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12-27 05:25:1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甲的知青沉淀记忆后的真人真事。由知青本人亲口讲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再现当年那激情豪壮的岁月,也是深重苦难又艰辛挣扎的青春岁月。没有任何改编加工和演技,但真实的重锤,声声击打观众心扉,感人至深。放声大笑,感动落泪,鼓掌悲叹,知青观众的情感投入,心神倾注,与屏幕上的讲述人声情交汇了。

这次纪录片《知青岁月》首播的是《贺兰山下的记忆》,65年下到宁夏的北京知青集体口述,在贺兰山下农建13师难忘的人生历程。中国传媒大学的郭振元教授是总编导,北京知青网的千秋缘站长是这次知青聚会主持。

播映前宁夏知青代表何君倬的发言依然豪迈,令人难忘:

“我们是拼搏的一代!我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我们1700万知青,手挽手,就是一座三峡大坝!我们站起来,就是一座喜马拉雅!

一位69届的知青代表,已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对着台下的65届老知青们依然动情地说:“我们69届下乡的毕业生,是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长大的!”

片头曲是一代知青们都喜欢都唱过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这支美妙婉转的歌曲,承载了知青们太多的豪情,太多的苦难艰辛,太多难忘的记忆!歌声一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尽头的北大荒,面对一根直通到山脚下的垄,边锄玉米地,我们边唱的就是这支歌。

屏幕上的知青在口述,台下的知青记忆闸门就打开了!浸润着悲与欢,浮现着血和泪。

贺兰山下,腾格里大沙漠边就是我们的家。刚到几天,沙尘暴袭来,面对面几米看不见人,昏天黑地,女生们夜里用纱巾包住脸,睡着又让沙子呛醒,抖抖纱巾,一捧土!被子上身上脸上全黄的!第二天每个知青干的活就是都拿一个脸盆,到麦田里捧沙土,把沙土埋住的麦苗露出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屏幕上一个叫潘永仪的知青,讲当年主动参与挖大沟的劳动竞赛:

“那天早上,我提着10个馒头,一大桶水,就上阵了。到地就全脱了,只穿一条短裤叉,挖一米五深沟,有人丈量,大太阳底下,汗不停流着,铁锹不停,中午饿了,吃了5个馒头,不歇,接着挖,要创纪录。最后那天我一人挖了32方土!”

他还讲了如何教几个同伴一起跳下火车,追赶连队汽车的趣事,也令人捧腹。

还有一个割麦子的经历:“我割不快,就想镰刀一定要快!头天晚上提前磨了5把锋利的镰刀,就用草绳子系住腰,后背插上锋利的5把镰刀,一溜儿,闪闪的,第二天大猫腰割麦子,用钝了一把,一扔,再从后背抄一把,接着割!”

当年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兵团工资全国几乎一样,无非24元,25元,28元上下。

我想,当年这些吃苦拼命的事,如今似乎听着很新奇,其实很多,正如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头上,硬是凿出来一条盘山的红旗渠!全县几万农民,每天就供一斤粮食一斤半菜,自带工具,实际就是义务劳动啊!没有当年不计报酬的几亿人的奉献,哪有共和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原始积累!

昨天整看了一上午一下午,很真实很全貌很震撼很简洁很值得。比某些耗资上亿的烂片子有意思。

参加这次知青口述历史的,有当年北京各个中学毕业生,仅仅记下了几个学校:三十中,二十七中,四十一中,十中,二十三中,五十六中,国子监中学及钢院附中等,当年来到贺兰山下战天斗地的是大批初中生也有高中生,还有个别大学生知青。最小的才13岁,妹妹参加兵团时才未满15周岁,还带着红领巾呢!

约200名北京老知青在5月29号欢聚一堂。聚会间知青网代表,天津知青网代表,重庆知青网代表,廊坊知青网代表等上台接受了北京知青网赠送的大钟表并合影。

据说《知青岁月》计划要拍52集,期盼再现北京知青真实历史,了解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那段难忘的辉煌,无论是黑龙江陕北山西内蒙还是新疆云南!

第二篇: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

习近平的知青插队岁月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

延安市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大约7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据《史记》记载,在秦代的时候,都城通往北方包头一带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经过文安驿。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不满16岁的习近平就是其中一位。

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当年习近平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由于条件艰苦,餐桌上的主食是土豆、玉米窝窝头,以及黑豆熬的粥,下饭菜是白菜、罗卜腌的酸菜,同时住的窑洞是跳蚤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洒农药粉灭蚤。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有歇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在乡亲们的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村民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的架子。”

时刻不忘学习

梁家河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

帮知青搬行李的那一天,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让村子里的老人至今印象深刻:“有位社员率先挑了一个小箱子,结果路上歇息时,发现他搬的箱子比其他人都沉,一度好奇‘里面是不是金元宝’。后来才证实,那个小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全是书。”

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没严禁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

我是在延安入的党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堂,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的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

习近平做了支部书记后,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让梁玉明记忆深刻的是,一次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渣,习近平脱下鞋补袜,把裤子挽到腿肚,带头

跳进了冰水中。后来十几个村民也跳也进去,一直干了一个多小时,中间只上岸歇了十来分钟。

还有,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抗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

以前村里除了土豆,吃的菜很少。习近平买来种子,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个老头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上两公斤。

我永远也忘不了梁家河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这时了已经在梁家河干了将近7年时间。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老少社员,甚至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多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儿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小结:

7年的时间里,习近平从一个16岁少年、“城里的孩子”,到远离北京千里之外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农村,经过一步步磨练,成为样样农活精通、业绩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自述中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摘于《金秋人生》书中74页

第三篇:我的“知青”岁月

《实习报告》姓名:韦愿毕业学校:吉林大学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所在部门:狮子山铜矿党群工作部实习目标:熟悉选矿厂生产流程;加强与工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一、实习情况明细表:实习时间:xx年7月12日-xx年10月16日实习地点: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狮子山铜矿选厂实习车间:综合车间 、磨浮车间岗位指导师傅岗位指导师傅检修组武存有检修组张永新一号、三号皮带李剑ⅰ段磨(自学)二号皮带、振筛张正荣ⅱ段磨(自学)四号皮带普琼珍浮选刘玉琼中细碎余国春、郑安武精矿车间(自学)二、生产流程图:(略)三、实习心得与总结:(言不由衷)(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有话无处说)大千世界,想找一个能听懂你话的人——一个能跟你说得上话的人,实在是太难太难……我的知青岁月原来以为知青只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没想到,21世纪也有。所不同者,此知青非彼知青,前者还能知道自己是知青,后者好像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痛苦的身份转变。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子。xx年7月1日,我走出吉林大学的校门,告别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母校,坐着k125/128次列车离开长春,前往西安;xx年7月2日到达中转站西安,因车票太紧张,滞留西安一周的时间,正好沐浴古城西安厚重的文化气息;xx年7月9日晚,终于能挤上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在车上度过漫长的一天两夜;xx年7月11日中午,终于到达一直向往的梦幻之地彩云之南——云南;xx年7月11日下午,来到了我的目的地云南达亚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心情也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但说不出是哪一味。顷刻间,我彻底明白何谓“社会”;顷刻间,我明白自己不再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儿了。我成为独立的我了。流泪的男儿。xx年7月20日,那是一个辛酸但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我拿到了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在学校的时候,虽然通过勤工助学、业余兼职等形式也领过不少工资,但真正的第一份工资还是在这里,在这个曾经能给我很多幻想的地方。那天从财务人员手中接过第一份工资,941.60元,我的手没有颤抖,但我的心却在流泪。四年的重点本科,换来的是如此出人意料的“高”报酬。我无语了。告别茫然。7月11日报道之后,经过几天的思想教育,终于实习开始了。实习地点定在地表的选矿公司,离矿山机关所在地大约4公里。记不清当时是悲是喜,但终于告别茫然了。首先是安全教育,这是新员工、实习人员和长时间离岗人员进车间下队组之前的必需。接着便是石忠师傅带路,去车间参观。走进车间的一霎那,我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光,车间里的设备如此陈旧落后,但是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却胜过炎炎夏日。我开始吃惊了。我开始切身体会“环境能塑造人,也能摧毁人”的道理,就看人如何应对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进车间才知道,接近工人才明白,这里可能不是生活的乐土,但肯定是成长的摇篮。这里更是炼金炉。如果是真金,就不应该怕火;如果是金子,就应尽快发光。自己来自农村,深知生活的艰辛,从来不敢看低任何人。在学校表现出色,并不代表来矿山就能发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人能静下心来快乐工作,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架子从头开始?工作和劳动之余,这是我那段时间思考最多的问题。开始奋发。体验了三班轮班的工作之后,体验了周日也要义务劳动之后,终于感受到工人之不易。工人如此辛苦,我们才初涉社会牺牲周日就叫苦不迭,实在是于心有愧啊。吃不了苦,还谈什么锻炼意志?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主观不努力,总是埋怨是改变不了现状的,而且毫无道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经历一段工作磨练之后,自己终于慢慢的平静下来,也终于磨平全身的棱角,变老实了。领导的开导,外加自己的努力,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终于有点起色:逐渐适应生活环境,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全矿的“科学发展 挺进一流”演讲比赛中获得好名次,没有丢母校的脸,为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争光,也为自己增加了信心。融入矿山。不管做什么,兴趣非常重要。读书如此,工作亦如此。在矿山,兴趣就表现为对矿山文化的认可。在经过初期磨练之后,自己逐渐对矿山由不闻不问变为关心它的发展。除了把条序化的企业文化牢记于心,把企业的远景发展目标了然于胸,发现自己爱上了矿山的工作。发现自己不上班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发现自己爱管矿山的“闲事”了。同时还发现,矿山这个集体很温暖。在选矿公司的三个多月里,在师傅的指导下,我实现了自己预定的实习目标,即了解了选矿公司的生产流程,熟悉一些选矿相关的专业术语。此外还学会如何与工人师傅沟通。因为自己虽然会说普通话,但毕竟云南方言与普通话相差不小,要实现与工人师傅的无障碍沟通,就必须下苦功夫。漫漫人生刚起步。虽然在选矿公司的实习已经结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因为在矿山机关,接触面更加广泛,除了要加强工作能力,加强与人沟通能力,更应该时刻注意维护矿山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并打响“狮子山铜矿”这个品牌。所以,其实漫漫人生刚起步。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每一个机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矿山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知青岁月:寻访老知青

寻访老知青

郑启五

难忘的1969年,三万名厦门知识青年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狂潮席卷至闽西山区的上杭、武平、永定(俗称“三县”)插队落户,这是建国以后厦门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几乎每一个老厦门的记忆中都烙下(更多请关注wWW.haOWorD.Com)了深深的印记。此后的年月里,这三万人的大军几乎都陆续调离了“三县”,其中大部分回到了故乡,成为目前厦门职工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岁月的小河又悠悠流淌了二十一年,当年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我也已年近不惑!去年夏末,我做为厦门知青作家代表团的一员重访当年一代厦门青年挥洒过青春血汗的闽西山区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清晨,当我们的小面包车在那连绵的群山中飞驰,目视近处的小树与荒草在山岗中摇曳,远处的炊烟桑冉冉飘升,突然一个问题抓住了我渴望中的喉咙——“在这梁野山下,平江两岸,是否还见得到当年的厦门插队知青?”我的心跳加速,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当我们参观著名的上杭才溪乡时,我激动地获悉该乡的

供销社主任就是当年的厦门知青,可惜他刚外出开会,未能谋面。

我们印有“厦门”字样的东小想上杭城关街头,有一位骑着自行车的不速之客迎了上来,与司机搭话。他匆匆离去之后,我才得知他是留在该县县办企业工作的厦门老知青。两次失之交臂,反倒使我寻访老知青的欲念越发地强烈了起来。我调离闽西山区已有十八年了,可我永远忘不了自己在闽西的生活历史,更渴望见见那些还留在“历史”中的同龄人。蜿蜒的柏油公路终于把我送回了记忆深处的武平县城,那水泥长桥,那中心广场,那广场中的毛泽东塑像,一切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我从有关方面获悉目前尚留在武平县工作的厦门老知音还有二十余人,为该县当年接收的一万零四百名厦门知青人数的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他们基本上都是因为早年与当地青年通婚成家而留下的。

是夜,我顾不得长途旅行的劳顿,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在县文化局工作的厦门老知青李世俊的家中,终于见到了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尽管武平的同事们依然称他“小李”。但岁月已在他的眼角刻出了皱纹。一套功夫茶具使我们一见如故,随即便用厦门话长时间地交谈、在小家庭温馨的灯光下,一时免令人分不出窗外那幽幽长着微微拂来的是山民还是海风了!他的妻子贤淑面貌美,墙上贴满了独生子的三好生奖状。当我们握别时,只见他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隔天,副县长陪我回访了我当年插队的十方镇处明村,我拜访了老房东、老队长之后,又私下继续寻访起老知青。我叩响了尚在该镇供销社工作的最后一个厦门老知青车阿朝的家门,不巧男主人因把儿子送回厦门老家过暑假不在,他在镇农械厂工作的妻子接待了我。原来男主人一直怀有调回厦门工作的念头,与他同情况的十余例都已先后调离。女主人表示自己有一手电镀手艺,也很愿意为特区建设出力,只是叹息“无门路”。我爱莫能助,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县里。抢在县长接见的前夕,我又找到了一位在县商店站柜台的厦门老知青。他所在的店门正好面对着当年操管知青的县“四面办”旧址。他列举了离厦工作给家庭生活造成的种种困难后,情绪冲动地表示,自己当初是厦门出来的劳力,目前特区的发展理当考虑他回厦工作的要求。然而他又不愿影响本职工作而回厦门跑调动,结果日拖一日。目前经各方关照,他调回厦门所需的六个大印已经盖了五个,就盼着厦门劳动局最后那关键的一个了!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我知道厦门的劳动人事部门多年来为知青回城呕心沥血,完成了数万人调回的巨大工程,这是一座功德无量的丰碑!现在面对着这些未归的老知青中的一部分要求回厦工作的同志,是否能再次尽可能地亮起那温馨的绿灯?

从人口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行宏观审视,人口的城市化是文

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动,而大动,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必将以知青大回城而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在这个梦幻般眼花缭乱的复杂变更的过程当中,不断演绎着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错综的矛盾纠葛与情感交融,知青与农民的被动与互动中的特殊生存状态,书写出局部曲折的社会发展段落,成为20世纪60和7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1991年1月写于第一次重返武平之后

第五篇:知青岁月:客家狗肉

客家狗肉

郑启五

羊肉是个好东西,至少在北方还认定是个比狗肉更好的好东西,所以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调的普通话就毅然决然地贬狗肉而褒羊肉,将“挂羊头卖狗肉”作为“以好的名义做幌子而实际干坏事”的比喻而通行全国。这样对狗肉来说,显然是不大公平的。

我们也常常把“挂羊头卖狗肉”的比喻挂在嘴上,但却很少扣心自问一下这条比喻是否得当。我想如果在客家人的眼里,那狗肉的滋味绝对不会亚于羊肉的,纵然你的羊头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买了羊头下的狗肉还偷偷地乐呢!客家人说:“春羊夏狗秋鸭冬鸡”,可见在他们的食谱上,这禽肉类的“四大天王”是按季节轮流坐庄的,压根没有高低之分。客家人还动情而诙谐地说,“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足见熬烂后的狗肉味道有多美!此说与“佛跳墙”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天上的神仙地上的菩萨都赋予凡人的胃口,情不自禁如猪八戒一般。不是吗,一旦美味飘香,菩萨也不顾体统,为了一饱口服,要么兴奋得两腿打颤,要么跳翻过高墙的禁

锢,这是多么地富含人情味啊!这样的神仙我是欣赏的,因为他能深入民间,食人间烟火,属于有人性的神仙。其实,温饱之后,馋就是一种幸福,天上人间同享此福,美美羊肉乎,美美狗肉乎。

至于闽南人,对羊肉的感觉不会比狗肉好到哪里去,反正猪狗牛羊,唯猪头是瞻,其余一率视为另类。如果要追根刨底,断会觉得把“挂羊头卖狗肉”说成“挂狗头卖羊肉”也未尝不可,充其量是挂卖不符,上下两条线。什么“线”,嘿嘿“风景线”。不过在我所目击的各地市场风景中,好象不大有肉贩子把什么“羊头”“猪头”之流挂起来招徕顾客的。可能是古时候的屠夫们才有卤莽的“挂头”之风,想象中被挂之头:羊头安详,猪头滑稽,牛头马面的如面具,而搭拉的狗头就不大能挂得出样子来。眼下一般在案头吊挂起来的肉块、肝脏和排骨们则更多的是为了通风保鲜的。倒是民间的一些祭祀活动中,羊头、猪头,乃至鸡头、鱼头,尚有出头露脸甚至招摇过市的机会,而狗头似乎在这点上也要略逊一筹,那离开了脖子后的狗头狗脑当不如其它诸头们来得英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闽南的知青到了客家人聚居的闽西山区插队落户,结下了人生的不解之缘,对客家人食狗之风有了亲身的体验与比较深入的了解。老农说:“一黄二黑三花四白”,以狗的外观毛色来论狗肉的等级,指的应当是大狗,而闽西的客家人更喜欢吃小狗,即乳狗,狗奶滋养月余,嗷

嗷有声,胖乎乎圆滚滚的一团。我与狗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闽西武平处明村的一座红土垒出的老宅里,吃的就是这样的乳狗,浓香扑鼻,印象中有被油爆过的老姜头、辣椒以及柚子皮干等佐料,一盆炖得烂熟。饱餐一顿,是夜喉头干渴,胸中像搁着团火炭。发生如此强烈的“后坐力”,可能是我的闽南胃一下无法完全接初来乍到的狗肉满腔的热情。再说,那个缺油少腥的年代,一下接受了高热能的“集团军”,难免有点兴奋过度。武平现在吃乳狗的风气依旧很盛,这些年回去转转,总可以发现菜市场一偶嗷嗷声起,那就是毛茸茸的乳狗在交易。

狗肉的烹制在江西有白切、辣炒、酱泡、清炖,而在广东的梅县则有“北菇焖狗肉”、“药料清炖”等。这些美味的狗肉正在从客家餐馆和潮汕酒家中陆续登陆厦门,但我见到的吃到的还是“沙钵狗肉”为多,因为方便且家常,但味道自然也粗了点。我的武平朋友王增能在《客家饮食文化》一书中认为,客家人吃狗肉首先是狗肉的美味可口,其次在于狗肉的食疗和药用价值,民间有“小狗补肾,中狗补血,老狗去风湿”的说法。再则,客家人聚居闽粤赣山区,与外界接触有限,较多保留了包括吃狗肉在内的古中原习俗。增能兄三点原因,言之成理。

狗肉作得最精的,恐怕要数闽西长汀的“麒麟脱胎”了。此道美味内容之丰富,八闽罕见:先将人参塞入麻雀肚内,再

将麻雀塞入鸽子腹内,再将鸽子塞入小母鸡腹内,再将小母鸡塞入乳狗腹内,最后将乳狗塞入猪肚内,形成相依相偎的“食物链”,用线缝好,然后加入鸡汤、料酒和多种配料蒸它半天。吃时要剪开扮演“胎”的猪肚,那充当“麒麟”的乳狗掉了出来,于是一顿轰轰烈烈的美食就拉开了序幕。如此味厚香浓,就连天上的神仙都站不稳,我们凡人垂涎三尺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美味是鸡、鸽、雀、猪、狗们共同的造化,但客家人却一味将其归功于“麒麟”君,可见对狗肉的高看与厚爱。当然我能有机会一享如此口福,也是近年的事了。插队时连听都没听说,连想都不敢想。“麒麟脱胎”也有“瘦身”的“版本”,就是乳狗塞入猪肚里,加生姜黄酒炖它一个烂熟,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

有一回吃狗肉时,听同桌的台湾朋友说,韩国和印尼也有吃狗肉的风尚,结果让爱狗的西方雅士十分不满和痛心,愤愤指责:“狗是人类的朋友,吃狗实在残忍!”不过爱吃狗肉的韩国人反唇相讥;“牛羊也是人类的朋友,你们屠羊宰牛时怎么就没想到要手下留情,给它们养老送终呢?!”大家听了都笑了,我想如果我的闽西客家朋友也在场,他们一定会笑得更加开心的。

2014年12月

word该篇DOC格式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精选多篇)范文,共有950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精选多篇)下载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