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6-12-04 07:04:5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 睹题激疑

1、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请读一读课题,读---

师:吐字清楚,声音圆润,非常好。

2、认识作者及背景

师:作者是谁?--季羡林,了解他吗?请看相关资料。这就是季羡林,

出示:【季羡林(1911--2014),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

老师来读一读第一段。(师读)这里是讲季羡林的身份,是一位大师级人物。

第二段跟这篇课文有重要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段话告诉我们季羡林去德国时是1935年,一直到1945年10月才回国,对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1945年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头,所以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正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当时也正和日本打战呢,能回来吗?直到1945年10月战事结束之后,他才回到祖国。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引入:

师:好,我们先了解哥廷根,这就是美丽的哥廷根市,人口只有13万人,季羡林当年去的时候,人口只有4万人,人口很少。再看,这是哥廷根大学的校园,季羡林当年留学的地方。

再到街道上去看一看,这是美丽的街道,(出示图片)漂亮吗?

师:看到什么了?咱们先读读书,老师先给你们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在街上看到的景象,作者是怎么写的?把那段话找出来。

2、请开始朗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

师:先说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

生:德国人养花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花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相关句子)

师:抓得准。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课文中有一段描述,写街上美丽景色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理解关键词语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重要词语。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形容花,什么意思?(出示课件)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开得茂盛茂密,姹紫嫣红是颜色多,颜色鲜艳。

师:真聪明,还有一个字还没讲到。哪个字的意思你们没讲到?

师:“锦”什么意思,---锦:有纹彩的丝织品;上面有花,而且是有规则地排列着,非常多。这个词语就写出了花多,艳丽,丛聚在一起很华丽。(锦:有纹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师:“姹紫嫣红”的“姹、嫣”什么意思?

师:这俩字什么旁,形容谁的?--女人,年轻漂亮的女人。姹、嫣:娇艳的意思。(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师:形容花儿多,颜色多,还很漂亮,作者用上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们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读起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簇”是第四声,“红”是第二声,这叫“仄起平收”,特别好听,多美啊,大家读一读。

5、再读描写景色的一段话

师:这两个词语都学过了,现在你再读读这段话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指名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人应接不暇。”

师:读得好不好?咱们跟老师合作一下好吗?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行吗? (师引读本段)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1、师:这只是写德国人养花景象中的一处,这种描绘不止一处,前面我们讲过一处,也是写养花的,还有一处,往后面找,把它找出来。

2、再找描写德国人养花景象的话,对比不同之处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学生交流)一共三处了。这三处描写都写德国人养花的。(读一读) 师:为什么写三处而不是选一处详细的描写呢?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肯定有他的意思。我们仔细查看一下,这三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我们先看前两处都写他养花,角度区别在哪儿?

生:看到角度不同,第一处是从屋里看的,第二处是在街上看别人的花的样子。

师:你真厉害,把这两处描写的区别就点到位了。第一处自己养花摆在外面给谁看?

生:给别人看。

师:第二处呢?——走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处都是些他第一次到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的情景。那么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引发了他对德国人的第一次赞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齐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处描写,第三处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师:注意,这段的开头,这是他什么时候,又一次看到满街的鲜花?我们说的是第三次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她从什么角度来写?

生:第三次写的是他离开德国40年后再次回到德国这里的情景依然没有变。 师:他看到德国人养花的这个习惯怎么样?

生:跟40年前一样,依然没有改变。

师:第三次想强调的是德国人养花这个习惯没有变。同学们,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作者通过这三次的描写,巧妙写出了德国人几十年不变养花的习俗,爱花的文化。这就是高手啊。

写到这里,他又一次赞美,赞美这个民族说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们可以想象: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

三、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

师:作者赞美哥廷根小镇普通民众时,这样写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者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请问这些人里面有没有人例外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一家不是这样的? 生:没有。

师 :好,读文章找出依据。哪个词语? 生: “家家户户”

师 :还有吗?家家户户出现几次?请圈出来。(出示课件)作者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文章中写德国人什么一直没有改变?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了,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变。

师:突出家家户户养花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变,所以他这个词儿也没有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也是作者用词的一种方法。

(一直没变,每人例外,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人人”,他们相互间都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少数认识,多数不认识。他们之间是陌生的。还有,那些游客,来了一趟,以后不来了,但这里的人还是把花摆在外面。

(不管是谁,都给看,这就是——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他们把花摆在外面,是不是哥廷根政府下命令?是谁让他们把花摆在外面的?

生: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这早已是习惯,这就是——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任何人都没有例外,是不是一种境界?几十年都不曾改变,是不是一种境界?这样方式养花完全变成人们共同的习惯,是不是一种境界?我觉得这种境界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你再读这句话是不是有点儿耐人寻味了?(再读这一句)

四、重点研读:

师:学到这里,大家都读懂了课文的很多内容,文章是不是学好了?其实读文章还是有方法的,这是著名学者梁启超总结的“三步读书法”,鸟瞰——整体感知,解剖——重点研读;会通——深层探究。我们再看看第二段话,看看还有什么疑难。

第二段(出示第二段)

师:现在看第二段,快速默读,看看有什么疑难,或者还有那句话不懂?提出来。 生:为什么德国人爱养花,但是又不看呢?

师:这是你提的,也是季羡林想不通的,他也提了问题,季羡林怎么问的? 生:你养花是给别人看到吧?

师:这句话到底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谁来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用什么语气读这个问句?(多指几位学生)

生:疑惑、猜测、反问的语气、感叹带点儿疑问。

师:你们三位都起立,你们三位是三个季羡林。在找一个女房东来读。(读

第二段)莞尔一笑:“正是这样。”(生读书)

师:现在请问三位季羡林,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在你的意识里养花是给谁看的?有没有想过养花给别人看?

师:是啊,在你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想过养花给别人看,于是你疑问、于是你反问、于是你感叹。

(问“女房东”)女房东莞尔一笑,在你的意识里养花是给谁看的?。

师:请问女房东为什么莞尔一笑?

师:我们读懂了,对女房东来说,这一点也不稀奇,太平常、太普通、太自然了。也许,她从小就看着父母是这样的,看着大家都这样的,她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有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行为方式才是他们独特的文化。

师:思考一下,这(来源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句话也写出了谁和谁的区别?

生:女房东和季羡林。

师:接着想,往大了说,还写出了谁和谁的区别。

生:中华民族和德国民族的养花的区别。

师: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这两个民族对养花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民族对养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也看出了东西方对养花的差异。这个发现重大吗?作者写出来用了多少个字?数。31个字,一问一答,随笔一代,看似不经意,可是你咀嚼起来这么有味道,这是写作的高水平。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生读这段话)

四、补充阅读,结课

1、师:说德国民族奇特,还真不错。不但养花,生活也是如此,请看一篇短文《规则》,看了之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2、生读短文。

3、交流读后感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这样的民族在全世界也少有。这个民族真的很奇特!所以作者在写这样民族时,写下了“多么奇特的民族”,多么贴切啊!

学到这里,老师要说,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多了解相关知识,多读书。

下课!

【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宁强县南街小学冯伟

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隽永的散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且是“给别人看的”;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时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根据五年级的学习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2、3自然段,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领略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教学难点是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感情朗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延伸阅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说学法

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

说教学程序

本课按照质疑课题——初读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升华的顺序进行教学。

1自主质疑,以疑促学:

板书课题后,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再读,重读“自己”和“别人”。学生的疑问顺势引发:自己的花为什么让别人看?怎样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看不看?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兴趣之火在有疑问处被点燃,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成了课堂的主人。

2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作为整节课的一

条主线,让孩子自主地向季老质疑,抓住“奇丽、奇特、美丽”这三个关键词,以“寻找奇丽——感悟奇特——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第一步:品味景色的奇丽。

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语句,指导朗读后,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然后运用引读想象感悟花的海洋。再播放视频欣赏德国风光,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话,从而读懂德国人重视风景美,爱花。为进一步读懂德国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好品德做铺垫。把客观的文本形象化,个性化。

第二步: 感悟民族的奇特。

德国这个国家怎么“奇特”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抓住“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写,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出示实物理解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再比较两国养花的不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民族的奇特。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让季老先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学生回答后,出示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让学生找找在文中指什么?最后联想感悟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4内化美丽,拓展延伸。

如此奇丽的景色,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永远地保持下去吗?引导学生想象写话:变化是有的,-------- 变了,-------变------了,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这一设计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写话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最后拓展延伸:季老先生做了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推荐《留德十年》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读书。

.这些环节,以自主质疑"为什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切入点,把握课文主旨,层层推进,紧扣"花美人更美"这一灵魂所在,将重点段落的朗读与领悟融为一体,把学生领进了鲜花盛开的境界,领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又凸现学生的主体。

说媒体应用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如:利用多媒体出示德国风光,让学生了解德国,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我爱美,更爱美丽的花朵。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有各色的玫瑰花、有鲜红的杜鹃花、还有粉红色的水仙花。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你们也种花吗?给谁看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1、(课件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这个景色“奇”在哪里?

师:“脊梁”是什么意思?

生:花朵的反面(走到学生的旁边摸摸他的脊梁骨)

师: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师:如果你在家里只看到花的枝干,花的叶子师: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

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生交流)

师: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师:自己种的花让别人放松心情,让别人忘记了一天的辛苦,多么了不起啊!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 季 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师: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烦恼、郁闷、生气、伤心等等不好的心情都豁然开朗。如果是好心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街就想高歌一曲啊!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 季老 先

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师:种花给别人看,自己不吃亏,对。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这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种境界里你们还思考明白了什么?

师:你真会联想,由德国想到品德来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样一种品德的呢?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一起读读

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师: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 ?2014年汶川大地

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是大爱无垠啊!不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 季 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师: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予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很荣幸能有机会来参加今天的面试。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想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

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揭题质疑

大部分学生没有外国生活的体验,为了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安排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美丽”

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反馈画的句子,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

1、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通过让学生读句子,通过与中国人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2、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自己眼中的“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这一段我让学生品读课文,深切地感受“美丽。”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安排多次的读:朗读、默读、生自由读、谁能读得更美、一齐美美地享受一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

听,老师示范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四)、揭示中心,再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那我们就来“寻味”一番。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

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五)、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读全文说说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理解。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还有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或者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课文结构,抓住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以一朵花为中心,在花上写下:奇丽、奇特这两个词,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板书完整相关的词语,既形象直观地勾画出了本文的结构,又让学生能通过板书深刻理解课文。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爱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罢了。从最近我们学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我又懂得了一种特殊的爱美的行为、方式。

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时,观察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种花也就成为他们的习俗和爱好。他们种花、爱花的那种特别的方式和爱花之真切让作者很吃惊。德国人养花总是让花朵朝外开,路上的行人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自己在屋内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自己种花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而自己在街道上行走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别人种的花。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在四五十年后又来到德国时,惊奇地发现这种习惯依然还在延续。这充分说明德国人是非常爱美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民追求美、懂得爱、讲究文明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喜欢种花,却把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他人欣赏,自己每天却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们这种养花的方式,也正是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精神,才使得街道的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窗台上的花与花连接在一起,才汇成了美丽的花的海洋。

这种民族习俗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他们的行为让我敬佩,这也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word该篇DOC格式《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范文,共有1137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下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