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推荐7篇)

发布时间:2023-08-14 14:59:2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相关的范文。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推荐7篇)

篇1: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范文一: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读书笔记范文二:

《乐在民主育人中》一书,书作者魏书生,平凡的教书匠,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岗位从爱和责任出发,不断深化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提出人生价值等于有效工作量减去生存成本,人生深层次享受在学习、工作、尽责、助人之中。熟读此书后,我发现书中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实际的.,可以借鉴的,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必需的一些教育方法。

虽然本书的篇章各叙其事,却都体现着一个字―“爱”。

教师的爱意味着奉献。魏老师放弃了招工进城的机会,要知道,那时候进城是每个人的梦想。现在的我们不需要放弃如此珍贵的机会,不需要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但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勤于求索,不断进取,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最无私的奉献了。

教师的爱意味着执着。魏老师有过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希望离开电机厂,当一名普通教师,直至在教育岗位工作了33年。选择了教师工作,就是选择了最执着的事业。日复一日的备课与教授,年复一年的考核与批改,在最初的激情随岁月渐渐熄消后,必需以执着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知道,几代人的希望放在我的手上,祖国的未来需要我坚持执着。

教师的爱意味着理解。魏老师认为差生最不容易,课听不懂,还要不懂装懂的听,装模作样,因此要给他们一些关爱。从事教师近1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懂得儿童”。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不同性格、各年龄段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教师的爱更多带来的是责任,魏老师就是具有高度责任心教师的典范,书桌上、课堂下,他无不尽心尽力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因爱而产生的高度责任心会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具有爱心的人,懂得做人的人、追求真理的人。一直以来,总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诠释“师范”,所以我想教师的责任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责任,是“守纪律、树形象、广博识、勤奉献”的责任,教师要率先垂范,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教师的责任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责任,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不以学习成绩区别对待,坚持一个标准对待全体学生,既严格要求他们,又加以耐心指导,使学生学会掌握与运用、自立与创新。

当我合上这本书,魏老师民主与育人相结合、爱与责任并重的教育思想和课堂管理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大量生动、真实的教育实例都体现出一个“爱”字,魏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不止一点启示,将使我把爱与责任深入教育教学,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篇2: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瑞清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瑞清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瑞清,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篇3: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音乐的故事》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通俗文图本,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源头,讲述了宗教音乐、歌剧的发展,乐器的发展,著名音乐流派与音乐家等。其主要内容有: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宗教音乐的发展、剧场点滴、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后来居上等。

德里克·威廉·房龙,荷兰裔美国人,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深入浅出。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更是让人获益匪浅。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代表作有《音乐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

在《音乐的故事》中提到“既然促进生物进化的力量是不变的,既不能增添也不能消减,那么这种力量作用也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所发生的变化也只是外形上的变化。”所以说,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转变过程,而不是进步。较早把握进化论精髓的歌德认为,植物不存在进化之说,而只能发生形变,也就是说,只是植物的有机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取代进化的观点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而在研究艺术发展史时特别应该如此。古代人和现代人完全一样,至少在智力上是相同的,我们没有资格轻视前人,视他们为原始低级的人类。虽然前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那么先进的设施,却和我们同样具备人类的优秀品质。因此,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或者完善,至少在艺术领域是这样的,人类生生不息的一切努力只能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所以,研究历史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件,关键在于挖掘导致这些变化的规律和动力。

但是以进化的观点来指导历史研究是一种错误,应该用变化的观点取代之。艺术形式无所谓进化而只有变化,这是我们现在研究音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在每一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而且反映出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创造者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古代人的智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比不上现代人是毫无理由的。

然而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形成音乐的乐音(即振动的空气)无法保存,这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过去的音乐形式。造型艺术用石块、画布和颜料来表现;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可以诉诸文字,可以得到准确的记录。但是,音乐是靠空气振动形成的,我们如何将它保存下来呢?

同样,过去100年中产生的真正优秀的“民族音乐”,都明显带有产生它的国家的特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出南非高原草原或美国堪萨斯地势起伏的草原的景象,而只能表现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草原的风光。鲍罗廷、穆索尔斯基以及里坶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音乐,无一例外。即使像斯克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现代派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总会带着一些特点,你听过之后,就会立刻断定:“这是俄国的东西”。虽然你也搞不明白,你的根据是什么。另外一些,如拉赫玛尼诺夫或塞萨尔·居伊等人的乐曲中反映出的西欧气质多于俄国气质,可是无论他们当中的哪一位都不能完全脱离他们的斯拉夫之根。

其实在创作《音乐的故事》这本书是,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他一直努力从全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叙述,超越地区的、宗教的、党派的和种族的偏见。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包括那种为了给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实的超爱国主义。

房龙,他绝不是一个刻薄的人,比如,他对贫穷给莫扎特造成的伤害、对瓦格纳的人格、对帕格尼尼的贪婪本性并没有口诛笔伐,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伤害到神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音乐。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不合时宜且怪僻的贝多芬性格的完全深入的分析,一下子让我们体会到了他那本身兼具神性的悲悯情怀。

篇4: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

在这两位最美乡村教师——丑小雅和刘老师身上,我读出了她们作为一名教师给予她们学生那份深深的爱与无私的奉献,同时我也无比敬佩教授虽处山顶但还是牵挂着那开满漫山遍野花朵的情怀。

小雅自小口吃被同学们嘲笑,遇上刘老师之后不仅将自己的口吃改掉了,还唱得一嗓子悦耳动听的歌。我想她应该从来都没有想过小时候的她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和充实的未来;刘老师用自己的爱与对音乐的喜爱成功让一个口吃的孩子拥有令人羡慕的现在,也意外的发现自己唱歌不再跑调并且抹掉了令她难以释怀的过去。她们拥有彼此,皆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

的确,遇上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福气,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有运气。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表弟现在读初一,初一的他就有一种戾气,这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孩来说是异常可怕的。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原因,但他小学的班主

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弟弟的确是个很调皮的男孩子,但再调皮也不至于为人师长打学生耳光打到进医院并且还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他,这是一闻者心寒的真事。我很心痛我弟弟被教成了跟他说一句话他也满怀戒备的样子,所以我立志要当一名虽然自己对自己做的事会不耐心但对自己的学生一定会全心全意极尽耐心去教导的老师。当然,我想成为一名未来负责的老师这还要归功于栽培我的老师们。我比我弟弟幸运,教我古筝的三个老师都对我很好,她们都试着把所学的全教给我。从开始对古筝只是有一点兴趣到后来成为自己的特长再到现在成为自己的专业,正是音乐有这么多负责任的老师的陪伴。

我很佩服小雅能想出举办“班级好声音”这个活动来鼓励和推动孩子与音乐做朋友,且能想象到当表演结束后所有手捧鲜花的孩子都向她涌来时她内心无法言语的感动和自豪。想必每位老师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不断地进步,文中的刘老师也是。小雅找了那么多的方法拜访了不少专家为刘老师专门制定了一个治疗肿瘤的方案最后获得成功,也算是完美的.实现了自己回来的价值,上天不会让这么好的老师白白离去。

读完《最美音乐教师》后,更加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相信我会在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爱与感恩的心使我未来的学生们走向成功。

篇5: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前些时候拜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虽然此前我对情境教育已有接触,但这本书不仅对情境教育做了更深的诠释,而且就她自己开展课题研究做了介绍,让我受益匪浅。

一、对情境课程理论上的认识

提到“情境”,我们会自然地想到杜威。一般教育理论认为杜威是最早提出“情境”这个概念的。他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正是情境的内在的、独特的不确定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

而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情境体现了教育环境全面的、和谐的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它既和很多的心理学流派所提的“情境”有其相似之处,有其共性,但也有我们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的底蕴,那就是审美的、智慧的、情感的文化内涵。

二、情境课程的作用

1、整合作用

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发生的背景,学生一般都不大知晓,学生只能是浅表地孤立的理解知识,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情境课程则是把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又凭借情境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并在其过程中启迪智慧。在“儿童与社会”、“知识与社会”之间,情境教育是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询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情境课程在这里对知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其中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作为人类财富的感受,相机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及智慧启迪。这就把初等教育有关知识的、能力的、智慧的、情感的教育目标,都在情境中得到整合。这种对知识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达到最佳的体现。

2、熏陶的作用

情境课程观特别强调对于儿童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情境教育选择“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主张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熏陶感染。童在情境中感受到美,进而去表达、去抒发美的感受。伴随着这种审美愉悦,纯真的'心田得到犹如甜美的春雨般的滋润。情境的这种可感性,愉悦性,使儿童非常乐意接受,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学生持久地、多种体验的不断深化,他的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等都受到很好的陶冶,并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并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人格之中。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由情境印发的情感的纽带作用。诚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情感的体验可以揭示人的“存在的完美”。在情境的熏陶作用下,凭借感情的纽带作用,情感与生命的冲动、感受、体验、人格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的内心获得极大的喜悦,而只有拥有这种内心喜悦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健全的生活。情境课程就是要全面激活儿童的生命能量,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孩子的童年在教育中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对他们明天的发展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情境课程独特的作用,也是它独特的优势所在。

3、启智的作用

儿童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在智慧,包括知觉的智慧、想像的智慧、创造的智慧以及逻辑的智慧等等。启迪儿童的这些潜在智慧,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是情境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优化的情境在启迪儿童智慧方面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慧是需要启迪的。所谓“启迪”,在某中意义上就是一种暗示,它来自于情境的作用。情境课程之情境所蕴涵的“真”“美”“情”“思”构建了一个广远的意境,为儿童提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情境课程讲究“强化感受”,在情境中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像结合起来,让儿童在观察中,在倾听中,在触摸中,获得丰富的映象和美感,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可有效地激起儿童的积极思维。当儿童沉浸与情境中,想像的翅膀会悄然展开。正如《文心雕龙》中说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儿童常常在这广阔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里浮想联翩,激起无数的奇思妙想,让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4、激励的作用

情境教育提倡教育“爱生乐教”。教师以真挚的情意,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敏锐地欣赏来自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教师以全身心的爱,投入教育过程,热情地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老师的期待会作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会从老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期待”转化为“自信”。儿童在情境中,在教师的呵护和激励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欢快的情绪。他们每天在老师的身边领略到、感受到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撑和催化,而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那种无奈的被动的学习。连同学习过程中情境的驱动,熏陶感染所形成的内心的感悟,都使情境课程具有激励的作用。这样的激励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也是持续的。

三、情境课程的操作定义

操作要义之一:以“美”为境界

境界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大不一样。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难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就很难形成。

境界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境界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

教学时,一要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二要选择“美”的教育教学手段;三要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四要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操作要义之二:以“思”为核心

一要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开发潜能的土壤;二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三要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典型场景中,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

操作定义之三:以“情”为纽带。教师要倾注真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亲密合作。以“情”为纽带,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操作定义之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1、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以求保证;

2、活动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

3、活动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以求应用。

翻完书的最后一页,我对情境教育的理解更深了。情境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快乐学习。但要想达到那个境界,还需要今后自己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探索。

篇6: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收到张桂梅老师《如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这本书后,我没有立即进入阅读状态,而是先看前言和后记,再看目录,再随机抽阅几个片段(这是我的读书习惯,窥斑知豹,如果几个片段读下来感觉不好,便就此打住),正是这几个片段抓住了我,我才真正读起她的书来。我读得很慢,用了整整四个下午的时间才读完。我感到她的书不可快读,就像听京剧,不可快放,快放了便索然无味。读张老师的书你得品味,你得感受,你得体会,品味它的甜度,感受它的温度,体会它的力度。我是用心读她的书的,因为用心,所以共鸣,所以感到她不只是一个音乐教师,不只懂得音乐教学,还是一个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人,是一个善于把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的人,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才学的人。

(一)宏观感受,这本书有特点。

其一,从结构安排上看,或紧扣主题,或形散神聚。全书共六章,其中有与主题扣得紧密的章节,如一至四章,也有与主题扣得看似不紧,甚至觉得游离于主题之外的章节,如第五章的“说说武汉音乐学院里的流行潮”和第六章的“走过新加坡”等,细细品来却又不无联系,一是学音乐的人更爱追求美,更能创造美,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目的;一是由此及彼,引发对中国教育的深思考,大教育如此,音乐教育又岂能独善其身?这样的结构安排,避免了平淡和呆板,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也增强了本书的张力。

其二,从思想内容上看,弘扬真善美,色难假丑恶。“文以载道”,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总揽全书,贯穿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以及音乐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理论高度,理论与实际交相辉映,熠熠生光。

其三,从材料取舍上看,厚今薄古,疏远亲近。写如何当好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选材的角度有多样性,可以引经据典,旁搜远绍;可以罗列清规,辅以说教;可以着笔名师,浓墨重彩。但作者没有这样,而是以“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为主,收集的“榜样”多是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即她的老师,她的同事,她的校友,她的朋友,使人感到德艺双馨的老师,不是伟人,而是平凡人,不在天边,就在我们中间,可望、可及、可学。这样更有说服力,更能增强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和做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微观感受,这本书有美感。

——感受语言之美。张老师是很讲究语言艺术的,她的文字,时而像美妙的乐曲从天外飘来,悠然回荡;时而像秋天的小溪在山间流淌,清幽明静;时而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跳落,短促悦耳,形成了大量散文诗式的语句,比如“以声唱心,音乐如人,心在歌唱,美好如是。住进音乐艺术里的,多能保鲜,心是如此,人是如此,世界更是如此”(为节省笔墨,不一一例举,美妙的句子比比皆是)。还有大量的比喻句,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易懂起来。我们来看看她在43页这一页之内有多少比方:“音乐教师就是人生景点的导游”(引用雷爱华老师语);“没有音乐等艺术参与的生活,正如那省掉了装饰、缺少了色彩的房子”“在升学率的衬托下,音乐课始终以一种‘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韧性坚持”“没有了信仰的人心,很容易泛滥成失去盛托而肆意横流的水……而音乐一直都是洪水的盛器之一”。这一组比方,把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以及它的生存状况都道了出来。她的文字美,还表现在强烈的感染力上,比如写张大千先生葬于高山之巅,翘望祖国大陆那段,就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感受思辨之美。该书行文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夹叙夹议,甚至有的章节就是议论性的散文。因为有议论,所以要思辨。思辨几乎无处不在,如音乐课与所谓主课的思辨,如学生成才定义的思辨,如艺考生与其他考生性质的思辨,等等。在这方面,作者彰显了很强的自信和品质,不断变化修辞手法,使所发议论,常常富含哲理,新意迭出,绽放异彩,亮人心田。如“世间人心里都住有天使和魔鬼,艺术生也一样,是唤醒天使还是唤醒魔鬼,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选择。”又如“他的歌声细腻淡郁,如午后的冬阳,温度被藏进了那一丝冷峻中。你终究还是要离去,如河流汇入大海,如流星划向大地,如夕阳隐于天际,人之逝去,是自然法则,由来如此,由不得人之不舍。”这段文字里,有通感、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思辨之美,美得醉人。

——感受心灵之美。人有“三恩”不可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社会人的知遇之恩,这三恩非滴水之恩,而是大恩大德,不可忘记。这也是心灵美的一个窗口。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她的母校、老师、帮助过和影响过她的人,情有独钟,铭记于心。对母校县师范、武汉音乐学院,和她工作所在学校,都心存感激,爱意绵绵。对教过她的老师,特别是耳提面命的老师,更是记忆犹新,没齿不忘,如张气刚老师的专业和敬业,赵凤艳老师的因材施教和不断创新,还有许正老师的教法和魅力,二三十年过去,在她的笔下依然鲜活如初。我特别喜欢作者写我熟悉的人,比如王镇忠老师和王孝明科长。王镇忠老师我县音乐教育的播种人,一代名师,他爱生如子,德艺双馨,为人景仰,他送给我的自编民歌打印本,我至今仍珍藏着。王孝明科长是给她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机会的人,她看作是她的伯乐,为他立传。今年5月19日晚上,我老伴告诉我,张桂梅老师写了一篇关于王孝明科长的文章,写得好。次日早晨我即微信她说:“张老师早上好!昨晚胡老师说你有篇写王孝明科长的文章,我想分享,谢谢!”她立即叫我加她的公众号,并发来这篇题为“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的文章,我立即读完,复曰:“接到你这文章,我正在早餐,看了几行,便放下筷子,一气读完。我喜欢王孝明科长的作风。19xx我就和他在同科工作,有交集近30年,其间也有不少故事,我回教育局工作后,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其风范记忆犹新。你绘声绘色写了不少。我以为,此文可转局机关干部一读,是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好教材。我也喜欢张老师你的文风。用故事说话,见人见事,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夹叙夹议,可读性强。有点像我[呲牙]。”该文也收录在这本书内,我又重读了一遍。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给她机会的人,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也是为了回报,感恩化作了回报的动力,不断推着她向前、向前,力争上游,力创佳绩,成为音乐教育的佼佼者。这是对老师,对母校,对社会,对组织,对国家,最好的回报,也是她心灵美的一个最好的注脚和诠释。

(三)隔空感受,张桂梅印象。

——感受她的写作能力。对于张桂梅老师,我是耳闻多,目睹少。因为我和她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皆无交集。但对她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感觉跟她很熟悉,这是因为她是浠水教育界的名师,也因为她的歌唱得好而声名远播,还因为她会做人、有活力、受人尊重,在浠水真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当然,对她更深的了解,还是在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也就是5月20号加她公众号,始读她的文章以后,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甚至大吃一惊。她的文笔之好,令我赞叹不已,我甚至后悔不该加上那句“有点像我”的话,而应该说“远胜于我”。我在读她的《“书”“写”旧事》一文后留言道:“没想到你还这么爱读鲁迅,竟通读其全集(我有一套,挺多挺难读的)。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今日之文思泉涌,笔能扛鼎,都是往日勤奋读书打下的底。”

——感受她的善良。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不一定能写出好书。因为文如其人,书为心声。我从她的文章《阳光打在鼻尖上》得知,她的弟弟不幸罹难,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她视为己出,为养育这两个孩子,含辛茹苦,坚守十几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如此善良,注定了她人生的行止,都带有浓浓的爱意,她是捧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教育和课堂的,她是捧着一颗善良的心关注社会和孩子的,她又捧着一颗善良的心走进她的这本书里的。“我们没有能力生养那么多的个体生命,而职业,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孩子”,书中这一句话,折射出多少善良的光辉。善良是人类道德的基石,也是人类大爱的火种,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感受她的责任感。在这个“以分为本”的时代,学校、家长、社会甚至政府,只注重所谓主课,轻视或忽视音乐课,其实已经造成了很多恶果,比如学生心理疾病多,抑郁症、自闭症、轻生自杀、精神病、毕业后不工作当啃老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与教育失之偏颇的关联度很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得很,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不到重视,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吗?能不产生心理疾病吗?能说这是素质教育吗?我们总在讲真、善、美,殊不知这个美字既有独立性,又是真、善二字的落脚点,有真有善才有美,殊不知这个美字也是要经过培养和教育得来,我们也总在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如果美的意识、美的情趣、美的追求、美的方法,我们不从小抓起,到用时会从天上掉下来吗?事实已经敲响了警钟,轻视音乐等美育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有害无益。而相反,重视音乐等美育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有益无害,从远的看,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他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伴他至终生。从中的看,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不仅会拉小提琴,还会弹钢琴,他说过“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再从近的看,我县汪岗人夏元明教授,国内有名的文学评论家,我就看过他拉二胡,还拉得非常棒。我岳父是解放前的大学生,也是一个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没有他教不了的课,包括英语、音乐。他就曾跟我说过:“现在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还不如解放前和文革前做得好,那时还真是全面发展”。张桂梅老师是深知音乐教育关乎孩子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大事,深知这个讲台“站好了,是遍植绿洲,站得不好,会风沙肆虐。”所以,她不仅在行动上实践着、坚守着、奋斗着,还在她的书里深深思索着,循循善诱着,声声呐喊着,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来彰显她对孩子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也是“如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应有之义。

最后,我要这样说:写作能力+善良品质+责任感,成就了张老师的这本书。并祝愿她以此为开端,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篇7: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

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体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

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推荐7篇)范文,共有1483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推荐7篇)下载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推荐7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