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28 12:40: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_3000字_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一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这段历史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

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

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但也是一部血与泪的屈辱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但这显然不够。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所以让我们现在共筑我国的康庄大道。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_3000字_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二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这段历史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此书看完。颇有一些感触。如果用两个字总结一下对此书的读后感,那就是:“鸡肋”。

可能有人会不满意甚至愤怒,认为小子无礼,敢对著名学者的著名作品嗤之以鼻。是啊,这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本人对那些不负责任、云山雾罩且有心拍马的书评从来是不感兴趣的。自己看书,常常以挑剔的眼光来写读后感,人人都夸好的未必是好,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尤其近年来出版的书,一堆又一堆的吹捧,一本又一本的书评,让俺看不下去了。明明很一般的书,如果在书上加了个名人点评的封套,这书铁定火。

话题扯远了,书归正传。

此书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

好家伙,来头不小。可是俺读完以后,只有一个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应该说,这本书只是一个外国学者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近代史的入门读物。做为一个入门读物,写得确实比较好,适合那些对中国历史完全不了解的外国友人,也适合国内一大群对中国近代史茫然无知的青年们。但把它拨高到一本杰出的学术著作,似乎有些过份了。

首先,俺绝对不同意徐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从所周知,国内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止。虽然这样分期还可以商榷(比如有的学者建议将下限定在1949年),但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并入近代史,似乎差太远了。俺不知道徐先生这样分期有什么道理。照这样分法,“近代”的概念完全与“现代”合二为一了,这实在让俺不敢苟同。

其次,关于清代部分,写得还是有深度的,有些评论确实是非常有见地的,如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评论。但到了民国后,出现了一些史实性错误。使俺怀疑其资料来源是否经过核对。比如:

508页:“……在消灭了十万名国民党军后,林彪于10月14日占领了锦州,10月18日攻取了长春……”查国共双方的各种资料,锦州是10月14日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的战斗,于15日18时解放。而长春则是10月19日和平解放。

如果这个日期与史料相差不是太远,勉强可以算对的话,那么对淮海战役的时间就差多了。

同页,“……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刚一打响,国民党的两个整师便投诚了。”淮海战役的开始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也就是说在辽沈战役结束(11月2日)以后。此书将时间提前到辽沈战役未结束的时候了。顺便说一下,“两个整师投诚”,应该是指何基沣、张克侠在率领的起义,据资料说是“三个半师”。作者在表述史实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认真核对双方的历史资料呢?也有可能是因为资料来源于台港,与内地是有些出入的。但编译者却未做说明,这却不应该。

509页,讲平津战役时说“……当他(指傅作义—刀按)的防御计划被打入司令部的一名共产党员偷走时,所有的抵抗希望全泡汤了”。作者在本页下对“共产党员”做了一个注:邓宝珊。意思是邓宝珊偷走的这份计划。这倒是头回听说。不知道此条资料来自何处。

第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描写也有错误。

本书第二十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十年”第一句话:“随着将近完全统一整个国家,毛泽东于1949年9月12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新的政府。”众所周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于1949年9月21至30日在北平召开的。时间有误。这几个错误说明,至少编译者也未核对相关史料,因此未在书中作一个说明,这对于一本翻译外国的学术作品,实在是不应该。

另外,据说此书以前是禁书,此次出版经过删节。但删节实属不当。书中没有提到1950年的朝鲜战争。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大跃进”,对文革只字未提,这不是将历史严重割断了吗?现在国内都有不少介绍文革的书,有的很有力度,而此书居然丝毫没提到,实在是不正常。也许是作者使用了什么不恰当的语言和语气而编辑者水平太差且胆小如鼠的原因吧。不过这的确让人感到有点遗憾。

总之,这本书并不象某些人夸的那样好。只是提供了一个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仅供参考而已

读了十页左右,我便有了第一个感慨:历史也可以比小说还好看。

这一感慨在读黄仁宇、史景迁、吴晗时屡屡有过,但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书自有他在“好

看”方面的特色。

第一,以十万字记述中国近代百十年的历史从详录史实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作者一早在序里说明是“报告观感”,因此重的是分析因由、追溯流向、发表感慨。态度诚恳、文字浅

近,一路读来,就象作者正坐在对面的摇椅里,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将种种人事纷纭娓娓道

来。亲切熟悉,全无涩泽之感。

第二,作者即便不算是完全的近代史的亲历者,至少也亲历了一部分。同时他自己的经

历也颇具代表性:幼年读私塾,少年学英文,青年留美欧,归国做学问。蒋廷黻先生本人即

受中西两方面的影响,很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同时,在他收集近代史资料为

著书作准备的时候,许多历史人物还健在、资料还存在,蒋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有机会取

得不少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比如,为了掌握李鸿章1896年至1900年期间从事外交活动的史

料,他走访了许多李鸿章的旧部,或助手,或秘书,一有机会就把话题引到资料的搜集上。

因为材料丰富,提供材料的又是熟友故交,蒋先生讲述起来,便少了些隔板猜物的空洞,多

了些感同身受的真切。

第三,近代中国,“外交”是个关键词,蒋氏书生从政,专攻的正是外交。在写起有关

中外关系时,蒋廷黻先生有的不仅是书章中的真知,更有他多年外交经验中汲取的感悟。因

此,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对情势的审度把握脉络清晰、一丝不乱,令读者频频点头称是。

由此又不免想到我们一路接受的历史教育,印象中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背完年代背人

物,背完事件背地点。之所以不得不背,其实是因为我们得到的解释是被生搬硬套上去的,因果不明确,源流不清楚,不得不背才能记得。历史,其实是一条河,没有什么是突然跳出来的,用一种解释套用在千百年来的所有人和事上,不涩不怪才是奇了。

第二个感想是搞政治的也可以是做学问的。这个感慨生发于了解蒋廷黻先生的生平之后。四十岁之前,蒋廷黻先生是书生一枚:美国学毕历史归来,他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系兼文科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四十岁时,他转而出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后奉派驻苏俄大使。1944年,出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代表及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1947年,任国民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5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人文组 院士。1961年冬,任国民党驻美大使。

知识分子搞政治,按我们的想法,似乎总是可惜了的,可蒋先生自有他的道理,他是一位入世的历史学家,主张以学术服务于现世。据说故交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惯

熟的“外交辞令”反问:“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做学者的看起来好象比较自由纯粹,可以埋首书卷,将主张观点诉诸笔端,所谓著书立

说。可是做学者的也有其被动性,不说别的,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书今日出版亦有所删节,蒋

先生对此大概也无可奈何了。

另一方面,搞政治的也有能伸张其主张的一面,蒋先生热衷于研究外交史,终于忍不住自己去从事了一把外交,想必他在任上是有努力实践过的。

再说了,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都有这样的学术底子,不能不说是国民的幸事,读书人未 必都是好人,但书读得多也能寄望道理懂得多,于国于民都是积极有益的。

不过,大家也有糊涂的时候。自孙中山先生出场,文笔就大改,看了几页后忍不住翻到封面看看还是不是这本书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

径”、“只要我们能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蒋先生想必是真心相信三民主义能救国,因此大呼特呼,但以写史的角度来看,“无疑”、“必能”这样斩

钉截铁的表述总不免有失偏颇。

《中国近代史》后还附有两种:一是《评〈清史稿•邦交志〉》,二是《琦善与鸦片战争》,两篇也颇有价值。蒋廷黻先生不仅重视本国史料,更主张“一切外交问题少则牵连两

国,多则牵连数十国”,因此,“研究外交者必须搜集凡有关系的各方面的材料。根据一国政府的公文来论外交等于专听一面之词来判讼”。(引自《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卷序言)。对比参证中外各方史料,折衷不同的见解而得出兼听则明的结论,蒋先生的这一治

史方法在后附的这两篇短文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也影响了后来学人。

和朋友谈起蒋廷黻先生的这册《中国近代史》,刚读毕《天朝的崩溃》的他说七十多年 前蒋氏的很多观点能与茅海建今日所主张不谋而合很不简单,我说你说反了,我们眼睛被蒙住了几十年,到新近才能读到大家们几十年前便已主张的更客观真实的历史解说可是说是一种不幸,但是,今日不仅有蒋廷黻先生那一代学人的著作,也能看到后继来人,从这一个角 度来说,又是一种幸运吧。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均遭惨败,被迫订立城下之盟。其结果,京城被占,圆明园被焚,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百年耻辱由此肇始。而清政府之所以战败,官场的腐败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清人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所述,其表现约有如下几端:

大小官吏不学无术,贿赂公行,政由贿成。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贪污无能,沉缅声色。如闽浙总督庆瑞,“公子出身”,不肯致力于政务,而是“宴会终日,摔跤唱曲,比射赌酒”。陕甘总督乐斌为八旗子弟,识字不多,“爱听戏喝酒,彻夜不休”,他所居住的兰州官府里“笙歌竟无虚月”。直隶总督桂良,“胸无点磨”,谈吐如“市井之徒”,就因为他是恭亲王的岳丈,所以他受贿卖缺,无所顾忌,不但自己索贿贪得无厌,就连随他一起巡查永定河的孙子也向地方官大张狮口,谁不送礼,官位难保,甚至连没有官俸的候补官也须敬送500两银子。曾任闽浙总督的颜伯焘,即使在被革职回家时,也极其豪奢,他随身所带物品之多,排场之大,骇人听闻。为他搬运箱笼财物的扛夫达六、七千人,随从差役、轿夫、仆从等也近三千人。所过之处,每天地方官除为扛夫安排饭食外,还需为随从差役、轿夫、仆从等准备四百多桌酒席,仅伙食一项,每天就要用二千多两银子。由此可见,他对人民的搜刮,远远超过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水平。

各级政府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地方官所聚敛的巨额财富,完全是靠着盘剥百姓,盗窃国库。他们在征收赋税时,除了以损耗为名多征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花样,甘肃有所谓“仓粮出陈易新”的招术,即强迫人们春天领仓里的旧粮,秋天加倍偿还。四川有所谓“放炮”的敛财办法,即借旧官离职,新官上任之机,征收特别税。某些地方更有所谓“发商生息”的可笑名目,地方官往往借口官仓粮食霉变,向上报称因亏损而以四折减价出售,实际上以原价发商售卖,每次可赚得数千至数万两银子。

相互馈赠是官场交往的润滑剂。清朝京官俸给微薄,无不接受地方官的馈赠。清廉者有所选择而受,贪心者则百方罗致。地方官为了获得京官奥援,不惜慷百姓之慨,以各种名目送礼。除了年节贺寿的常礼,还有冬天的“炭敬”,夏天的“冰敬”、“瓜敬”,以及想不出什么理由的“别敬”,以此与京官“互通声气”,以求“保官任”,“得提拔”。地方官之间也借互送礼品来联络感情。如陕西粮道,对驻陕的巡抚、将军等按四季、节寿,每年各馈送四千两银子。对过往的官员,除馈送盘缠外,还以演戏和酒席招待,“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一条大鱼要花四、五千文钱。然而这是上席必不可少的。其他如白鳝、鹿尾等稀有名贵的菜肴也是待客所必备。总之,官府内“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

多磕头少说话的施政宗旨。以这种不学无术、贪赃枉法、醉眼朦胧的官吏处理政务,不是以“多磕头,少说话”为宗旨,便是以滥施酷刑、草菅人命为能事,甚至有根据城隍庙里的阴爻阳爻决定犯人生死的荒唐暴虐的昏官。这些昏官领兵打仗,则克扣军饷,“兵如乞丐”,以变卖军械为糊口之资。因而这种军队毫无战斗力,只知骚扰百姓,逞凶勒索,上前线则“临敌狂奔”,甚至“跪接夷船,呈送牛羊金币”。正因为专制与腐败联姻,晚清又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顶峰,所以腐败现象也就如同毒菌一样,腐蚀肌体,侵入内脏,使整个统治机器生锈失灵。因此不根除专制,便难治腐败,难振国威,难以抵抗外敌入侵。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教训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范文,共有1729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下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