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25 04:00:1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 篇一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促进了这一转变。土地自由买卖已经合法化,参与土地买卖的有贫民、官僚和贵族。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除井田,民得卖买”。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秦王扫六合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只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疆域折叠编辑本段

东南西北上中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重庆、四川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政治折叠编辑本段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是武官之长。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楚国一直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官制折叠编辑本段

中央结构

战国各国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国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见三有事),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地方机构

地方上一般都分成若干县,以替代过去贵族的封邑,秦商鞅变法后,全国共设四十一县,《战国策》说魏有百县。县也称都,古书中常将县都连称。在县以下有乡、里。有的国家在乡、里之间还有州。里之下又分成若干个什、伍,伍是五家,什是十家。县的主管官吏为令,秦或三晋,也称县令为大啬夫。在令之下有丞、尉、御史以及县司空、县司马等官。乡、里设三老、里典、伍长等。县置于君主统治之下,君主的政令可通过地方小吏一直贯彻到乡、里,中央集权制比过去大为加强。

各国在边境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往往设郡以统县。如魏在河西设上郡,秦灭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楼烦后建立云中、雁门等郡。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韩的上党郡有十七县,赵、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六县。郡的主管官吏为守,也有称太守者。设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故郡守除治民外,还掌握兵权,可以率兵自卫或出击敌人。

从相邦到地方的守、令,都由国君来任免。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官吏有了官玺才能行使其权力。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玺收回,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考核官吏治绩。官吏不称职或有过失者,君主可收其玺而免其官。《荀子》说:“相邦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相邦为百官之长,如君主对其不满,随时可被免职。可见当时对官吏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大都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

任人唯亲

春秋时实行任人唯亲,官吏主要由公子、公孙担任。战国时任人唯贤比较流行。虽然象齐、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断绝,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甚至象申不害、范睢等出身于贫贱者也能被破格任用。秦多用外来的客卿,广揽天下的英才。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流之推荐和保举。如果推举者徇私,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官吏一般都是领取实物为俸禄。高官可以食禄千钟,甚至到三千钟、万钟。稍低的俸禄为一千石,依次而下为八百石、七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一百石、五十石。更低者为斗食。按照秦制,六百石以上者皆属高官级别。官吏有特殊功勋者,国家往往赏赐田地。如《商君书》曾说:“得甲首一,赏爵一级,益田一顷。”

封爵仍有,但和春秋之制有较大区别。如属宗室或有功之大臣,可获得君或侯之称号,有封邑或封地,主要食租税,仅有一定的治民权。这些封君多终身或传数世,很难长期世袭。稍低者为卿或大夫,一般是奖励给功臣或名贤。秦的爵制,级别较多,从侯到大夫、士。其中的低爵,获得者为平民或士兵。

法律折叠编辑本段

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战国时各国都用严刑峻法以治国。为此而制订出一批新的成文法典。魏有李悝的《法经》,最为有名。赵有《国律》,燕有《奉法》。但这些法典都早已亡佚。秦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订而成,也已不复存在。但1972年出土的云梦秦律和其他有关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条文,是了解秦或其他国家法制状况的宝贵资料。

秦律将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放在首要的地位,如对犯盗窃罪者处罚极为严酷。凡参与分赃或窝赃者,则将和盗窃者受到同样的惩罚。窃贼盗窃所得,其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就要被处以次于死刑的重刑。如盗窃别人的桑叶,其价值不到一钱,也要服苦役三十天。

其次,法律对官吏的违法行为颇为重视。秦律中有多种的官府法规性质的内容,如有《置吏律》、《效律》、《军爵律》等,还有和生产有关的《田律》、《工律》和《金布律》。官吏在执法时忽于职守者为“不胜任”,对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为“不直”,“不胜任”和“不直”都构成犯罪。“不廉洁”的官吏为“恶吏”,也为法律所不容。

战国时刑罚残酷。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等类。肉刑分髡、黥、刖、劓等。徒刑是使罪人长期服苦役,三晋称这类罪犯为胥靡,秦称刑徒城旦或鬼薪、隶臣。秦徒刑中以城旦为最重,犯人髡发穿赭衣,颈中戴铁钳,脚上戴铁釱。同时还要处以黥、劓等肉刑。城旦在严密的监督下服长期的苦役,实际上成为罪犯奴隶。肉刑在战国时已成为前一时代的残余,而徒刑则变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较轻的刑罚有迁刑、笞刑和罚金、罚徭。迁刑是把犯人迁徙到边地去服役或戍守。犯人的家属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法经》中的三族刑,即犯人的父、母、妻的亲属也要受株连。秦律中所谓的“收”,也是指籍没罪人的妻孥。

诸侯国折叠编辑本段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昭襄王用范雎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篇二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利: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民族的交融。弊: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利: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③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弊: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篇三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论 篇四

人性问题是春秋战国思想家论争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孟轲认为人性善,它根源于“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孟子·尽心上》)的良知良能。人性善体现为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任何人在性善这一点上没有差别。荀况认为人性恶,其根源在于与生俱来的利欲之心,必须通过礼的约束和教化使人性得到矫正。法家的人性论与荀况相近,其基本观点是人性好利,但认为人的本性无需改造,应该因势利导,使之与富国强兵的政策统一起来,利用人民好利的心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操名利之柄”(《商君书·算地》)以致功。从人性好利的认识出发,法家认为,仁义忠信、道德教化对于治国没有任何作用,治国不二法门。道家对人性的看法不拘于善恶,他们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老子》中曾将人性归结为朴,这种认识为战国时期的庄周继承下来。庄周认为“善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庄子·天地》)。

善和恶都是对人性的破坏,主张缮性、达生,在政治上则主张顺性自然、无为。

师古与师今的争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前进已成为时代潮流,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改革。但是,一些腐儒却泥古不化,向往所谓尧舜禹汤文武之政。秦孝公时的杜挚就以法古为由反对商鞅的变法,他指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商君书·更法》)。商鞅则认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同前)。这种争论,在战国末年、秦王朝初建时再度展开。秦博士淳于越主张分封制,反对郡县制,也曾把师古作为理论依据,他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则反对他的看法,指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篇五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中国古代史:战国时期各国变化 篇六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战国策》得名。

2、田氏代齐:战国时期,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大、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结果: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4、春秋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为诸侯兼并战争。中国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影响: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6、商鞅变法: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7、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严禁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商鞅变法的地位: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意义: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都江堰: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岷江。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部分。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意义: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地位: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篇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展概况 篇八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最为丰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儒家思想以伦理政治为核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重视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在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轲、荀况。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兼爱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墨家主张尚贤、尚同、非攻,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则主张强本节用。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为显学。

道家源于老子,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的政治理想是人与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的“无何有之乡”,比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走得更远。在政治上,他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其他代表人物,如杨朱主张“贵己”、“为我”、“全性葆真”,列御寇主张“贵虚”,都有消极遁世的特点。法家是战国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流派。在政治上,法家倡导变法,发展耕战事业,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法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法、术、势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悝、申不害、慎到、韩非,其中商鞅重视法治,申不害偏重于君主对于权术的运用,慎到强调权势对于君主专制政治的决定作用。晚于他们的韩非,吸收、兼容前期法家的思想成分,建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极端专制主义政治理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185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