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

旅游考察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10-21 05:13:5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旅游考察体会

苏州旅游考察体会

园林山水溶一体,林木绝胜美,尽享自然之乐

——苏州考察之行点滴体会

这次外出考察,首先去的第一站是苏州,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园,下面谈一些苏州之行的感受和体会:

一、拙政园简要介绍: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古代江南名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现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是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xx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以后屡次更换园主,或为官僚地主的私园,或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为民居,其间经过多次改建。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后于20世纪初进行了全面修整和扩建。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追溯拙政园,据说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但到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据说明正德四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时,取名“拙政”除因晋朝《闲居赋》的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一段话,也还饱含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据说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31个景点。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据说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园中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征明亲手种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当喜爱植物,在31个景点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曾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充公。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再卖给吴三桂婿王永宁,王曾大兴土木,堆帜丘壑,园状大为改变。

康熙十八年,为苏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当时拙政园的腹地缩小到1.2顷,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园今日之基础。

二、考察拙政园三区印象

(1)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但我们看到现有的景物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甚是好看,叫人流连忘返。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拿出相机,照个不停,唯恐遗漏好的风景。

 (2)西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据说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游览中我们看到,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甚是美好景观,真叫人赞叹不止!

(3)中园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据说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据说从历史资料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诸景毫无二致。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是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3)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据说,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据说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这在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这些特点不正是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需要借鉴的地方吗?我们要按着这样的特点设计,何不再塑造一个北方的“拙政园”为世代流芳?!

四、在苏州游览享受“山水林泉之乐”,美哉!

通过短短的苏州之行,感到山水如画,心旷神怡,使人尽享自然之美,收获甚丰: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如今苏州以众多精雅的园林闻名天下,不愧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说,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开放的还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们身居闹市的人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美哉!美哉啊!

我们体会到,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是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惬意横流!

我们看到,当时建造者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采用的是园林建筑与景观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拙政园“远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香洲”,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怡园“画舫斋”,是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飘荡的怡然自得;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则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使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游览中,我带的相机能照400多张相片,一直照个不停,还深怕不够用,把电耗完,无法留下这美丽景色!

我们在今后的开发建设和其它项目景观设计上,好好的借鉴吧!

第二篇:苏州旅游考察体会

苏州旅游考察体会

园林山水溶一体,林木绝胜美,尽享自然之乐

——苏州考察之行点滴体会

这次外出考察,首先去的第一站是苏州,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园,下面谈一些苏州之行的感受和体会:

一、拙政园简要介绍: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古代江南名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现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是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以后屡次更换园主,或为官僚地主的私园,或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为民居,其间经过多次改建。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后于20世纪初进行了全面修整和扩建。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追溯拙政园,据说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但到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据说明正德四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时,取名“拙政”除因晋朝《闲居赋》的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一段话,也还饱含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据说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31个景点。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据说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园中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征明亲手种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当喜爱植物,在31个景点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曾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充公。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再卖给吴三桂婿王永宁,王曾大兴土木,堆帜丘壑,园状大为改变。

康熙十八年,为苏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当时拙政园的腹地缩小到1.2顷,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园今日之基础。

二、考察拙政园三区印象

(1)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但我们看到现有的景物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甚是好看,叫人流连忘返。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拿出相机,照个不停,唯恐遗漏好的风景。

 (2)西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据说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游览中我们看到,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甚是美好景观,真叫人赞叹不止!

(3)中园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据说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据说从历史资料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诸景毫无二致。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是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在游览中同时我们看到,中区现有面积大约在18.5亩左右,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非常雅致精巧。

我们还看到,中区的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

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

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桥的北面是香洲。我们一行29人游览,走过廊桥,真是有一种“人在廊中走,如同画中游”的境界,真是叫人心旷神怡!

三、拙政园造园艺术特点

据说拙政园在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说,《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据说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据说,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据说,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据说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这在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这些特点不正是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需要借鉴的地方吗?我们要按着这样的特点设计,何不再塑造一个北方的“拙政园”为世代流芳?!

四、在苏州游览享受“山水林泉之乐”,美哉!

通过短短的苏州之行,感到山水如画,心旷神怡,使人尽享自然之美,收获甚丰: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如今苏州以众多精雅的园林闻名天下,不愧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说,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开放的还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们身居闹市的人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美哉!美哉啊!

我们体会到,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是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惬意横流!

我们看到,当时建造者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采用的是园林建筑与景观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拙政园“远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香洲”,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怡园“画舫斋”,是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飘荡的怡然自得;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则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使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本文 来自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游览中,我带的相机能照400多张相片,一直照个不停,还深怕不够用,把电耗完,无法留下这美丽景色!

我们在今后的开发建设和其它项目景观设计上,好好的借鉴吧!

第三篇:赴华东五市旅游考察的几点体会

浅谈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推动全旗旅游业发展

——赴华东五市旅游考察的几点体会

吴红梅

4月7日至4月16日,由阿左旗政协组织的部分嘎查、社区、宗教界、科技、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的42名政协委员赴华东五市进行考察学习。在近10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上海,一路上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下面就此次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作一浅谈。

一、华东五市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旅游业各具特色,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华东五市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是江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之处,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这条旅游线将都市风光与名山名水融为一体,是集风景名胜游,文物古迹游、佛教文化游为一线。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旅游资源上突出地方特色创名优品牌。华东五市在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包装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苏东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南京市政府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1—7频道等各大媒体,隆重推出“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的花车巡游驶进了上海滩,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南京旅游的一大特色。苏州向世界推销“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苏州工艺品、苏绣等,同时,举办国际“苏州丝绸节”推销苏州旅游;无锡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推出中国第一桥——江阴长江大桥、神州第一佛——灵山大佛、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太湖第一渚——鼋头渚;上海着重推介都市旅游(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购物);杭州以“三江两湖”树立杭州旅游形象。夫子庙、“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通过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包装,使华东五市旅游形象充满个性化,城市充满个性化。

(三)以名优品牌为依托,创地方特色的经济模式,华东五市作为长江下游的几个沿江城市,依据自身的特色,既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又不断加大区域间的横向联系,交通发达,从沿路的

风光既可感受到城市集群的魅力。苏州的丝绸享誉胜名,杭州的蚕丝制品、西湖的龙井茶也是声蛮国内外,

华东五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来发展,作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助推器。

二、我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纵观以上,我旗作为一个人口密度较小,资源型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地区,外来人口不多,受交通及地域的限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推动全旗旅游业发展,以此来推动全旗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开发旅游资源上要有我们的地方特色,要有我们自己的城市名片。虽然现在我们有广宗寺、福因寺、延福寺等藏传佛教的宗教寺庙,但其规模和知名度远远不及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拉萨布达拉宫,所以不能彰显我们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作为全国版图中能够被人称道的地域名称,就是我们独有的自然资源,以月亮湖旅游景区为代表的沙漠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更能突出我们的地域特色,“国家沙漠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更为我旗大力发展以沙漠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提高了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到的沙漠,打造令人向往的中国“撒哈拉”,以我们自己的特色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增加知名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城市规化要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乌镇的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水阁古镇的一道风景,它的生产工艺、制作场景在乌镇都向游人展示;还有杭州的蚕丝制品,享誉国内外,在产品推介的购物区,也是能看到如何从茧到蚕丝制品的全过程,即直观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发扬。同样,我们阿拉善的仿古地毯、呼麦等一些宝贵的民族遗产,我们也可以规划建设一条民族旅游街,通过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过程的展示、民间艺术的表演、阿拉善服饰的试穿等,让游客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为我们的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外,在旅游产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创名优品牌。我旗现在的旅游产品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游客构成单一,周边游客多,国内游客相对较少,旅游购物不尽人意,产品种类少,叫得想称得上的地方品牌几乎没有,旅游购物也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对第三产业的拉动还有很大的空间,仿古地毯、沙画、奇石在产品的包装、种类、用途等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开发,使其观赏价值通过商业价值得到更广泛地体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 一条龙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阿左旗旅游。

最后,我旗旅游资金投入仍需加大。 华东旅游业发展快,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基础建设上舍得投入,这些地方都舍得投入资金

发掘独特的旅游主题,形成我有人无的旅游项目优势。比如,杭州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和江南水乡文化旅游主题等等。我旗的旅游业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发掘旅游主题上的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差,同时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旅游大格局。在旅游主题的开发上,没有注意塑造城市的个性,旅游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旅游资源核心价值不突出,缺乏大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不够,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历史文化景观打造乏力,缺乏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美食购物、文化娱乐、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对外宣传力度应进一步加大,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阿左旗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带动我旗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工业旅游建设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工业旅游建设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对工业旅游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工业旅游景点的参观考察,本人感受很深,受益非浅,心得体会如下:

一、主要体会

1、工业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方式,更是企业名利双收的新途径。工业旅游以科技含量和企业文化为卖点,企业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向社会展示了企业形象,这不但使企业获得了旅游产生的直接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谓"名利双收"。工业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了我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信心。

2、工业旅游发展差距大,发人深思。作为**市的一家加工型企业,虽然在工业旅游也有努力,但主要是停留在产品的旅游销售展示层面,与所参观的**中一药业有限公司、**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对比相差甚远,他们的管理模式、科技水平、文化理念、创新意识与发展意识等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两家企业能很好地把"工业"与"旅游"有机融合起来,另人叹服。

二、主要收获

在短短几天考察学习时间里,大家一路学习取经,一路深入思考,收获颇丰:

1、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山区市的企业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企业在科技水平、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他们,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他们意识超前、思维敏锐,善于捕捉、把握和用好"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为此,我认为,我们企业也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激活加快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不断缩小与这些企业的差距。

2、心动更要行动。通过参观学习,我认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为此,下来我们企业将根据**灵芝产业的特色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按工业旅游的建设要求与标准,着手在本企业拥有的2万平方米地块上,打造一个工业旅游景点,建成一个集灵芝培植过程展示、灵芝产品加工与展示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旅游示范区(实施过程中,还恳请专家能亲临指导)。

总之,这次工业旅游考察学习,使我学到了经验、开拓了视野、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我企业也将深入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使企业在工业旅游方面更上一个新台阶。

广东雄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凤凰古城考察心得体会2014级旅游管理二班胡元燕

凤凰古城考察心德

2014年4月28日,学校为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我的心情颇好。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说是去进行实地考察,不如说是去一次小旅行。终于有机会去自己梦寐以求的凤凰古城了。 “为你,它等待了千年”!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吸引。试想,你若知道有人为你等了千年,你还能忍心让它等下去么?被烟雨笼罩的凤凰,如一在河畔苦苦守望良人的姑娘,等待着一场盛世浪漫的邂逅。

等待的途中我默念:凤凰,我来了。

在出发前我们已把住宿的地方安排好,凤凰古城里多是当地人修建的古香古色的客栈。下车时是客栈老板亲自来车站接车,跟着他,穿过城门,缓缓走在青色石板路上,穿行在古老的街巷中,手指抚摸着斑驳的墙,眼中不自觉的出现了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然而之后的一瞬间那姑娘又消失在小巷深处,似水温婉似水迷离。跟着客栈老板的步伐兜兜转转后,很快就到落脚的客栈---一座建在沱江旁房屋深处的小楼。“幽梦小居”多么别致多么古风古韵、古香古色的一个名字,我要了一间顶楼的标间,有个独立的阳台,可以将古城全景一揽入怀。

放下行李,约上同住的好友,悠闲的漫步在青石板街巷中,来往的行人中有结伴而行的陌生人、亲密无间的小姐妹、甜蜜的小情侣还有白发苍苍执子之手的老夫妻。街道很古朴,街边小店的名字被精心可在了木板上。路旁的青苔从墙根蔓延、青砖黛瓦的屋舍雕花木门里,时不时的溢出木锤糖的幽香。身处其中有种时空交错凝固的感觉。也难怪,那么多的人向往定居在凤凰,在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时光都放慢了脚步静静流淌,你怎么忍心离开?

陶醉在迷离的景色中良久,猛然回过神来,这次来的目的重要的不是游玩,重要的是考察凤凰旅游景点。随即在古城入口买了一张门票,不贵学生票只要二十块。在城中街巷漫无目的乱窜,时而走进古民居,时而爬上城楼。我逛来逛去,走累了,就在路边找个地方席地而坐,走饿了,就在街边买些特色小吃裹腹,只不过古城里的食物贵的让我这种学生难以接受,不过还好这里的美得已经秀色可餐。转下走下,来到了一座风雨楼式的桥,看到它的简介原来,它就是建于清康熙九年,民国三年重修的虹桥,它是凤凰古城最大的古桥,用当地开采的朱红色砂岩石块砌筑,两墩三孔拱桥横贯沱江下游水面, 宛如彩虹卧江,故取名“虹桥”。 听解说员介绍”虹桥”有红岩和长虹卧波双重含意。虹桥风雨楼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古朴典雅。风雨楼分为两层,一楼作为桥梁用于通行,二楼为民俗文化楼,楼内两侧为文化艺术长廊,中间为艺术回廊,还有用古树蔸做桌椅的茶室,除了陈列许多民间的珍稀工艺品,还陈列有古今名书画家的作品,而透过那木制"灯笼"式门窗,凭窗外望,古城八景之中的五景"东岭迎晖、奇峰挺秀、梵阁回涛、龙潭渔火、南华叠翠"以及流淌的沱江、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尽收眼底。逛完城里,又转回到沱江边,江边的建筑则清一色的木制吊脚楼连成长龙,远远望去一根根木桩撑起着一间间的楼房,清澈的江水在房下静静的流着,具有浓烈的民族建筑风格。

我悠然坐在江边的石阶上。在和暖的阳光下,望着江水发呆。沱江净而静,江流舒缓,水平如镜,可见长长的水草,我未见过如此茂盛的水草,让我想到徐志摩的那《再别康桥》诗中写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这里在沱江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柔柔地随波逐流在水里摇曳。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鼓钟兼鸣,岸边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旁的浣衣姑娘笑声朗朗,我的心完全融化在这画一样的景色中,体念着凤凰古城散发着历史清香的幽静??

穿过曲折的街道,朝阳宫八米高的紫红色砖墙门楼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门墙上镌刻着

二十四字气势磅礴的对联:瑞鸟起蓬蒿翼搏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让人肃然起敬。

既然来到凤凰,那不得不提一个人---沈从文。他笔下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为湘西古镇凤凰添了重重的一抹烟雨墨色。看着在沱江上泛舟的人群,我幻想着边城里的情节,向往着自由的爱情,一蹦一跳的过河。直到天色渐暗,江畔华灯初上,聚集到江边的人逐渐增多,有人放起了河灯。河灯是用彩纸折成莲花状,中间点上半截红蜡烛,写上美好的话语,将河灯放在江中并许下愿望,让古老的沱江水将自己的心愿带往远方。五彩缤纷的河灯随着江水顺流而下,灯映着水,水载着灯,甚是漂亮,而水面无数灯光点点,岸边吊脚楼成串灯笼的红光倒映在水面,恰似银河落九天。很累,脚已经走出泡了,为不耽误第二天的行程。我们不得不折反回客栈。

夜已深,周围都静悄悄的,可我一点睡意也没有,倚在窗前,欣赏起凤凰古城的夜景。 整个古城在夜色中已经变得朦胧了,只有沱江两岸吊脚楼的房脊上成排的红灯笼还在闪闪烁烁,四周江面上飘起的一层袅袅的轻雾,如梦似幻。夜色中的凤凰古城,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或许浮躁的心是体会不了真实的凤凰古城,也许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其中,才能触摸到凤凰那古老而神秘的灵魂。

睡前写了几张明信片,晚安,凤凰。第二天,因为要离开所以早早的起床,去街边的小店寄了写好的明信片,一直觉得将自己的心意写在纸片上乘着小小的邮票去到几百公里的地方,是一件很温暖很神奇的事。希望自己在凤凰的快乐能飞去更多的地方。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雨中的凤凰更加的妩媚凄美,也许是在嗔怪我怎么来得这样迟怎么又那么快的离去。那么,凤凰再见。在凤凰的这一天,留下了许多的回忆,也算是了了自己多年来游玩凤凰的心愿。

至于在这里我也重新定义了旅游的意义,关于个人旅游的,关于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从业人员的。

首先,关于旅游景区,就凤凰而言,因为它是一个古镇,出入口很多,管理不是很严,外面的商家小贩经常出入,随处叫卖,更重要的是一些小贩胡乱叫价有敲诈和强卖行为,这样不仅会给游客不好的印象,而且会严重影响景区形象,口口相传的话,会造成客源的流失,给景区造成无法弥补经济破坏。其次,关于旅游景区从业人员,一个景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个人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景区给人的印象,普通话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解说员能让游客更好的理解景区文化、平易近人的态度能带给游客归属感从而为景区形象赢得加分,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游客再次游玩。最后关于游客的,作为游客应该遵守旅游景区的相关规定,不应违反景区相关条列,去一个地方游玩,是想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操上的陶冶。如果不遵守景区规定,旅游就既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又会影响别人。这主要针对游客参观旅游景点时的不文明想象。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同时是最终会走入社会的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因为你只有融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才我们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才能成长,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己。这次凤凰古城的实践考察让我明白自己的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做些什么以及专业的前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旅游管理这个专业需要普通话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而我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缺少与别人沟通的能力这样会影响今后在这个专业的发展。所以要好好的锻炼自己。专业知识很重要,现在我们必须学好专业知识,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却少血液身体就会衰老,人缺少知识头脑就会枯竭,虽然学旅游管理专业已近一年,但是对它还是相当的陌生,要把这个专业学好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的知识也应深入了解,才能学好这个需要综合性强的专业。

这次短短的实践,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让在课本上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很感谢学校给我们的这次实践机会。总而言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

定要让自己多多参与实践,使得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更好的认识和适应社会生活,为将来以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word该篇DOC格式旅游考察体会(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81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旅游考察体会(精选多篇)下载
旅游考察体会(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