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党员心得体会 >

党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4-12-16 09:42:1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党课教案

党课题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运用

教学对象:狼卧沟村全体党员

教学目的:使全体党员懂得发展观的演变,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

科学发展观的运用。

讲课时间:1个小时

讲 课 人:苗媛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生存、发展、享受的空间和舞台;人们继承了前辈创造的文明成果,开拓着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崭新事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历史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个结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毋庸置疑,以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型的理论观点,上升成为对我们党和国家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科学发展观提升我们全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富强,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殚思竭虑、艰辛探索,有成功和经验,也有曲折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高擎起“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大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进一步告诫全党:“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不言而喻,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了一条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清晰的历史线索和思想脉络。

改革开放使我们经历了里程碑式的体制变迁,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同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与日俱增,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济快速增长,积累了相当的物质成果,社会整体福利的改进才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社会全面发展才有了物质前提,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完全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富物质成果后水到渠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综合发展形成的思想产物。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世纪,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中,呈现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和矛盾。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新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切实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积极妥善地应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不仅立足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正确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人类历史上传统的发展观,普遍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自上世纪中叶开始,不少国家开始反思人类的发展历史,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从1960年美国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问世,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逐步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新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以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包容了近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的一切优点,特别是在吸纳了当今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到了一个新高度。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又快又好发展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是一般的体现,而是集中的体现。集中到哪里?哲学。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发展的哲学,它包含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把科学发展观赋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和高度,提升到哲学的境界,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大理论创新,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解读我国发展现状、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探讨浸润其间的哲学意蕴,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全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以过程而存在,是永恒发展的;事物以系统而存在,是普遍联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符合“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原理,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与整体进步,不能只计一点不及其余。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会自动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畸重畸轻,而应协调共进。所谓“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涵是指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历史一再证明,只有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起来统筹考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个地区和国家乃至世界,才可能避免全局性生态和社会灾难的降临,健康长久地前行。总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崇高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以人为本”的要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那样的理想境界还很遥远,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即使如此,中央还是站在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把问题提了出来,这不但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而且表明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脚踏实地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这对于把未来社会的理想和初级阶段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历史进程中的盲目性,增强发展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二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党所主张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平等地分享到。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提

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高扬和提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把“五个统筹”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同时,在每一个“统筹”中,都还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五个统筹”,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因此,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

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基本内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提升执政能力,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最根本的是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在处理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关于“为什么发展”。必须十分明确,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而是鼓励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强调又快又好地发展。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兴起从未走过的。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版权归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政治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要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壮大自己。

关于“为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四个字,如此温暖人心,是因为它包含着普遍价值,洋溢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着

马克思主义“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基本政治立场。它要求我们,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就是执政为民,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为什么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要肤浅地把它当作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一种作风的说法,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命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关于“靠谁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一切发展依靠人民。这就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问题,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一切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健全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才能、力量,作为构想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要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于“发展什么”。人类思想史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这是不能动摇的,是坚定不移的。如果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反而模糊了这个认识,偏离了这个方向,那就恰恰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同时,又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偏离科学发展,不重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那么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社会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在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更加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等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

深 入 学习实 践 科 学 发 展 观 党 课 教 案

授课人:苗媛

第二篇:党课教案

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五、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年4月25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六、中国共产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八、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九、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4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十七、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4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第三篇:党课教案

党课教案

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

学校:×××

姓名:×××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同志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

教育时间:×××

教育方法:集中学习、分组讨论

授课人:×××

授课对象:本单位党员

内容:

江主席最近指出:“我们保持革命气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改变革命的初衷,不丧失必胜的信心。”江主席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保持革命气节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我们培养革命气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古人说,立人先立德,立德先立志。只有树立远大志向,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有坚韧不拨的意志。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保持崇高革命气节的强大精神支柱。坚守革命气节,最关键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面前坚贞不屈,在艰难险阻、挫折失败面前不改变革命初衷,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李大钊在敌人的绞刑架

前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夏明翰在英勇主义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含笑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诗篇;方志敏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理!”我党我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也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信念坚定,气节永存;信念动摇,气节必失。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丧失革命气节,崇尚金钱,贪污腐化,道德堕落,违法犯罪,晚节不保,要害的就是因为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坍塌了。有个领导干部犯罪被捕后交代;自己贪得无厌地捞钱,是因为觉得社会主义行不通了,中国迟早要走私有化的路子,现在多捞些钱,等将来真的私有化后,让子孙办企业,当富翁。这种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引以为戒。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挫折。东欧一些国家发生剧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原苏联解体,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前途存有疑虑。这种悲观情绪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挫折,一是要认清,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形成了一套僵化的、阻碍产生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而后来在改革中以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一方面措施失当,越改越乱;一方面党的领导不坚强,放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警惕和斗争,采取软弱退让的政策,一退再退,直至交出政权。原苏联和东欧演变后,资本主义道路并有救他们。二是要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确立无不伴随着挫折与反复。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其间都经历过旧制度的多次复辟。社会主义是与以往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崭新的社会形态,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些挫折是难免的。但从历史的发展的规律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是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孕育新的复兴,共产党人将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展现出巨大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展现出巨大优越性。三是要明确,西文发达国家的暂时繁荣,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西文发达国家的繁荣是他们凭借经济科技优势,通过不平等贸易,从第三世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但这一切都无法也不可能改变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根本矛盾。在纪念《共产党宣言》

发表150周年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能解决自身的根本矛盾,其繁荣只能是暂时的,早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作为革命军人,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问题,放眼历史长河论兴衰,不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暂时挫折所动摇,不为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所迷惑,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就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实现共产党主义理想的具体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在现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新时期,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现阶段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道究竟应该怎么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只能由各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立足本国国情进行探索。建国以来,我们党以毛泽

……

讨论题:

1、作为共产党员,如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结合本职岗位,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党课教案

党 课 教 案

教学课题:“以人为本,廉洁从政”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论述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和基本含义,来解读“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使党员干部认清前进的方向,增强辨别能力,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

授课人:王敏

授课时间:2014.3.9

授课对象:全体党员

内容: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员干部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牢固树立“以企为本立足后勤”的工作宗旨。才能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后勤工作发展的全局,才能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落实好各项工作。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什么是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观:经济增长论;增长极

限论;综合发展观;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从国际背景看,“二战”后,许多国家都强调单纯的经济发展,但并没有相应地给人类带来普遍的福祉,相反却引发了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政治腐败动荡和价值信仰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了不协调的因素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二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人的存在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1)人作为人这个种群而存在,即人类;(2)人作为群体意义上的社会而存在,即人民群众;(3)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体而存在,即个人。

(二)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来评判历史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由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发展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是不断表现对人终极关怀的历史。

(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四、以人为本的三层基本涵义

(一)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肯定。

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没有人就没有发展,没有人就没有进步,发展的过程只能依靠人,发展的目的只能为了人。人创造了知识、人创造了科技、人创造了历史,归根结底,是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尊重人的个性、权利、需要、独立人格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尊重弱势和需要帮助的群体。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人从对物欲的追求、对意识形态的执着中解放出来,以追求人生幸福为目的,充分发挥人的体能、机能。为了人,就是一切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能为“人”所享受,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的主体。塑造人,就是说要在道德与法制的框架内,把人塑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主体。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也要运用合乎人性发展的方法论,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普遍性(共性)和特异性(个性),要树立起人的权利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五、以人为本的三种解读

(一)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

然的关系经历着由相对和谐到失衡、再到和谐的曲折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类过着野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群居生活,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几乎等同于零,人类对自然界与自然现象的认识还相当的模糊,人类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孩子、奴仆,人与自然相对“和谐共处”,但这种和谐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和谐关系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体上却依然保持和谐,同时也出现了阶段性的、区域性的不和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自然对人类惩罚间或有发生,如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国的消逝就是楼兰人破坏环境而遭受自然惩罚的恶果。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对于自然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伴随着能源的日渐减少,各类污染物却

大量增加,最终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全球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河流污染、淡水资源短缺、耕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等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发展到了一个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生存、发展的时候,这就是生态文明。要想构建这个文明,就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坚持以人类利益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为人民服务,目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受益者。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尹管办

2014年3月9日

第五篇:党课教案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教案

泗县中学党总支书记袁崇武

全体党员同志们你们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的特点

胡总书记七一讲话,在平实中有新论,在质朴中抒情怀,有6个特点。

1、贯通了一部历史。向前回溯了170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向后展望了4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由此,我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突出了一条主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为了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90年来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今后要继续奋斗下去。

3、归纳了一个成就。党经过90年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得出了一个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5、提出了一个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做到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6、阐述了一个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亮点

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亮点频出。有的是第一次提出,有的是对以前论述的深化和完善,有的是对以往论断的提升和发展,有的则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新的表述。主要有高举旗帜、防范危险、选准人才、重视青年、依靠人民、走好道路六大亮点。六大亮点互为联系,形成一个支撑体系。

一、提出了“高举旗帜”的理论新概括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把必由之路、正确理论、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合而为一,作为90年成就表述是第一次。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判断、全新的概括,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提出了“四个危险”的警示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从铲除消极腐败的危险来说,只有这样做,党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才能长期执政。铲除消极腐败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党刚刚成立以后不久的1923年,党就有了第一个反腐败的条例,后来到了根据地,在掌握了局部政权的情况下,毛主席在中央根据地主持制定了反腐败条例。当年贪污五百大洋就枪毙,是相当严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搞了“三反”

运动,“三反”运动中一个典型就是当时天津地委前后两任书记,刘青山、张子善把救灾款挪用了。真正贪污的钱按今天算也就十万、二十万。但是毛主席下决心把他们枪毙了。毛主席说,枪毙他们两个人,就是要挽救二十、二百个人,不能再犯错误。

总书记强调:“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三、提出了“五德”用人导向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对领导干部犹为重要。选人用人,首先要看这个人的品德、操守。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选人用人更多的是看才华,看能力怎么样,你把工作搞上去,有一点小毛病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看,这样做在用人上会出现偏差。讲德才兼备,在德和才的衡量上面,要把德放在首位。这是关系到党能不能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大问题。共产党员、共产党的干部一定要讲个人修养,一定要为人师表,一定要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

四、提出了青年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总书记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总书记还引用了李大钊充满青春激情的一段话:“为世界讲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听起来让人心情激荡、倍受鼓舞。

事实正是这样,党的一大召开时,参加一大的代表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28岁,毛主席正好28岁。红军长征时,战士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是青年人开天辟地,创造奇迹,成就了伟业,开创了未来。全党要按照胡总书记的要求,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同时,青年人也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建功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增砖添瓦,贡献才智。

五、提出了“把群众当亲人”的忠告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总书记讲完这句话,会场长时间热烈鼓掌。据有人粗略统计,在总书记讲话中出现“民”字达250多次,其中“人民”出现近140次,平均每半分钟提到“人民”一次。“把群众当亲人”,这句简单朴实的话是人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迅速在网上和人们日常交谈中走红。

正是缘于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我们党才能成就90年的辉煌历程。从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到江泽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胡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情为民所系”、“把群众当亲人”、“拜人民为师”??精神一脉相承。总书记强调人民的“最高位置”,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总结、新概括、新提炼,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指针。

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着“不把群众当亲人”的现象: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独断专行,对民情民意视而不见;有的把上访群众视为“刁民”、把群众提意见当成“找麻烦”,对他们的诉求不理不睬,对他们的建议不闻不问??这些现象的存在,损害了群众利益,危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把群众当亲人”,反映出老百姓对于密切新时期党群鱼水关系的殷切期待。

六、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的时代要求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最早是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会见日本客人的时候讲的。这以后,党的领导人和中央文件一直不断地讲,写进了党的文件。这次总书记讲话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新的伟大革命,虽然不是新提法,但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亮点。站在历史发展新的起点上,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对于我们国家未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不是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就差不多了。改革开放的事业无止境,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以上范文来自haoword.com,请关注其他相关文章:

党课教案

xx镇党课教案

党课教案

党课教案

党课教案

word该篇DOC格式党课教案范文,共有1658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党课教案下载
党课教案.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