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8-26 12:01: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一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

二、自学指导

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12、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最后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17、文章的论据思路是怎样的?(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从点到面)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成就人才、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是议论文,都运用了道理论证,都属于治国理想的议论文。

不同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属于道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有举例论证,又有道理论证。

四、挖掘美点

文章有不少美点,美在哪里呢?(排比美、对称美、结构美、论据美、思想美,美在详略得当、美在短而精辟)

五、拓展延伸

1、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忧患意识)

2、辩论:

辩题⑴ :是否有忧患意识

正方——我方认为不管从个人、集体乃至于国家,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反方——我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安、军力强大,不应该有忧患意识。

辩题⑵:环境与成才(选这一论题辩论)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4、分组准备,教师指导结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论据。

5、展开辩论。

6、今天我们以“环境与成才”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了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总结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更美好,使未来的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二

一、导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 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

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5、那几句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述论点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总结: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司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六、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七、结束:

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 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www.haoword.com[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亩:田间水沟 付说(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寡( ) 夫( ) 域( ) 戚( ) 粟( )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pàn 叛,背叛

二、解词

人和 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限制。

固国 固:使……巩固。

失道 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空乏( )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拂:bì 弼,辅弼。

衡于虑 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 忍:使……坚韧。

而后作 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山不加增

d.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

3.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多助之至  到了极点

b.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c.所以动心忍性  坚韧

d.人则无法家拂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4.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但是)  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转折关系)  何苦而不平(并列关系)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承接关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关系)

d.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关系)

3、c

解析:c.所以动心忍性  使……坚韧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是在说城池之小,包围起来攻打但却不能取胜,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______;红色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为:bì 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翻译为:(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或名言警句与文中第二段内容含义相符即可。

24.(2001年,安徽)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理解。答案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

(2)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项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词,可以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译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要选取恰当的原句来回答问题。答案为:得道;天下顺之。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五

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

2.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借助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通译全文。

1.从孟子和其散文特点介绍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疱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仰不足事母,俯不足蓄妻子,东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对此,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又一大师,推尊“亚圣”。记录他言论、活动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章,计261章,约36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加点为板书)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借课文注释逐句译全文,教师作必要指导。加强“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词使动用法的学习(重词义理解轻术语强记)

二、把握结构思路,理解逐层论证写法。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段意。

2.学生归纳段意并小组讨论。

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4)结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提出问题:为何论点放在最后?(板书说明)

历史上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傅说 同:出身低微 异:时代,

事(个别) 胶鬲 饱经磨难 国家

管夷吾 有所成就

↓归纳 孙叔敖         (生于忧患)

百里奚

结论(论点)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 苦其

生于忧患 理(一般) 劳 →动心忍性

死于安乐 ↓引申 饿 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      (生于忧患)

一般人(正面) 人恒过——改

↓引申 困、衡——作        (生于忧患)

征、发——喻

国家(反面) 入:无法家拂士 →亡

出:无敌国外患       (死于安乐)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4.默读课文,找出同样使用排比手法句子,说出其作用。

5.讨论论点在今天意义。(请学生即兴发言)

6.读读背背。

三、布置作业 。

1.古文积累。

2.背诵默写。

3.写自己读这篇文章后感受,即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六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第三单元学过议论文,并且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做过议论文的练习,懂得议论文三要素,能说出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但是论证思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还是比较难的。

二、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1)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于辞采,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补充事实和道理论据。

过程与方法

继先贤之绝学——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品味文章的论证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学子之智慧——理解论点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论证思路、理解论点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论证思路。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

1)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让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一位想转学的同学留下,以此引出劝说能力极强的一位古代圣人——孟子。

2)教师活动

罗老师遇到一个难题,请你们帮老师解决:昨天七年级有一位新生找到我,说在重点学校学习压力很大,想转学。身为学姐学长的你们,能用你们的亲身经历来说劝说该同学留下吗?

3)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会说:“虽然压力很大,但是可以和很多优秀的同学竞争”、“如果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等。

4)设计意图

学生能用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去劝说别人。

教学环节二

1)教学过程

熟读课文,通过辩论赛,填写《辩论攻略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教师活动

我们的孟子队长未能来到现场,但是他留给我们一份辩论攻略,秘诀在语文书上200页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同学们朗读一边,仔细研究,填写好《辩论攻略卡》。

3)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研究课本,借助填写《攻略卡》理清论证思路,通过合作学习,使思路更准确、清晰。

4)设计意图

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攻略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能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辩论的形式,更能促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寻找孟子的辩论策略,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师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抽象的说教,机械的“问答”形式,并且摆脱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印象,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教学环节三

1)教学过程

补充论据,拓展延伸

2)教师活动

你们觉得拿着这份攻略去辩论,成功指数有几颗星?既然胜算不大,那么运用你们的知识储备,补充你们的论据,使这个辩论赛成功的指数升高。

3)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会补充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自由发言。

4)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组织表达能力,更能拓宽学生知识空间,让学生懂得要多方面收集论据,才能更有力的论证论点。

教学环节四

1)教学过程

录音朗读《那些年,我们的内宿生活》,内容为上届内宿班学姐毕业后给学弟学妹的话。

2)教师活动

①你们刚毕业的学姐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话,请你们听一听,看看这位学姐在初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收获了什么。

②请你用“通过……(遇到的挫折),我收获/明白了……”的格式说说你收获的财富。

3)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进入情境,小组讨论。

4)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初中生活的回忆。从而鼓励他们多讲自己逆境自强的亲身经历。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篇七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者:吴建良(武进区成章初中)

e-mial :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

(1)    正确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克服机械朗读的毛病。

(2)    诵读文言文名段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

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

2、通过指导学生自读,使学生

(1)    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3)    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二、指导诵读。

第一步

1、教师提要求:

朗读全文,要求能够读得顺畅,并在读的时候初步领会

全文大意。

2、学生根据要求自行朗读。

3、教师或学生范读。

4、指名读,并评议。

5、再自行朗读。

6、再指名读,并评议。

7、齐读。

第二步

1、教师提要求:

①    这篇文章使用了结构整齐的骈句,请找出这些骈句来。

②    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来,

并给这些骈名划分恰当的节奏。

③    领会这些骈句的意思。

④    能当堂背诵。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3、讨论明确。

三、指导自读

第一步

教师提要求: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

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第三步

讨论明确。

四、质疑、解疑

五、练习检测反馈。(练习题另附)

六、学生小结本堂课的收益

七、课后讨论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略)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将导致灭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363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8695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