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2-26 05:01:1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生于上世纪40年代,希拉里在这部传记里面记录了她从出生到入住白宫到离开白宫的经历。

看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和希拉里一样的有抱负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摆得太久了。上一年毕业季从师兄那里拿来的,又是一个毕业季,自己却还没有翻开这本书。

其实自己也想这样一个驰骋在美国政坛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中国式说法也是不无道理,希拉里的经历就给了一个很的证明。她从小就对政治很感兴趣,从小就很有想法,这也为她日后参与美国政治奠下了基础。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希拉里的,不如说写比尔·克林顿如何和希拉里相遇如何当上小石城的市长如何当上美国总统又是怎样离开白宫的。看这本书会给人一个错觉——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总统,只要你足够坚持足够优秀,奥巴马的上台是不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据?克林顿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是最后能当上美国总统,打破了民主党连续当选的僵局。

我很喜欢希拉里的一句话——1972年我和克林顿相遇,30年后我们仍然无话不谈。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他们日后并肩作战冲入白宫并连任的最好的后盾。这是最感动我的部分。

比尔·克林顿当任期间,最注重的是医疗保健的改革,改革之路走得很不顺畅,还影响后来的大选。但是他们在用力尝试,为了能建设一个更好的美国。

希拉里是一个有野心但是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她不注重着装,以致成为媒体的笑资。她说她从她妈妈那里遗传到善心,从她爸爸那里遗传到爽朗的笑。在我心里,希拉里是一个可爱可怕的女人。

她说白宫的主人一直在不停地换着,里面的工作人员却还是一样的。那些工作人员看着世事变化,一届届总统的斗转星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白宫的主人在换,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转换,时代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但是白宫还是一样的伫立,经历着风和雨,成为美国的一个标志。

希拉里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在白宫里面形成了一个“希拉里地盘”,她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丈夫的事业,也实现着自己的抱负。她说,在白宫的8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没有工作的8年。我很欣赏,希拉里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推进美国的进步,用第一夫人的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觉得希拉里的做法可以给中国一个启示,我们的**是不是应该可以多做一些,而不是一个高贵的身份作为一种“中国印象”。不过中国的传统就认定女人不该干预政治,“牝鸡司晨”是一种不好的征兆。

希拉里和克林顿有一个女儿,叫切尔西,因为他们怀她的时候正在切尔西唱着歌曲《切尔西》。他们很注重保护女儿的权益和隐私。

希拉里会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因为她热爱美国的这个国家。她不会强调,她和克林顿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美国人民,为了美国这个国家,但是他们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人民和国家。我想说的是,他们会把自己的梦想建立改善生活的基础上,他们做的这一切并不只是他们想要服务,更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这是他们的梦想,从小到大喜欢做的事情向往要做的事情。美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之上的,这样的梦才更实际,才更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反思的地方,不用刻意强调,我们有一个大梦,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一个小梦。

因为希拉里是40年代生的,而乔布斯是50年代生的,他们一样都经历了60到90年代,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猫王和迪伦。但是从希拉里那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水门事件。而在乔布斯那里看到是更多的是it业的发展,比如ibm的发展如何。希拉里会说和前几位第一夫人交谈的经过,乔布斯会说自己和比尔盖茨如何斗狠。相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都在说明一个真理——美国梦真的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里。我知道是我还太狭隘,看的书都逃不过美国的范畴,但是每一本书我都感受美国梦的分量,但是又看不到他们提美国梦的痕迹。可口可乐在全球建立可乐帝国,联邦快递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世界的距离,卡尔宏邦将一种中国的野草做成纽崔莱的宏大事业,舒尔茨的咖啡王国争霸全球市场,他们所做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美国梦的一块基石。

我想我还是不会写读后感,我不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只是会说一些自己零零散散的感受,也许是自己看得不够深的原因,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我很敬佩希拉里,可是并不喜欢,我觉得我的人生轨迹和她的应该会不同,我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只想做好自己,开心过每一天。

第二篇:《希拉里传》读后感

《希拉里传》读后感

走到图书馆,在视线中搜寻人物传记,一落眼,看到了《希拉里传》,一页页翻开,一个颇具气质的女性形象展现在我面前,一直以来,希拉里这个名字都不停闪现于我耳畔,作为美国政坛上最耀眼、最具争议的美国前“第一夫人”,作为一位女强人,她追逐着权利,成就着事业,却又在丈夫丑闻频出时一再隐忍。无限传奇的经历让我对这位第一夫人充满了好奇,是什么让她在美国政坛上叱咤风云?是什么让她具有这么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又是什么让她在风光无限的同时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正好通过这本书对这位传奇的人物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并生发出一些感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曾因报道“水门事件”而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调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他花费6年时间,全面、客观、公正地记录了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真实人生。

这本书从希拉里童年和学生时代写起,一点点地剖析希拉里的人生,希拉里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对各种各样的领导职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是学校社团中的积极分子。17岁时,她怀着满腔的热情离开了家乡,去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求学。她是一个拥有梦想的人而且懂得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1965年,她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主修政治学,是第一个在韦尔斯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而她富有争议的演讲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1969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197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她结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同年,希拉里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开始了律师生涯。

希拉里1975年10月与克林顿结婚后,进入美国着名的罗斯律师事务所工作,并曾两次当选全美百名杰出律师。随着克林顿1993年入住白宫,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在8年白宫生涯中,希拉里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2014年2月,尚未离开白宫的希拉里宣布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谋求公职的第一夫人。同年11月7日,她当选为国会参议员。2014年,她获得连任。在2014年美国总统民主党党内预选期间,希拉里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曾一度领先奥巴马,但最终以失利告终。2014年2月1日国务卿希拉里卸任。

希拉里或许是命中注定与克林顿有着不解之缘,他们被认为是美国政坛上少有的金牌搭档,互补而成就政治大业,克林顿幽默、热情、富有感染力,而希拉里冷静、理性、勤奋、严谨。有人说,如果没有克林顿,或许希拉里已然成为美国总统,我们已无法证实这种推测的正确性,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勇敢性感而又充满智慧。然而,在她的政敌眼中,她则被描述成一个虚伪狡诈,精于世故和惯施伎俩的女人。尽管评论褒贬不一,但她的身上仍有着很多特质值得我们学习。

希拉里一直用她独有的智慧和前瞻的政治才能辅助着克灵顿,是的,她具有很强的思考力,在韦尔斯利学院的时候便是一个优等生,在刚开学的前几个星期,希拉里的妈妈曾经跟希拉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可以做任何事,渴求任何事。或许是从小严格的家教让她变得格外坚强而果决,她曾在自传里说:父母努力把我们训练成强悍的孩子以使我们可以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坚强、无畏,在这一点上,她的确做到了,相比较而言,或许现在的很多女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习惯于依赖,更习惯于追求安逸和舒适,在这个问题上,人与人的价值观不同,因而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说,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能独当一面、从容面对的人或许更具王者风范。

学生年代就已小有名气的她处事果断而坚决,拥有很强的正面能量,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用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她永远是勇于尝试的,在他们那个女孩子一般不会竞选学生会主席正职的高中时代,她毅然决然地去做了,尽管以惨败而告终,却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寻求新的挑战,包括担任学会生组织委员会的负责人。直至后来的参选参议员、竞选总统,依旧是百般尝试,百般挑战,用实际行动来扞卫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美国政坛上,她呼风唤雨,振臂一呼,竞选总统,而在选情尚未明朗之时,却又激流勇退,甘当绿叶,全力支持奥巴马,她永远作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却一直在做着内心想做的事,这种勇气是很多人都不能企及的。

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1975年,希拉里与克林顿结婚。在克林顿入主白宫那一日起,希拉里就疲于处理丈夫“拈花惹草”之后的残局, 1998年莱温斯基事件揭露后,希拉里与克林顿的婚姻状态一度成为全美的关注焦点。面对丈夫的背叛,她着书放言,“我恨不得拧断比尔的脖子。”可是作为一个妻子,为了维护丈夫的政治地位,也为了保证他们共同的政治前途,她又不得不选择妥协,不得不说,希拉里天生的智慧让她面对任何事都能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一次次出场作证证明克林顿的清白,确实,二者相权取其重,然而这的确需要足够的隐忍。在这个问题上,她的确是伟大的,一再包容丈夫的过失而让自己承担更多的痛苦。

希拉里的自信、智慧、宽容与坚定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这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风光无限的国务卿着实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或许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离她很遥远,或许她的身上负面消息从不间断,但是观其人生,依旧值得我们仰望。

祝颖

我一直相信伟人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从苦难中磨砺出来的,但直到我看完林肯传,才真正意识到这种“苦难”是什么。它不是愤青口中“不过被公众和媒体夸大了的一般人的辛苦”,也不是我们小时候想象的那种一定不会发生在常人身上、如西天取经一样奇幻的惊涛骇浪;它一样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为人知的某一角。但我想它最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应该是伟人经历的很多苦难,都源于他们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是非善恶主动承担起的责任。

林肯为自己对身边人主动负担的责任,将自己陷入一生最长久的苦难——婚姻的牢笼;亦为自己对是非善恶主动担起的责任,将自己陷入一生最无奈、最深重的苦难——南方蓄奴州同胞的仇恨,最后直接将自己推向了死亡。这种“自讨苦吃”看似是愚蠢又无意义,但正是这种一般人不会主动承担的苦难,在静静彰显着人性最伟大的光辉,坚守着国家最基本的底线。

看完这本《你所不知道的林肯》,我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词能代替卡耐基先生为之冠的名——“人性的光辉”。这五个字已经完全精准地概括了“亚伯拉罕·林肯”这个人。他并不像马克思那样适合光芒万丈的“伟大”,也不像俾斯麦那样适合掷地有力的“铁血宰相”,亦不像邓小平那样给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家”的感觉……而是一个近在身边带着温柔笑意,沧桑却像耶稣一样的老人。

大多政治上的伟人在我心中都是一种精明干练、视野宽广、有卓识的远见以及决断的魄力的形象,但林肯却打破了这个模子。

作者只是像描写一个身边人一样地,慢慢叙述了林肯这个人坎坷的一生。这种描写和叙述偶尔也会让人觉得像小说一样虚幻,因为你很难相信一个看起来趋近完美、让人只能联想到“圣人”一词的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也许对人性缺点过多的关注,对媒体、书籍笔下政治人物本能的怀疑,让我们那么轻易地就戏谑一句:“这修饰得也太过头了吧。”但我们忘了,一个被人民推举出来的国家统治者,一个我们真正倡导的人,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前面已经提过,林肯的很多苦难都源于他自己的担当与在淤泥中对是非善恶固执的坚持,但除此之外,他一路成长、学习的坎坷环境也同样是他经受的苦难。

年秋,亚伯拉罕7岁,其父卖掉农场换得四百加仑左右的威士忌,举家迁到印第安纳州的荒僻丛林。他们最近的邻居是位猎熊人,不砍树就没有一条进出的通道;冬天林肯一家挤在父亲匆忙搭建的一间“三面帐篷”里,没有地板、门、窗,除了三堵墙,就是圆柱和灌木建造的屋顶,第四面全然洞开,听任风雪、冰粒和寒风长驱直入。今天,印第安纳州的新一代农夫连牛或猪都不会安置在这么差劲的房子里过冬,而林肯一家却在这个帐篷里度过了整个寒冬。林肯的母亲因为照顾邻居的妻子染病去世,林肯的父亲最终也只是驾着雪橇把她的尸骨运到四分之一英里外山峰的丛林里埋葬了——任何仪式都没有。在她死后的六十年里,连一块石碑都没有,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哪一座坟墓属于她。母亲死后,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季,林肯一家从不洗澡,连又脏又破的衣服也很少洗。树叶和兽皮铺的床变得肮脏不堪,阳光照射不到小屋里,火炉或猪油灯就是唯一的照明……林肯的家满是臭味,到处是跳蚤和害虫,没有叉子,用手抓取食物……

年,林肯唯一的爱人安妮也因病去世,安妮死后的几个星期,林肯寝食难安、远离人群,见到人也默不作声,目光成天凝视着远处,他的魂魄似乎也已追随安妮而去,只把一副躯壳留下,他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意志。朋友们担心他会自杀,把他的小刀拿走,而且小心翼翼地防备着,阻止他去跳河。1837年,安妮去世两年以后,林肯对一位州议会的同事说:“人们都以为我已经恢复了,可以尽情地享受人生,事实上,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我还是很沮丧,甚至不敢随身携带小刀。”林肯遭受安妮之死的打击,几乎就是伊利诺伊州最忧郁的人。后来和林肯合作的赫尔顿律师说:“二十年来,林肯没有一天是快乐的……他走路的样子,忧郁像是就要从他身上流淌下来似的。”

深受苦难的林肯是如此地渺小,平凡如我们之中的任何人,艰辛、悲痛之情如我们之中的任何人。但历经生活的艰辛,林肯却始终留有生活中的幽默感,爱讲故事、开玩笑,邻居称他“能把猫逗乐”。艰苦的家庭条件没有阻断他的学习和阅读之路,驽钝又浮夸性格的父亲,也一样没有影响林肯优秀人格的养成。以上足以可见,任何外界环境对我们产生作用,都必以动摇我们自身为前提。

林肯的仁慈不单在一般世人身上少见,在世上所有的政治家中更是极为罕有。

一天,林肯去观察设在华盛顿的陆军电报室,他看见三只小猫在身边转悠,喵喵直叫,好像迷了路。林肯俯身抱起一只小猫,说:“你的母亲上哪里去了?”有人告诉林肯:“已经死了!”“啊!”林肯抚摸着小猫说:“许多母亲还可以为自己阵亡的孩子哀悼,而它却不能。”说着,林肯又把另外两只小猫也抱在身上,然后对鲍尔斯上校说:“上校,我希望你能保证这些失去母亲的小猫们有足够的牛奶,并得到精心的照顾。”据当时陪同视察的霍勒斯·波特将军回忆说,林肯总统还抚摸着小猫轻声地说:“小猫咪,感谢上帝,你们是猫,不会懂得真正在进行的这场战争有多么可怕!”波特将军觉得这种情景太少见了!在一个陆军指挥所里,在国家历史上一个重大军事转折点的前夕,竟看到曾经在《解放宣言》上签名的那双手,在轻轻地抚摸三只无家可归的小猫。

战争期间,每天都有哭泣的母亲、妻子、情人来为判死刑的囚犯申请特赦,林肯不管多疲乏、劳累都会随时听她们哭诉,接受她们的请求,一见到女人流泪哭泣他就心软——尤其是她们怀里抱着婴儿。他说:“在我死后,但愿人们提起我时会这样说‘我在每个可能生长鲜花的地方,拔掉荆棘,播种下种子’。”对此将军们痛骂不止,认为军队的纪律会因为林肯的仁慈而被破坏,让他千万不要干涉。但是对于旅长们的残酷作风,林肯非常看不惯,他厌恶专制的正规军。相反,对于那些取得胜利所必不可少的志愿军,他倒是非常热爱。假如有人因胆怯而被枪决,林肯会宽恕他,他说:“我想自己要是应征参战,也会扔下枪逃走的。”要是听说有的志愿军人因为思乡而当了逃兵,他会说:“哦,我看他的思乡之情是枪毙也无法改变的。”如果有的佛蒙特农家子弟因为站岗时疲惫不堪打瞌睡而被判死刑,林肯会说:“没准我也会这样干的。”他开出长达数页的特赦名单。有一次他给梅德将军发去电报说:“我不希望见到未满18岁的小伙子被枪毙。”

身为一名总统,林肯却从未想过“为获得总统这一职位/为自己的政治仕途参加竞选”。他只为坚持自己心中纯粹的正义,为自己热爱的国家,为他所同情与热爱的人民。

一开始他就深知,自己应付眼前局面的经验略为不足,他需要有经验的助手的帮助和引导。为此他任命西华担任国务卿,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西华认为——成千上万的人也都认为——他担任国务卿就是要主持国政,而林肯不过是个傀儡。大家称西华为“总理”,他很高兴,相信拯救美国的责任全在他身上,非他莫属。全华盛顿的人都认为是西华在执掌大权,这大大挫伤了林肯太太的自尊心,她催促自己谦卑的丈夫使点颜色,但林肯只是平静地说:“我只听从良心和上帝的主宰,早晚有一天人们会清楚的。”

一天晚上,有一位过去的故友临行时问林肯:“喂,林肯,我要你对我说实话。告诉我,你果真高兴当美国总统吗?”林肯回答说:“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身上涂上焦油,装上羽毛,坐在横木杆上,被别人抬着出城。沿途到处是欢呼的人群。人们热情地围住他,因为他象征着欢乐,是节日的兴奋点。听过没有?可是,等到大家准备离开,人群中有人问他,你是否喜欢这样。他的答复是什么,你知道吗?他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份仪式的尊严,他宁可自己走路。”

名利从未在这个人身上停留。即便是仕途的失败,最令他伤心的也是正义不为宣扬,自己的坚持不为人民所理解。林肯为了一个伟大的原则而奋斗,只要能伸张正义,他不在乎谁赢谁输。林肯说:“有人说我野心很大。实际上我很诚恳地希望没有这场野心之战。我不敢说自己一点都不看重荣誉;但如果能恢复《密苏里折中方案》,原则上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张,良心暂时容忍现存丑陋条规,那么,我宁愿永远不当选,而希望看到道格拉斯法官长久地任职。我们无足轻重,我们两人谁当选国会议员并不重要,但是我们争论的问题比自身的名利都重要得多。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死了之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他就像耶稣一样,一生都被他部分愚昧的子民所诟病、唾骂甚至仇恨,最后甚至命死他们之手。但无论是否被理解,他总是以一种无限宽广的胸怀拥抱自己的人民,以一种仁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国家,坚守自己对正义的坚持,将自己献身心中那份纯粹的事业。

第三篇:《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张震回忆录》读后感

宋骁

(2014年2月12日)

近来读了张震将军的回忆录,颇有感想。

张震将军虽然官至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军衔,但始终都以一名老兵自称,非常的谦卑,并称自己从参加红军那天起,直到退休的六七十年间,只做了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只是尽了一名党员的责任。纵观将军的一生,经历了部队、机关、院校、战区、总部、军委等40多个岗位,这样的一生就是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国防建设努力奋斗的一生。将军的回忆录里时不时地夹杂着对战友们的回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非常感激。战争年代,上级、同级、下级,很多战友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战友在眼前倒下,有的就牺牲在身边,连血都溅在衣服上。可想而知,今日之和平建设环境真是来之不易。

为了革命,九死一生。将军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小手工业家庭,父亲靠做蔑工维持家庭生活,母亲为农家妇女。由于父母的疼爱,虽然家庭困难,但仍然坚持供孩子读书。朴素的阶级感情,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促使着将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平江起义后,毅然参加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一颗子弹从右眼角打进,从后侧穿出,差一点就“革命到底”,负伤当晚由于下雨,天黑路滑,没有赶到野战医院,幸运地躲过了当晚敌人对医院伤病员的屠杀。第五次反围剿时,右臂中弹负伤,疟疾发作,被送入后方医院治疗,黄克诚将军来医院看望伤员时,将伤口还在化脓的张震将军带出医院,赶上部队,从而才走上了长征路。长征过完湘江第一道封锁线后,将军疟疾发作,每天高烧,是战友们将他抬着过了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翻越雪上时,吐过几次血,解放后有条件检查时才发现是肺病。过草地时,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缺水缺粮,很多战友牺牲了,后续部队无需要向导,沿着一具又一具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边的部队,到达宿营地,这是何等的惨烈。接下来的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时转战华东,都是血与火的历练。

为了国防,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调任军委作战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留任军事学院,到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员,葛洲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调任总后勤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1992年,78岁,已近杖朝之年的张震将军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白发皓首,伏枥老骥,

壮心不已,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八十三岁脱戎装,着我工农旧时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将军卸任后留下的诚挚的祝愿,也是将军一生革命的写照,“解甲归田”,六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一代人的流血、牺牲和奋斗,换来的是今天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

“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将军还是一个孝子。1938年将军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请假回匆匆回家见了母亲一面,自此之后,杳无音讯,生死不知。新中国成立后,将军到处寻找母亲下落,结果母亲已沦为乞丐,讨饭为生,精神有些失常。这一别十余载,战乱之中,流离失所,母子再次相见,将军泪如雨下。母子重逢之后,将军接到家乡来信,说相见的母亲是自己的养母,还有一个生母,也生活在长寿街上,年过八十,已是风前残烛,老人但愿一睹将军容颜,则九泉无恨。经当家乡政府确认,将军当年为领养。将军担心养母难以接受,回乡背着养母去见了生母,此后,对两个母亲的生活同样关心。少小离家,从军远行,戎马疆场,不能照顾母亲,将军时常慰藉自己,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成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战,为了天下的母亲而战。

第四篇: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主要是写了作者郭衣洞(原名郭定生、笔名柏杨)的坎坷的一生。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用了郭衣洞这个名字)。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现在我浅谈一下对此书的一些感受,总的来说,柏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敏感的年代, 而柏杨先生正是时代的受害者。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体会?以下我会和大家一起分析。首先是时代背景,柏杨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凌乱的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自家人打自家人。而柏杨先生也从东北迁到台湾,台湾是什么地方,是蒋中正还统治着的地方,他不许那里的人有半点与共匪(共产党)沾边,共匪是一个大忌讳,里面还有一个描写就是“国民党也发现,有个像共产党这样的敌人真好,对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人,只要把共产党帽子往他头上一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立即铲除。”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台湾,存在着暴政,有权利的人只要看谁不顺眼就把共匪的高帽往上一戴,就可以把其铲除。在这样敏感的地方敏感的年代,只有顺从才可以得到生存。

其次是柏杨先生的性格,有句话说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有学识的人都只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埋藏在心中,有怒而不敢言,怕说错话,哪怕是一个字都会惹来一生馊。但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而柏杨先生就是因为坚信自己,希望把自己希望传递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送给每一个沉默中的人,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字传递。从小柏杨先生就是一个有着正义有着志气的青年,因为不满老师的做法公然地当着老师的做出反抗,正面发生了冲突,想要维护大家的放假权利,之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那时候还没有言论自由,哪像现在这个时代,学生觉得学校不公平就可以像学校反映、打个电话给今日关注来关注关注这个问题或者是直接向教育厅反映。在当时那个年代冒犯老师只能来一句“郭定生冒犯师长,开除学籍”,就因为这样,柏杨以后的路就难走了很多。到长大了之后发现处处碰壁,从而知道了文凭的重要性,故先生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得到一个文凭,从而启用了假证进入大学,但好景不长,纸始终没有包得住火,假证事件败露,被永远开除学籍。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先生有着一种勇于与现实做抗争,勇于冒险的精神。这些性格让先生的道路走的倍感辛苦。

最后,我综合了一下时代背景和先生的性格得出的结论就是柏杨先生只能是时代的受害者。在当时那个敏感的年代,如果低着头不理世间的任何不公,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或许先生的一生就会重写,没准就是和媳妇孩子一起幸福地过一辈子。但柏杨先生偏偏就不是这种能活在虚伪下的人,他要做一个讲真话的人,但在那个时候讲真话是要惹祸的,先生本来就是有着让人捉住的把柄(曾被共产党捉过,后来被放了在),由着自己的正义与愤慨,讽刺当时的暴政,从而沦落成为了一名政治犯,这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里唯一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的是,在坐牢的这段时间,妻子明华很快就要和柏杨离婚,这件事对先生的打击很大(几次想要自杀)。这是时代的错,批判当世,唤醒人们从而落得个十年牢狱之苦,先生您苦了。

《柏杨回忆录》里从头到尾都是写了柏杨跌宕起伏的一生,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过一种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催泪电视剧,虽然结局是好的(先生的作品得到了承认,蒋纬国也代替蒋经国向先生致歉)但过程真的是让人揪心不已,文字狱究竟害死了多少人,扼杀了多少好的作品。

其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特别敬佩柏杨先生,即使在这十年的牢狱里,他都能坚持写作,想尽各种方法把作品从牢里带出来,这是一笔很珍贵的财富,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会像先生一样坚持自己的道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想想先生的十年牢狱,再回看一下自己面临的困难,就会立马充满斗志,因为这根本不算什么,虽然我不会像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伟人,但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做人只要做到尽力,问心无愧就不枉此生了。

第五篇:《张治中回忆录》读后感we

“和平”将军

——《张治中回忆录》读后感 摘要:

张将军幼年的艰苦磨砺,使她深刻的意识到,中国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使他在对军事教育非常重视并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以后的历程中,为湖南和新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最精彩的人生体现在为中国和平统一而努力的过程,还有只要有一丝和平谈判成功的希望就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关键字:

和平、军事教育、谈判、共产党“我生平自律,绝不说假话;且过去已有六十年岁月在混乱、苦闷、黑暗环境中度过,错误丛生,遍体创伤,何有自我吹嘘的余地…”

——张治中

张治中将军一生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贡献。陶峙岳将军曾这样评价:文白将军,乃国民党杰出将领。当年极力主张国共携手,实现全国和平,曾向当道屡陈谠议。并为和平而奔走,三上延安,与我党为友。其于新疆之和平解放,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张将军一生坎坷,在其少年期间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历程。农民家庭出生的张将军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小村庄里,在母亲的支持下读了十年私塾,他曾考过秀才、当过学徒、流浪于市井、当过警察、加入过学生军。之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就读于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最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共经过五年时间。期间父母相继去世。这五年的痛苦经历磨砺出张将军不屈的意志,对他今后的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924年底,桂军军官学校刚结束,黄埔第三期学生开始入伍,蒋介石便把张将军调为入伍生总队任代理总队长。1925年2月,广东军政府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蒋介石自任东征军总指挥,调张将军任东征军总部上校参谋,襄赞指挥军事。这是张将军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双方军队经过激烈战斗,东征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张将军因此立了战功。不久,国民党党军第二师成立,蒋介石自兼师长,以王懋功为副师长,张将军为参谋长兼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复先后委任张将军为航空局局长、军事处处长、航空学校校长、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长。不久,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改组,张将军被推选为执行委员。黄埔军校在一、二、三期的基础上成立军官团,张将军被任为军官团团长。至此,张将军一身兼八项职务。至此张将军深受蒋介石的喜爱,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蒋介石派张将军与共产党进行谈判的原因。北伐结束后,张将军就职中央军校教育长,从此开始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张将军很重视教育,他曾言:我从政时间较短,带兵时间更短,而在军校从事教学时间较长。这为他今后在政治方面的态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段期间,张将军和中共的关系拉得紧。周恩来是黄埔第一期的政治部主任,张将军到黄埔后,两人一见如故,深相结纳;邓演达时任训练部副主任,张、周、邓三人经常在一起。张将军和熊雄、恽代英、高语罕亦时多往还,和苏联顾问加伦将军、李縻、尼拉等亦多接触。因此思想上、作风上颇受影响,曾一度申请加入中共,密商于周恩来。周表示很高兴,但说要请示组织后才能答复。过了一些时候,周回复说:“中共当然欢迎你入党,不过你的目标较大,两党曾有约,中共不吸收国民党高级干部入党,此时恐有不便,不如稍待适当时机为宜。但中

共保证一定暗中支持你,使你的工作好做。”张将军在思想上,作风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很多相似之处。成为了以后张将军大力支持与共产党合作的原因之一。

张将军在中央军校教育长任内,整整十年,先后出去呆了五次兵:第一次出镇武汉,第二次是陇海战役,第三次是“一·二八”战役,第四次是提师入闽,第五次是“八一三”战役。而张将军自己曾经说过,只有“一·二八”战役和“八一三”战役是光荣的,因为这是对外图存的抗日战争。由此可见,张将军对战争的理念,他参加战争完全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和平。作为一个军人,一个高级将领,他有一个高级将领应有的勇敢与果断,但是对于杀戮,他总是再三思考。如违反军纪和欺压百姓之类的人决不宽恕!他的这种思想为他后来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将军,他具备军人应有的一切素质。作为一个执政者,在湖南从政期间,我看到了张将军的那颗一心想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心!张将军对政治的观察有三个方面:一是动的精神——就是“人”一方面的精神;二是静的精神——就是“物”一方面的精神;三是办事的精神——就是“事”一方面的精神。基于这三点,经过观察,张将军对政府的缓滞、腐败、不负责任、嫉视革新深恶痛绝。为此颁布了两大方案《湖南省政府施政纲要》和《湖南省组训民众改进政治加强抗日自卫力量方案》。

在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想要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要有军队。张将军意识到了要组编人民抗日自卫力量。他曾经这样思考:怎样讲我们人民没有自卫力量就不能担当抗战、支持抗战呢?在现代的战争中,尤其是民族革命的斗争中,单纯的军队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把全民族的自卫力量发动起来配合作战,这才能形成一个保卫国家,打击敌人的坚固不拔的堡垒,这才有把握,才可以胜利,才可以成功。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动全民族抗战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张将军积极主动的与工厂当合作的原因之一。

之后张将军被召回重庆任职。在这期间张将军对国民政府付出了很多,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张将军是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几个人之一。如:蒋介石向来喜欢兼职。抗战中期,一度兼了行政院长,后来四川地方派系闹纠纷,出了问题,蒋介石又要兼四川省主席。张将军力言不可,说:“第一,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有损威信;第二,您是行政院长,又是省主席,主席决定的事要不要行政院长同意?自己指挥自己,不成体制;第三,中央人才多,物色一两个省主席,应不成问题。”蒋介石说:“你说的是,可是找不到适当人选。”过了没多久,蒋介石亦感到不方便,就辞掉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对于张将军,对于全国人民都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而对于张将军来说,国内应该迅速恢复和平。国共两党应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从1940年至1949年,是张将军一生政治生涯中的黄金阶段,也是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阶段。贯穿着这一阶段的活动就是“和谈”。当然,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蒋介石的幕后牵线。从此,张将军一直为国共和谈而奔走。

张将军访周恩来谈了几次,首次表示歉意说:“这是少数人的过激行为,希望能和平解决,不影响两党团结和抗战大业。” 反复商谈多次,最后周恩来代表中共提出六项要求。张将军抄报蒋介石,蒋介石悍然置之不理,第一次谈判遂中止。自此以后,国民党反共气焰虽甚嚣张,但双方的谈判仍在不断进行。到1942年秋,中共中央又加派林彪来重庆参加谈判。林彪是黄埔四期,张将军的学生,蒋介石就指派张将军负责。张将军和周恩来、林彪对谈,谈了八个月之久,周恩来将最后意见四点抄给张将军,张将军转报蒋介石。在张将军看起来,中共

所提条件相当宽大,如确实具有合作抗日诚意,应予接受,随着这一条款的执行,两党摩擦有可能终止。无奈蒋介石及其属下坚拒,和谈又一次中止。到1944年5月间,中共中央又派林祖涵到重庆继续谈判。蒋介石派张将军和王世杰为代表参加。谈判时间由5月至10月底,地点由西安到重庆,过程遥长、曲折而又艰苦。最后林彪代表中共提出组织联合政府、召开国是会议等主张,蒋介石一口拒绝,和谈又一次失败。

两党谈判断断续续,时松时紧,但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泽东到重庆,却把和平谈判推上了第一个高峰。为了和平解决国内矛盾,张将军曾三次奔赴延安,同时与共产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49年4月1日,张将军率领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这是张将军毕生参加和谈的最后一次。张将军与蒋介石的关系到此结束。

张将军一生为和平而奔走。称他为“和平将军”,就是他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因没有与共产党打过仗,且为共产党做过很多有益的事,坚持和平建国,所以,共产党称他为“和平将军”。

新疆的和平解放与张将军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张将军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其间营救了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1949年4月,张将军作为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北京与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谈判。当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拒绝后,张将军留在北京。6月,张将军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人民阵营。9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张将军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坎坷的。在乱世中,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张将军心系祖国和人民。为了和平,张将军甘愿在枪林弹雨中前进,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作斗争!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张将军又为祖国早日和平统一而奋斗!同时张将军的一生值得我们每一名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张将军无愧于“和平”将军的称号!

参考文献来源于:《张将军回忆录》、百度中:张治中简介、张治中与蒋介石、张治中将军

word该篇DOC格式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范文,共有1419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下载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