自己扮演父亲或母亲。接着让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声中欣赏美文《妈妈的爱》,并谈一谈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讲故事环节,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为后续的情景体验做好了铺垫。学生表演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了父母的那份深深的爱以及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美文欣赏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学生谈一谈时,他们都被父母的爱所深深感动了,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本节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体验,教学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组美丽的图片、一首动听的歌曲、师生间和谐的氛围等都可以形成教学情景,良好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在乐观开朗的`氛围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从国家把酒驾列入国家刑法的范围开始引入,进而把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酒后驾车事故率高,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把酒驾列入刑法之列,正是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当然,教学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我的课余生活》等课亦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合作能力,公民素养定会不断提升。

四、体验实践

实践、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书本中的知识,进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笔者尝试着进行一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教师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各村组,广场,公园......去观察,了解我们周围公共设施的种类以及利用情况。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了解,学生小组整合资料并汇报。结果大家发现,人们并没有善待我们身边这些不说话的“朋友”。许多健身器材被毁坏;村头的垃圾桶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被烧了个洞;公园的座椅毁坏严重......所有的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很难过,有的学生还为自己曾经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而内疚。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接着引导谈一谈:“我们小学生除了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设施,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公共设施?”学生们畅所欲言。接下来一周,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或图书室查资料,了解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的法律法规;分小组调查并制定出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案;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学生们从此次活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教者亦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认识路标,通过参与交通管理,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应该做。通过这两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比以前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了,他们自己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公民意识增强了。当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体验、实践耗时较多,加之有安全等方面的种种顾虑,许多教师不愿参与其中。但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的确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小公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真是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公民教育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融合。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主人不断努力。

篇3: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

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导入

1.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普遍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灵活应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如品德与社会中讲《生死不离》,可以讲述 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奋勇救人的故事,由于他的特殊贡献,在第 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那娇小的身躯与高大的姚明并肩走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昀前面。学生被这个故事打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歌曲导入

小学生喜欢明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导入,从而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基础上切身感悟父母之爱,世界上昀纯真、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而且对“活动交流”教学板块做了很好的铺垫。

3.悬念导入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先导、资源和原动力,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以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1.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开放式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另外,讨论是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程度的适度性,做到张合有度、张弛有致。

2.建立快乐学习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拘泥于教科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把一些新生事物以及新的事件及时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让大家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积极地各抒己见,昀后做一个总结,从而让大家受到教育。甚至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互联网的搜索拓展和延伸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四、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需要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对知识乐于探究的态度。在生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共3篇)范文,共有817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共3篇)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共3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