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5 09:02:3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

【第1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22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 ,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 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22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22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

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22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22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22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

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22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22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22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22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

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22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第2篇】2022关于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上半年xx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运行情况:

(一)农牧渔业协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彰显政策调整成效。由于去年以来国家支持粮食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相续出台,加之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两年增加,种植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据统计:今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2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万亩,比20xx年增加8万亩,增长7.5%。在粮食面积中水稻播种面积为53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增长6%;玉米播种面积为15.9万亩,比上年减少1.8万亩,减少10%;大豆播种面积为46.1万亩,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种植14万亩,占旱田面积的21%,其中亚麻播种面积8610亩,万寿菊播种面积为6000亩,烤烟生产面积1485亩,中药材栽培面积2万亩,其它经济作物 10.4万亩,饲料饲草面积70000亩。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经生产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二是畜牧业生产增势不减、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截止 5月末统计,全县黄牛饲养量50475头,生猪饲养量98975头,山绵羊饲养量36266只,家禽饲养量113.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 %、%、%、%;肉类总产量2500吨,蛋类总产量1562吨。全县完成养鱼放养水面26000亩,驯化养鱼水面3500亩,引进名特优品种200万尾。

(二)抢农时、战低温,春耕生产在及其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县春耕生产是在气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等自然条件严重不利情况下开展的,起步与历年比较晚,但由于县乡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干部和科技人员大下基层,靠前指挥,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春耕生产虽然起车晚,但育苗播种、插秧等工作基本都抓住了腰窝。水稻育苗4月8日启动,中旬进入高潮,4月末结束。水稻插秧5月10日开始,5月末基本结束。万寿菊、烤烟育苗工作从4月中旬开始,4月25日结束。大田播种5月1日开始,5月23日完成,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目标。

(三)科技兴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重点是结合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对以水稻新基质育苗为主的八项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全县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0场次,印发资料2.5万份,培训人数达7万人次。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按照农业部提出的《xx 年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公开招聘50名技术指导员,在9个乡镇、100个水稻主产村,培训1000个水稻生产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农户,今年全县推广水稻新基质育苗面积达14800亩,涉及农户378户。全县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4处 1157亩,规划展示222个品种,为农业实施生产标准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县规模较大、带动较强的龙头企业和在册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个,农村经纪人发展到2850人,会员和社员发展到1万人以上,共带动种、养、加等行业20多个项目的发展,预计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年创产值可达5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户,促进农民增收xx万元。今年,全县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2.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带动农户1.2万户;优质亚麻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500户;中药材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800户;万寿菊生产基地带动农户1500户;落实农作物生产订单5万亩以上;养蜂订单2.5万箱;食用菌订单200万袋。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趋于合理化,双方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也为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展顺利,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县有农村劳动力73750人,现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245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其中县内转移15869人,县外省内转移5749人,省外国内转移4108人,国外转移6724人(韩国3723人、日本2534人、其他国家和地区467 人)。截止5月末,全县新转移劳动力达到1590人,仅延寿外派基地向日本输出劳务人员117人,实现劳务经济819万元,预计全年基地输出人员300以上,实现收入2100万元。通过组织全县各乡镇领导干部算帐对比等引导工作,劳动力转移工作正在成为县、乡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民工培训、市场信息、对接服务等各项工作基本走上正轨。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加快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推进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目前,共争取国家、省、市水利工程建设到位资金255 万元,中和灌区配套工程和先锋水库建设工程通过省水利厅论证评审,近期开始启动;新城灌区配套工程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90万元;投资70万元抢修华炉和火星拦河坝;投资17万元解决关门山灌区渠道供水问题;投资10万元打人饮井4眼,清洗人饮井12眼;投资60万元进行水保工程修复工作;整修蚂蚁河堤防,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堤防护岸林完好率达到90%以上,汛前检查和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二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共完成造林70570亩,占市下达计划55000亩的128%。其中完成退耕还林10000亩,两荒造林13070亩,封山造林40000亩,分别完成计划的100%、261%、100%;完成薪炭林建设7500亩;完成道路绿化80公里,绿化村屯10个;完成义务植树60万株,占计划的109%;完成育苗2100亩。同时加大了护林防火工作力度,确保国家森林资源的安全。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春耕期间全县完成机械化整地80万亩,其中大型机械整地34万亩,小型机械整地46万亩,机械播种62.5万亩,农机作业率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

(七)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整村推进项目启动早、进展快。今年是我县第二批实施整村推进的第二年,确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8个村、79个自然屯,立项批准97个项目,共争取扶贫资金942.3万元。全年完成打人畜饮水井3眼,抗旱补水井6眼,修改河道一项,自来水入户项目14项33个自然屯;建农机服务队18个,购买机车54台(套),建农机车库18个720平方米;新建村屯4级砂石路2条3.1公里,维修村屯4级砂石路13条39.85公里;新建钢混盖板桥5座;有线电视入户16个村4350户;维修学校教室2个;已建项目配套工程18个。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全面结束,6月份全面实施。全省扶贫开发现场推进会将于7月份在我县召开。通过争取,今年3月1日国家扶贫办正式批准我县继嘉亚麻纺织有限公司为扶贫龙头企业,现正在为该企业申请专项扶贫贷款资金 1000万元,促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八)粮食销售和企业改革进展有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截止5月末,全县库存销售陈粮19981吨,占销售总任务18186吨的104.32%,提前三个月完成省、市下达的陈粮销售任务,企业实现减亏103万元。签订秋粮收购合同面积为1400亩,优质水稻600吨。目前粮食系统1441人并轨工作全面结束,企业人员缩减到264人,共筹措资金2372.34万元,保证了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并轨工作的顺利实施。全县销售食盐累计613吨,上缴税金8万元,查处无碘私盐2.6吨,进一步规范盐业市场管理,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盐。

新形势:

(一)政策环境优越。中央在保持原有“一免两补”政策的基础上,在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我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及围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促增收提供最佳机遇期,主题更突出,重点更明确。

(二)农民从事各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去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农村各业生产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加,发展农业的内动力增强,信贷部门的投贷力度也明显加大。截止5月30日统计,全县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2.2亿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其中信用联社投放农业贷款1.6亿元,同比增投4000万元,增幅33%,农民自筹5000万元,同比增加1000万元,增幅25%,这是历年来所没有的现象。

(三)农业生产标准明显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新增水稻育苗大棚300栋,本田育苗减少,育苗标准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大,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高。

(四)去冬今春雪雨大,土壤墒情好。全县各大小塘坝和水库蓄水量充足,全县23座中小型水库蓄水量近8000万立方米,塘坝蓄水量1320万立方米,有利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田渴水的问题。

(五)农业生产物资充足。今年农业机械购买力增强,保有量加大,农民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向上争取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50万元,农机更新资金35万元,全县农户购买大型机械积极性空前高涨。

(六)乡镇机构改革、乡村职能转换、化解乡村债务、解决中央政策与基层实际工作间的矛盾(一免两补、土地纠纷)以及乡镇公共事业和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将成为县、乡、村所面临的近一个时期内无法回避、很难解决、必须解决的工作重点。

(七)乡镇干部及涉农部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一方面抽调212名机关干部组成促农工作队,重点为贫困户解决了生产资金,保证了贫困户种上地、种好地。另一方面在乡村干部及涉农干部中开展争当“五员”活动(即党在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化解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引领农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监督员),全面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本领,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新问题:

(一)受“一免两补”政策和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初步形成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亚麻、万寿菊及其它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减少),加上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基地规模小、产品深加工优势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春耕生产气候条件不利。前期气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近期有连续发生冻害、雹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后期再遇早霜,可能要造成全县粮食减产、农民增收下降。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由于我县农田水利设施一直是超负荷运行,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配套,跑、冒、漏严重,蓄水能力差,今年旱改水又面积大,所以,抗春早、保春灌仍然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难点问题。

(四)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抵消了“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根据市场调查,今年二铵每吨同期上涨25%,尿素上涨19%,复合肥上涨 35%,农膜上涨50%;柴油每升同期上涨19%。由此造成水稻亩增加成本31.9元,全县39万亩水稻增加生产成本1244.1万元;玉米亩增加成本 13.7元,15万亩玉米增加成本205.5万元;大豆亩增加成本16.1元,38万亩大豆增加生产成本611.8万元。以上三大作物总增加生产成本 20xx.4万元,人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30元,加上去年农资上涨人均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30元,基本上抵消了“一免两补”政策使农民人均增加的265 元收入。

(五)农村土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乡镇政府领导最感头疼的事就是因土地纠纷上访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是17号文件执行难度大,按17号文件规定,户在人不在农户给予补地,使地源少的村屯很难补到土地,有地源的村屯补地也将引起更大范围的上访,此规定也与哈市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相悖。二是乡村干部对一些问题底数不清、调查了解不够、解决问题没有根本办法,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矛盾纠纷中,存在权属不明、合同不清等遗留问题,如解决不好,达不倒自己意愿便采取极端办法解决,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截止目前,全县涉及土地纠纷案件916起,涉及2925人次。其中农委接待180起,780人次;信访办270 起,1269人次;司法局240起,650人次;法院226起,226人次。

(六)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困难。一方面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五保户、孤儿、伤残人员抚养每村1万元)。修路、修桥、植树造林、村级小学维护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另一方面 农村“一事一议”(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如国家不出台相应政策,乡镇公共事业和村集体公益事业近一个时期内将处于瘫痪状态。

(七)乡村两级债务沉重,财力难支撑。多年来,由于受农村兴办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乡村道路和一些达标工程的公益事业等因素,使乡村留下了大量的债务。目前,我县9个乡镇负债3291万元,乡均负债366万元。106个村负债7100万元,村均负债67万元。乡村两级共负债10391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693元。加上实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和“一免两补”政策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许多乡村负债较重,债务的清偿越发艰难,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制约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展望20xx年,随着全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全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20xx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因此,20xx年xx县县农村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通过近几年来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的累计效应更加显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农村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农产品价格在20xx年全面回升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整体平稳的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和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下,农村经济总量呈稳定壮大的态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受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家有关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的影响,明年全县粮食面积将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只要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预计20xx年粮食总产量仍能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能有效地保证粮食安全。

由于结构调整、产业化龙头的带动,20xx年以亚麻、万寿菊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比20xx年有大幅度增长。以肉牛为支柱产品的畜牧养殖业,仍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二)农村经济总量将继续壮大

20xx年,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将更好于20xx年,在前几年结构调整积蓄力量的基础上,20xx年将呈现一、二、三产业联动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产业总量的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的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村基本建设的增加,农村经济总量将继续保持9%以上的增幅。

(三)农村市场持续繁荣,主要农产品价格稳中略降

20xx年,农村市场仍将保持繁荣局面。一是农产品市场,在结构调整优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壮大的带动下,农产品供应市场仍将稳定增加,特别是 “菜蓝子”市场在绿色环保安全食品增长的有效带动下呈活跃态势。二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在农民收入增幅加快的有利条件下,农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加之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20xx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仍将保持8%以上的增幅。

在20xx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惯性作用下,20xx年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整体上扬。

(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经过几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推动力越来越强,农业自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xx年全国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这为20xx年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预计20xx年全县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达到6%以上。

【第3篇】2022关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xx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xx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xx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xx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1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1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2.7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xx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产8-1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200-300斤,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总增产水稻400万斤以上,增收400多万元。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方面,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4篇】2022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总人口5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4万人,耕地面积782.2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xx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农发行、城乡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贷支农、支付助农、信用惠农”的思路,积极贯彻落实中省“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不断实现金融服务科学化、创新化、规范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现状与成效

(一)突出窗口指导,提高“三农”信贷政策执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银监分局,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三农”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全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xx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指导意见》、《加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意见》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并结合xx“三农”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发展、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等支持措施。同时,人行xx中心支行作为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的有效途径,以35个信贷政策监测基点为平台,将涉农信贷投放纳入信贷政策导向评估考核体系,对金融机构“奖优罚劣”,引导辖区内涉农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XX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06.78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49.18%,当年新增14.68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实了中省各项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

(二)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xx各级金融机构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为突破口,持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建机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队人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市银行卡助农取款推进会。通过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补贴、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减少了国家补贴资金发放环节,又扩大了农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还防范了补贴资金被挤占、截留等风险,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逐步成为全市农民获取金融基础服务的有效补充。

二是强宣传。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庙会、集会上通过发放年画、宣传折页、宣传纪念品、有奖问答、现场解答、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使农民群众对银行卡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中支与金融机构携手,组成志愿者队伍,开展“面对面”宣传,提高参与度。316名团员青年组成央行青年志愿者队伍,定期进村入户,宣讲使用银行卡的方便,并通过现场发卡等形式,提高农民群众对银行卡的持有率。五年来,中支通过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一系列宣传方式,累计组织开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畅刷银联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动五月”等主题宣传活动105次,发放资料13万份,惠及50多万人次,使银行卡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延伸到农村地区及打工地的“神经末稍”,增强了农民群众使用现代化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

三是创建示范县(村)。XX年,确定了xx县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县,流曲村为示范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导xx支行指定县域金融机构在全县布放atm机35台、pos机290台,实现了自助设备在乡镇布放的全覆盖,畅通了“三农”资金流转渠道。截至目前,xx县人均持卡量1.1张,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24.29%,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增长3.3倍,国家30多种补贴资金通过银行卡发放,xx县被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评为“陕西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优秀示范县”。

(三)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支农力度。xx各级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依托自身职能,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创新服务产品,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务,开展综合试点。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个县(市)支行开展了“一行一特色”综合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宅基地抵押贷款、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果库库存担保贷款等新的抵押担保贷款产品,涌现出了“银行+担保公司+农户+公司”、“一折通”抵押担保贷款等信贷模式,为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各县(市)支行也根据当地实际,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蒲城支行设立了乡长金融助理;华县支行推行了“点单式”金融服务新模式;韩城支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xx支行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依托,创建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被纳入总行国家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备选库。多样化金融产品解决了部分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问题。

二是以县域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切入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行xx分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持续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物流、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农户贷款”、“xx农业产业化”等服务“三农”新模式。近年来,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33.4万张,占到全市总农户数的32%;累计投放农户小额贷款10.6亿元,受益农户达2.9万余户,建立惠农金融服务站近4000家,全市乡镇达到100%全覆盖,先后为200多户中小微企业发放约19.8亿元贷款,做到了“惠农天下,益农万家”,先后荣获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群众满意十佳单位等多项殊荣。

三是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创建“信贷专业村”。邮政储蓄银行xx市分行充分发挥其营业网点90%以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方的优势,以创建“规模化养殖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农产品收购专业村”为突破口,大胆尝试“信贷专业村”服务新模式,受到陕西银监局的肯定并在全省范围推广“xx模式”。其具体做法是:针对种养殖大户、个体农产品收购户及微小企业主缺乏标准化、规范化财务信息的状况,信贷人员通过走村入户深入调研,科学制定信贷支持方案,并聘请村干部为信息联络员,配合做好信息沟通工作,贷款的申请、审批、发放都在当地,具有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优点,符合个体农户和中小企业主需求特点。已累计为全市百余个专业市场、专业村提供资金扶持,放款户数达4000多户,为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

四是推行“阳光信贷”,促进群众致富。陕西省农村信用社xx办事处积极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五年发展规划》,成立了公司、农户、个人三大贷款营销中心,推行全员深入农户,开展专业化信贷营销服务。各联社在全市网点设置“阳光信贷”公示牌,实行“信贷服务五公开”,向客户公开贷款种类、对象、条件、利率、审批程序等,提高了办贷透明度。累计向42.72万农户发放贷款207.44亿元,向976个农民专合组织发放贷款2.61亿元,发放新农村建设示范园贷款24.65亿元。同时,在辖区内10家县(市、区)联社设立了惠农资金兑付中心,代付涉农资金20余项,累计代付资金总额60余亿元。10家联社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促就业贷款服务中心,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贷款5.14亿元,支持1480名返乡农民工就业,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出台了《xx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规划(XX-XX)》,召开全市各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座谈会,把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征信知识宣传周、3.15消费者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征信知识诚信意识。人民银行xx中心支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为配合并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指导农村信用社累计为97.4万农户家庭建立了经济档案,建档面达82.56%;评定信用户43万户,评级面达44.1%;创建信用乡镇25个,信用村732个,为信用户发放无需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12.26亿元。中支团委组织开展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按程序选树了55名农业产业化代表、大学生创业典范、青年创业带头人等农村优秀青年为第一批信用示范户,已向示范户发放贷款上百万元,支持青年创业发展。通过信用示范户带动,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逐渐形成,也促进了农村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二、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持续实施,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对银行信贷需求也日趋强烈,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较为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务相比,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在量上差距较大。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传统农户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性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剧增。但目前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无论是农行、农发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和企业都设定了较高的信贷准入门槛,小额贷款对种养大户及农村个体加工运输户,3万元以下的授信额度则远远不够,资金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域范围向外拓延,可以同时经营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金融服务业务。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受限于自然条件,贷款风险大,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为实现盈亏平衡,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在主观上希望进一步拓展城镇金融服务。当前对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存款如何确保返投农村,仍然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因而县域信贷资金向城市集中,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低于城市地区,由此造成农村金融服务“失血”较为严重,加剧了农业资金的供求矛盾。

(二)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够健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商业银行在农村基层的网点撤销,现有机构贷款权限上收,基本上不再办理农户贷款和一般性农业生产贷款。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放粮棉收购资金贷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主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部分涉农企业贷款,但受资金限制,并不能满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需求。邮政储蓄银行虽发放部分消费贷款,但尚处在起步阶段,涉农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同时,较高的金融市场进入门槛,阻碍了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难以形成完善的面向农村的投资体系,最终导致市场竞争不足,使得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三)金融服务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一是金融产品单一。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农村金融服务仍以现金为主,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村资金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扩展到生产、消费、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务创新,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支农贷款对象范围狭窄。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局限于农户和农副产品加工个体户,涉农贷款过度分散,向农业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域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适度集中不够,向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不够,拉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不够。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对多层次的“三农”金融需求主体很少进行细分,对不同客户往往采取相同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场及客户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涉农贷款投放的时段分布与农业生产的需求衔接不紧、相对滞后、存在错位。据农户反映,设施农业在一季度的资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时投放农业生产资金,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四)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滞后。当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障救助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产单位为主导,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遭受天灾人祸,农户就束手无策,难以规避风险。加之,农民自身拥有的房产、土地使用权、种养物等难以作为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既难找到适合条件的担保人,又缺少相应的专门担保中介机构,并受农业生产高风险、长周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响,从资金出路和经营效益角度出发,虽有贷款愿望,但考虑到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和农户偿贷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贷”心理,对支持“三农”信心不足。同时,农业保险因技术复杂赔付率高,一些商业保险公司考虑其经济效益目标不愿涉足,尚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农”工作发展的新特点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新要求。针对当前xx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场自发调整,这就要求政府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调整投资方向及投资方式。建议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公平、公正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职责,对于连续完成一定比例投放当地的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地方财政对支农贷款、再贷款给予贴息,进一步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激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引导资金进入农村。另一方面,人行作为管理机构,需进一步提升支农再贷款在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方面的导向作用。扩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设立在县域的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借鉴福州等地经验,探索支农再贷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对内控好、涉农贷款比例高、支农再贷款资金需求季节性波动明显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试行支农再贷款“核定额度、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为其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供更稳定的央行资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

(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把农村信用社发展培育成真正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制,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建立邮政储蓄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互通制度,使邮政储蓄吸收的农村资金,能及时回流、运用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与此同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而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对“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一是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村服务。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对少数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生产季节性强的村镇,提供代理或流动上门服务。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提高农民获得公平贷款权的机会。此外,要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为农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金融服务。二是拓宽信贷范围。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推广到农村,探索开展农村教育贷款、生活消费贷款、农村住房贷款等消费性信贷业务。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开展贷款、贴现和票据承兑业服务,对优质农业产业化项目可采取社团贷款、联合贷款等形式,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三是适时调整。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建立起县乡两级农村经济项目信息库,实施重点涉农项目进展通报机制、涉农政策出台前沟通磋商机制,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金融机构据此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差别产品、差别营销和差别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一是创新担保方式。建议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联合,探索组建农业专业担保机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互助担保机构、财政资金支持的担保基金等,尽可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信用担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我市可根据本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及财力状况,在全省17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之外,对能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适时纳入基本保险范围,并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户经营的冲击。三是加强宣传。通过地方碎戏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也可尝试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软件以达到传播效果,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愿参保投保。与此同时,加大地方性“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实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农户的“多赢”。

抓好科技示范养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5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所包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解掌握河南村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了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计生局抽调两名包村干部与乡农业助理及计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会共同深入280户农户进行调查问卷,对所涉及的人口、劳动力、经济发展、村屯建设等10类2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南村地处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间,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乡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从村北缓缓流过,河水清澈,环乡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为河南村富民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环境。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海南乡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一区”示范村,结合河南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河南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绿稻、西香瓜、食用菌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2.1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绿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个主导产业。

一是发展绿稻产业。由于河南村种植水稻具有多年的历史,种植水稻栽培技术经验丰富,对发展绿稻产业有一定优势,创意包装绿稻品牌,广开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大中棚育秧技术,提高绿稻品质,实现绿稻种植1500亩。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有机稻产业。

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河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规模计划发展到15万袋,到2011年发展到100万袋。

三是推进西香瓜产业。根据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誉,种植经验娴熟,村两委班子规划三处西香瓜种植园区,集中推进发展西香瓜产业。到2011年西香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到1000亩。

2.2、环境卫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达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边沟、清路障、清粪便)的标准,实现村内环境整洁美观。②对于村内产生的垃圾,实行各家各户园内堆放,由每户自行将垃圾运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③畜禽实行户户圈养,牲畜群路过散落的粪便及时清理。④人畜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到达到100%。⑤村民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无三堆存放,花草树木成簇,生机盎然。⑥环境保洁,落实专人,负责村内垃圾清运,保证道路及公共场所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提高群众生活环境。

2.3道路建设。①硬质路建设。河南村共有道路6条,3000延长米。已修水泥道路2条,1000延长米,还剩4条延长米没修。河南村采取村民自筹,集体出资、向上争取的方式,总投资30万元,在基础上,新修水泥硬质路4条,延长米,计生局包扶河南村,并积极出面与交通局协调,修建水泥路1000延长米,计生局协调相关领导无偿给付河南村水泥100吨,用于硬质路改造建设,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硬质化,硬质化率96%。②边沟。全长6.2公里,已修2.2公里,还剩4公里没修边沟。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两年内实现边沟硬质化达到100%,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2.4、绿化美化。①环境绿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实现路旁、村旁、沟旁及房前屋后全部栽种绿化树。投入2万元,村内主次干道栽植垂榆600株,实现街道绿化100%。边沟外侧进行彻底平整,栽植花草,达到美化绿化。计划再投入2万元,在每两棵垂榆中间 栽植云杉树种600棵,做到绿化树种高低错落有致。②庭院净化美化。庭院内栽种花草,设置盆景,有条件农户沿房屋和杖墙壁栽种攀岩藤条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场所绿化美化。河南村现有村办公室,村供销商店公共场所两处,对这两处场所分别设置花坛,栽植花期长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环境。

2.5杖墙和房屋外饰。①杖墙。河南村主次干道两侧的杖墙投资1万元,用白灰粉刷一新,达到整齐划一。②房屋外饰。对主干道路两侧房屋外墙采用帖面、粉刷或彩绘等形式进行装饰,形成统一格式,效果鲜明,特点突出。

2.6公益事业。①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活跃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河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划在投资20万元,修建一处占地面积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供人们享受新农村带来的喜悦成果。②以村办公室为中心,修建完善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农民服务中心,建成集办公室、党员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图书阅览、村民培训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活动场所,并在村委会广场安装上了计生局为河南村协调解决体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入户调查问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谈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个别问题及认识上的误区。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发展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需进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快速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特别按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幸福新农家”项目文本,建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七)要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全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增加务工收入。

(八)要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阵地建设。一是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质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进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和谐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元,同比增长4%;xx年为428元,同比增长6%;xx年达到488元,同比增长5.7%,特别是xx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xx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xx年上涨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xx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6.5万亩,产鲜花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

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

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xx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2.7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最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

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

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xx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0%—5%,增产8-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xx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方面,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6篇】关于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如何促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最近,我们组织工作组对××县的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县是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85.8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2%,人均7.6亩。其中山地73.39万亩,占85.4%;原地5.3万亩,占6.2%;川地7.2万亩,占8.4%。共辖3镇12乡,111个村,646个村民小组。总农户2.46万户、11.33万人。

20xx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同比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1072元,占总收入的39.1%,家庭经营收入1098元,占总收入的40.1%,财产性收入211元,占总收入的7.7%,转移性收入359元,占总收入的13.1%。从收入的类型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和××县是农业大县分不开的,在粮食增收和草畜产业建设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家庭经营收入肯定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共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2%,这突显了××县农民增收是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稳固增加农民收入为特点的,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渐的增加说明了国家的强农、惠农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成效显著,对××县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县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农民增收。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是不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大凤川的白瓜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县还不到25%。这说明,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①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③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积极创办乡镇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乡镇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纳剩余、闲余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为此,各乡镇应依托本乡镇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乡镇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乡镇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 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5、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知识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7、实施和落实好国家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国家每年为“三农”问题出台许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总会出现政策与实际操作有差别,因此加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更好的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而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①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②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③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④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8、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交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我们对邻边陕北几个县的考察发现,陕北的市、县几乎都是高速,乡、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县目前乡与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仅仅代表着运输业,更是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经济交流的枢纽,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引导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9、利用自身天然优势发展。××县属于产油大县,全县15个乡镇几乎都有石油,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期,利用各乡镇的暂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增加,由乡镇政府带头组织农民搞一些副业和服务业这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路子,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我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安置于油田单位和石油工人一样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实施。产业上继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科技上加强科技兴农的培训力度,保证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充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乡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到,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喜人,一、二、三产业全面振兴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各乡镇都突破了以粮食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稳产的同时,特色农业唱起了主旋律,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畜牧养殖发展势头好。调查中发现,各乡镇在产业化畜牧业发展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20xx年全县生猪、肉牛、肉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94万头4.97万头和 36.26万只,增长速度分别为1.7%、88.9%、91.4%。特别是各乡镇的特色养殖也已经悄然兴起。

2、农业科技示范效果好。各乡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一些农业示范园。就对全县全膜双垄玉米的调查,今年××县全膜双垄玉米播种19.11万亩,产量达到79499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4.9%,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目前××县农业发展现状,预测今后农民增收情况,总的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种植粮食品种较为单一、农作物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固。虽然“政策刺激”给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长,但农作物品种单一及粮食价格的不稳定仍制约着农民增收问题。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农产品获利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始终在高价位运行,加重了农民生产成本,进一步限制农产品获利空间,在目前的生产和流通格局中,农民增收的难度也将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难以持续增收。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三、建议和意见。

做好明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保证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县是农业大县,从近期看,农牧业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基本保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势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增加粮食总产量。二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优势、专用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2、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民营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兴办企业。同时,各乡镇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镇一业”,保证产业链条完善。如白瓜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畜牧业养殖规模也逐步壮大,体系不完整、产业不配套,没有相应的龙头企业做后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市危险,因此,鼓励兴办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

3、是监控农资料价格变化,帮助农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从农民生产投入的第一环节对农民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监控,以尽量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生产投入与增收的不利影响。减轻农民农业生产方面的费用负担,共同努力从各方面保障农民“节本增收”。

4、是科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要结合××县实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不断充实和完善培训内容,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积极开辟市场,加强与外地企业联系,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促进更多富余劳力的转移。

【第7篇】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所包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了解掌握河南村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了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计生局抽调两名包村干部与乡农业助理及计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会共同深入280户农户进行调查问卷,对所涉及的人口、劳动力、经济发展、村屯建设等10类2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南村地处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间,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乡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从村北缓缓流过,河水清澈,环乡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为河南村富民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环境。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海南乡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一区”示范村,结合河南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河南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绿稻、西香瓜、食用菌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2.1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绿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个主导产业。

一是发展绿稻产业。由于河南村种植水稻具有多年的历史,种植水稻栽培技术经验丰富,对发展绿稻产业有一定优势,创意包装绿稻品牌,广开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大中棚育秧技术,提高绿稻品质,实现绿稻种植1500亩。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有机稻产业。

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河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规模计划发展到15万袋,到XX年发展到100万袋。

三是推进西香瓜产业。根据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誉,种植经验娴熟,村两委班子规划三处西香瓜种植园区,集中推进发展西香瓜产业。到XX年西香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到1000亩。

2.2、环境卫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达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边沟、清路障、清粪便)的标准,实现村内环境整洁美观。②对于村内产生的垃圾,实行各家各户园内堆放,由每户自行将垃圾运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③畜禽实行户户圈养,牲畜群路过散落的粪便及时清理。④人畜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到达到100%。⑤村民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无三堆存放,花草树木成簇,生机盎然。⑥环境保洁,落实专人,负责村内垃圾清运,保证道路及公共场所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提高群众生活环境。

2.3道路建设。①硬质路建设。河南村共有道路6条,3000延长米。已修水泥道路2条,1000延长米,还剩4条延长米没修。河南村采取村民自筹,集体出资、向上争取的方式,总投资30万元,在基础上,新修水泥硬质路4条,延长米,计生局包扶河南村,并积极出面与交通局协调,修建水泥路1000延长米,计生局协调相关领导无偿给付河南村水泥100吨,用于硬质路改造建设,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硬质化,硬质化率96%。②边沟。全长6.2公里,已修2.2公里,还剩4公里没修边沟。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两年内实现边沟硬质化达到100%,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2.4、绿化美化。①环境绿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实现路旁、村旁、沟旁及房前屋后全部栽种绿化树。投入2万元,村内主次干道栽植垂榆600株,实现街道绿化100%。边沟外侧进行彻底平整,栽植花草,达到美化绿化。计划再投入2万元,在每两棵垂榆中间 栽植云杉树种600棵,做到绿化树种高低错落有致。②庭院净化美化。庭院内栽种花草,设置盆景,有条件农户沿房屋和杖墙壁栽种攀岩藤条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场所绿化美化。河南村现有村办公室,村供销商店公共场所两处,对这两处场所分别设置花坛,栽植花期长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环境。

2.5杖墙和房屋外饰。①杖墙。河南村主次干道两侧的杖墙投资1万元,用白灰粉刷一新,达到整齐划一。②房屋外饰。对主干道路两侧房屋外墙采用帖面、粉刷或彩绘等形式进行装饰,形成统一格式,效果鲜明,特点突出。

2.6公益事业。①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活跃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河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划在投资20万元,修建一处占地面积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供人们享受新农村带来的喜悦成果。②以村办公室为中心,修建完善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农民服务中心,建成集办公室、党员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图书阅览、村民培训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活动场所,并在村委会广场安装上了计生局为河南村协调解决体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入户调查问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谈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个别问题及认识上的误区。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发展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群体性事件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需进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快速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特别按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幸福新农家”项目文本,建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七)要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全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增加务工收入。

(八)要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阵地建设。一是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质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进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和谐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8篇】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2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22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22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2022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2022 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 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22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22 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 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 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2022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1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 “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 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1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2.7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 “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2022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产8-1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200-300斤,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总增产水稻400万斤以上,增收400多万元。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方面,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9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当前,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集体经济“空壳”村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的发展及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其中2个朝鲜族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2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22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22年达到4881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2022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历史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这个中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2022 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81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462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30%;家庭经营性收入3406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70%;财产性收入13元。人均工业收入仅有38元,占农民收入的1%;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为263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 78%(其中种植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86.8%,牧业收入占一产收入的1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结构调整问题。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22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30%以上,特别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22 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现在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54820万元,实际加工能力达到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 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现在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六)分散经营问题。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其基本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现实基础。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规划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土地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其基础设施配置和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

(七)科技投入问题。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此外,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好项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

(八)乡村财源不足问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减少了村集体的收入。改革前,村集体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产费,村三提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 2—3%征收的,共同生产费按要求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据实征收的,基本能保证当年够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积金和共同生产费的做法,村内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农民生产费用“谁受益谁负担”,彻底堵住了变相向农民摊派村级债务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费来源于两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两附加只相当于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乡村承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失去了财力保障,修路、修桥、植树造林等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农村“一事一议”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筹资筹劳制度阻力大、难以施行。三是乡镇财源建设项目匮乏。县政府虽然制定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但是乡企发展速度仍然缓慢,椐统计,2022年一季度,全县新上项目19个,已投入生产并产生利税的乡镇企业7个,其他都是在建和计划建项目。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几点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大文章,发展现代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根据县情实际,应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切入和突破。

(一)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促进我县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必然选择。首先核心要抓龙头。龙头企业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一要选准龙头。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谁有实力、谁对行业牵动力大、谁的市场路子广,谁就当龙头。要做实做大做强万寿菊加工厂这一强龙;通过扶强龙、引外龙、育新龙、兴小龙,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完善龙头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谷贱伤农、谷涨惜售现象的发生。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素质。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开拓产品市场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其次重点要抓基地。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绿色水稻、生猪、万寿菊、烤烟、蔬菜、北药等八大基地。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加工业提供充裕的原料;通过完善技术规程,加强监管检测和绿标认证,狠抓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质;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最后关键要抓服务。要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辟建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二)兴办农业合作社,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的劳力、资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则开始配置的情况下,土地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直接导致农业“兼业化”趋势的加强,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带来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一是影响农机和新科技的应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细碎化,加上各个农户种植结构上的差异,致使农业机械化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有的地方甚至恢复了 “人拉犁耕”的生产方式。二是不利农村二、三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兼业化,农民心挂两头,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兼业化问题,既影响了农业自身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进程,也不利于已发展的二、三产业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三是围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大目标,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打破平均承包经营小块土地的格局,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配套,从而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可谓是势在必行。四是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为股份,建立联合体,实行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土地股份进行核算,这样也可以转移出部分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达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优品牌,坚持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我县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象万寿菊、蓖麻、烤烟、北药、绿色有机水稻等等,发展势头良好, 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像鸡西仁树水稻研究所针对普通大米滞销,比较效益下降的形势引进韩国稻鸭共育技术,生产有机水稻,注册“野鹰”牌商标,有机卖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亩经济效益达到1653元,是常规栽培亩经济效益2.7倍,因此,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项目带动之路。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历程证明:什么时候乡镇企业发展快、效益好,什么时候农村经济、农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目前,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前面所提的诸多问题十分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改变观念,因势利导地发展我县乡镇企业必须引起政府部门在项目拉动战略中的足够重视。要按照县委提出的“一个主攻方向、三个替代产业、三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实施强镇富村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资和新上项目的干劲和热情,“咬定项目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抓住时机,雷厉风行,迎头赶上,多引、快上新项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有一些项目,但这远远不够,要跳出农业抓项目,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市场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搭配,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促成项目落户鸡东。要抓住我县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组建乡镇企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煤炭、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是要扶持好现有企业的发展。要对乡镇企业运行情况开展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把握动态,搞好指导和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关心工业和民营、支持工业和民营,人人为工业和民营经济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 “乡企富乡(镇)富村工程”,要围绕财源建设,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要围绕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园区经济、城镇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村第三产业,把农村和农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战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借力发展之路。招商引资是我县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总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资,就是抓了项目。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块的潜力很大,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学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县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载体优势和县位优势,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于到北方寻求投资的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我县投资办厂兴建实业。要加快万寿菊色素加工厂的建设进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年内完成土建并安装设备,力争2022年9月投产。

(六)增加农业投入,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县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如农委争取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建立土壤测试中心,免费为农户测土配方,从根本上解决几十年来的盲目施肥问题,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产8-12%,全县推广6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今年我县水稻超早育苗技术面积落实2万亩,此技术亩常规增产200-300斤,亩增效益200元以上,总增产水稻400万斤以上,增收400多万元。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需经费20万元,除了人员工资以及有限的人头经费外,有的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连路费都报销不了。由于事业经费无着落,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与服务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农民急需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术,而技术人员知之甚少,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效和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试验、推广经费,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方面,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10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进我县农业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县政府研讨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分首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16、日赴三县就农业产业化、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调查学习。实地观赏了涿鹿县矾山镇新民居建设、万全安家堡规划养殖小区、崇礼设备蔬菜基地等个点。经过现场看点、听取状况引见,三县立足县情、发扬优势、科学经营、强力推进的工作姿势以及比学赶超的工作气氛给我们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触三县农业乡村经济迅猛发展的还,我们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动很大。

一、三县首要做法和经历:

(一)抓特征,县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

三县都把特征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乡村的重中之重,规划扩张力度大,典型培养条理高,促农增见效果好。涿鹿县依照“区域化结构、产业化运营、专业化生产”的思绪,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栽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备蔬菜、张杂谷子栽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栽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栽种,发展栽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定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运营率到达%以上。万全县充分审阅本身前提,经过扩展种养规划、盘活闲置资产、统一托付治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用办法,配以完善的治理体制,逐渐构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栽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栽种加工”四大特征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年农大家均纯收入完成元。崇礼县根据地舆、天气等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备建设,经过规范化服务和新种类、新技能的推行,着力发展设备蔬菜,率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备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年销售蔬菜万吨,完成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新民居建设是改善乡村生活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具体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目标延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进程中,一是严厉土地政策,一直依照县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新一轮土地应用总体规划,充分寻求农民志愿,合规有序开展施行;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坚持“+++”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指导、一个县直部分、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一起帮扶),协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保证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增强资金治理,执行“专帐核算、专人治理、专款专用”,保证悉数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务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悉数用于示范村配套设备、公共服务设备、乡村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及坚苦户建房借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供应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乡村发展基本农业乡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成少。三县在推进农业乡村经济继续发展进程中,立足分歧角度,采取分歧方式进行扶持协助,塑造了一批全县、甚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县政府和相关部分翻开思绪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协助处理发展中碰到的坚苦,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基了坚实基本。涿鹿县经过协调农行、信誉社等金融部分对农业发展赐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供应-万元小额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务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赐与借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备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赐与补助,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构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产物。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备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备蔬菜借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掩盖、规范化技能推行和农民专业协作社补助。县县政府协调农行、信誉社为农户新建大棚供应借款,每新建亩大棚,可借款元,财务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助元,打井配电补助%;每个示范村专业协作社补助万元,从基本上保证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还,积极奔波市场,鼓舞和指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准则,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转规范化、生产技能规范化、运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艺职业化、产物质量安全化)”要求,坚持专合组织家;并依据产业发展近况,在强大现有龙头企业基本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加强了带动才能。据调查,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完成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协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运营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家,经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构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种类和新技能引进、推行,农产物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本上,合时组建蔬菜协会(协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备、品牌、生意人等资源有用整合,规范治理,成为全国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完成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需改动过去涣散的运营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规划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采取租赁、交换、转包、让渡等方法,托付协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指导洪大有机蔬菜协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指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经过土地交换方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备蔬菜,经济效益完成翻番。万全县具体增强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本能机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坚持“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准则”,客观评价大户、协作社、企业的资信状况,经过土地承包运营权入股,坚持股份制协作组织,加以县政府科学指导协调,zui后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完成了各方效益的化和产业发展的久远化。

二、几点启迪经过对三县调查学习,我们以为,这种高起点、高规范的农业乡村发展形式,恰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改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久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需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速农业工业化历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比较,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奉献率低,致使产业规范化水平不高。我们必需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使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物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系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程度发展阶段。我们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备完全、功能完善、辐射才能强的农副产物专业市场,促进农产物的区域化生产和规划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完成农民共富的有用路子。产业龙头是率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需把产业龙头作为完成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扬好引领效果作为率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对我县农业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学习借鉴三县经历,zui主要的是做好与赤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观念上完成改变,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规范化生产及乡村新民居建设等方面获得打破。

(一)坚持发展第一,做强主导产业。三县农业乡村发展的实践证实,要想完成农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选择一到几个合适当地实践的主导产业,制订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县而言,要借助环首都扶贫开发和绿色经济圈建设有利机遇,积极跑部进省,争夺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业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产业。把培植农产物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规划农业的关键行动来抓,增强指导,建管并举,并选准二商、战友公司,在发展初级种养的基本上,购进加工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流程,以大带小,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产物生产加工基地。

(二)坚持龙头带动,抓好规范化生产。把加速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营的中心,围绕蔬菜、畜牧产业,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才能强的主干企业,提高农产物附加值。指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执行规范化生产,发展绿色无公害产物。加速建设农副产物、活畜买卖中心,扩建乡镇农贸市场,构建多条理、多功能、多类型的市场系统。

(三)盘活闲置资源,做好土地流转。可以借鉴万全县经历,发扬村两委效果,指导农民一起参加。应用“龙头企业+农户”形式,鼓舞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协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劳就可以取得比土地产出更高的净收入。这样既有利于龙头企业完成集约化、规划化运营,添加单产,也能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解脱土地约束、安心外出务工,还能让不肯外出的农民经过在企业从事劳动添加收入。这是一个符合实践、可以完成的多赢形式,该当大力推行。

(四)营建优越情况,保证良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创立、营销开辟、查验监测等方面添加扶持资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沟、渠、路等基本设备建设,提高生产才能。协调涉农金融机构,探究信誉担保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和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物营销、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门槛,简化借款手续,加强农户、业主、协作社的抗风险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场竞争才能。二是简化审批手续。经乡村赞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调地,须由县农牧局立案;其他组织和个人建设种养基地的,县农牧局审批后,由国土局立案。农产物加工企业用地,土地出让金除上级收缴和赔偿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费用外,当地留成局部按规范的下限征收。设备棚室、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备等用地一概视为设备农业用地,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在信息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明优越情况。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范文,共有7400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下载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