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浅谈连词“所以”的形成过程

发布时间:2022-12-20 14:45:4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浅谈连词“所以”的形成过程

摘要:“所以”在上古时期是两个词,后来却逐渐结合变为现代汉语的连词,这个过程漫长而奇妙,学术界关于“所以”的文章颇多,且都各有创见。笔者参阅了中国知网上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表的关于现代汉语连词“所以”是如何转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学者们的观点。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分别是1.连词“所以”的来源;2. 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3. 连词“所以”产生的条件(标准)。

关键词:所以;来源;时代;条件

一,连词“所以”的来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于“所以”作为连词是何时产生的,后来有人就将讨论集中在“所以”作为介词结构是如何转变为连词,具体到“所”“以”“所以”“之所以”各自的发展和虚化。

下面几篇文章是笔者在知网上搜到的发表在各种语言学期刊或者学报上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王兴才(2000)在《“所以” 说略》中介绍了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用作连词的区别。

张治(2003)在《“所以”凝固成词的途径———由介词结构到连词的过程探讨》中人探究“所以”转变的途径与语法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从多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内部是“所”和“以”本身各自的虚化、词义变化;外部是从整个句子来看,即“所以”在句中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语境的影响导致的重新分析。

蒋海莉(2006)在《试析“所以”的词汇化路程》中认为连词“所以”是由介词结构逐步虚化而来的“, 所以”嬗变为连词的过程,有其内部因素的作用,即“所”、“以”、“所以”的虚化。同时,汉语双音化趋势、语言线性特点、词义演变以及移位成为词汇化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

陈珺(2007)在《“所以”虚化为连词的过程考察》认为“所以”在上古时期是两个词:“以”是表示工具的介词,“所”是助词。“所以”发展到可以表示原因的时候,“以”的介词功能日渐弱化,与后面成分的联系变得松弛,而与“所”意义日渐凝固为表“原因”的意思。当“所以”出现在后续句而主语省略时,“所以”的作用就更加虚化了。等到“所以”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它就正式成为连词了。

陈默(2009)在《“所以”语法化初探》中认为在上古汉语中,“所以”是一个介词结构,是由代词“所”加介词“以”组成,再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来说明动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其在后来虚化成一个因果连词。据此本文在语言历时比较的基础上对“所以”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综合以上文章就基本可以把问题说得清楚,总的来说连词“所以”的产生来自多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是“所”和“以”本身各自的虚化、词义变化;“所”最早应该是一个名词,当作处所讲,“无所不知”在第一阶段理解为无所║不知即没地方不懂,在第二阶段理解为无║所不知由所与不知构成所字词组作无的宾语即没不懂的地方,很显然第二阶段分段改了造成一个后果“所”的修饰语在后头,没不懂的地方引申成没不懂的事情“所”就虚化成虚位代词了,“所”后也可跟介词,这时所指代的便是介词宾语所标志的事物。“以”最早应是一个动词,到了西周,随着“以”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宾语往往是不能带领的事物。“以”的意义自然虚化,加上“以”字结构有时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也是促使“以”的意义虚化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动词“以”于是就虚化为介词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已完成其虚化过程,更多地用作介词此时的介词以用法非常灵活它带上

宾语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以置于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后而以所带的宾语其位置在“以”前后均可出现,同时“以”也经常同许多别的词语组成固定结构用作修饰成分或连接成分,这就为虚化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提供了前提和契机。

用表格来描述更形象:

复指

词性

语境

与VP 的关系

译法

代词

所字结构

判断句(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

介词

以与VP 关系较紧的

原因

复指(实指)

介词词组

判断句的后半部分

介词(有向连词发展的趋势)

以与VP 逐渐分开

因为这个而....

虚指

连词

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

连词性语素成分

所以只起关联作用,与整个后分句关联

因此

外部原因是从整个句子来看,即“所以”在句中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语境的影响导致的重新分析,同时,汉语双音化趋势、语言线性特点、词义演变以及移位成为词汇化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

二.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

较早的看法有,王力先生(1980)最早指出,“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后来,又修改了这一看法:“大约从晋代开始有的”。

刘冠群先生(1980)以刘鳃《文心雕龙· 明诗》中“ 而辞人遨翰, 莫见五言, 所呀李陵、扭婕好见疑于后代也”,为据, 认为产生于南朝。

潘荣生先生(1982)以葛洪《抱朴子·内篇· 地真》中“ 人能守一, 一亦守人, 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 百兽无所容其凶, 居败能成, 在危独安也” 为例, 认为产生于晋代。

杨伯峻、何乐士先生(1992)认为,“‘所以’作为一个连词,则大约是汉以后的事”

王谈先生从《黄帝内经》中检得一例。据此认定,“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可以定在西汉” 。但王魁伟先生认为,《黄帝内经》已经唐代王冰等人“迁移”、“加字”,作为西汉时的语料,不一定可靠”。

甘子敛(1991) 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这个句子, 按照“所以’,一词的上述例证用法,‘可以认为连词“所以” 于汉代已出现了。

陈秀兰(1998)从汉译佛经中找到几条新语料,认为“ 所以” 一词的上述用法在汉魏之际已经产生, 见于汉魏佛经。指出.“在东汉、三国时,因果连词‘所以’已经出现”。

也有将年代提前到先秦者。如楚永安先生曾经提到,“所以”用作连词,“这种用法在先秦已露端倪” 惜一笔带过.未举书证。《汉语大词典》在“所以”作因果连词的用法下,举《苟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为最早书证 。如朱城 (2000)《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一文指出,因果连词所以”始于先秦;同时提出了确认“所以”为因果连词的原则和标准。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种说法是因为仅仅从意义上着手,很难确认哪个是连词,哪个是介词词组,因为汉语本身就是非形态的分析型语言,没有明显的形态标记。再加上表示缘由的“所字结构”中的“所以”与连词“所以”意义上有交叉,更使得研究者难以分辨清楚。于是后来关于“所以”的研究就转向为变为连词的过程。

例如陈默(2009)认为应该综合“先秦”和“汉魏”这两种说法,将其连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站在历时的角度对“所以”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避免对时间分界的模糊所产生的争论,也能清楚的说明问题,在“所以”发展的这一过程中正好符合语法化的一个原则,也就是并存原则。并存原则是指一种语法功能可以同时有几种语法形式来表示。一种形式出现后,旧形式并不立即消失,新旧形式并存。通过这一原则我们就能很清楚的认识一些关于分期的例证的交叉问题。我们承认“所以”最初是一个介词结构,也认为它变成真正的连词是在魏晋时期,但不能说它是在魏晋时期突然出现的,而是有它的渊源的。也就是说“所以”在上古就应该具有作为连词的萌芽。大体的情况应该是:介词结构>过渡阶段>成熟连词。

三,连词“所以”产生的条件(标准)

一直以来关于连词“所以”产生年代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什么是连词产生的标准。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按照汉语的传统的分析方法,连词是作为一种语法手段而不是作为结构来看待。”可见“所以”从介词短语向连词的转化也是语法功能的转化,这也可以说是“所以”在形式上不在句子中担当成分,只是虚化成一个标志来连接成分和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

王力先生提出的标准是:“(一)它放在句首;(二)句末没有‘也’。”又说:“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王力先生的观点可谓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者,各家之论述,大致都以此为据。

甘子敛认为辨认“所以” 是不是连词的主要依据有两条,首先要看它是否用于表“ 果” 的主谓分句的前面, 同时还要看它在句中是否具有“ 因此” 的意义关系, 否则便将介词结构“所以” 误看作因果连词“所以” 了。如《礼记·乐记》中“然后钟磐竿瑟以和之, 干戚旎狄以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 所以献酬酉有醉也,所以官序贵贱, 各得其宜也”

朱城质疑王力先生的连词标准,先秦汉语中,一批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这里只举双音节连词)如“是以”、“是用”、“是故”、“故是”、“由是”、“因此”、“用是”等等,它们既可用于主语之前,也可置于其后。现代汉浯里,因果复句中连词“所以”的位置也是较灵活的,并不一定受上述条件的制约。比如,在结果分句里,既可以说“我所以不喜欢他”,也可以说“所以我不喜欢他”。他所确定的标准为:(一)用于表结果的分句中,表示结果或结论,具有“是以”、“因此”等语法意义;(二)并非构成“所”字结构,将后一分句转变成名词性词组。根据这样的标准,他把连词“所以”初步产生的年代定在先秦。然不少学者认为,“所以”前省略了表复指的主语“此”或“是”。如“桀纣所以灭也”即“(此)桀纣所以灭也”,这就是桀纣灭亡的原因,故“所以”是词组而不是连词,那么就再加上这样的标准:“所以”前若有“是”、“此”复指上文时,“所以”是词组;若无,则为因果连词。

后来学者根据前辈们的连词标准再进一步总结分析,如王鸿滨在其文中揭示了“所以”变为成熟连词的原因,也就是当S移位“所以”之后,VP之前,从而形成了“所以+ SVP(也) ”结构,因为SVP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陈述意义,已不再需要“所以”将其名词化,这时“所以”的意义也就开始成熟。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结构还可描写为“( S) +所以+ ( S) +VP + (也) ”。就是说“所以”的前面和后面的S位置都存在着一个隐含成份且它们是同一的,而这一“S”通常为分句的主语。但是这两个单位只能出现一个或都不出现。当S出现在“所以”之后时,它就作为一个成熟的因果连词了。但当出现在“所以”的前面或不出现时,也应该做为一个因果连词,主要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语义关系和“( S) +所以+ ( S) +VP + (也) ”中的S为同一性进行推证。

石毓智的重新分析法即一个句法结构内部关系机制的改变一般不会立刻引起表层形式的改变。也就是说“所以”的内部结构在上古向连词转化的萌芽阶段首先是内部深层结构的变化,也就是“所以”在语义的表达上近似或已经可以分析为连词,但这一变化并没有迅速的表现为“所以+ S +VP”结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VP +也”的形式。

那么总结上述标准,大体上就可以判断“所以”在某一句中是属于连词,还是介宾结构。

总之,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其演变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时代,先是由名词“所”和动词“以”分别虚化演变成具有指代作用的代词“所”和用法灵活的介词“以”然后“所以”凝结成固定结构广泛用于先秦作品及后期作品之中,由于介词结构“所以”具有解释原因的作用,于是在魏晋时候就出现了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用法,它先在口语中产生,然后在书面作品中不断出现,并由文言作品的少数逐渐过渡到古白话中普遍使用,与此同时介词结构“所以”的使用逐渐趋少,以致最终发展到现在,“所以”不再是介词结构而全部变为了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参考文献:

[ 1 ] 刘冠群. 论先秦以“所以”为连词的因果叙述句[ J ]. 中国语文, 1980, (6).

[ 2 ] 王鸿滨.《春秋左传》中“所以”和“是以”试析[ J ].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24 - 28.

[ 3 ] 魏达纯.“所以”在六本古籍中演变考察[ J ]. 古汉语研究, 1998, (2) : 30 - 35.

[ 4 ] 张万起. 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 J ]. 语文研究, 1984, (4) : 23 - 25.

[ 5 ] 甘子钦. 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与条件[ J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 (2) : 94 - 95.

[ 6 ] 张治.“所以”凝固成词的途径[ J ].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 90 - 93.

[ 7 ] 王力. 汉语史稿[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8 ]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9]陈珺,“所以”虚化为连词的过程考察,天中学刊[ J ],2007

[10]陈默,“所以”语法化初探[ J ],绵阳师范学院院报,2009

[11]蒋海莉,试析“所以”的词汇化路程[ J ],2006

[12]王兴才,“所以”说略[ 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

[13]陈子娇,谈《史记》中“所以”的用法[ J ],大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

[14]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 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15]尹君,《论语》中关于所以的凝固结构和习惯句式[ 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16]陈经卫,《吕氏春秋》所以浅析[ J ],唐山师范学院院报,2009

[17]朱城,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 J ],辽宁大学学报,2000

[18]陈秀兰,也谈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 J ],

word该篇DOC格式浅谈连词“所以”的形成过程范文,共有549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浅谈连词“所以”的形成过程下载
浅谈连词“所以”的形成过程.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