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汇报材料 >

(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3-11-23 09:13:3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目 录

1.张掖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1

2.芜湖市双拥工作综述 5

3.吴忠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8

4.海勃湾区双拥工作综述 11

5.开封市双拥工作综述 14

6.汉中市双拥创建工作综述 19

7.延安双拥工作综述 22

8.陇东市双拥工作综述 26

9.乌海市双拥工作综述 28

10.北海市多措并举开展双拥工作综述 31

11.六盘水市双拥工作综述 34

12.广安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37

13.许昌市双拥工作综述 41

14.十堰市扎实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46

15.襄阳市双拥工作综述 48

16.濮阳市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51

17.西区高质量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56

18.连云港市双拥工作综述 59

19.来宾市双拥工作综述 62

20.张掖市巩固提升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65

21.濮阳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综述 72

22.双鸭山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工作综述 76

23.钦州市争创全国、全区双拥模范城市工作综述 79

24.巴州深入推动双拥工作发展综述 82

25.珲春市双拥工作综述 84

26.克拉玛依市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87

27.安阳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91

28.邯郸市双拥工作综述 94

29.保定市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98

30.闽南市推动双拥共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101

31.灵台县双拥工作综述 104

32.通化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106

33.去年以来河北省双拥工作综述 108

34.西固区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综述 111

擦亮“彩虹城市双拥张掖”新品牌

张掖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2023年8月3日)

逐梦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着眼创新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纳入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全力打造“彩虹城市双拥张掖”品牌,着力健全完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三大”体系,持续深化军民共建,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法规,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张掖提供坚强保障。

一、传承红色基因当好强军后盾

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双拥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数十次常委会会议、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双拥共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精心制定新一轮《全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10个方面78条标准细化量化,明确目标要求、责任单位、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将工作责任逐级落到实处。

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军分区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军地38个部门单位组成成员单位。充实加强双拥机构工作力量,各乡镇街道均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市963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立军地协调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管武装、第一书记述职、军地座谈会商等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全域共建的双拥工作体系,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双拥工作整体合力进一步强化。

坚持“部队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的原则,累计为驻地部队划拨土地2000多亩,用于建设训练场地、军事设施和修缮营区等基础工程,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张掖市民兵弹药库、战备公路等建设项目30多个。积极协调做好火箭军96747部队移防工作,支持推动部队新营区进出路对接、天然气管道铺设、水电线路改造等国防工程建设。先后投资781万元,持续改善军供站基础设施,提升

军供保障水平,张掖军供站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连续四年被省上表彰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全市应征新兵大学毕业生比例达46.9%,大学生比例达96%以上。

坚持党政领导每年定期不定期走访慰问驻张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制度,将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资金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投入资金150余万元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庭、功臣模范、“三属”及现役军人家属、困难退役军人等1500余户,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对我市部分特困退役军人及高台县18户受灾退役军人家庭给予帮扶援助,受到广大退役军人一致好评。

每年组织开展“五个一百”双拥活动,举办政策理论进军营、文化服务进军营、法律咨询进军营等“六进”系列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努力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不断深化军地共建、军企共建、军校共建,创造性开展社会化拥军工作,组织建立“兵妈妈”服务站和企业拥军服务队,开展贫困战士家庭救助、“送岗位进军营”等活动,隆重举行张掖市“拥军联盟”组建暨第一批27家成员单位授牌仪式,推出5大类43项优待项目,主动对接、积极协调市属8家4A级景区面向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收门票,“真金白银”为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让利优惠,在全市掀起“全城动员、全民拥军”的社会化拥军热潮。

二、厚植双拥情怀解决后顾之忧

综合施策精准做好安置就业,积极探索阳光安置办法,4年来,29名计划分配军转干部、49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和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军人、275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全部及时安置到位,满意度达100%。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进行台账化管理,分类分层准确掌握就业动向,建成全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天宇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被命名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全市44家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省级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

以“爱军队、懂军人、善拥军”为价值导向,围绕“后路、后院、后代”,扭住“所想、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制定《张掖市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三助力”实施办法》,连续四年全面完成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任务135项,协调解决军地困难问题32件。制定出台《张掖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6项拥军政策,着力帮助官兵解除后顾之

忧。几年来为张掖籍现役军人立功人员1359人发放奖励金226.26万元,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园435人,发放免费乘车卡1300余张,协调调动随军家属38名,将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增加至500元,为1048名随军未就业家属发放生活补助628.8万元,为58名现役军人购买住房发放安居工程补助220万元。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张掖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规划》,全面精准落实军人军属在抚恤、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优抚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资金。全面落实荣誉激励机制,举办新兵入伍座谈会、欢送会,及时悬挂“光荣之家”荣誉牌,为立功受奖军人登门入户送喜报、为120名抗美援朝老战士颁发纪念章、为32名建国前入伍老战士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为600余名“光荣在党50年”退役军人颁发纪念章。全面完成3.4万名退役军人建档立卡工作,优待证申请制证发放率达97%以上。专题推出“八一”建军节“张掖籍军人立功受奖光荣榜”,着力提升军人军属荣誉感和社会尊崇度。

三、军地携手同心践行为民使命

驻张部队积极支持全市“一屏四城五区”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每年投入150多万元帮扶12个乡村振兴共建点及共建党支部建设,建成军民共建文明广场12处、支农惠农渠12条、村道光亮工程8处,支持援助产业发展设施建设15处。

主动参与生态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完成造林绿化2000余亩。深入开展助学兴教活动,组织团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资助贫困学生120余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驻张各部队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高效宣传各项防疫政策。93956部队向地方捐赠测温门、帐篷等37万元防疫物资,慰问教职员工、贫困学生340人。武警张掖支队协助做好封控卡点等工作,构筑疫情防控坚不可摧的防线。

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维稳巡逻、重大活动、抢险救灾等任务中担当作为,与辖区公安部门及多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签订联防联治公约。全面完成“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任务,全力参与城乡火灾救援、高速公路救援、“1·08”门源地震救援等抢险救灾任务,出动官兵、民兵预备役万余人次,机械、车辆200余台次,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深入开展舰地共建,落实舰地共建领导联络、互访慰问座谈、双向参观见学、双向长期支持“四项机制”,与河西学院、张掖中学、红湾小学开展“舰校共建”,举办海防形势报告会、红西路军精神主题宣讲等各类共建活动20余次。高质量完成“张掖舰”通道文化建设,组织知名文化人士创作书法、油画、国画等作品237幅,创作舰歌2首。2019年,“张掖舰”作为海军主力战舰隆重参加了海军成立70周年阅舰式,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检阅,持续提升张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谱写了“舰城共建、城舰共荣”的张掖品牌。

四、彰显尊崇尊重强化典型引领

打造红色地标,不断夯实宣传阵地。全市建成“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地”特色品牌双拥主题景观小品20余座,新建双拥主题公园、双拥林、双拥路等军民共建示范点28处。出台《张掖市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挖掘整理英烈事迹,完善烈士英名录,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成全市735处烈士纪念设施校核工作。投资2720余万元修缮维护烈士纪念设施27处。全市共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处,实现六县区全覆盖。

立足红色文化,广泛开展主题宣传。创作出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等系列连环画和《张掖红军故事》等丛书,制作拍摄抗美援朝老兵访谈《荣光—

—追忆战火纷飞的往事》等红色纪录片,制作《大爱祁连》《弱水劲奏双拥歌》等双拥精品微党课、专题片。组建“老兵宣讲团”7支93人,创新模式开展宣讲活动47场次,受众人数达2万余人。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百年英烈系列巡回展览宣讲”等主题宣教活动130多场次,通过VR网上纪念馆瞻仰陵园、网上祭英烈70.35万人次,开展红色故事短视频展播20期,让全社会在聆听战斗故事中感受初心使命。

同时,利用灯箱、宣传栏、道路牌等设施,在城乡交通要道、城区主街道和公共场所开展双拥宣传,累计投资300多万元,设置宣传标牌300多块,租用道路指示牌160块,设置宣传电子屏幕36块。车站、医院、景点等窗口和场所“军人优先”“军人免费”“军车免费”标识实现应设尽设,双拥宣传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广泛组织开展“最美拥军人物”“最美退役军人”等选树宣传活动,大力宣扬老英雄张富清、“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陇原最美退役军人”“金张掖最美退役军人”等先进事迹,引领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全市上下尊崇军人、关爱军属蔚然成风。

打造尊崇无忧新格局 谱写双拥“芜优”新篇章

芜湖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7月31日)

芜湖,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它是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皖南新四军抗战的主战场、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的登陆点,涌现出“渡江英雄”马毛姐和戴安澜、毕武斌、李家发等一批英雄烈士。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军地军民之间结下了鱼水深情。

记者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近年来,芜湖围绕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局,全力支持服务部队现代化建设,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双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连续四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绚丽华章。

一、凝聚双拥共建向心力

进入新时代,双拥工作初心不变,机制一新,站位更高。

芜湖把双拥工作纳入到党政军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持续强化市委、市政府、芜湖军分区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小组全体会议、双拥专题会研究落实双拥工作,常态化召开军地联席座谈会协调解决部队急难盼愁问题。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芜湖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拥工作体系,合力推动双拥工作落地落实。将支持部队建设、慰问部队、重点优抚对象等双拥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同时,出台《芜湖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芜湖市基层双拥工作有关制度》等文件,开展双拥工作专项培训,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奏响双拥工作主旋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大家读懂军人的牺牲与奉献,才能真正让国防观念深入内心。今天,芜湖双拥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已经融入群众生活。宽广的道路两侧、飞驰的列车上、人流如织的红色景点,都洋溢着爱国拥军、爱民奉献浓厚氛围。

芜湖利用烈士陵园、王稼祥纪念馆、戴安澜烈士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组织开展“英烈故事少年说”“诵读英烈家书”“我想对您说”“为烈士画像”等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热潮;深入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宣传活动,组织“双拥在芜湖”图片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主题双拥美术作品展,推动我市双拥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同时,芜湖还开设运行拥军公交专线和单轨“双拥号”专列,在主要道路口、大型广场、车站、码头设置双拥宣传标牌200多块,激发广大军民爱国拥军、拥政爱民的热情;坚持以双拥典型激发双拥活力,2020年以来评选命名市级“最美退役军人”80名、“最美拥军人物”30名、“最美军嫂”20名。4人被评为全省最美退役军人、全省最美拥军人物,对“时代楷模”郝井文、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何志成等模范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大力营造学习先进典型,弘扬双拥传统的浓厚氛围。

三、服务备战打仗头等事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芜湖始终瞄着备战打仗抓拥军、强服务,用实际行动支持国防建设。

在芜湖,学校开设“航空班”,为部队培养优质生源,2022年为部队输送11名飞行学员,东部战区和海军招飞部门分别给我市发来感谢信致谢。优质高效开展军供保障工作,积极发扬“全国重点军供站”的优良作风,先后完成在芜执行抗洪抢险任务部队、陆军某部过境演练、武警某支队驻训等保障任务,今年圆满完成持续近十天、人数过万的大规模持续性军供保障任务。

近年来,芜湖还持续加大国防建设投入,经费、土地优先用于驻芜部队建设,为部队提供用地527亩保障军事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5亿元资金为驻芜部队购置训练装备、修建战备公路、军用铁路专线和训练场地等。认真落实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大力发展人防工程建设,深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助力军品科研和军地科技转化。深化“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走访慰问海军“芜湖舰”,推进城舰共建工作,扩展双拥工作新内涵。

四、深化军政军民渔水情

军爱民、民拥军。一心为民的情怀,深深烙印在人民子弟兵的基因里。驻芜部队积极发挥优良传统,尊重地方政府,积极投身芜湖经济和社会建

设。部队充分利用优势为驻地院校开展学生军训,依托部队荣誉室等平台,为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国防教育200余场、达10万余人次。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开展科技、知识、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支持援建各项民生工程,与1200余名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建立扶贫帮困点56个,先后向地方捐资2000余万元,累计开展军民共建活动500余次;积极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好乡村”等活动。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驻芜部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突出贡献,特别是2020年芜湖市抗洪抢险期间,3支驻芜部队和8支市外队伍共投入4500余名官兵,前后奋战38天,为芜湖市夺取抗灾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打造尊崇尊重新格局

在芜湖,对军人的尊崇转化为一项项饱含温度的实际举措,让深情暖意流淌在广大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心间。

目前,芜湖已建成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018个,1个站点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5个站点被评为全省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推进优待证全场景应用,发布《芜湖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第一批)》,率先实现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用心用情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2020年来按照“绿色通道”模式对口安置随军家属13人,组织事业单位定向招聘随军家属,每年为未就业随军家属发放生活补助费130余万元,先后为576名军人子女入园入学提供保障。在全省范围内首创“情系现役军人家庭”大走访大调研大落实活动,每年走访现役军人家庭7000余户、边海防官兵家庭400户,发放各类优待金7400余万元。积极走访慰问立功受奖军人家庭,四年来为27名荣立二等功、564名荣立三等功人员送喜报,进一步增强了现役军人的自豪感。

赓续鱼水深情 厚植双拥之花

吴忠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8月1日)

强国必先强军,兴军方可安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吴忠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拥军爱民这一优良传统,从硝烟烽火中一路走来,在新时代的吴忠大地上赓续传承、发扬光大。一批双拥桥、双拥路、双拥广场建成使用;军人就医绿色通道、军人子女优先入学等政策相继出台;“拥军妈妈”事迹广为传颂;王启才提名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李春雪、方秋玲荣获宁夏首届“最美军嫂”荣誉称号,王浩、马永红获宁夏首届“最美拥军人物”

连续4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吴忠,把双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面支持国防建设、军队改革,全力服务部队练兵备战,开创了军政团结新局面、军民情深新气象、军地和谐新篇章。

一、提高站位夯实双拥体系机制

国防人人有责,双拥处处有情。我市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双拥工作,带队参加“军事日”活动、走访慰问部队、接受国防教育。

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双拥工作新思路、拓展双拥工作新领域、丰富双拥工作新内容,坚持做到组织机构到位、专项保障到位、政策机制到位,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成员单位主动作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拥军优属工作格局。

1月17日,我市举行“平民英雄守护”项目捐赠仪式,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为勇救落水儿童的退役军人周吉成送上了慰问金。“感谢政府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作为一名党员及退役军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周吉成说。

拥军优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体现在点滴行动中。我市坚持普惠与优待叠加的原则,建立优待优抚长效机制,让每位优抚对象都及时享受到优待福利;注重重要节日慰问与日常关爱并重,党政军领导带头慰问部队官兵300余次、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2万余人次,投入慰问资金840余万元,组织

重点优抚对象进行短期疗养,为部分优抚对象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247名现役军人家属送去喜报和奖金。

二、双向奉献军民联系更加紧密

服务驻地部队、关爱优抚对象,是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光荣传统、军民共建发展,是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具体体现。

驻吴部队在完成战备训练的同时,切实把地方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诠释浓浓的拥政爱民情。2022年以来,吴忠军分区投资30万元打造的“市朝阳小学少年军校”被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利通区的顾金海少年军校、青铜峡的崔景岳少年军校、同心县韦州镇的“八一爱民”学校立足青少年崇军尚武和国防教育实际,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增强了青少年的国防意识、爱国情怀。持续在定点帮扶村开展“支部提星、产业提效、助学提志、乡风提味”四大赋能工程;坚持开展医疗、文化、法律“三下乡”活动;连续20多年在红寺堡区等地开展义务植树,建成生态长廊200多公里,积极投身罗山生态修复和“保护母亲河”活动。我市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军民期盼,用心当好“后勤兵”、搭好连心桥、办好暖心事。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部队练兵打仗,先后对民兵预备役综合训练基地、部队家属区等涉军建设项目特事特办、特事快办,解决移防部队建设时期官兵的过渡性住房60套;各行各业主动作为给部队提供便捷,为驻吴部队及外训部队官兵设置移动取款机、建设流动图书站等。

边防部队官兵常年戍边卫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2022年,我市与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曼扎边防连结对共建。一年多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结对工作,先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支持边防基层连队建设,军地同心推进强国强军事业发展,倾力打造吴忠双拥特色品牌。

1月20日,吴忠军分区、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展慰问戍边官兵及家属活动;

2月18日,我市军地联合慰问组前往利通区扁担沟镇、古城镇,给在新疆服役的现役军人米世龙、李志诚家庭送去立功喜报、“二等功臣之家”牌匾等;

2月28日,吴忠市利通区第九小学100多名师生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与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曼扎边的官兵一起唱歌、升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

6月5日,我市为4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授牌;

7月21日,吴忠市派出慰问组前往西藏阿里开展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

“情系边防官兵”专项慰问活动;

……

我市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组织市直机关干部、学生为戍边官兵制作贺卡、手抄报、慰问信5000余份,寄送慰问大礼包1500余份,部队慰问物资30.4万元,慰问戍边官兵家属297人。高效完成了来吴演习部队、过境部队的交通运输、油料供给、物资供应等服务保障工作,免费开通“拥军班车”,为部队车辆新增专门的车辆停靠站点和停车场所7个;打造荣军集邮展馆,开展了“兵妈妈谈心”“法律进军营”“文化进军营”等系列活动40多场次。

三、暖心政策当好为兵解难“娘家人”

把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动真情、办实事,是吴忠人矢志不渝的坚持。我市始终把服务好广大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狠抓政策落实,当好退役军人的“娘家人”。严格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政策和军人子女、烈士遗属优先择校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排就业,对军休人员、自主择业及时接转,实现落实安置政策“六个”100%,优先解决125名部队官兵子女入托入学。落实义务兵优待金5347万元,开通军人、退役军人在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合理诉求、生活保障、法律援助5个“绿色通道”,在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服务。

7月30日,“你好,双拥模范城”全媒体宣传活动宁夏吴忠站点亮仪式举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我市双拥工作的崭新成果,诉说着全国双拥模范城吴忠“军爱民、民拥军”的点滴。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主任傅雪柳说,在吴忠举办“你好,双拥模范城”全媒体宣传活动,是建强用好双拥工作平台、扩大双拥宣传阵地的现实需要,必将对放大双拥工作音量、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时代变迁,变不了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通过多年努力,我市双拥工作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力促进了国防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今后,我们将不断创新双拥载体、丰富双拥内涵、完善双拥机制、激发双拥活力,以更大力度支持国防军队建设,以更高标准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以更新方式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奋力推进现代化美丽新吴忠建设。”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晓贤说。

弘扬双拥光荣传统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海勃湾区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2日)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结合实际,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积极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强力推动全区双拥工作顺利开展。

强化组织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双拥格局

海勃湾区把双拥工作摆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列入退役军人事务年度工作要点之中,严格对标对表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形成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格局。

为了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海勃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宣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形成党建引领、协同推进的双拥格局;组织双拥成员单位通过活力海勃湾、成员单位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发放年画和双拥手提袋等多种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法律以及拥军优属的各项优惠政策作为常态化宣传内容。目前,全区设立10处固定双拥标语宣传牌匾,并加强征兵入伍宣传,营造征兵工作浓厚氛围。

海勃湾区开展了“最美退役军人”选树学习宣传活动,推荐的“人民卫士”史建强、刘艳福,“再建新功”田晓明、温慧平,“永葆本色”王煊森5人荣获我市“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关爱抗美援朝老兵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海勃湾区退役军人宣讲团“进军营”开展全民国家安全和民族政策宣讲、“进校园”开展童心向党——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听老兵讲战争故事宣讲活动、“全民国防教育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营造热爱国防、关心国防,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

海勃湾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重点做好市级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落实工作,提升双拥工作服务军地建设效能。

扎实开展工作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与多家单位、企业、商家签订优待证优惠协议,发布第二批旗县区优待项目清单,同时给企业和商家制作“温馨提示牌”,现役军人和持退役军人优待证、遗属优待证可享受七大类37项优待内容,第二批优待目录清单涵盖医疗康养、餐饮酒店、汽车服务、文化教育、超市百货、移动通信、美容美发等内容。

海勃湾区常态化开展驻区部队慰问工作,在春节、“八一”等节点慰问16家驻区部队,发放价值17万元的慰问物品;全区悬挂“光荣之家”牌7188块,悬挂率100%。海勃湾区还为今年荣获“三等功”的2名现役军人送喜报,发放2000元慰问金;镇、各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也为荣获“四有”优秀士兵的17人送了喜报,充分体现出双拥工作良好氛围。

海勃湾区认真贯彻落实优抚政策,做好优抚对象优抚金发放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区优抚对象优抚金发放358.1万元,新增转入抚恤关系12人;联合区财政局上报《海勃湾区关于2023年部分优抚对象数据审定情况的报告》,并按季度开展核查国家工作人员、伤残人民警察生存认证45人;为3名优抚对象进行医疗二次报销1.4万元,并为2021年3月至今年3月入伍的162名义务兵发放582.4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发放一至六级伤残军人护理费9.3万元;对登记在册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进行入户摸排,了解现在的生活水平、有无需要解决事项等。

海勃湾区还认真组织开展了各类纪念活动,举行2023年度“莘莘学子携笔从戎,参军报国建功立业”春季入伍新兵集中发放“光荣之家”牌匾仪式,并为即将踏上保家卫国新征程的入伍青年送行;组织召开欢迎退役军人光荣返乡座谈会,让退役军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清明节期间,邀请全区15名烈士遗属参观烈士纪念碑及军事文化长廊;组织百余名干部职工到青少年生态园内乌海市烈士纪念广场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在海勃湾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积极转发“崇尚·清明祭英烈”文章,倡导民众文明祭英烈;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清扫工作,组织职工对两处零散烈士墓进行巡查、清洁,并向烈士鞠躬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最深切的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

为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海勃湾区按照自治区转业士官安置计划,对今年列入海勃湾区安置的2名转业士官完成了选岗工作,并为2022

年退出现役的73名退役军人发放自主就业金732.95万元。

下一步,海勃湾区将继续加强双拥教育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建双拥模范城氛围;同时,把创建全国、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作为军地双方共同的一项崇高的政治荣誉,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整体合力。

弘扬双拥主旋律砥砺奋进新征程

开封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开封,是一座拥有厚重文化的历史名城,矢志不渝的信仰与无尽的热血相汇于此,演绎着一曲壮丽的时代之歌;是一座8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10次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的拥军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不仅是军民鱼水情的真切写照,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任岁月更替、风云变幻,双拥工作的光芒“汴”地闪耀。

近年来,我市双拥办在省双拥办和市双拥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着眼服务部队练兵备战打仗,健全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增强双拥工作合力,全力推动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有效推进全市双拥工作协调发展。

一、坚持政治引领优化双拥机制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16136”总体工作思路,将双拥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中统筹谋划、推进落实,用改革发展战略任务丰富双拥创建新内涵,用共同理想奋斗目标撑起双拥创建新高度,用初心使命总体要求推动双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双拥组织机构。我市坚持“一把手工程”,紧盯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健全完善了市委书记任第一指挥长、市长任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指挥部;坚持“一个口切入”,成立高规格的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党对退役军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一条心联动”,市双拥办与驻汴部队合署办公,把双拥组织网络融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军地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明确工作思路,强化双拥工作机制。我市牢固树立“四纳入、四统一”工作思路,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谋划,纳入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研究,纳入单位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统一考核,纳入年度国民教育体系、统一实施,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常态化召

开各类双拥会议,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党委议军会、党政军座谈会、军地联席会研究部署双拥工作,每月在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上由戎装常委点评双拥工作情况;制定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形成快速通报、协同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强化制度规范,创新双拥落实机制。我市印发《开封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任务分工分解表》,出台《开封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开封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关于现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免费乘坐公交车的通知》等50多份文件,明确各部门双拥工作责任,持续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二、聚焦强军目标助力练兵备战

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开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双拥工作主线,在部队基础建设、战备训练、综合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大力度支持。

拥军支前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我市通过“党、政、军、民”通力合作,汇聚强军伟力,合力推进拥军支前工作。建立拥军支前保障机制,为驻地、来汴及途经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21年10月挂牌成立市军供站,坚持“姓军为军”,专门为驻汴和来汴部队提供生活物资、军需给养、交通战备等供应保障,为打通快速高效的拥军支前保障链条奠定了坚实基础;倾力落实拥军支前服务,积极配合部队遂行演习演练、跨区机动等多样化军事任务,跟进做好场地交通、水电食宿、安全警戒、后勤医疗等保障。

“部队建设无小事,件件连着战斗力”。我市始终把驻汴部队的事作为自己的大事,坚持从创新中推进双拥工作,全力支持部队改革强军。为解决驻汴某部训练场遗留问题,市委、市政府挂图作战,一周一次现场推进会,四个月内市县乡投入5000万元资金,清退3千余亩地上附属物,新修4.5公里进出战备道路,训练场面积由原来的750亩扩大至3573亩,成为全军最大最好的空降训练场。此外,先后解决了驻汴部队营房高压线改道、交通信号灯架设、营区周边环境改善、营区配套设施建设及原988医院开封院区土地纠纷等问题。

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部队外训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驻汴部队首长深入驻军和优抚对象家中走访慰问,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远赴千里慰问驻训官兵,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送温暖;组织实施清明节烈士祭扫等活动,全面提升英烈纪念设施保护管理水平,不断

拓展拥军支前工作社会化新领域,把双拥工作办成“尊崇工程”。

自1986年海军“开封舰”命名以来,我市始终与之保持舰城共建光荣传统,深化开展舰城共建等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业、养老、入学入托、涉法涉诉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各中小学生纷纷为部队官兵写慰问信、绘手工画、制新年贺卡,激发部队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的信心和决心。

三、发挥驻军优势支援地方建设

“让开封更加出彩,让人民更加安康”。这是新时代驻军官兵对“第二故乡”开封的共同期盼。在开封,凡是地方需要部队支持的,部队都能倾力相助,军民鱼水情铸就着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驻汴部队官兵在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服务开封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支持全市性重大节会活动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任务,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驻汴部队倾心助力,援建蔬菜大棚、搭建电商平台,先后与14个贫困村和4个社区结为帮扶对子,资助贫困学生206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00余万元;援建龙亭区大马圈社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社区;支持兰考县鲁屯小学建成“八一爱民学校”,指导全市11所中小学成功创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为通许县朱砂镇牛角岗村修筑了2.8公里的“致富路”,为杞县傅集镇申纪村新建了33个“致富棚”;将伞塔改造成红色国防教育基地。

多年来,军地携手、部门协力、全民同心在国防教育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共同构建起“党政军民学”多层面资源相融合的国防教育机制体制,成功创建11所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近三年,驻汴部队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国防教育课堂20余场、举办40余场“军营开放日”活动,5万多人次参训“少年军校”,全市广大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得到全面增强。

2021年7月,开封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灾。开封军分区成立前方指挥所,协调军地物资力量抗洪救灾。驻汴部队、武警开封支队闻令而动,第一时间赶往抢险救灾一线。2900余名现役官兵、6200余名退役军人、2200多台车船机械,共救助群众8062人、抢通道路43.5公里、加固堤坝45400米、封堵管涌决口1310米,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开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回应官兵期盼解除后顾之忧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部队的小事当成大事,把官兵的难事变为易事,把

军人军属的家事当成党委、政府的公事”,满腔热忱做好拥军优属服务工作。我市按照“八个公开”的阳光安置工作机制,把最好的岗位留给转业军人;

修订出台《驻汴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办法》,把最好的单位留给随军家属,每年事业单位公开招录中都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定向招聘随军家属;在军人子女入学入托方面突破择校难题,实行“点菜式”优待,建立军分区汇总、双拥办协调、教体局落实的绿色通道,把最好的学校留给军人子女。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事,让官兵及其家属感受到开封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退役军人最关心的问题。2020年7月,开封市首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园揭牌成立,依托承训机构开设20多个专业,形成了以技能培训为主体、学历提升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出“就业创业两条腿走路”的新模式,扶植出一大批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此外,按照“对级、对口、对专业”的原则,每年集中安置随军家属,针对随军家属展开定向招聘;针对为随军未就业家属,每年发放专项补贴。

为更好地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我市成立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建立维权巡回法庭11个、法律咨询服务站380个;设立涉军维权合议庭,统一受理市内涉军案件和纠纷,形成“快立、快审、快结、快执行、快回访、快反馈”的“六快”工作模式,极大提高办事效率;坚持“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离军不离党”,持续发挥光热,回报社会、服务人民,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成就感,让退役军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全市2444个村

(社区)基层组织中,“兵支书、兵委员”覆盖1441个村(社区),覆盖率达59%,退役军人已成为我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2020年起,我市依托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成立918支“开封老兵”志愿服务队,在防汛抢险、应急处置、扶危济贫、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在开封,从医院、车站设立军人优先窗口、军人凭证件免费游园乘车、各大银行发放拥军优属卡到乡镇、街道为军属家庭悬挂光荣牌、设置军人荣誉墙、立功喜报送到家;从文艺演出团队竞相走进军营慰问演出到“家国同心,情定汴梁”“走进空降兵、牵手真英雄”的军地联谊相亲会;从服务军人为重点的医院到成立退役军人医院,“汴”地深情暖意流淌在广大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心间。

五、紧扣时代主题强化同心同向

军地同向发力,军民同心共创。我市发挥双拥优势,助力巩固提高一体化

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深入开展新时代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加强教育管理服务,促进退役军人保持本色、发挥作用;树时代新风、建先进文化,形成我市特色的双拥共建品牌模式,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

我市积极培育双拥文化品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红色基地作用,抢占双拥文化高地,营造双拥共建、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出台《关于加强教育管理服务促进退役军人保持本色发挥作用的意见分工任务台账》,将退役军人党员全面纳入属地基层党组织管理,将退役军人服务嵌入“1公里社区综合服务圈”,创新探索困难退役军人结对帮扶模式,累计帮扶17.8万余人次;积极开展“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精神”活动,建设伞塔国防教育基地,目前该教育基地已成为河南省和开封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开封市研学基地;在全市主干道、公共场所、城市出入口等醒目位置,增设双拥公益广告,强化环境烘托。此外,全市十个县区与辖区部队共同打造双拥“一街区、一广场”双拥文化阵地,宣传双拥政策法规、立功受奖军人典型等,让双拥文化充分走进群众、融入群众。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尊崇关爱行动,高标准落实军休干部“六个老有”,创建一个五星级、三个四星级军队干部休养所;全力打造军休干部幸福家园,首批获退役军人事务部批准成立开封军休大学;与军地多部门联合制订基本优待目录清单,深化拓展优待证应用场景,制发优待证13万余张;开通K101“最美退役军人”主题公交线路,讲好退役军人故事;依托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为首批39家“拥军企业”和“拥军门店”成功挂牌;联合多部门开展第二批拥军企业门店征集活动,让更多“拥军企业”“拥军门店”加入其中,实现为军惠军和经营效益“双赢”的目标;深入开展拥军惠军行动,促进双拥工作向基层延伸,以实际行动尊崇军人,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军民同心,共谱新篇;双拥之花,“汴“地盛开。我市将以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为根本遵循,汇聚强国强军强大力量,面向未来、踔厉奋发,奋力谱写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弘扬延安双拥运动光荣传统 谱写新时代军民共建新篇章

汉中市双拥创建工作综述

(2023年6月6日)

80年来,“军爱民、民拥军”这一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革而弥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创造着新的更大辉煌。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双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20年分别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汉中这片红色热土上赓续传承,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合力。

一、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双拥工作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机关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了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双拥办,落实编制、人员、经费和办公地点,驻汉部队明确了双拥工作联络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统筹抓、成员单位配合抓、军地领导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常态化推进工作实施,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现场办公会、军地联席会,及时解决双拥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落实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和推进措施。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体系,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376个,安排专人负责双拥工作,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机构保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拥军活动,双拥学校、双拥公园、双拥酒店、双拥影院、双拥门店等先后签约授牌,受理完成11.4万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申领业务,2022年12月公布汉中市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清单目录(第一批),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惠优待服务。

二、全力保障部队促进战斗力提升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聚焦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积极解决驻汉部队实际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优先保障国防建设支出,持续加大驻汉部队经费投入,投入资金2.5亿元(其中市本级1.04亿元),用于驻汉各部队国防信息指挥系统、

官兵住房、文化器材、武器装备仓库、执勤设施维护建设以及官兵生活补助等,建成了汉中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和汉中市征兵大厅,助力提高部队装备信息化水平。安排双拥工作经费支出1974万元,联系微信rcjubi9,其中用于驻汉部队、海军“汉中舰”的春节和八一拥军活动经费1937万元。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汉中市关于推行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基础上,2022年8月制定出台《汉中市带编入伍高校毕业生培养管理办法(试行)》,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557名,从源头上改善提高军队人才素质结构,以优秀人才引领和支撑强军事业。召开专题会议,协助部队完成三处净空障碍物的整治工作,解决随军家属调动36人、驻汉部队官兵和汉中籍现役军人子女入学入托449人。

三、用真情实举诠释尊崇军人理念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完善优先、优惠、优待的褒奖措施,全面做好优待金、抚恤金发放和退役军人安置、就业等工作,全力保障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优抚对象及时、足额发放抚恤生活补助31760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8898.99万元。组织开展“关爱烈士父母活动”,为全市45名烈士父母开展健康体检和疗养,赠送3.5万元医疗慰问礼包。组织慰问942名边海防官兵,为859名荣立“三等功”以上官兵送立功喜报、功臣牌匾和奖金;高质量安置16名转业军官和248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384人,常态化提供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75场,参与单位、企业970家,提供岗位27839个,签订意向协议354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退役军人60人。加大纾困帮扶力度,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4459人,走访慰问老复员军人、伤病残退役军人等重点人员3559人,共计帮扶慰问8018人、慰问资金280.3万元。关爱基金共计援助帮扶困难退役军人50人,援助61万元。表彰市级“最美退役军人”53名、“最美军人家庭”28个、“最美拥军人物”30名。

四、急难险重当先锋支援社会建设

驻汉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成为急难险重任务的“冲锋队”、支援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为汉中建设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16名现役干部担任学校国防教育课外辅导员,为22所学校军训学生1.47万人,为汉中市实验小学、汉中市幼儿园等4所学校捐赠教学器材和学习用品,发动官兵向受灾群众捐款约24.62万元;圆满完成了勉县“8·21”特大暴雨、略阳“8·26”特大洪灾、镇巴“9·9”山体垮塌

救灾等抢险救灾任务及“两站一场”和高速路口疫情防控、专机警卫勤务、“十四运”安保等大项遂行任务,确保了社会平安稳定;累计投入扶贫经费360余万元,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12次,捐赠化肥、苗木等价值10万元,开展医院专家到贫困村巡诊8次,帮扶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好传统、好氛围在天汉大地生动展现。

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双拥工作的形势任务,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弘扬双拥优良传统,不断挖掘新载体、新内涵,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奋力谱写汉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汇聚起红色传承的磅礴力量

延安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4月11日)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当欢快喜庆的《拥军秧歌》响起,延安军民鱼水情的动人场景不断闪现、持续蒸腾。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军爱民,民拥军,双拥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2020年,延安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踏上新征程,延安新时代拥军秧歌更加嘹亮。

一、在赓续优良传统中砥砺前行

1935年10月,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到达延安。黄土地上的人民欢呼:这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我们的队伍回来了。

“我们自己的队伍”,给人民力量,给人民希望。从此,最后一碗米要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要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要盖在战士身上军民团结,铸就了坚固的钢铁长城,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80年鱼水情深,80年水乳交融,“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放射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初心使命筑牢新时代双拥工作政治根脉。作为双拥运动发祥地,延安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党管武装述职、市委常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军地联席会和党政领导走访慰问等制度,把双拥工作划入退役军人事务局,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党政军齐抓共管、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基层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用红色基因丰富新时代双拥工作内涵。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功能作用,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组织延安八一敬老院老革命军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故事大家讲”等主

题活动,赴全国各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延安故事”活动,受教育人员数以千万计。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员”成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的鲜活旗帜。

用宣传氛围增添新时代双拥工作活力。把双拥宣传作为城市名片打造,固定宣传“靓”起来,投入1500多万元设立大型双拥公益宣传牌、宣传灯等,新建改建一批双拥公园广场道路,重新打造双拥宣传街和军民共建路。流动宣传“动”起来,在全市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公交出租车及公交站点等投放双拥创建标语口号。活动宣传“热”起来,抓住重大节点节日广泛开展双拥主题实践、军民联欢和烈士公祭等活动。典型宣传“带”起来,涌现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高树丽、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师燕、最美拥军人物呼荣碧等一大批双拥典型。

二、共筑新时代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丰富双拥创建内容载体是延安双拥工作的又一特点。全市上下紧贴部队需求,创新载体开展拥军活动。

倾力支持国防军队建设。把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应有之责、分内之事,为空军某部拨付19.6亿元建设资金,重新设计修建军民两用机场;为武警某队划拨土地150余亩,解决部队营房建设用地问题;把部队建设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投资2亿多元修建延安民兵训练基地帮助部队解决土地划拨、天然气引接等问题31个。做好军用饮食供应保障工作,打造“双拥菜乡情”“拥军肉”项目。2021年延安市军供站被评选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破解“三后”问题体现新作为。严格落实政策,全部安置军转干部和符合条件的952名退役士兵;为6837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8亿元,组织3312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参加职技培训,4544名退役军人参加高职扩招。开展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服务招聘会64场次。进一步保障随军家属落户延安后首次就业安置。全面落实中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规定、优惠政策。

荣誉体系建设展示新靓点。组织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等62名先进典型。

积极开展慰问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活动,慰问品慰问金达2833.52万元。援助困难退役军人及其家属688人,慰问困难烈士家属遗属600余名,发放关爱金慰问金286.85万元。广泛开展送喜报送新兵迎退役老兵活动,为790余名立功受奖人员家庭送喜报。

社会化拥军呈现新气象。全社会力量参与爱国拥军活动,延安爱国拥军协会是全市首家爱国拥军社会组织;30多家民营企业组成拥军志愿队,130多个单位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黄陵有“红嫂拥军志愿者协会”,志丹为驻县部队官兵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太和山道观30多年拥军不间断,全市拥军组织自发开展各类拥军活动,为社会化拥军注入不竭动力。

三、军地合力共享双拥成果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铸刻在《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上的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驻延官兵的心上。他们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与延安人民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乡村建设,大有所为。延安军分区为黄陵县三个帮扶村协调资金12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空军部队在延川县永坪镇开展“蓝天携手春蕾、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援建学生宿舍楼、筹建留守儿童快乐家园等。武警延安支队在安塞区砖窑湾镇金盆湾村投入近12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党建、教育等帮扶项目。

平安建设,勇担重任。驻延部队组织官兵积极参加延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治,建立联防协作机制和工作预案。武警部队担负全市20多处重要目标安全保卫任务,1000余名官兵常年战斗一线,几十名特战官兵分组常年巡逻在市区重要区域,以使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捐资助学,彰显真情。延安军分区积极开展百村扶贫、百校助学、百馆共建活动,为共建学校争取资金16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7人,捐赠图书资料1.5万册,定期组织民兵整修学校操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

文明实践,示范表率。驻延部队积极参与各项城市争创活动,在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十佳魅力城市”和“十大文化影响力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险救灾,急当先锋。武警延安支队与公安部门建立抢险救灾军地协作机制,实施110接警台、实时路况、民情社情等信息共建共享。延安军分区和13个县(市、区)人武部成立防洪救灾、医疗救护、矿山抢险、森林防火等14支民兵应急救援分队。

这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将奋发向前的力量深深注入延安人民心田。

四、在忠诚践行使命宗旨中接续奋斗

“要发扬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汇聚强国兴军强大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延安军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全力书写双拥工作新篇章。明确创建目标,形成双拥创建合力。制定出台《延安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十连冠”活动实施方案》《延安市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任务分解表》,分解任务,细化分工,夯实责任。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新修订《延安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建成双拥创建工作联络员体系,形成党政军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联络员积极落实的强大创建合力。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基地。作为全党全国全军和各族人民回望延安的红色殿堂,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资源丰富详实,展陈形式多元新颖。收集梳理延安时期重大史实、重大战役、人物传记等20余万字。开设第一课堂,帮助部队官兵植入红色基因、系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创举。依托“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培养各类航海人才5840人,将延安建成西部航海人才培养基地、航海文化传播窗口、海军军士培训阵地。

作为海军、武警和空军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累计培养海军、空军和武警士官人才2188名。海军“延安舰”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标杆。与海军“延安舰”建立共建关系,组织近百名文艺家为“延安舰”创作书法、油画、剪纸等作品372幅,创作舰歌2首,高质量完成“延安舰”通道文化建设。积极协调延安精神研究会专家赴海军部队开展“弘扬延安精神,筑牢新时代军魂”延安精神宣讲活动,在部队和官兵中引起热烈反响。

延安南泥湾机场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名片。延安南泥湾军民合用新机场于2018年11月建成投用,累计开通运营航线30条,通航城市34个,包括4个直辖市、

20个省会城市及10个旅游热点城市,省会及直辖市覆盖率高达75%。累计完成航班运输起降20663架次、旅客吞吐量168.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35.5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代代传承下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军说,作为双拥运动的发祥地,延安更要以出色成绩高标准高质量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为强国兴军汇聚强大力量。

军民共发展鱼水情更浓

陇东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6月5日)

庆阳,一片红色的热土。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赓续传承。

如今,“军爱民、民拥军”的旋律响彻庆阳,庆阳也在不断书写双拥工作的崭新篇章。2012年、2016年,庆阳市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2019年,庆阳市及环县、华池县、镇原县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县)。

一项项荣誉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全市军民共同的奋斗和追求。近年来,军地双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牢固树立“双拥强军”“双拥强市”理念,以推动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为目标,以创建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为载体,按照“强基础、攻难点、创特色、促提升”的工作思路,充分汇聚军地优势资源,调动军地优势力量,加快推进庆阳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双拥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市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庆阳市双拥工作要点》,明确当年“双十”工程援建、“双清单、三助力”、双拥文化建设、军地共建、社会化拥军等工作内容。落实军地联合办公,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三级联动、部门协调配合、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双拥运行体系。

我市把双拥宣传同普法教育、爱国教育、军营文化、小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双拥工作的社会影响,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双拥、人人参与双拥”的良好氛围。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旧址、环县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建立国防教育阵地25个,各县(区)还开展“模范(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支持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围绕“让部队官兵不为后路担心、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目标,

市上及县(区)公安、人社、农业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部门协同发力,多层级、多主体协调解决军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困难。积极推行“直通车安置”,落实“阳光安置”,规范安置流程,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557人,发放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兵役优待补助金和大学生应征入伍、进藏兵(高原兵)一次性奖励金1.59亿元。

驻庆部队先后投资1281万元,为地方修建灌溉用水工程1处,完成村级道路硬化25.2公里,新修进户公路10.8公里。帮办援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项目实事90件,捐送产业扶贫物资、贫困户生活必需品等1625件,支持贫困村改善基础条件和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及共建文明社区(街道)、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平安知识宣传,广泛开展联防联治活动,截至目前,完成城市武装巡逻、武装押解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各类临时勤务662次,参与灭火和社会救援421次,出动6236人次,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时代变迁,变不了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爱护军队,尊重军人,关心部队建设;部队尊重地方党委、政府,热爱人民,支持地方工作。如今,文名公众号整理,在庆阳,军政军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亲如一家。

军民共发展鱼水情更深

乌海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时代变迁,变不了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互动、公众参与”的创建机制,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形成整体合力,切实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营造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双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高位推动构建双拥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和乌海军分区高度重视,坚持将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工程,始终将创建双拥模范城视为党政军共同的政治任务,将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一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纳入年度市、区两级政府工作报告和军分区、人武部党委工作报告,统一推进;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管理,统一考核。同时,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划拨,进一步为双拥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印发年度双拥工作要点,组织召开全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印发《乌海市2023年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及任务分工方案》,制定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组织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学生代表,开展民族团结进军营、送法送健康进军营等双拥共建活动;开展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海南区)与阿拉善盟边防一线连队结对共建;累计办理公交“双拥卡”802张我市不断创新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内容和方式,着力构建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局面。

如今,我市已连续八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并在2016年和2020年两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荣誉背后,凝聚着全市军民共同的奋斗和追求。

二、军民共建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走访慰问驻市部队及部分优抚对象,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向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属送喜报每逢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带队走访慰问驻市部队、海军乌海舰指战员、军休干部、部分优抚对象、抗美援朝老兵、困难退役军人、烈士遗属等,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我市坚持把双拥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举办“最美退役军人”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初心如磐,赤诚依旧”乌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推出《我是退役军人》系列短片,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主题活动45场,以主题宣讲、巡回演讲等方式,进支部、进基层、进学校、进机关,受教育党员、学生、群众达2500余人。

广泛开展褒扬纪念活动。全市悬挂光荣牌11821块,悬挂率100%。去年以来,累计欢送143名新兵入伍,迎接153名退役士兵回乡,为71名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组织部分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召开清明节、中秋节座谈会,开展清明祭英烈、“讲英烈故事传红色基因”英烈讲解员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弘扬英烈精神。

改造武警支队图书阅览室;机动大队后侧建立污水井;延伸1路公交车运行线路,在机动大队附近设立站点,解决基层官兵出行难问题;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23家A级景区,全部实行对现役军人免收门票,部分景区收费项目也实行优惠措施;协调落实22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安排7名随军家属就业;全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各医院张贴“军人、消防救援人员”优先标识为持续巩固发展军民军政团结,经过征求军地双方意见,我市制定2022年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18项,为部队解决问题14项,部队配合地方办实事4项。经过军地共同努力,“双清单”任务全面清零。

人民对军队的拥护与支持,换来的是部队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多年来,驻市部队广大指战员视驻地为故乡,以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立足部队实际,着眼任务要求,为驻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广大官兵在学习训练之余,为辖区企事业单位开展义务劳动,到福利院、敬老院看望慰问孤残儿童及孤寡老人,与社区开展“一对一”“一对多”贫困户帮扶,参与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等,以实际行动守护群众安康,使军民鱼水情再次得到生动体现。

三、落实政策拥军优属暖人心

关心军人、关心军人家庭就是关心部队、关心国防建设。我市始终把涉及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当成重中之重,用心用情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

我市常态化开展优抚对象数据核查,审定享受抚恤补助优抚对象396人,共发放优抚对象生活抚恤金和生活补助1631.5万元、发放医疗补助30.88万元,发

放义务兵、预备消防士家庭优待金1696.32万元。组织伤残军人赴自治区开展伤残复检工作,为24名伤残军人申请康复辅助器具。积极推进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建档立卡和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录入率、发放率位居全区前列。与我市5家医疗机构签订优抚对象医疗优待协议,向社会公布文化旅游、餐饮酒店、交通运输等优待项目八大类83项,3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面向全国持优待证人员实行优待优惠减免措施。

2022年,我市为245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地方经济补助2380万元;完成全市103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年度注册并逐月审核发放自主择业金,缴纳全年医疗保险99万余元,发放年度医疗补助155万余元,发放取暖补助20万余元;为61名困难企业军转干部体检,发放困难

补助58万余元;组织202名退役士兵开展适应性培训2次,技能培训2次,创业培训1次;线上线下开展退役军人暨随军家属网络招聘会22次,现场招聘推介会7次,提供就业岗位15915个,达成就业意向148人。

我市还持续推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启动全国示范型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创建工作,组织我市44家服务站参加。利用“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模式,完成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等106个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场所)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录入工作。此外,我市还做好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工作。市、区两级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干部职工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260余人次。元旦、春节、“八一”等时间节点为330名退役军人发放慰问金28.49万元,为87名生活困难退役军人发放援助资金26万元,为26名伤病残及特殊困难人员送去粮油生活物资2.32万元、慰问金2.47万元。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以双拥模范城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常态化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持续打造双拥品牌,以实际行动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双拥新篇章。

军民同心 携手共谱双拥新华章

北海市多措并举开展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7月10日)

3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7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北海,这座全市总人口187万的滨海之城,驻扎着陆海空、武警等部队,是广西14个设区市中驻军种类最全的城市。在这里,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一直在珠城大地赓续传承。

一、情系国防倾力拥军强保障

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统一思想倾力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市委书记蔡锦军在全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

部队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市长李莉在走访中反复强调。

我市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2021年起,北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市委议军会议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重要工作、重大问题,带头参加党管武装、国防动员等重要任务、重大活动。

单独设立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事工作机构,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及高校退役军人服务机构470个,配备专(兼)职人员523名,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及高校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全覆盖,畅通了为部队、军人、军属、优抚对象服务保障“最后一米”。

把双拥优抚安置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2019年以来,北海市累计支持部队建设和退役军人经费超出3.16亿元,用于征兵、国防教育、武器装备维护、民兵训练等方面。

把双拥纳入领导干部政绩和绩效考核。组织部门、军分区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双拥工作职责列入了政绩考核内容,市双拥办、市绩效办连续多年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指标,有力促进了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抓双拥。

把双拥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北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工作职责等规范性制度,实现双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同时,不讲条件,刚性落实国防建设需求。全市支持建设了广西国防后备力量北海训练基地、武警指挥中心搬迁、斜阳岛项目、北海机场功能完善改造等10余项军事工程项目,贡献城镇土地、海域超过2.2万亩,土地贡献量在全区

首屈一指,特别是无条件贡献斜阳岛和北海唯一的民用机场福成机场,坚决做到地方发展让步于国防建设。

北海以全区

第13位的人口总量、第14位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区服务国防建设的“第一贡献”。

二、双向奔赴军民鱼水情谊深

北海市用一项项政策红利,一个个暖心举措,让军人、军属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率先在全区制定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方案,推动双拥成员单位与驻市部队结对共建全覆盖,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

不遗余力,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全市多年来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安置实现“三个100%”:转业军官100%安置到机关参公单位、团以上转业军官100%落实相应职务职级、退役士兵100%给予编制保障。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做到“一个专场、四个放宽”,已安排了两批共50个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考安置随军家属。军人子女入学入园做到就近就便就好安排。

建立和发展了“两会一盟一清单一船一队伍”社会拥军力量,打造滨海特色社会化拥军新品牌:成立北海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北海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搭好社会化拥军工作的“桥梁”;成立北海市“拥军联盟”,首批138家商家和企业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军烈属提供优惠服务、优先待遇;出台优待清单,优待内容125项,其中6个国有A级景区对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等减免门票;市内公交在全区率先面向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予以免费乘坐优待,为驻市空军、武警开通了两条拥军公交专线;将北海至涠洲岛航线上载客量最多、最新的一艘游船命名为“强军号”,船上布置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元素,成为全区第一个“海上双拥宣传移动课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同时,还将该航线所有游船面向驻涠洲岛官兵、家属予以免费乘坐优待。

爱是一场双向的奔赴,驻地部队在感受双拥工作温度的同时,亦向这片热土深情回馈。

北海军分区、91192部队、武警北海支队分别为联系点公馆镇六甘村、公馆镇扫管村、山口镇中堂村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资金超过200万元,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文化设施;作为广西唯一一支水面舰艇作战部队,91192部队在广西边海防线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守护着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

范区示范单位”“广西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称号。作为北部湾的守护者,海警部队在我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部署开展“亮剑·清边靖海”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海上偷渡、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筑牢海上疫情防线,维护了辖区海域安全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海警部队还常年参与海上救助,与北海军分区、武警北海支队等驻军力量担负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为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了保障线。

三、厚植文化热土盛开双拥花

走在珠城,精心打造的双拥文化街,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一场场巡回宣传活动,将双拥宣传、国防教育逐渐融入群众日常,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全社会支持双拥、参与双拥模范城创建的浓厚氛围。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北海市组织开展了双拥工作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三进”活动,组建了退役军人宣讲团,开展宣讲党史、国史、军史教育活动120多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英雄情怀。

全市建立国防教育展厅、长青公园烈士纪念碑、地角女民兵连、涠洲岛红色广场、春伟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双拥宣传阵地,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

北海日报、北海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每年结合年度征兵、建军节、国庆节等中心工作和重大节日,开设专题专栏,进行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市双拥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沿街商业机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利用宣传专栏、户外LED屏,多形式开展双拥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扩大全市双拥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今年是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北海市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军地共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开展军地共建“双拥林”活动;举办军地双拥文艺晚会;“军民鱼水情欢乐贺新春”系列军地文化共建活动蓬勃开展;“国防小勇士”国防体育运动会迸发激情;以“爱我国防牵你同行”为主题的军地青年大联欢火热开展;无论是新兵入伍还是老兵返乡,都有北海人民的祝福与牵挂。

全市积极宣扬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姚小玲、全区“最美公务员”朱学军等双拥和退役军人先进人物事迹。举办评选活动,选树了10名“最美退役军人”,大力宣扬立功受奖现役军人,激发广大适龄青年参军热情,增强军人和军属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北海这片热土,军民鱼水情意深,双拥花开香满城。

军民同心 鱼水情深

六盘水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2日)

2007年以来,我市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被退役军人事务部表彰为退役军服务保障建设先进单位、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与武装部“三联”工作机制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肯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彰、“全国提名最美拥军人物”邹广阳87载坚守红军烈士墓事迹在全国宣传这些傲人的成绩是我市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最好证明,“双拥模范城”已成为我市靓丽的城市名片。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驻市部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军地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强化党政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驻市部队全面建设。

市委、市政府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六盘水市第五次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工作意见》《六盘水市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激励办法》等多项配套措施,推动拥军工作落地落实,不断激发广大军民参与双拥的热情,双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双拥宣传氛围更加浓厚

在市人民广场公交站点,由我市军地联合打造的“双拥公交专线”15路公交车缓缓驶来。与其他公交车相比,15路公交车车身外部喷绘红色双拥文化标语和图案,内里扶手、拉环、座椅靠背等也喷涂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宣传口号,一经亮相便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进一步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营造军爱民、民拥军浓厚社会氛围,我市将15路公交线路打造为“双拥公交专线”,让广大市民在乘车途中感受拥军文化,实现“双拥”宣传教育与市民群众“零距离”接触。

不仅有生活中的宣传标语,多次举办的活动也将双拥宣传、国防教育逐渐融入群众日常。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的“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双拥征文和书画展、“崇军凉都·兵娃进军营、老兵重返军营、欢送入伍新兵、迎接退役军人返乡”系列崇军活动;整理抗美援朝老复员军人口述历史事迹在六盘

水市广播电视台专题连播;举办“双拥杯”职工篮球赛和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文艺汇演。

同时,六盘水市始终将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规划,建立机关、部队、学校、社会和家庭“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在市内媒体开设双拥宣传专栏,在市中心城区设置双拥永久性标志,建成“双拥小区”、双拥主题公园和双拥文化长廊。组建老兵讲师团到乡镇、学校、企业进行国防教育宣讲,4家单位、5名个人荣获全省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双拥先进,评选“最美退役军人”,培育兵支书、兵教官、兵技工等先进典型。535名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91名当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人入围全国最美拥军人物、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设施进行了提质及维修,新建六盘水防空防灾科教馆和六盘水三线建设烈士陵园,仅今年就有50余万人次在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接受教育。

二、拥军政策全面落实支持国防建设更加有力

“感谢盘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作为,积极为退役军人着想,先后与医院、药房、驾校等三十多家单位签订了专门针对退役军人的优惠服务,这次与盘州市健康促进中心的签约,又一次为我们退役军人办实事。”6月21日,在盘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盘州市健康促进中心签订盘州市“拥军优抚”体检合作协议仪式上,退役军人代表聂立生激动地说。

这是六盘水市坚持优抚优待,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六盘水市始终坚持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关心部队战备急需、强军急用、官兵急难等拥军事宜。

投入资金5400余万元,建成人防指挥中心等多个拥军项目。优先保障部队供水、供电、供气、供粮,依法保护市内军事设施,政务服务中心、车站、医院、银行等700多家服务窗口对军人依法优先。与六盘水舰开展城舰共建,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活动,1500余名小学生为边防官兵送书画、写慰问信在军地引起强烈反响。持续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就业创业导师团队,落实就业创业优待政策,公安、首钢水钢等定向招聘退役士兵172名,工行、农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贷款。

为全面做好优待金、抚恤金发放以及随军家属优待等工作,我市精准认定

优抚对象身份、精准落实优抚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抚恤补助资金、慰问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艰苦边远地区补助金。建立优抚对象“参保+住院二次报销

+门诊补助+大病救助”优抚医疗保障机制,解决部分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为4.82余万名退役军及其他优抚对象办理优待证和发放光荣牌,落实优待目录117项,为432名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组织424名优抚对象短期疗养、1.76余万人次优抚对象健康体检,市内多家民营医院免费为4000余名优抚对象开展健康检查和巡回医疗,退役军人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开辟军人子女入学“绿色通道”,优先安排153名现役军人子女入学入托,35名退役士兵享受高考加分录取,537名大学生士兵得到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469.6万元。调动7名随军家属,发放未就业生活补助金48.76万元,组织50名军嫂开展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

三、发挥部队资源优势助力地方经济更加发展

视驻地为故乡,把百姓当亲人。

一直以来,驻市部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展现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良好形象。武警六盘水支队派出150余名官兵担负大学新生军训任务,军训学生2万余名。举办“军营开放日”活动,14所学校4500余名师生参观武器装备和军事表演。六盘水军分区下发《关于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计划》,从党建帮扶、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等方面,以点带面深入推进11个村帮扶工程。投入资金112万元,帮助四个村委会改善办公设施、安装路灯、修建双拥步行街。开展“爱民送医到村”“八一助学”等双拥共建活动,为579群众巡诊,赠送价值2万余元药品。资助学生401名,发放助学金52万元。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植树1300余亩,建设“双拥林”7个。持续推进“黔货出山进军营”,推荐31家企业56种产品进入“黔货出山进军营”名单,扶持产业21个,带动2000余名村民致富。建立军地安全工作协作、民兵力量共建共用、情报信息共享共处“三项机制”。重大节日时期,驻市部队派出兵力开展城市武装巡逻,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成六盘水重点目标警卫,省运会、“六马”等临时勤务任务160余次,为平安凉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爱国拥军强国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凉都这块军民鱼水情深的热土上,广大军民正团结一致、勠力同心,汇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以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军民同心 鱼水情深

广安市推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7月26日)

广安,红色沃土,英雄辈出。

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

近年来,在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指导帮助下,我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双拥工作政治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抓好双拥工作,着力构建军民团结和谐、军地优势互补、军民融合发展的双拥工作大格局,成功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篇章。

一、政治引领高位推动双拥工作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广安军分区高度重视双拥工作,自觉将其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政治工程、系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重要论述等纳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部队党委会专题学习内容,切实增强抓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迈进新时代的双拥工作,初心不变,站位更高。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擘画出崭新蓝图,全国自上而下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我市及时调整充实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和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和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级各部门全面参与。

“依托全市1847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我们不断健全完善退役军人和拥军优属服务网络,配齐配强工作联络员和专职工作人员,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联动、群众参与的组织体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坚持把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整体纳入广安市“十四五”规划,制发《广安市“十四五”退役军人事务发展规划》,每年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军分区工作报告均对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进行部署。

有机构、有力量、有保障,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队在传承和弘扬双拥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开展双拥创建活动——

精心打造、优化提升双拥广场、双拥公园、双拥基地及永久标识700余处,在华蓥、武胜等区县重点打造双拥街道、双拥夜市,引导全社会知双拥、抓双拥、强双拥;

以抗美援朝老战士、老英雄、功臣模范组建起“金安戎声”等红色宣讲团310个,年均开展“六进”宣讲活动600余场次;

常态化开展建档立卡、优待证制发和光荣牌悬挂工作,累计制发优待证9万余张、悬挂光荣牌12万余张。

………

在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之下,我市双拥工作迈向新高度。

二、双向奉献军民联系更加紧密

“七一”前夕,市领导纷纷率队深入基层看望慰问老党员、退伍军人等,与他们拉家常、问冷暖、聊工作、谈发展,代表市委、市政府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声声慰问传党情,浓浓关怀暖人心。

利用春节、“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已成为我市每年的“指定动作”。近年来,我市为驻广部队、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送去总价值共计6000余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边关,子弟兵忠诚戍守;在后方,全社会倾力拥军。

全市各地始终把坚持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双拥工作的主线,大力支持部队遂行战备执勤、训练演习、维稳处突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建立健全平时服务保障、战时拥军支前的军地协调机制,累计投入1.06亿元支持部队建设。

全市人民对军队的拥护与支持,换来的是部队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在危难之际,人民子弟兵总是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

7月11日,我市普降暴雨,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面对汛情,驻广部队闻“汛”而动,连续17小时鏖战在防汛一线,疏散转移群众220余人。

驻广部队时刻牢记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在完成好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用一次次“最美逆行”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答卷,展现新时代军政军民鱼水情谊。

急难险重任务,他们冲锋在前。近年来,驻广部队充分发挥部队官兵生力

军和突击队作用,先后出动官兵、民兵11万余人次参与急难险重任务,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支援地方发展,他们全力以赴。全力争取中央军委、西部战区支持,助推广安机场、西渝高铁广安段等重大项目建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们尽心尽力。派出1100余人次进村入户、田间问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支持8个联系乡村基础建设、80余万元优化升级产业项目7个、24万余元用于消费扶贫。广泛开展爱心助学行动,为拟建的市全民国防教育中心筹措资金902万元,结对帮扶学校4所,中校以上军官结对资助贫困学生27名。

开展军民共建,他们义不容辞。协调保障西部战区总医院来广安开展“联勤军医老区行”义诊慰问活动,接待就诊群众500余人次,发放药品价值30余万元。圆满完成全市约10万人次学生军训任务,协助做好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小学、广安希贤学校2所“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工作。

从2003年起,我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民拥军、军爱民”的旋律响彻广安。暖三、心政策当好为兵解难“娘家人”

7月24日,退伍老兵罗明全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就诊,享受了普通门诊挂号免费以及优先取药、缴费、检查等特殊待遇,感受到了浓浓的拥军、崇军氛围。他激动地说:“没想到退伍这么多年,还能享受这么好的待遇。”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属于军人医疗优待医院,全国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凭有效证件到该院就医可享受“一免六优”以及体检8.5折优惠等政策,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送到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心坎上。

“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齐心共建双拥城”走在广安大街小巷,一幅幅双拥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

把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动真情、办实事,是广安人民矢志不渝的坚持。秉持这一理念,我市不断丰富服务保障内容、创新服务保障方式、增强服

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严格落实军转安置政策,做到“一站式”安置到位。转业军官全部安置为行政(参公)编制,转业士官全部安置在机关事业单位。

“加码”政策,彰显拥军优属温度。制定出台《广安市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培育退役军人培训实训基地20余家,打造省级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产业园1个。

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11.91亿元、医疗补助资金7021万元,为8121名符合社保接续条件的退役士兵补缴费用1.7亿元。让退役军人感受“家”的温暖。按照“五有”标准和“全覆盖”要求,我

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847个,243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全市车站、医院、景点等场所均设立军人优先窗口,“军人退役一件事”在全省率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办理。

把“尊崇”的理念贯穿到双拥工作中,让尊崇军人、尊重退役军人在广安蔚然成风。建成国防教育基地5个、少年军校6个、全国国防教育学校13个,教育面在90%以上。分类组织开展主题教育、“9·30”烈士公祭日等活动,年均参加祭扫缅怀等各类活动3万余人次。

…………

如今,在广安这一片爱国拥军的红色沃土上,处处涌动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深情,奋力书写着“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广安双拥新篇章。

军民携手奋进新征程铸就新辉煌

许昌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7月31日)

许昌市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双拥共建传统,把“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双拥口号叫响大江南北,先后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8次荣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涌现出赵趁妮、吴新芬等全国双拥模范人物时代变迁,变不了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任务,继承和发扬双拥优良传统,加强军地双方相互融合、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驻许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盘棋统筹、一张网覆盖、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双拥工作大格局,有力支撑和保障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一盘棋统筹双拥站位呈现新高度

镜头一:2023年3月7日,许昌市召开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动员会,市委书记史根治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创建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变“指标”为“目标”,变“单兵”为“协同”,变“迎检”为“常态”,变“压力”为“动力”,全力以赴打好创建攻坚战、持久战,以高质量创建工作为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镜头二:2023年6月1日,许昌市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暨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推进会,对创建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在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着力构建“军地互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以扎实有效的作风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五个“十大”活动“五个亮点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多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多次对双拥工作提出要求,并就创建具体工作进行部署。2023年以来,许昌市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动员会、推进会、协调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双拥工作,谋划了五个“十大”活动,即举办“十佳”评选、开展“十大”硬核拥军、提升“十大”双拥亮点、推出“十大”拥军政策、组织“十大”爱民行动等一系列双拥新举措。

市委、市政府将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各级各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有效凝聚了落实各项政策的整体合力。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意见》《许昌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双拥工作职责》等文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双拥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军地联合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市、县两级大力推动双拥阵地建设,全力打造双拥主题公园、双拥示范街、双拥宣传带、退役军人服务站宣传栏、国防教育学校“五个亮点工程”,积极营造“全域拥军”浓厚氛围。全市建成6个双拥主题公园、9条双拥示范街道,实现县域全覆盖。

持续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十佳拥军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创新开展“十大硬核拥军活动”,先后评选出60名许昌市“最美退役军人”,40名许昌市“最美拥军人物”,30名许昌市“最美军嫂”,10家许昌市“十佳拥军企业”,“爱我人民爱我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通过持续深入的宣传引导,激发了全市军民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涌现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吴新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退役军人刘跃超,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王靖、袁景蔚,“河南好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三代从军的退役军人马腾骐,全省最美退役军人刘国贤、马增杰等一大批模范人物,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一张网覆盖拥军崇军展现新作为

镜头一:2023年清明节前夕,许昌军分区、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许昌市人民医院,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为来自全市的31名烈士遗属和共和国一等功荣立者提供了全套高规格的免费健康体检服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用实际行动替英烈们尽上一份孝心,为功臣们付出一份爱心、担起一份责任。

镜头二:2023年5月28日,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许昌市双拥办开展“情系‘六一’关爱‘军娃’”观影活动。200余名“军娃”在家人的带领下来到新田360广场亨源通店华谊兄弟影院,观看了《新猪猪侠大电影·超级赛车》,一起度过了1个多小时的欢乐时光。观影过程中,现场不断爆发出欢乐的笑声。

关键词:优抚安置双拥共建示范单位优待证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许昌军分区以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为主线,整合要素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尽最大努力织密织牢拥军崇军“保障网”,聚焦聚力聚能部队战斗力加强国防军队建设。

聚焦“前线”“前沿”“前哨”,切实为部队建设和训练搞好服务、提供保障、当好后盾,全力支持部队建设,积极主动帮困解难。

2020年以来,连年超额完成兵员征集任务,为975名立功受奖许昌籍军人家庭送喜报、发放奖励金203万元,对958名许昌籍驻守边海防官兵和137名许昌籍执行专项任务官兵的家庭进行慰问,帮助困难官兵100余人次。连续11年举办“爱国拥军固长城”专项救助活动,为1000余名驻许部队困难现役军人发放慰问金300万元。成立涉军维权诉调对接工作站,开辟司法援助“绿色通道”,受理涉及婚姻家庭、债务合同、损害赔偿、土地承包、军事设施等案件538件,该工作站被广大官兵称为“心灵驿站”“爱心驿站”。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广大官兵不为“后路”担心、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全身心投入到练兵备战上来。2020年以来,全市高质量安置转业军官80余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850余名,我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被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选为全省退役军人重点工作优秀项目。持续开展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站)创建工作,创新开展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年活动,许昌市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律师志愿服务团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全市3个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选为全省“枫桥杯”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

高规格推进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为全市15余万名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发放优待证。连续2年联合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许昌爱尔眼科医院开展“守护光明·致敬最可爱的人”许昌市关爱退役军人眼健康公益行动,全市受益退役军人约3000余名,其中50余名退役军人免费完成白内障手术治疗。高标准安置随调随军家属19人,为340名未就业随军家属发放专项补助370余万元,为282名驻许部队和许昌籍军人子女协调解决入学入托等教育优待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军地互动、全民参与的原则,将拥军优待服务和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一体推进,着力打造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社会化拥军矩阵。全市先后完成中原国际饭店等200余家“拥军企业”“拥军门店”授牌,15个单位被评为“河南省双拥共建示范单位”。2023年,文名公众号整理,许昌军分区、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许昌三甲医院,为全市烈士父母和一等功荣立者免费进行高规格体检。全市开通3条拥军公交专线,保障城区外驻军官兵出行,市、县两级城区内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凭有效证件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全市公办旅游景点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提供门票减免服务。

三、一体化发展军地共建融合激发新动能

镜头一:2023年上半年,“杨根思连”因单位建设全面过硬被授予集体一等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时任连长杨根思在阵地只剩自己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第9次进攻,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杨根思被追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位“特级英雄”,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镜头二:2023年6月7日是许昌解放75周年纪念日。当日,“许昌连”政治指导员袁鑫强来到许昌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并受邀到魏都区实验学校,为广大师生举办了一场以“感悟红色传统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的国防教育讲座。

关键词:“杨根思连”杨根思双拥社区“许昌舰”“许昌连”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军地一体化发展路径,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开展共建共享,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双向提升、互促共赢。

深度融合增动力。依托地方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等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要素资源配置上加强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双增长。抢抓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支持市内5家军工、国防建设配套企业发展,做好军民融合实体产业承载工作,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共建共享添活力。军地双方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军人道德规范》,把军民共建作为“双拥在基层”的一项群众性活动,不断丰富共建内容、深化共建内涵。驻军“杨根思连”是全军首个以战斗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形成了“三个不相信”的战斗精神。军地双方坚持精神共学、典型共育,“三个不相信”精神不仅深深根植于广大官兵的血脉中,而且成为许昌人民的精神底色和价值追求,为推动许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

试验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我市用最深情意与“许昌舰”“许昌连”深化舰城共建、连城共建活动,定期组织许昌市优秀拥军企业家和文化文艺人才到“许昌舰”“许昌连”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杨根思双拥社区是我市建成的全省首个专为部队服务的基层社区,建立服务全体军人军属的“58连心”App及官兵家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全覆盖,用实际行动打通地方政府与部队沟通联系的“最后一公里”,被评为“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2022年6月,杨根思双拥社区作为河南省地方单位唯一代表,入选全国50对军民共建示范单位。

拥政爱民聚合力。许昌军分区联合驻许部队签订《拥政爱民公约》,军分区领导每年两次牵头召开驻许各部队军政“一把手”会议,商定支持地方建设规划,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驻许部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协调地方帮扶资金200余万元,扶持种植、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16个,援建整修乡村道路35公里,在文明创建、平安建设、抢险救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了人民军队的责任与担当。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我市正以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持续发扬“全国双拥模范城”优良传统,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我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凝聚强大力量。

军民鱼水情意深双拥花开香满城

十堰市扎实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8月1日)

十堰,一片红色的热土。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这里赓续传承。

紧紧围绕服务军地改革发展大局,我市始终把双拥工作政治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自1994年以来,我市8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形势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更高标准、更大担当、更实作风干事创业,全面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

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我们是光荣的十堰舰,枕戈待旦护卫祖国海防,不怕牺牲敢打硬仗,扎根海疆保家乡……”今年4月,“十堰舰”舰歌《东风送我去远航》发布,再一次擦亮十堰双拥名片。

我市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城市。

这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全市军民共同的奋斗和追求。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双拥工作,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主要领导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定期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双拥工作,解决双拥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把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并长期坚持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双拥联席会议等制度。全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军地双方一齐抓、各个部门共同抓、职能单位分工抓的双拥工作格局持续巩固。

落实政策

做退役军人贴心的“娘家人”

“感谢党委政府支持退役军人的创业政策,让我享受到了20万元的贴息贷款。”郧西县退役军人张显胜高兴地说。了解到张显胜创业出现资金困难后,郧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邮储银行郧西县支行主动对接,仅用3个工作日就送“贷”上门。

把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动真情、办实事,是十堰人民矢志不渝的坚持。秉持这一理念,我市不断丰富服务保障内容、创新服务保障方式、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每年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市领导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向驻堰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家庭送去祝福和温暖。市人社局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已向结业的28人发放培训补贴3.68万元;向退役军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1人3589万元。市委编办高质量保障退役军人用编计划。市文旅局印发通知,全市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景区除外)对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一律免费开放。市民政局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殡葬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殡葬服务减免政策。

悬挂光荣牌、送立功喜报、欢送新兵入伍、迎接退役士兵返乡、发放优待证在十堰这片爱国拥军的红色沃土上,双拥之花遍地开,拥军爱军已成为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双拥共建结出军民鱼水情深“并蒂莲”。

近年来,驻堰各部队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勇于承担应急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体现了人民军队的使命担当。

十堰军分区投入110万元支持帮扶的11个村发展产业,为帮扶的小学、幼儿园和包联社区困难学生赠送价值5.24万元的“爱心成长包”。

武警十堰支队通过产业帮扶、项目合作、捐资助学、健康体检、植树造林等活动服务驻地群众。与茅箭区茅塔乡东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签订双拥共建协议,广泛开展“讲红军故事、唱红军歌曲、做红军传人”活动。

如今,十堰地区为军车配套企业达到100余家,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促

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持续营造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谱写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篇章。

军民鱼水情意深双拥花开香满城

襄阳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7月31日)

军爱民,民拥军,是襄阳这片红色热土的光荣传统。战争年代,广大军民携手并肩,浴血奋战,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情缘;和平时期,全市人民不忘铁军精神,军地之间、军民之间结下了休戚与共的鱼水深情。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早已融入襄阳儿女的血脉,经时代变迁而弥坚。2020年,襄阳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也是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踏上新征程,襄阳新时代拥军之歌更加嘹亮。

一、高位推动双拥创建工作基础扎实

军民同心谋发展,军地合力固国防。

市委、市政府、襄阳军分区将双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驻襄部队政治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印发《襄阳市全域双拥创建四年行动方案》,细化创建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动态管理,该方案被省双拥办转发全省推广。

出台《襄阳市双拥创建奖补实施方案》,对市区范围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驻军单位及官兵开展的有特色、有影响、有实效的双拥活动实施“以奖代补”,调动各界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襄阳市优待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实施办法》,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激励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引导退役军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全省率先探索“一个窗口、一次告知、一单申请、并联办理、限时办结”一事联办服务模式,将军人退役返乡需要办理的转接组织关系、医保、社保等14个事项集成为一件事,实现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办成。截至目前,全市线下综窗服务1200余人,线上办件200余件,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尊崇感、获得感、归属感。

二、矩阵宣传营造拥军优属良好氛围

“要攻襄阳必先攻南山”近日,全省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梁发双在襄樊战役重要战场之一的真武山,为我市青年志愿者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襄阳历史故事。

我市把双拥宣传同普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军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的浓厚氛围。

在襄阳军人荣誉厅、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我市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国防知识宣传和红色教育。

老河口市、南漳县等地建设双拥主题公园,襄城区、樊城区积极打造“双拥文化示范街”,宜城市开展红色蜂巢“1+6”行动健全基层双拥工作组织和服务网络我市各地精心打造双拥宣传阵地,突出全民教育。

发展不忘拥军,平时不忘战时。在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点,我市扎实开展走访慰问驻襄部队官兵和军属工作。每年发布致驻襄部队、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慰问信,评选发布“最美退役军人”。邀请部队官兵走进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军训,开展文化活动进军营、青年联谊进军营、普法宣传进军营等主题活动,实现行政、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组织宣传教育全覆盖。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让退役军人成为社会尊重的人”这样的双拥场景和公益广告在襄阳随处可见,“双拥一条街”“双拥社区”等双拥元素无不凸显着这座城市浓厚的拥军氛围。

三、落实政策“双拥”之花绽全城

走进市区,不时可见一幅幅引人注目的双拥宣传牌,LED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新时期的双拥工作内容。在公共服务机构、景区景点等服务窗口,“军人优先”等字样让人倍感温馨。

襄阳的拥军优属不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还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我市刚性落实政策法规,及时研究解决优抚、安置、军休政策落实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让现役军人安心、退役军人顺心、广大优抚对象放心。市财政对双拥、优抚经费实行专项预算,优先安排、逐年增长,资金到位率100%。提升优抚保障及医疗保障水平,年度发放抚恤优待金2亿余元,落实医疗补助1000余万元,为优抚对象发放价格补贴6944万元。

不断加大帮难解困力度,大力开展“爱心献功臣”“关爱烈士遗属”和解“四难”活动,组建完成帮扶援助退役军人的“三驾马车”(政府部门+事业单

位+社会组织),积极筹集关爱基金,广泛开展“关爱老兵·慈善一起捐”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帮助老兵解决生活中的难点和创业路上的堵点问题。

严格执行2022年印发的《襄阳市现役军人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办法》,按照拓展后的奖励项目和提高后的标准实施奖励,2023年共入户送达喜报465人,发放奖励金24.98万元。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把拥军优属工作向企业拓展,向社会延伸。连续举办四届“拥军节”,协调200余家品牌企业,为全市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提供购物打折、游玩免票等优惠优待服务,营造浓厚的拥军崇军社会氛围。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近年来,驻襄部队官兵积极主动参与襄阳经济社会建设,围绕地方所需、群众所盼,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在抗洪抢险、应急救援等方面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在襄阳这片红色热土上,广大军民正团结一致、勠

力同心,凝聚起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龙都大地唱响双拥颂歌

濮阳市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11月3日)

濮阳,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拥军爱民之城。

抗日战争年代,中共中央北方局曾设在这里,如今仍流传着许多军爱民、民爱军的佳话;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从这里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英勇的龙都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信仰和决心写下拥军支前的激昂乐章。

时代变迁,初心不改。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濮阳军分区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双拥强国、双拥利军、双拥兴市、双拥惠民”理念,努力把利军和惠民结合起来,推进双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一、健全机制双拥工作基础更加扎实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濮阳,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关爱部队官兵已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近年来,濮阳市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军分区主要负责同志、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43个部门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双拥办建设,落实军地合署办公制度,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濮部队建立拥军优属或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202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成投用,在全市形成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

同时,濮阳市抓实机制建设,坚持把双拥工作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全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编织“六大工作体系”(思想引领、优抚褒扬、就业安置、双拥支前、国防教育、军民共建),严格落实“五项制度”(党委议军会议制度、军政座谈会议制度、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双拥专题会议制度和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军地协调互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抓实责任体系,坚持双拥工作“五个纳入”(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军地重要议事内容、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和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做到“五个优先”(双拥工作优先议定、双拥经费优先保障、军队建设优先支持、优抚政策优先落实和军属难题优先解决),

高质量推动双拥工作落实落地。

扎实的组织体系、健全的机制,为双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场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团结共建双拥模范城、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的大会战正在濮阳轰轰烈烈地进行。

二、拥军优属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军民鱼水情,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人民军队和老百姓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濮阳市把拓宽“后路”、巩固“后院”、扶持“后代”工作,作为稳军心、固长城的大事,全力维护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合法权益。近4年来,51名转业干部全部安置到市直机关公务员岗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460名退役士兵全部安置到企事业单位,安置进度和质量全省领先。通过“政校企”合作模式加大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专场招聘会85场次,提供各类岗位9.7万余个。发放优抚补助金和慰问金38.13亿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35亿元。实施“军娃关爱工程”,驻濮部队官兵子女全部进入学校就读,驻濮部队官兵子女入学入托率达到100%。随调家属安置率100%,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贴发放率100%。

推出拥军优属公交专线,车站、医院、旅游景点等公共服务场所设军人售票窗口、军人专用通道,公共收费停车场设有军车免费停放标志浓厚的拥军优属氛围,在濮阳触目可及。

今年7月,驻守西藏边关哨所10年、荣立三等功的濮阳籍战士吴云辉回乡结婚。在结婚典礼上,濮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吴增成为新婚夫妇送去美好祝福,并送上“功臣之家”的牌匾和3000元红包。这让吴云辉及其家人非常感动,吴云辉说:“吴局长来参加我的婚礼,作为军人我非常感动,也非常骄傲和自豪!”

吴增成说,像吴云辉这样立功受奖的军人,回到家乡都能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在今天的濮阳,关爱功臣模范、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已经蔚然成风——

走访慰问驻濮部队、现役军人家属、重点优抚对象实现常态化,全面贯彻落实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实施办法,累计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1万余人次、解决各类问题400余件。

举办退役士兵欢迎仪式、为现役军人和军烈属家庭悬挂“光荣之家”荣誉

牌、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等工作规范化,极大提升了军人军属的荣誉感和社会尊崇度。

以“不忘兵之初,当好兵支书”为主题,对200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兵支书”已成为濮阳市农村工作的一个闪亮的品牌。

三、全民参与双拥特色更加鲜明

读红色书籍,逛党建文化长廊,开展“双拥文化家长讲堂”走进市第二实验小学,大家时刻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为引导学生关注双拥文化,增强家国情怀,激发拥军热情,该校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学习双拥教育新模式,全面厚植学校师生的爱国之心和拥军之情。

在濮阳,像市第二实验小学这样重视国防和双拥教育的学校早已不是个例。在这里,国防教育已经纳入全市各级宣传学习教育规划,纳入市委党校干

部理论培训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内容;全市大、中、小学校都开设有国防教育课,军训实现全覆盖有计划、全领域的国防教育已成为濮阳双拥工作耀眼的亮点。

常态化的主题活动,是濮阳双拥工作的一大特色——

每到周末,在市龙城广场,由“最美退役军人”李爱民发起成立的濮阳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组织队员为居民进行双拥节目表演,一首首军歌,诉说着军民鱼水深情。类似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濮阳有50余支,他们常年开展凝聚退役军人正能量的活动,受到全市群众欢迎。

每年开展的“最美退役军人”“十佳拥军人物”系列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濮阳市双拥工作的一个品牌,一大批优秀退役军人脱颖而出:全省“最美退役军人”刘瑞强临危受命担任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援外医疗,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王息辰创办濮阳市盛源集团,积极奉献社会,资助100余名贫困大学生,创造1万余个就业岗位。

濮阳市还成立拥军优属协会、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学校、拥军优属女子志愿服务队,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开展公益志愿服务。

……

丰富多样的阵地建设是濮阳双拥工作的另一特色——

濮阳市融入双拥文化元素,打造了一大批“双拥一条街”“双拥医院”“双拥学校”“双拥公园”和“双拥社区”,每个乡镇创建一批双拥村(社区),

走在城乡大街小巷,人们可以随处感受到浓厚的双拥氛围。

濮阳市还以濮阳县八公桥战斗纪念馆、清丰单拐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为依托,精心打造4条红色教育专线,5.5万人重走革命先辈的足迹。

濮阳日报社在全省各地市级报纸中创办第一个双拥专刊,开辟了双拥宣传报道的新阵地。

……

濮阳双拥工作,在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下,正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地阔步迈向新征程!

四、同心同向开创军地共建新局面

双拥鱼水情,军民一家亲。长期以来,驻濮部队始终坚持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倾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好服务发展“助推器”。驻濮部队把助推濮阳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拥政爱民的重要举措,积极支援地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支援濮阳黄河滩区扶贫开发“四帮”爱民工程、优秀退役军人村干部培养工程和脱贫攻坚“联乡联村联户”活动,全面助力驻地脱贫攻坚。近年来,驻濮部队先后投入和协调扶贫资金700余万元,帮助7个贫困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引进21个特色项目,扶持416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赢得了驻地干部群众的赞誉。组织现役和民兵预备役6000余人次,浇灌麦田2650亩,疏通沟渠2000余米。

奏响拥政爱民“主旋律”。驻濮部队踊跃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复评、疫情防控等工作,主动承担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每年汛期都组织开展构筑堤坝、迁安救护等联合防汛演练,对危险地段坚持24小时值守,以实际行动守护滩区群众安全。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先后出动官兵、民兵1.2万余人次,协助驻地圆满完成了社区村组管控、道路交通查控等任务,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驻军力量。积极参与平安濮阳建设,驻濮部队组建民兵应急分队,成立民兵治安巡逻队,构建起覆盖全市的“一村一警一连”军警民治安网络,圆满完成系列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担当备战打仗“保障部”。始终站在强军强国的高度,把支持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应尽之责、分内之事,主动联系对接,做好服务保障。大力推动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从严落实首长机关训练和民兵分队基地化轮训,持续开展军地联合防汛演练和民兵防汛分队练兵比武活动,高标准完成过境部队保障任务。军

地联合指挥链路得到全面贯通。全面加强现代民兵力量体系建设,探索创新民兵抓建方式、管理机制和“民兵+”编组模式。高质量做好征兵工作,积极推进市、县、乡三级预征备补体系建设,上半年大学毕业生征集和各级各类毕业生分别达85.2%、93%,超出省指导比例10.2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山河作证,军政军民同心创伟业;大地无言,且看双拥新花正芬芳。踏着双拥工作坚实的步伐,勇于争先的龙都儿女,正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动力,砥砺前行,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征程上,汇聚起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如磐伟力!

谱写鱼水深情新篇章

西区高质量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近年来,西区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并于去年开始创建四川省第十二届双拥模范区。

7月23日,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检查组到西区对星瑞时代广场双拥共建示范街、双拥共建路及西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河门口初心园“三线建设”双拥共建示范点、陶家渡国防文化研学基地国防教育示范点等地,详细了解西区双拥成员单位和示范点优惠优待政策落实、宣传氛围营造、拥军优属政策落实、拥政爱民、双拥建设工作开展等情况。对西区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打造双拥文化阵地,并因地制宜融入双拥主题文化元素,开展双拥宣传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高位推动,保障有力

主要领导直接挂帅。西区将双拥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一同研究部署、一体推进落实。成立由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严格对照“五有”标准,完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其中10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西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成为全市唯一同时获评全省红色服务中心、优秀服务中心的区(县)级服务中心。投入约50万元打造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退役军人之家。

二、政策落地,服务到人

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近年来,累计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自然增长金、残疾军人护理费、医疗补助等各类资金2328万余元。

着力优化征兵服务。大力宣传动员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共为125名新兵发放大学生入伍一次性奖励金139万余元,累计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27万余元。

全力做好就业安置。近年来,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3人,均

实现无缝衔接入编入岗。联合6家培训机构,创新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开展技能培训活动,帮助123名退役士兵实现就业。

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西区通过首创的“三说会堂”新模式,结合各级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沟通联系群众的新纽带。以“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说法”的方式妥善化解各类涉军矛盾纠纷,累计接待政策、业务咨询1100余人次,妥善解决涉军诉求21起,来信来访办结率100%。

三、拥军先行,宣教深入

推动褒扬激励。2019年以来,累计走访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1.3万余人次,发放慰问金(品)170余万元。开展光荣牌悬挂、立功喜报庆送、光荣返乡、“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评选等活动,有力推动崇军氛围营造。

扎实推进惠军工作。创新社会化拥军体系建设,联系微信rcjubi9,选取20户优质商家进入双拥示范商家目录,为优待对象提供专项优惠累计1000余人次10余万元。将攀枝花苏铁国家自然保护区及辖区图书馆免费部分向现役、退役军人及“三属”开放。

持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把国防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宣传学习教育规划、中小学教育实践课程,制定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入校园、进社区计划,结合西区特有的宣传教育阵地,共累计组织2.8万人次的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

四、军地共建,军民融合

建立健全军地共建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紧密结合军地双方中心工作,不定期召开军地多部门联席会议,全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签订并落实“双清单”制度,在解决军民普遍关注的重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进一步调动党政军民协同推进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持续开展军地协同志愿服务。成立民兵应急抢险“先锋队”、退役军人“木棉花”志愿服务队,近4年累计组织3.2万人次参加处突维稳、应急抢险、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退役军人“木棉花”志愿服务队连续2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2名队员获评全国“河湖卫士”“四川省最美河湖卫士”“四川省优秀河长”等荣誉称号。

五、淬炼精神,塑造品牌

打造双拥亮点工程。西区深挖红色基因,投入1200余万元,以追忆初心、

滋养初心、砥砺初心为主题打造西区三线建设文化公园——初心园。创新探索“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打造西区独有的双拥共建示范点,以热播剧《火红年华》拍摄取景地为载体,通过“背水小道”“干打垒”“创业饭”三个板块的参与式教学项目讲好三线故事,传承三线精神。

构筑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以“红色研学”为主题,以立德树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为教育目标,投资700余万元,建成我市规模最大、涵盖项目最多、教官团队最专业、军事氛围营造最浓厚的教育基地——陶家渡国防文化研学基地,目前已有1.1万人次参加国防文化研学课程。完善退役军人档案阵地建设。以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建档立卡为契机,强化部门单位协同配合,全面摸清退役军人档案底数,确保档案室规范化建设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开局,切实提高退役军人档案管理利用水平,更加有力地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深化军民共建双拥之花香溢港城

连云港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4年来,共安置转业军官313名、退役士兵1087名,举办110场专场招聘会,定向提供岗位4.2万余个,为优抚对象开展免费体检6.8万人次,制发优待证11.6万张,全省首个退役军人专项医疗救助试点项目落户我市日前,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新闻发布会,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港城双拥事业的发展脉络。

连云港是革命老区,一直都有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我市科学谋划新时代双拥共建工作,坚持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以加快港城现代化建设和保障部队战斗力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已连续8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创建服务品牌“一站式”服务退役军人

“真没想到,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服务这么好,我一次性就在大厅里把转业报到所有事情办完了。”日前,在灌南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大厅里,正在办理返乡报到事宜的退役士兵小李感慨地说。

小李说的“一次性办完”是我市推出的退役士兵返乡报到“一站式”服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连惠兵”服务品牌创建为抓手,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提前谋划部署,在退役士兵办理报到手续前,提供办事指南、明确材料清单、公布办理流程,通过协调相关部门提供集中驻点服务或由工作人员提供“代办”服务等方式,为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全面提供“一站式”返乡报到服务,让退役士兵只进一个门就能办齐落户、党(团)组织关系转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预备役登记、优待证办理、退役金发放、信息采集等7件事,做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

落实双拥政策

做好退役军人“娘家人”

拥军优属不只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还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在港城的机场、车站、码头、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都可以看到设有军人军属优先优惠服务标志。我市注重在创新发展双拥工作方式方法上找出路,出台多项拥军政策,着力打造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运行机制。

落细落实抚恤优待政策,建立抚恤补助动态调整机制,累计发放各类抚恤补助资金10.6亿元。圆满完成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完善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救助体系,重点优抚对象参保率达100%。为全市优抚对象开展免费体检6.8万人次。发放优待证11.6万张,全国退役军人持证来连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览全市公办景区。

筹集400余万元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发放“双徽闪耀”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大学生助学金。与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合作,推动全省首个退役军人专项医疗救助试点项目落户连云港市。推动部站融合,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驻连部队和边海防官兵家庭,协调解决营区建设、演训保障等问题,先后为军烈属家庭和现役、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近14万块。对连云港户籍官兵立功受奖喜报均按规定程序及时送达,并给予相应奖励。

认真落实《连云港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驻连部队军人子女从小学到初中,可在户籍地就近选校入学,先后协调解决多名现役军人子女入园入学问题。安置随军家属进社区工作,对随军未就业家属实施每月发放650元生活补助政策。

深化矩阵宣传

唱响拥军优属主旋律

我市将双拥宣传作为增强军民国防意识、弘扬双拥优良传统的有力抓手,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突出特色。

始终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部队教育方案,每年8月定为全市“双拥宣传月”,创新开展港城双拥18项系列活动。举办“八一”军民联欢会,推出“拥军褒扬在行动”“苍梧国防”等双拥专栏,先后开展办“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拥军人物”“双拥模范单位”评选以及“我眼中的军人”征文书法绘画等系列活动。

积极打造“双拥路”“双拥一条街”。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涌现出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中国双拥》年度人物胡英刚,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徐海,江苏最美退役军人卢干景,军民联防模范连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爱国拥军、拥政爱民模范人物和单位。

以市拥军协会为载体,组织开展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法律拥军等活动。开展“双拥活动在基层”系列活动,在全省率先成立“拥军艺术团”和“兵心

书画”团队。与优待证合作单位签署拥军优抚合作协议。

此外,我市将军地互办实事项目列入政府民生实事范围。自2019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市县区共向驻连部队及来连海训、演习部队赠送慰问品价值2000万余元。积极配合市征兵办,做好新兵入伍相关政策宣传工作,向部队输送优质兵源。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在连云港这片红色热土上,广大军民正团结一致、

勠力同心,凝聚起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双向奔赴 鱼水情深

来宾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2011年以来,来宾市连续三次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2016年,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这是荣誉,更是激励。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把双拥工作政治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落实拥军优抚各项政策,持续巩固和发展军政民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双拥之歌”。

一、高位推动夯实双拥根基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支持双拥工作,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武装建设的总体规划。

我市及时调整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58个单位为成员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并同步调整充实县、乡两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形成上下贯通、军地配合、部门协作、责任明确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议军会议、军地联席会议,谋划和推动双拥工作。

市委、市政府和来宾军分区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不仅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部队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还列入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

为建强服务保障体系,我市强力推进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建成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887个,应建率100%,实现四级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和实体化运行,通过“八个一”工作法提高服务质量。2023年,我市设立首家民营企业退役军人服务站,进一步拓宽延伸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阵地。

二、军民融合合奏双拥之歌

多年来,我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始终不曾改变。

每年春节和“八一”期间,市县两级四家班子领导主动到驻邕、驻市部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向部队官兵表达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2019年以来,我市共投入804万元慰问驻邕、驻市部队,慰问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万多人次,发放慰问品、慰问金折合2500万元。同时,深入开展激励褒扬和典型选树活动,上门悬挂光荣牌4.8万余块,上门送喜报1157份,发放褒扬奖励金180多万元。深化“关爱功臣”活动,不定期开展健康义诊,累计为5000多名服务对象提供免费健康体检。

我市把支持国防建设、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当作重大政治任务和特色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组织19个市直部门与4个驻市部队签订军地共建合作协议,主动了解和帮助解决部队战备训练、建设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共投入8000多万元支持部队开展国防教育、民兵训练基地建设以及营区升级改造,全力做好部队练兵备战服务保障。

全市人民对军队的拥护与支持,换来的是部队对人民深厚的感情。驻市各部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支持来宾经济建设,主动参与地方应急抢险、平安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和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为驻地群众办好事实事,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以来,驻市部队共挂点帮扶14个行政村,对口帮建6所学校,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帮扶行政村开展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助学兴教、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

三、用心用情诠释双拥深情

把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是来宾人民矢志不渝的坚持。我市坚持服务至上,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优待褒扬、权益维护、服务保障、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工作。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圆满完成39名军队转业干部和154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的安置任务,实现军转干部100%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岗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岗位。2019年以来,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2572名,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3300多万元,为777名退役士兵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广泛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帮扶,建立了以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广西科

技厅火炬创业导师邓高峰等24人为代表的来宾市退役军人创业导师库,打造退役军人创业示范基地16家,帮助79家退役军人创办企业进入“拥军贷”融资需求库,成功申请获得贷款1915万元。

此外,我市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为1.1万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和生活补助金4.28亿元,为3722名优抚对象发放医疗保障金2135.87万元,为现役军人家属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15亿元;对564名困难退役军人开展帮扶援助,累计发放帮扶解困资金170多万元,帮助1000多名困难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申请并享受低保待遇。今年,成功协调221家企业(商户)、9个收费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优待证持证人提供优先、优惠和优待服务。

双拥共建 鱼水情浓

张掖市巩固提升双拥模范城(县)工作综述

(2023年5月9日)

我市自2020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创新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全力打造“彩虹城市、双拥张掖”品牌,建立健全双拥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军民共建,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法规,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形成人人关心双拥、人人参与双拥的浓厚氛围,谱写军爱民、民拥军的时代新篇章,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传承红色基因

坚决扛牢双拥工作政治责任

始终将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双拥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西路军魂、情系双拥共建”作为历届党委、政府的政治自觉,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着力健全完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三大”体系,高位谋划、高标部署、高效推动。

压紧靠实履职责任。4年来,先后24次召开市委常委会、32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党管武装、双拥共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36次对年度双拥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批示,《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把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列为重点工作,有效推动双拥工作任务的落实。精心制定新一轮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10个方面78条标准细化量化,各县区、部门单位、驻张各部队针对各自工作职责,逐项明确目标要求、工作进度、具体措施和责任人,把工作责任逐级落到实处。

充实优化双拥机构。严格落实双拥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军地3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制定议事规则,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军队派驻机制,市、县区设专兼职双拥办主任、副主任13名,各乡镇、街道均成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点)14个,每年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法律援助申请等免费服务90多人次;市、县区分

别建立拥军支前协调机构,依托全市963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立基层拥军支前协调工作机制,达到有机构、有制度、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六有”标准;组建759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实现双拥工作全面覆盖、全域共建体系。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全面落实党管武装、第一书记述职、军地座谈会商、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出台《张掖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办法》,高规格召开全市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表彰大会,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双拥工作整体合力进一步强化。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履责督考一体化平台考评体系,纳入县区、市直部门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建立督查台账,及时进行严督严查,持续用力推进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实。

当好强军后盾

全力聚焦支持服务国防和部队建设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战略考量和深厚意蕴,切实担负起“两个服务”责任使命,在汇聚军地资源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中展示张掖力量。

全方位弘扬英烈精神。以打造“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地”特色品牌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出台《张掖市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若干措施》《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工作实施意见》;挖掘整理英烈事迹,完善烈士英名录,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成全市735处烈士纪念设施校核工作;组织开展“百年英烈”系列宣传和红色教育“七进”活动,组织巡回展览宣讲259场次,受众达127.8万人次。

高标准服务备战打仗。坚持“部队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原则,全市累计为驻地部队划拨土地2000多亩用于建设训练场地、军事设施和修缮营区等基础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建设项目30多个。筹资9700余万元,修建张掖市民兵弹药库,建成战备公路、部队出口路,已建在建人防工程项目18个。积极协调做好火箭军96747部队移防工作,支持推动部队新营区进出路对接、天然气管道铺设、水电线路改造等国防工程建设。先后投资781万元,持续改善张掖军供站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每年接待服务官兵超2万人次,为过往部队提供餐饮保障,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4年来,协调解决军地

困难问题32件,全市连续40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军地纠纷。

常态化开展拥军活动。坚持党政领导每年定期不定期走访慰问驻张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制度,并将建档立卡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资金纳入财政专项预算。4年来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庭、功臣模范、“三属”及现役军人家属、困难退役军人等1500余户。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对我市部分特困退役军人及高台县18户受灾退役军人家庭给予帮扶援助。每年组织开展“五个一百”(组织100名临时来队家属免费参观景点、为100名家庭生活困难士兵发放补助、为100名随军家属组织免费体检、组织100家社会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组织100名部队大龄军士官参加军地联谊)双拥活动,举办政策理论进军营、文化服务进军营、法律咨询进军营等“六进”系列活动,加强互动交流。

创造性开展社会化拥军。不断深化军地共建、军企共建、军校共建,组织成立全省首家爱国拥军促进会,带动市女企业家联合会、山丹县老兵创业协会、老凤祥等其他24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广泛参与社会化拥军。举行张掖市“拥军联盟”组建暨第一批27家成员单位授牌仪式,推出5大类43项优待项目,主动对接协调市属8家4A级景区面向全国现役军人家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实行免门票政策,真金白银为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让利优惠;在驻张各部队普遍建立“兵妈妈”服务站,工信部门组织企业成立拥军服务队,开展贫困战士家庭救助、“送岗位进军营”等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全城动员、全民拥军”的社会化拥军热潮。

厚植双拥情怀

倾力解决后顾之忧和老兵困难

以“爱军队、懂军人、善拥军”为价值导向,围绕“后路、后院、后代”,扭住“所想、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综合施策,精准化做好安置就业。大力推行退役士兵安置“1234”工作法,4年来,安置计划分配军转干部29人、接收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和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军人49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275人,安置率100%。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进行台账化管理,分类分层准确掌握其就业动向,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款46.79万元,担保贷款540余万元。

建成18名全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高台县天宇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被命名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

化基地,全市有44家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省级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

用心用情,清单化开展政策拥军。制定《张掖市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三助力”实施办法》,市委议军会议专题研究审议军地互办实事清单内容,全市连续5年全面完成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任务,军地互办实事达135项。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张掖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奖励、驻张部队现役军人安居工程、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优待6项拥军政策,4年来为张掖籍现役军人立功人员1359人发放奖励金226.26万元,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园435人,入学率100%,发放免费乘车卡1300余张,协调调动38名随军家属,将随军家属未就业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增加至每人每月500元,为1048名随军未就业现役军人家属发放生活补助金628.8万元,为58名现役军人购买住房发放安居工程补助220万元,帮助官兵解除后顾之忧。

依法行政,规范化保障合法权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兵役法》等法律法规,全面精准落实军人军属在抚恤、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优抚政策,4年来发放优抚资金1.8亿多元、医疗保障资金480多万元。全面完成3.4万退役军人建档立卡工作,优待证申请制证发放率达97%以上。军休干部“两项”待遇全面落实。扎实开展退役军人信访矛盾问题“治重化积”专项行动,依法、按时、高效、妥善处理退役军人群体反映的热点、难点及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全市退役军人群体“零进京上访”“零聚集群访”工作目标。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任务,连续4年被省上表彰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全市应征新兵中,大学毕业生比例达46.9%,大学生比例达96%以上。

尊崇尊重,人性化开展荣誉激励。全面落实荣誉激励机制,市、县区每年举办新兵入伍座谈会、欢送会,为全市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军烈属家庭悬挂“光荣之家”荣誉牌近4万个,为574名立功受奖军人家庭敲锣打鼓、登门入户送喜报;为120名抗美援朝老战士颁发纪念章,为32名建国前入伍老战士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为600余名“光荣在党50年”退役军人颁发纪念章,专题推出“八一”建军节“张掖籍军人立功受奖光荣榜”,公布退役军人建档立卡信息采集以来荣立一等功以上官兵9名、2019年2月19日至2022年7月20日期间荣立二等功官兵13名、三等功官兵285名,由市邮政局负责免费专递送达并拍照留念,有力提升军人军属荣誉感和社会尊崇度。

军地携手同心

努力践行为民宗旨和使命担当

驻张部队坚持“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的理念,秉持“驻守一方、建设一方、稳定一方”的宗旨,支持张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树立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倾力支持地方建设。驻张部队紧紧围绕“一屏四城五区”建设,积极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4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2000余亩。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协调陆军、海军、空军为我市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捐赠退役武器装备45件,规划建设张掖国防园,目前已投入600万元,一期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疫情防控期间,驻张各部队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积极建立疫情信息共享机制。93956部队向地方捐赠测温门、帐篷等38万元防疫物资,慰问疫情防控一线教职员工、贫困学生、干部职工340人。武警张掖支队协助做好封控卡点等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坚不可摧的防线。全面完成“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任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调动8类17支应急专业队伍参加,投入力量800余人。全力参与城乡火灾救援、高速公路救援、“1·8”门源地震救援等抢险救灾任务,出动官兵、民兵预备役1万余人次,机械、车辆200余台次。

不断拓展军民共建。驻张各部队每年投入150多万元帮扶12个乡村振兴共建点及共建党支部建设,建成军民共建新农村示范点20个、文明广场12处、文明村道36个、支农惠农渠12条、村道光亮工程8处。深入开展助学兴教活动,与学校结成双拥共建单位16个,资助贫困学生120余名。培育打造反映全市双拥工作特色及发展水平的西路军纪念馆、博源兵站、红西路军主题公园等军民共建示范点28个,在文明城市创建、平安建设等活动中展现军人风采,密切军地联系。

深入开展舰地共建。自与“张掖舰”建立共建关系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落实完善舰地共建领导联络、互访慰问座谈、双向参观见学、双向长期支持“四项机制”,开展各类共建活动20次;先后组织知名文化人士为“张掖舰”创作书法、油画、国画等作品237幅,创作舰歌2首,高质量完成“张掖舰”通道文化建设。开展红西路军精神走进“张掖舰”主题宣讲活动,激励部队官兵心无旁骛备战打仗;通过互致贺信、助学捐赠、网络互动等形式与河西学院、

张掖中学、红湾小学开展“舰校共建”;“张掖舰”作为海军主力战舰隆重参加海军成立70周年阅舰式,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检阅,持续提升了张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谱写了“舰城共建、城舰共荣”的张掖品牌。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制定出台《张掖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建成甘肃省首个通用航空机场——张掖丹霞通用机场。张掖通航产业园被认定为甘肃省军民融合产业园示范区,引进甘肃神龙、四川泛美、航天九院等6家企业入驻,全市12家军民融合企业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张掖通航产业园实训基地及孵化中心PPP建设项目、山丹县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工程”张掖区域配送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83亿元,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能力进一步提升。

彰显尊崇尊重

不断强化文化效应和典型引领

始终把双拥宣传、国防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把双拥景观融入城乡发展新貌,成为引领发展的红色标识,印证发展的成就丰碑,激励发展的精神课堂,着力打造“彩虹城市、双拥张掖”品牌。

打造红色地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爱国拥军、情系国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等主题的双拥宣传活动,创作出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西风烈》系列连环画和《张掖红军故事》等丛书,制作抗美援朝老兵访谈纪录片《荣光——追忆战火纷飞的往事》,拍摄红色纪录片《脱下军装也是兵》《寻找最后的老兵》,精心制作《大爱祁连》《弱水劲奏双拥歌》等双拥精品微党课、专题片,全市双拥宣传教育面达90%以上,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达100%。

夯实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投资2720余万元,修缮维护烈士纪念设施27处。全市共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处,实现六县区全覆盖,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荣获“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荣誉称号。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清明祭扫”“网上祭英烈”“追忆英雄,红色视频展播”等主题宣教活动,利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开展线下主题活动130多场次,通过VR网上纪念馆瞻仰陵园、网上祭英烈70.35万人次,开展红色故事短视频展播20期,纪念设施发挥国防教育主阵地作用更加彰显。

坚持点面结合,营造浓厚双拥氛围。利用灯箱、宣传栏、道路牌等设施,

在城乡交通要道、城区主街道和公共场所开展双拥宣传,累计投资300多万元,设置宣传标牌300多块,租用道路指示牌160块,设置宣传电子屏幕36块。在市区高速出口及高铁广场设置“全国双拥模范城”大型宣传标志3座,建成双拥路、双拥一条街7条,车站、医院、景点等窗口和场所“军人优先”“军人免费”“军车免费”标识实现应设尽设。

弘扬新风正气,着力做好典型引领。积极宣扬老英雄张富清的典型事迹,广泛组织开展“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等宣传活动,大力宣扬“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洪峰,“感动甘肃·陇人骄子”陈宗新(龙渠烈士陵园第四代“守墓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罗龙、王荣、展邦才、任勇,“金张掖最美退役军人”李越、王晓勇等先进事迹,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秀代表示范作用。组建“老兵宣讲团”7支93人,创新模式开展宣讲活动47场次,受众2万余人。4年来,《中国双拥》《全国双拥工作简报》《中国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刊发我市双拥工作信息60多篇,尊崇军人、关爱军属、支持国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蔚然成风。

双拥花开满龙都

濮阳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7月27日)

滔滔黄河,见证濮阳军民鱼水深情;悠悠濮水,激荡濮阳双拥工作乐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形势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更高标准、更大担当、更实作风干事创业,全面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军政军民团结的浓厚氛围,凝心聚力书写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新华章。

一、高位推动:连续7年荣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

7月3日下午,我市召开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推进会,动员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双拥攻坚热潮,确保顺利实现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市委书记万正峰主持并讲话,市长朱良才安排部署具体工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参会,彰显了我市对双拥工作的重视,也是我市高规格推动双拥工作的具体体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增成介绍,我市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军分区主要负责同志、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42个部门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县区均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人员力量、工作经费、办公场所,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相连、条块结合、权责明确的工作格局。将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纳入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联席会议等制度,健全军地双向支持需求提报机制,党政军群齐抓共管、军地部门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工作和问题。挂牌成立2024个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双拥工作网络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市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推动,坚持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落实退役军人

保障法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列为年度综合考评加分项和否决项,以督导促落实、以考核促提升。明确目标任务,制订工作台账,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指导,年终有考核,与各县区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我市连续7年荣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队伍建设是根本。为此,我市下力气建设一支

高质量的双拥工作者队伍。7月13日,我市组织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联络员业务培训,140余人参训。此次培训,加深了联络员对双拥工作的理解,推进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开展。此外,我市还注重在全市营造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氛围。将国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和党校教学内容,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致敬抗美援朝、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团队日活动,举办社区双拥专题讲座,宣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政策法规。以濮阳县八公桥战斗纪念馆、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范县颜村铺革命旧址、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为依托,精心打造4条红色教育专线。连续数年组织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在社会上选树了一批退役军人典型。其中,退伍军人王息辰被中央宣传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郭志社被河南省表彰为“出彩河南人之最美退役军人”。

二、政策保障:做退役军人最温馨的“娘家人”

“快来报名吧!符合条件的濮阳退役军人免费技能培训开始啦!”近日,我市广大退役军人手机上都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这条信息,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面向全市退役军人所发的,目的是帮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让其生活创业无后顾之忧。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开展退役军人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市与院校合作,免费为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提供电子商务、挖掘机等12项实用技术培训。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好政策保障,对于赓续我党光荣传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升濮阳对外形象、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合作良好局面、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市出台多项政策,在优抚、就业、奖励等方面,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军人家属进行帮助和扶持,收到了较好效果。

建立健全优抚政策。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优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率,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贴发放率,义务兵家属和重点优抚对象优待金发放面、优待额和兑现率“六个100%”。与中原

银行濮阳分行签订拥军优抚合作协议,推出了就业创业扶持、优化小额贷款担保、发放专属优待卡、退役军人专属借记卡、“一分钱”乘公交等惠及广大退役军人的具体举措。稳妥处理涉军问题,2020年我市集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做法在全省推广。

多渠道做好退役安置。成立军转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把党政机关、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作为安置主渠道。通过多方协调,阳光作业,拓宽渠道,规范程序,我市退役军人安置质量明显提升。4年来共接收军转干部139名、退役士兵4802名,安置率100%,安置进度和质量全省领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中原油田应急救援中心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与科技园区合作建立5个孵化实训基地,对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开展就业培训、创业指导;依托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的濮阳退役军人学院,举办“千人技能培训万人就业创业”活动暨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实现了部队、接收单位、退役军人“三满意”。《国防军事早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国军视网等刊发报道了濮阳做法。大力弘扬崇军风尚。联合市财政局、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出台了

《濮阳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喜报送达和奖励实施办法》,每年新兵起运时、“八一”前夕举行隆重仪式,确保了各年度征兵任务圆满完成;开展“三类慰问”,做到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常态化、临时性走访慰问规范化、分层级走访慰问制度化。

三、推动融合:军民鱼水情深,共助濮阳高质量发展

7月15日下午,市龙城广场,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组织退役军人,在健身器材区为悠闲、锻炼的居民进行表演,一首首军歌,诉说着军民鱼水深情。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由我市两位“最美退役军人”李爱民和韦怀银发起成立,几年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以传播感恩文化为抓手,不断进社区、进农村、进广场为居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军人,是部队建设的支柱所在,也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双拥工作中,我市重视构建和谐军地关系,通过加强军地协作,推动军民融合。一方面,支持部队建设,坚持有求必应,想部队所想,办部队所需,全力以赴为部队解难事、办实事。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223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民兵预备役、民兵训练、应急队伍建设、大学生应征入伍一次性奖励、征兵工作经费等;市财政投入628万元,划拨土地84亩,高标准建成投用武警支队训练基地。另一方面,重视服务地方发展。驻濮部队始终坚持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

乡,尽心尽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驻濮部队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投入和协调扶贫资金700余万元,扶持416户贫困家庭实现高质量脱贫。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每年汛期驻濮部队和广大民兵都组织开展构筑堤坝、迁安救护等联合防汛演练,坚守黄河大堤,对危险地段实施24小时监控,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与公安机关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多个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为濮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1991年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赋诗

《军民情·七律》相贺,诗句中传递出真挚的双拥情怀。新时代,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连续七年荣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的濮阳,已经吹响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冲锋号。相信,我们一定会以此次创建为契机和抓手,深化改革创新、拓展平台载体,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服务效能,在确保全国双拥模范城一举争创成功的同时,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双拥花开满山城

双鸭山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4月19日)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年来,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紧紧围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职业”的工作目标,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毅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斗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全力推动我市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创建引领筑牢双拥根基

组织联动“一盘棋”。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各级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总指挥作用,建立上下贯通、军地联合的双拥工作领导组织体系,实行“六纳入”,即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驻军部队建设规划、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部门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统筹全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宣传引导“一条线”。我市拓宽新闻媒体宣传渠道,将双拥宣传工作纳入年度双拥考核项目,建立双拥工作宣传员制度。2022年,在学习强国平台和《中国双拥》杂志网站等行业权威媒体刊登稿件52期,国家级30期,省级22期。创办黑龙江省首家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公益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的退役军人工作室——“杨伦工作室”。“最美拥军人物”张志全成立全省首家退役军人驿站,形成了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全面提升、遍地开花的宣传格局。

制度保障“一张网”。建立“五个一”制度,即有一部双拥专题片、有一套基础材料、有一批双拥典型、有一系列成果展示、有一套宣传方案。装订整理双拥工作档案共计711册。同时,在落实党委常委议军会议、军地座谈会等工作制度基础上,围绕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聚焦“三前”服务,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实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五有”“全覆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双拥工作经费136万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二、聚焦军人“三后”厚植双拥情怀

抚恤优待有“温度”。市委常委班子以上率下、带头示范,每逢春节、“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都深入到驻双部队和优抚对象家中进行走访慰问。全面开展“送立功喜报、悬挂光荣牌”活动,对行动不便的退役军人提供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悬挂光荣牌38294块。在高铁站、银行、医院等服务窗口设置“军人依法优先”“优抚对象优先”“退役军人优先”标识,以“有温度”的服务落实优先优待等政策。

就业安置有“精度”。2022年,我市共接收省厅下达符合安排工作条件转业士官共21人,事业单位岗位数量占安置人数109.5%,安置率达到100%。军人子女享受降低录取5%分值升学,入学率达到100%。开展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专场招聘会23场,参加用人单位163家,提供岗位668个,招聘人数达1060人。与黑龙江建龙钢铁等14家签约合作企业签订了《退役军人就业合作协议书》,为退役军人提供符合特点、发挥专长、待遇优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有用的人”。

破题攻坚有“力度”。我市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继发放第一批安置后未上岗期间生活费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1.04亿元后,又为107名退役士兵发放安置后未上岗期间生活费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2118.94万元,50名选择上岗的退役士兵全部安置上岗。已为973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安置后未上岗和应安置未安置退役士兵安置,共拨付资金1.25亿元,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减少信访案件发生,实现全年进京访零登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聚焦军民共建提升双拥质效

创新服务从速从快。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退役军人档案丢失、单位或自行保管档案、伤残军人、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异地入伍等问题,制定了“六种办法”,着力破解退伍证件丢失、退伍档案中同音不同字、照片合格率不高、国家优待证系统网络缓慢办理人数受限、我市大型企业中退役军人需在工作日内请假办理优待证的“五个难题”,开展“五心服务”,即设计爱心外皮卡套,打造暖心服务场所,举办贴心发放仪式,分类用心上门服务,助推关心优惠尊崇,有序开展了优待证申领发放工作。我市已有3.4万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申领优待证,自愿申请受理工作已全部完成。

凝聚力量同心同向。我市累计招募社会化拥军企业和社会组织2308家,召开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社会化拥军示范单位授牌仪式,遴选龙煤公司等

10家拥军企业和社会组织并予以授牌,与中国邮政等14家企业签定了优待协议,联合市工商联组织10家拥军企业开展了优待证专属优惠活动座谈会,激发了全市拥军优属热情。

心系官兵用功用情。我市积极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为驻守新疆的边防官兵送去价值9万元的新春慰问品400份,数百名中小学生通过慰问信的方式为边防官兵送去了新春祝福。与驻扎边境的32115大队12分队结成军地共建对子,积极开展共建活动,并送去部队所需的慰问品。同时,主动关心关爱官兵家属生活所需,走访慰问边海防官兵家属百余人次,慰问其他退役军人1300余人次。疫情期间,在全市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建立一个联系卡、发送一封慰问信、赠送一个拥军包、解决一批实际困难等“五个一”活动,用心用力用情为部队官兵提供暖心服务。

踔厉奋发启新程,凝心聚力开新局。我市将坚持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为契机,紧扣“三航行动”再出发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双拥工作,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双鸭山落地生根,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贡献应有的力量!

双拥花开耀钦州军民同心谱新篇

钦州市争创全国、全区双拥模范城市工作综述

(2023年7月5日)

澎湃的海浪,诉不完军民鱼水情谊深!蜿蜒的山脉,绘不尽军民融合新画卷!

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钦州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钦州是革命老区,是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的家乡,曾组织参加过剿匪、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等重大作战任务,涌现了全国战斗英雄李志坚、支前模范陈玉英、排雷英雄刘凤飞等一批英模人物。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军地互动、公众参与”的创建机制,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形成整体合力,切实把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局面,连续七届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2019年军队改革后,钦州现驻有陆军、武警、海警等多个部队,市级双拥工作成员单位49个。全市现有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5万余人;烈士纪念设施31处,其中烈士陵园1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少年军校2所。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双拥工作

市委、市人民政府和钦州军分区高度重视,坚持将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工程”,始终将创建“双拥模范城”视为党政军共同的政治任务,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工作的重要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政绩考核范围,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及部队教育规划。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军分区司令员、市委政法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全市49个部门和驻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市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同时,不断创新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内容和方式,着力构建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局面。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钦州市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量化分值核定及结果运用实施方案〉的通知》《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业优待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双拥工作政策体系。

二、广泛宣传教育,浓厚双拥文化氛围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烈、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我市结合创建全国、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全面深化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我市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国防教育纳入军地教育体系,教育、组织、宣传、文广体旅等部门均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纳入年度教育工作当中,驻钦部队每年组织官兵到机关、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宣讲,完成学生军训任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过军事日,不断推进国防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依托国防教育长廊、靖海公园(国防公园)和刘永福旧居,打造开放式“国防教育宣传一条街”,将靖海公园(国防公园)打造成为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阵地,持续巩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钦州市第三小学,强化少年军校品牌效应,组建成立“钦州市渔家姑娘女子民兵连”,申请重新命名“钦州舰”,重新打造新的海上流动城市名片,搭建“城舰共建”国防教育平台,进一步激发我市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和促进沿海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效应。

开展了“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评选活动,展现双拥先进典型风采。

在钦州日报、钦州新闻网、钦州发布、钦州电视台、钦州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开设“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热心国防助力强军”等专栏,宣传报道双拥工作,大力营造了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氛围。

三、做响拥军优属“品牌”,提升军转安置质量

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联系微信rcjubi9,全市共建成1个市级、4个县(区)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66个镇(街道)、1038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市、县、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机构全部实现单设,编制明确,人员、经费均落实到位,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得到保障,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转。全市4个县(区)、66个镇(街道)、16个村(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依托县(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置受理窗口,统筹协调组织部、人武部、团市委等单位集中办公,规范退役士兵返乡“一站式”报到流程,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让退役士兵享受最便捷的服务。

坚持行政调配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军属就业服务质量。我

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浪花计划”退役军人船员培训项目,共举办了10期,有337名退役军人学员经过培训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证书》,多家企业与所有学员达成提前就业意向,就业率达到100%。率先在全区范围内搭建与消防救援部门合作平台,与包括消防救援部门在内的5家用人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荐900多名退役军人到合作用人单位工作,开辟了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

四、坚持拥政爱民,共谱军民鱼水情深

长期以来,驻钦部队始终把驻地当故乡,视驻地人民为亲人,积极主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拥政爱民蔚然成风,成果彰显。2019年以来,出动兵力8200多人次参与经济建设、城乡清洁、抢险救灾、安保维稳等任务。

驻钦部队广大官兵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城乡清洁等“学雷锋精神”活动,无偿献血58900多毫升,筹集助学金9.3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驻钦部队还投入资金349万元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活动。

我市将继续以双拥模范城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探索富有时代特点、钦州特色、有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双拥工作新路子,常态化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持续打造双拥新品牌,强化军地联动,持续加强军民共建,为推动钦州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双拥花开正盛 鱼水情深意浓

巴州深入推动双拥工作发展综述

(2023年6月7日)

巍巍昆仑山,见证拥军本色;滔滔孔雀河,高唱爱民赞歌。

巴州历来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深入人心。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近年来,全州各县市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

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时代新篇。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一论述,诠释了新时代做好双拥工作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全州上下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自觉增强,军爱民、民拥军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军民鱼水情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进一步交融和升华。

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库尔勒市各级党员干部和学校学生都会到库尔勒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成为全州上下形成的国防共识。

库尔勒市依托烈士陵园、民俗文化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部队军史馆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和硕县投入两亿元建设马兰军博园,积极弘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和静县以“铁道兵文化”为主线,建成烈士陵园,年接待群众2.8万余人次。

发展不忘拥军,平时不忘战时。近年来,我州紧盯部队改革急需,想方设法为驻州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库尔勒市投入730万元为驻训部队修建营区和防洪设施,组织移建配电站,消除驻库部队的用电安全隐患;博湖县先后投入1925万元为驻县部队新建训练基地;若羌县投入1.5亿元新建公租房供部队使用与此同时,大力解决涉及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库尔勒市接收安置随军家属48人,为634名现役军人的子女解决入学问题;

下发《库尔勒市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办法》,为792名重点优抚对象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58.2万元。

和硕县不断改善优抚对象住房环境,将优抚对象自建或购房补助提高到2.5万元/户;若羌县、轮台县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提高到每人每年1.2万元;尉犁县发放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金1100余万元。

车站、机场、医院,“军人依法优先”的标识引人注目;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家庭的门上,“光荣之家”的牌匾格外醒目。小小的标牌,承载的是社会对军队、对军人的尊崇和大爱。

军人身许国,全民尊其家。全社会崇尚英烈、维护军人职业尊崇的浓浓氛围和点滴行动,汇聚成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如磐伟力。

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驻州部队持续开展拥政爱民优良传统教育,视巴州人民如亲人、把驻地当故乡、为社会作贡献,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近年来,巴音郭楞军分区先后投入4000万元支持地方乡村振兴,协调各驻州部队与驻地乡村签订农副产品购销帮扶协议,累计购买当地农畜产品价值4.7亿元;驻州部队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公益行动,建立专项助学基金,累计投入350万元资助我州贫困学生4051人,无私关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驻州某部以建制团为单位包联和硕县乌什塔拉乡、曲惠镇、乃仁克尔乡各村,投入260余万元支持当地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民生,受到了当地群众欢迎。和静县驻县部队形成常态共建机制,结成85个军民共建对子,共建12个文明乡镇、21个文明社区、20个文明村、60个文明行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新的征程上,军民的情谊更加浓厚。“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把开展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长期战略任务,树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做到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不断推动全州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巴州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双拥花盛开鱼水情更浓

珲春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4日)

近年来,珲春市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为目标,坚持军地一盘棋、军民一家亲、军政一股劲,切实做到同守一方土、同保一方安、同富一方民,持续推动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双拥工作“大格局”

珲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在健全双拥工作机构的同时,建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市直部门和驻珲部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实现双拥工作“两纳入”“四落实”,形成有效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先后推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国门党建一体化”等特色机制,开展共建活动120余次。落实双拥例会制度,召开各类军地会议20余次。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每逢春节和“八一”建军节,市级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驻军部队,“订单式”协调解决官兵实际困难。

依托珲春市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大荒沟党史馆、珲春烈士陵园、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挖掘宣传一批双拥先进个人和集体,构建阵地教育、专题教育、全民教育“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

二、强化精准服务当好练兵备战“服务队”

珲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双拥工作主线,在部队基础建设、战备训练、综合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大力度支持。

珲春市建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珲春市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方案》,与驻珲部队签订《拥军支前协议书》,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拥军支前工作,成立运输、医疗、应急、治安、翻译保障等5支专业拥军支前队伍。成立边防委员会,每月召开边防会议,开展“戍边光荣、守土有责”专题宣传活动。成立珲春市军人军属法律服务中心,组建18人的专家团。

作为全国16个“情系边海防官兵”结对共建试点单位之一,珲春市筹措资金268万元,为驻珲某部建成1880平方米的室外运动场,完成5套家属房装修。

其结对共建试点经验在《全国双拥工作简报》刊发推广。

为做好服务保障,珲春市走访官兵家属、军休干部、优抚对象,赠送慰问金累计160余万元。

联系帮扶困难退役军人200余人,发放资金10余万元。扎实开展“五进”军营活动,举办军民团结文艺汇演、“情系边关·爱在军营”军地联谊、集体婚礼等活动。

三、强化拥军优属畅通安置优待“直通车”

近年来,珲春市始终“把部队的小事当成大事,把官兵的难事变为易事,把军人军属的家事当成党委政府的公事”,满腔热忱做好拥军优属服务工作。

先后为65名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去喜报和慰问金,累计为近6千名退役军人申办优待证。在每年烈士纪念日,组织各级各阶层人士到珲春市烈士陵园开展公祭活动。每年维护维修烈士纪念设施,协调推动1695名烈士列入延边烈士英名录。

广泛开展社会化拥军活动,成立“拥军联盟”,提供37项优待服务,在全省范围率先推出4A级景区免门票政策,让众多军人、军属收获了幸福感。在“八一”建军节、春节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各拥军企业积极开展上门走访慰问驻珲部队、困难退役军人活动,为其送上慰问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温暖送到了军人的心坎上。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珲春市在解决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高质量完成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任务,转业军官安置到党政群机关比例达100%,退役士兵安置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比例达100%。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为随军未就业家属解决工作难题,择优安排无工作随军家属上岗就业,切实做到随调家属应安置尽安置。将265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和医保范围,为8名住房困难重点优抚对象申请住房优待,累计为226名现役军人子女落实优先入学入托和考试加分政策。组织军休干部“爱心献功臣”荣誉疗养活动2次,提升军人的获得感。

四、强化为民宗旨书写军民鱼水情深新篇章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本着“驻防一地、贡献青春、造福一方”的宗旨,驻珲部队官兵把珲春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设立边境“110”报警平台,组建军警民联防队,珲春市荣获“吉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示范市”称号。开辟“双拥林”,植树2000余棵。累计派出85名优秀官兵,完成三所学校军训任务。发挥优势,先后派出官兵600余人次,投入抗洪工作。在抗疫工作中,市人武部民兵党员突击队累计出动1520余人次,驻珲某部出动50余人次,市人武部与民兵、干警共同巡查巡视边防线。驻珲部队累计献血147人次、献血量达45420毫升。

设立“两站一中心”170个,实现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实体化运行。选树宣传退役军人先进典型,集中报道和展示省级最美军嫂、兵支书、退役军人等先进事迹。疫情期间,发动159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下沉社区一线,开展防疫工作。吉行军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68人,积极开展义务献血、清明祭扫、五四团建、关爱特困老兵、救护培训等活动。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驻珲部队倾情帮扶,每年为25名贫困家庭青少年提供10万元助学金,投入10万元帮助乡村小学改善教学环境,投入30万元帮助春化镇四道沟村建设软枣猕猴桃采摘园,投入20万元用于马川子乡农业产业建设。与市人武部开展“三院帮扶”共建活动20余次。市人武部协调解决英安镇八二村群众乘车难、六栋居民楼返水等问题,投入37.2万元为三家子满族乡立新村、敬信镇回龙峰村修建蔬菜大棚。

军民鱼水情,双拥花盛开。在珲春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广大军民正团结一致、携手同行,共同谱写新时代双拥共建新篇章。

双拥花盛开鱼水情谊浓

克拉玛依市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6月6日)

无论是城市开发建设的初期,还是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在,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克拉玛依市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全国双拥模范城”“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全市党政军民携手并肩绘就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生动画卷。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探索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式,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落实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举措,全市双拥工作呈现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完善制度

工作基础更坚实

进入新时代,双拥工作初心不变,但机制一新、站位更高。克拉玛依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着眼强化双拥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地位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为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克拉玛依市将双拥工作组织机构、政策落实、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四到位”标准作为一项重要原则长期坚持,建立了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单位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全民国防教育内容“五纳入”工作机制,并将双拥工作与领导干部考核、有关部门职责、争先创优挂钩,有效推动了双拥工作深入开展。

克拉玛依市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成立了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克拉玛依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的工作方案》《克拉玛依市贯彻落实<自治区退役军人工作政策制度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和任务分工>的具体措施及分工方案》等,将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及双拥工作纳入市委考核考评体系,推动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落实落细。

目前,克拉玛依市军地之间建立和完善了军民联系制度、军地互访制度、

信息交流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坚持落实议军议政制度、领导干部军事日制度,从制度规范层面为双拥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与时俱进开展双拥创建活动提供了保障。

加大投入

优抚安置更温暖

优抚与安置是双拥工作的两大基石。克拉玛依市坚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持续完善优先、优惠、优待的褒奖措施,全面做好优待金、抚恤金发放,社保缴纳以及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等工作,把对军人的尊崇转化为一项项饱含温度的实际举措,不断提升军人军属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克拉玛依市实现20余年退役军人安置率100%,支付安置补助金达1000余万元。为持续解决好驻市部队官兵子女入学入托、随军家属就业随调、退役安置等问题,市委、克拉玛依市政府制订实施了《克拉玛依市双拥共建暨军地互办实事“任务双清单”实施措施》,解除了军人的后顾之忧。

同时,克拉玛依市修订了《克拉玛依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细则》,大幅提高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立功授奖奖励标准。每逢重大节日,克拉玛依市党政领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各界积极走访慰问驻市部队官兵、军烈属等优抚对象,让深情暖意流淌在广大军人军属的心田。

2019年以来,克拉玛依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7000余万元支持部队营房设施建设、军事设施维护;发放优待抚恤金和军人立功奖励1141.8万元;为驻市各部队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培养各类人才3000余人。

同频共振

共建成效更显著

多年来,驻市部队积极参与城乡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公益劳动,为“第二故乡”建设发展贡献力量;每逢重大节日,驻市部队加强城市武装巡逻力度,驻守在城市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商业中心等区域,守护市民平安;参与抢险救援时,驻市部队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治,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服务驻地部队、关爱优抚对象,是地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光荣传统、军民共建发展,是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具体体现。

2019年以来,驻市各部队以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为己任,各部队共接、出警

600余起,抢险救援70余起,共抢救、疏散被困人员200余人,抢救、保护物资价值近780万元;驻市各部队先后派出官兵上千人次,走访机关、团体、企事业

单位、街道乡、社区(村)150余个,走访群众6700余人次,慰问社区群众、军烈属等15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32万元;开展便民义诊1000余人次、免费发放价值万余元的药品;累计捐资助学87人次,支出捐助金近13万元。

各驻市(训)部队还与克拉玛依区政府、市绿委办等双拥共建单位签订了180亩“军民共建林”建设协议,利用战备训练、执勤维稳工作之余,出动官兵

1950余人次,挖掘树穴1万余个,打埂2500余米,筛土回填8900余立方米,种植苗木1.2万余株,与广大市民同植一片绿色、共享一片蓝天。

军民共建

双拥领域更广阔

5月28日,克拉玛依市举行“双拥共建街区”揭牌仪式暨拥军门店授牌活动,为全市首个“双拥共建街区”——克拉玛依区康城吉祥路风情街揭牌,为21家新申报的“拥军门店”商户授牌。这是克拉玛依市军地双方主动适应双拥工作新形势,积极拓宽新领域,大力培育双拥工作新亮点的一个缩影。

2019年以来,克拉玛依市持续深化双拥工作进军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乡镇、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九进”活动,打造了158家双拥示范单位、企业、窗口,有效推进了双拥工作社会化进程。

紧扣“组织健全、政策落实、活动经常、关系融洽”的原则,克拉玛依市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以部队驻地为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活动,形成了“建一点、带一片,建一片、带一方”的共建格局。

目前,全市军(警)民共建点达182个,签订军民共建公约245个,军民共建林、拥军楼、军民共建一条街、军民共建学校、少年军(警)校、军民共建社区等遍布全市。

同时,克拉玛依市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建设同规划、同落实,呈现出社区双拥工作蓬勃发展的势头。随着一场场军民共建单位文艺展演、庆“八一”军民共建单位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各个社区不断掀起双拥工作新高潮。

全民参与

国防教育更扎实

走进克拉玛依,一幅幅双拥宣传牌、一座座双拥宣传雕塑随处可见、引人注目,街边的LED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双拥工作宣传语;在医院、车站、银行、景区景点等的服务窗口,“军人依法优先”“退役军人优先”等醒目字样令人倍

感温馨克拉玛依市军地双方不断强化双拥和国防教育宣传,坚决做好这一筑牢全体市民“精神长城”的基础性工程,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情怀。

克拉玛依市将每年8月定为全市国防教育宣传月,并将双拥和国防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着重体现“四作四必”——党政军领导带头宣讲“双拥”和开展国防教育,作为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必学内容,作为年度考核的必报材料,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班的必训课目,作为全市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目前,克拉玛依市已建成1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了常态化、直观化的双拥工作宣传推广工作局面。近5年来,克拉玛依市所属各区、各单位、驻市各部队开展各种形式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活动798次,参加人数达1.5万人次;驻市部队组织军事夏令营、野营拉练等活动60余次,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达7000余人次;全市接受军训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学生达1.3万余人次,青工岗前培训达9000余人次,青少年军校受训学生达3000余人次“关心国防、支持军队、尊崇军人”的时代风尚正在克拉玛依凝聚起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60年前,军民同心同德、并肩奋战,在戈壁滩建造起一座美丽的城市;60年后,军民携手踏上新征程,续写新时代双拥新篇章,为克拉玛依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克拉玛依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争创自治区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为动力,军地合力、军民同心,群策群力、踔厉奋发,进一步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让双拥之花在克拉玛依常开长盛。

太行山下赓续军民鱼水情 洹水河畔谱写双拥新篇章

安阳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2日)

巍巍太行,见证拥军本色;悠悠洹水,高唱爱民赞歌。一直以来,安阳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深厚的崇军、爱军、拥军情怀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

近年,我市以更高的站位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以更实的举措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办好双拥暖心事,全市双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7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10次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军爱民、民拥军的氛围更加浓厚,军政军民团结根基更加牢固。

荣誉背后,是全市党政军民多年来携手并肩绘就的生动画卷,更是用鱼水真情筑起的一座历史丰碑。

一、协同协作打造安阳特色品牌

在我市,双拥宣传栏随处可见。在医院、景区、车站等窗口,“军人优先”等字样令人倍感温馨。

“围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打造特色亮点,擦亮双拥品牌,我市创新实施‘五个一’工程,推进一条‘拥军路’、一条‘双拥示范街’、一个‘双拥主题公园’、一批‘双拥村(社区)’、一面‘军人(退役军人)荣誉墙’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双拥办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在主要街道、路段设立双拥宣传灯箱、专栏800余处,在各公交车站点设置双拥广告牌和创建标语,重点打造了市双拥主题公园、龙安区龙泉镇西洪沟村“红围巾”红色教育基地、文峰区紫薇大道街道石袁社区、汤阴县双拥示范街、林州市“占元大道”“振林路”等10条拥军路、10个双拥公园(广场)、10条双拥示范街、50个拥军社区、50面荣誉墙,使其成为我市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市委、市政府和安阳军分区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指挥长、市长任组长的双拥创建指挥部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退役士兵重点安置对象安置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尤其是今年4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军人军属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让安阳成为全省唯一对全国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实行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全部免费的城市。每逢重要节日,驻安部队参加维和、演习和外训,安阳舰执行护航任

务等重大活动时,我市党政军领导都亲自带队慰问,形成了党政主导、军地协作、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交通系统完成部队外训演习出行安全任务,教育系统保障部队子女入学,文广体旅系统定期送书进军营,法院系统在部队建立“维权服务站”,金色阳光拥军服务中心、老兵艺术团等社会组织深入部队开展专场慰问演出、赠送书画作品活动全市47个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双拥活动,不断巩固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

二、尊崇尊重营造双拥浓厚氛围

今年7月27日,抗美援朝功臣梁汉臣收到一份特殊礼物——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八一慰问。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问候情暖“最可爱的人”。93岁高龄的梁汉臣常年坚持义务为驻地机关、企业、学校讲述红色革命故事,今年获得“十佳红色宣讲员”荣誉称号,“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心,织好围巾寄到边关,让战士们少受冻,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守卫边疆。”20多年来,家住龙安区龙泉镇西洪沟村的赵中福夫妇手织数万条围巾寄往边疆,用“千针万线”情暖边疆官兵敲锣打鼓送喜报,热热闹闹颂功臣。为持续营造关爱功臣模范的浓厚氛围,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活动,已为1874名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上喜报将军人家属、退役军人视为亲人,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近年,我市积极做好优抚安置和服务保障工作,全面推行“阳光安置”办法,创新推进“直通车式”安置。同时,我市全面构建退役军人精准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设立退役军人培训基地、退役军人职业学院,与邯郸等周边4个地市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区域合作机制,确保实现退役、培训、就业精准化闭环服务,让130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去年以来,我市创新宣传载体,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模式,推动双拥宣传走深走实,组织红色故事宣讲团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举行红色故事宣讲100余场,受众3万余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在市融媒体中心开设《安阳双拥》宣传教育专栏,采写报道400余篇。我市根据王晓军、赵中福夫妇事迹,分别创作电影《红香柳》、红色情景豫剧《红围巾》;

2023年,创作并拍摄20集电视系列纪录片《无悔》和以孙占元烈士为原型的电影《浴血青春》,营造了“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良好氛围。

三、真情真心官兵心系“第二故乡”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驻安部队在圆满完成维和、护航、备战演习等重大军事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忘不了,2022年安阳遭遇奥密克戎,海军安阳舰全体官兵向安阳市委、市政府发来慰问信和视频,体现了危急时刻共克时艰的军民鱼水深情。

广大退役军人也积极投身安阳现代化建设:“兵支书”于瑞兴带领汤阴县韩庄镇小河村村民共同致富,把小河村打造成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乡村;退役军人王晓军十多年来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用一碗面温暖一座城;市星源敬老院院长史培西转业后创办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安度晚年的家园他们无悔付出,默默奉献,赢得了安阳人民的信赖和爱戴。

如今,在地方“特殊战场”,依然跃动着驻安部队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的身影,他们在服务安阳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动作为,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父母,将滴滴汗水洒在深爱的“第二故乡”,洒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凯歌。

“下一步,我市将扎实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培植亮点,守住‘金字招牌’、擦亮双拥品牌,不断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市双拥办相关负责人说。

同心共谱新华章

邯郸市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邯郸是一片红色热土,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深植于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心中。邯郸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目标,先后八次荣获河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日前,我市田俊岭荣获第四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称号,是本届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拥军模范。从“八路军母亲”李才清、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刘金鱼到如今的拥军模范高英、李春生、张家增、王爱英一代一代拥军人赓续传承,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拥军的动人篇章。

今年以来,全市军地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特别是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做好双拥工作作为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的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双拥工作内涵,军政军民团结得到进一步巩固,军地协作更加密切,双拥工作彰显勃勃生机。

一、高站位构建双拥体系机制

我市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县两级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村退役军人服务站,驻邯部队团以上单位成立拥政爱民领导小组,全市双拥工作机构自上而下延伸到基层,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基层单位全方位覆盖的双拥网络体系。

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议军会议、军地联席会议、走访慰问、现场办公、检查评比等制度以及20余项政策规定,使双拥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同时,我市着力构建协同、规范、高效的社会化拥军体系,21个爱国拥军联合会,组织协同全市2000余家拥军志愿服务站开展拥军活动。坚持“互联网+双拥服务”,开发拥军联盟APP,入驻河北省拥军平台,注册拥军志愿服务站2000余个,形成线上线下社会化拥军同心圆。

我市军地健全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规范互办实事机制流程,提升互办实事质效。近年来,通过财政拨款、企业捐建等途径投资数亿元,帮助驻邯部队解决了驻地出行、电力保障、集中供暖、污水排放等一批实际问题。

二、实举措解决官兵急难愁盼

7月19日上午,郭少萌来到明仁医院做产后复检。从进医院开始,产检护士就全程陪同她挂号、乘电梯、找医生。她的主治医生曹晶晶热情接诊,为郭少萌进行了详细检查,并耐心嘱咐注意事项。

郭少萌的爱人是现役军人,远在辽宁服役,不能回来陪着她复检,原本很担心妻子一个人去医院要面对诸多不便。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明仁医院正在开展现役军人家属医疗陪伴服务,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对现役军人家属进行全程陪护,包括门诊、住院等一系列手续办理,在院期间主治医生、护士会提供特别的关注、照料。郭少萌高兴地说:“医院志愿者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爱人在部队没有了后顾之忧。”

目前,我市有38家医疗机构为现役军人家属提供在医院期间的全程陪护、预约、急诊等服务,服务对象已达3500余人。

“后方”联着“前线”,“后方”稳才能“前线”强。我市积极回应部队急难愁盼,不断丰富拥军内涵,把“后方”变成服务的“前沿”,想方设法为军人和家属排忧解难,助力广大官兵扎根军营、安心服役。

前不久,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河北燚泽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俊

岭联合市级医院医疗专家,组建了“俊岭拥军医疗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拥军送诊”服务活动,帮助军人军属、退役军人解决就医难题并免费发放药品。作为我市首支社会力量组建的拥军医疗志愿服务队,其将成为我市开展现役军人家属医疗陪伴服务的有效延伸。“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医疗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日常随访等志愿服务。”田俊岭说。

今年5月13日,一场招聘会在邯郸大剧院西广场举办,来自邯郸、聊城、长治、安阳的8200余名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到现场应聘。本次专场招聘会共有250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13750个。当日,四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签署《“邯聊长安”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区域合作协议》,通过定期交流研讨、培训资源共享、就业服务协作等机制,促进四地退役军人高质量稳定就业。

我市把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作为一号工程,采取“线下+线上”的模式,每年开展多场退役军人招聘活动。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确定226家退役军人就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大力推进邯郸市军创园发展,目前入驻创业实体100多个,带动就业3000余人。

三、多方位加强双拥阵地建设

“来我们这里买药,现役军人享受八折优惠,退役军人和军人家属享受九折优惠。”复兴区书民大药房负责人韩书民告诉记者。

书民大药房位于复兴区拥军一条街上,这里有60多家沿街门市成为“拥军志愿服务站”,可以为退役军人提供涵盖衣、食、住、用、行生活服务各个方面优惠服务。

复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乔旭东介绍:“我们与社区密切沟通,选择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营户,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定为拥军志愿服务站并挂牌,同时每年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数量不减。”

目前,我市20个县(市、区)均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拥军一条街”“拥军广场”或“拥军商场”,拥军志愿服务站达到2000余家,其中除了经营类拥军服务站提供消费优惠外,还有生产类拥军服务站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等。

在市区箭岭路与丰泽路交叉口东北角,全省首家大型个人国防教育展室—

—春生拥军馆坐落于此。该展室由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邯郸兴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生创建。展室免费向公众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防和接受爱国教育的场所。

像李春生一样,我市社会各界踊跃加入拥军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全市拥军崇军蔚然成风。各县(市、区)拥军企业、拥军志愿服务组织、拥军景区等不断涌现,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军属提供形式多样的优惠便利服务。

四、担使命真情奉献“第二故乡”

驻邯部队广大官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主动服务邯郸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全面开展“助力创建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活动,在全民国防教育、“平安邯郸”建设、“美丽邯郸”建设、“文明邯郸”建设、乡村振兴、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等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全市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

2021年以来,驻邯部队切实担当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军分区师团两级累计投入500万余元,协调资金1500万余元,投入到重点帮扶村建设,为村里修建道路、村民广场、文化室、“健康小屋”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帮扶村教育水平,向农村学校捐赠教学器材,广泛开展“助力·学子圆梦”活动,结对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注重帮扶村产业培育,根据当地实际,协助发展乡村

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种植、微工厂等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提升造血功能,增强发展后劲。

此外,驻邯部队还主动参与山火扑救、抗洪抢险、疫情防控、武装巡逻等多项行动,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处处跃动着驻邯部队广大官兵的身影,他们将滴滴汗水洒在深爱的“第二故乡”。

当前,我市双拥工作正以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为契机,优化军地合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鱼水情深 共谱新时代军民共建新篇

保定市推进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2日)

军爱民,民拥军。

7月31日,受强降雨影响,保定东站出入路口严重积水,乘客滞留。

驻保某部闻令而动,迅速出动5台运兵车和20名官兵执行转运疏散保定东站群众任务,昼夜奋战26小时,安全转移人员1200多名,将滞留在高铁站的旅客安全送到市区,将赶往高铁站的市民按时送上高铁,为民保驾护航,续写了新时代军民一家亲的佳话。

如今,在保定,崇军拥军已蔚然成风,军民共建活动步履不停,始终以强大的生命力,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作为军民共建的发祥地,保定的军民鱼水情深根深叶茂,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盎然生机。

43年来,保定军民积极探索实践,从共育两用人才到开展“三普及”“三创建”活动,从联片共建、联学联讲到实施“五大工程”,创造和总结了一系列宝贵经验,有力促进了部队和地方各项建设事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不仅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十个双拥模范城之一,并在随后连续9届获此殊荣。

近年来,保定市坚持将“军民共建”作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必然要求,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时代军民共建”为主题,加强军地思想理念共融,构建双拥新机制,以深化党组织建设为基础选树联学联建标杆;促进军地发展成果共享,打造实践新样本,以行业交流合作为基础选树行业互促标杆;强化军地荣誉激励共促,树立协作新形象,以模范引领为基础选树文化融合标杆;推进军地人才队伍共育,激活共建新动力,以国防教育为基础选树军地共育标杆;完善军地社会治理共管,形成联动新格局,以定点共建为基础选树村居治理标杆。通过“五共五新”,为双拥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让军民共建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军民团结一心推进强国强军事业的崭新格局。

为做好双拥工作,今年以来,保定市更新完善了《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意见》,由“1+8”工作机制更新为“1+9”工作机制,印发了《保定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实施方案》《保定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项目责任分解表》等文件,结合军地当前最新政策要求和保定实际,对双拥工作提出具体的方向、列出清晰的步骤、增添创新的内容。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你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保定满城小学四年级九班李雨晨同学在今年年初寄往新疆边防部队的新年贺卡中写道。在“情系边海防官兵”活动中,全市各界人民群众发挥特长积极创作,为边海防官兵书写贺卡、创作书画作品,用心设计、用爱绘制、用情书写,为最可爱的人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为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激发军人军属政治荣誉感、强化全体公民崇军尚武意识,现对我市2022年32名荣立个人二等功官兵和453名荣立个人三等功官兵的名单进行公布。”这是保定为了激励官兵建功立业设立的“保定籍官兵立功光荣榜”,每年在媒体进行公示。

“学习雷锋好榜样”,3月3日,武警机动某支队在望都镇阳光社区开展学雷锋军民共建活动,官兵们为居民义务理发,清理社区内卫生死角,美化卫生环境,医护人员为群众测量血压,询问身体情况,免费提供药品,普及常见病预防常识。

“军民同植团结之树,共建品质生活之城”,3月16日,在保定深圳园待建绿地军地联合开展了保定市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系列活动之军民植树活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让和谐互助的军民鱼水之情不断升温。

“你看当兵多好,连对象都有人帮你找!”4月12日,为了提升官兵幸福感、获得感,激励官兵献身强军梦,让军地未婚青年在婚恋中多一个沟通渠道、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保定举办军地青年联谊共建活动,引来围观大爷大妈的连连称赞。

“这次普法进军营活动,对提升官兵法律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思维习惯具有现实意义,为推进法治军营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7月17日,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了“法律政策进军营”活动,法律顾问围结合部队官兵关心关注的法律政策问题,通过以案释法、现场互动、提问答疑等方式进行专业细致的授课讲解。

“万万没想到,因为荣立三等功,买房优惠了10万块钱。”最近回河北保定探亲休假的陆军某部上士刘军被这“意外惊喜”吓了一跳。更让刘军惊奇的是,带着爹妈去购买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几个商家一律折上再打折,总计优惠了几千块钱。这是保定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围绕“让军人职业受尊崇,让军人军属得实惠”这一宗旨,开展的“百城万店拥军行”活动,各商家纷纷开展针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的优先、优待、优惠,推行拥军“尊崇价”。

“一次次为兵解难,赓续的是保定拥军情;一个个惠军举措,温暖的是全军将士心。”7月26日,我市举办“歌声嘹亮·唱响军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暨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现场发布了2023年度保定市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最美双拥人物各10名,再现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优秀品质,军嫂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品质,以及双拥人物赓续拥军情、倾力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感人事迹。

……

“坚持方向、改进方法、丰富内容、拓宽领域”,保定军地各级单位通过开展军民共建拓宽双拥内涵,2021年以来先后有89家军地单位确立了共建关系。驻保各部队纷纷通过学雷锋小组、便民服务小组开展军营文化、国防教育、扶危济困、爱心奉献、义务劳动、应急救援等各类为地方群众服务活动。驻地各单位和人民群众也自发组成宣讲队、文艺队、服务队,以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文艺表演、就业服务、卫生健康、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为优抚对象和部队官兵提供全方位服务。

同时,保定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使双拥工作与未来战场对接,扎实开展拥军支前工作,积极协调解决部队需求。创新“爱国拥军、部队有理”的办事理念,突出练兵急需、改革急用、官兵急盼,平时服务练兵,战时保障打赢,扎实开展“我为部队解难题”“我为军人办实事”活动,妥善解决驻藏、立功军人子女入学,病故军人家属就业,以及驻保部队周边环境等问题。

动员全市2.6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积极参与保定“聚力品质生活之城·志愿服务你我同行”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我市6支队伍成功入选全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扎实开展保定退役军人“优秀志愿者”和乡村振兴“优秀老兵”评选活动,遴选产生了22名“优秀志愿者”和22名“优秀老兵”,全市老兵“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广大军民既任重道远,也天地广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保定军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让军民共建在强军兴军伟大实践中焕发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在波澜壮阔的强军路上奏响时代强音。

鱼水情深润古城军民同心谱新篇

闽南市推动双拥共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3年8月1日)

在千年古城——漳州,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赓续传承。

在漳州,双拥“元素”随处可见、遍地开花。军人家门口的“光荣之家”牌匾熠熠生辉,公共场所的“军人依法优先”或“退役军人优先”的标识格外醒目,体现了漳州人民对军人的尊崇与大爱,对退役军人的尊重。“移动军事体验站”驶进校园,各类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锣密鼓地开展,展现了漳州深化国防观念的力度与温度。

近年来,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深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断推动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氛围浓创新国防“漳州模式”

日前,一辆“军”味十足、搭载多项军事科技装备的“移动军事体验站”驶进台商投资区白礁小学,掀起了国防教育的热潮。

全民国防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战略工程,而校园国防教育正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当代青少年接受能力强、‘喜新厌旧’特点突出,传统国防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市退役军人局副局长杨裕勇介绍,今年2月,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指导下,漳州的“移动军事体验站”应运而生。

“移动军事体验站”是一辆中巴大小的体验车,可带来“五个一、五个区”,即一次升国旗仪式、一堂国防教育课、一次军事装备体验、一次军事法规学习、一场红色精神洗礼;党史军史讲解区、军事模型展示区、模拟射击体验区、模拟战术体验区、军事拓展比赛区。这辆体验车让青少年体验范围更广、体验感更强,推动国防教育内容不断拓展。

国防教育,关键在“人”,漳州将目光瞄向了军休科技志愿服务队。市军休所所长郑志凤介绍,青少年有国防教育需求,而“老兵们”有时间精力且具有扎实的军事素养,正是一场“双向奔赴”。这支于2020年7月成立的队伍,由通信保障、雷达维修等专业技术岗位的退休干部组成,长期以来,他们坚持志愿服务“小打快跑”路子,在国防教育工作中发光发热。

目前,“移动军事体验站”已深入8所学校、1个机关,累计开展活动1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6000余人次。

二、民拥军做好“后方”服务保障

在前方,子弟兵忠诚戍守;在后方,全社会倾力拥军。

近日,漳州籍现役军人蔡条阳再次荣立二等功,他连续两年荣立二等功。7月17日,漳浦县军地领导组成送喜报小分队,一路敲锣打鼓、舞狮放炮,将牌匾、喜报及慰问金送至蔡条阳家中,吸引了众多乡亲前来道贺。

这是漳州做好“后方保障”,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拥军氛围的缩影。近年来,漳州聚焦部队所思所想所需,深层次、全方位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支持军事发展。漳州把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科学统筹、协调发展。在军事用地方面,全力支持多个驻漳部队进行扩建,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在军事演训方面,为演训部队解决食宿场地、训练场地及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问题,推动演训顺利进行。

保障“四项建设”。漳州坚持把支持部队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列入为部队办实事项目,帮助部队修建水泥路、供水工程、图书馆、会议室、球场等。

实施科技拥军。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帮助部队进行菜园、果园、猪圈改造,以及提高民营企业服务国防建设的能力。市气象局坚持每天为驻漳各部队提供气象预报信息,确保训练任务圆满完成。

三、军爱民真情奉献“第二故乡”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不久前,台风“杜苏芮”来势汹汹。各驻漳部队严阵以待、迎“战”台风,做好随时出发救援的各项准备。

这是驻漳部队爱民情深,在完成战备、训练、执勤等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动写照。多年来,龙江大地上谱写了一首首“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曲——

漳州军分区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活动,共投入、协调资金超600万元,积极打好脱贫攻坚“联合战”“巩固战”;

解放军第909医院经常组织专家到市区中心街道、居民小区义诊,深入偏远贫困地区为困难群众免费看病、发放药品;

武警漳州支队帮助南靖县八一希望小学完善学校操场硬化和购买学生学习

生活用品,帮助南坪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助推脱贫攻坚;

……

据统计,近年来,驻漳各部队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各类扶贫帮困开支,资助12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走访慰问215名军烈属、185户家庭困难户;为驻地群众免费坐诊、巡诊8600人次,发放各类药品价值6万元。

一组组亮眼数字,一次次暖心保障,“部队有所需,地方有所帮;地方有所难,部队有所援”的双拥格局在千年古城历久弥新,谱写出了新时代军民一家亲的崭新篇章。

鱼水情深润古城

灵台县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5月14日)

灵台北倚陇原、南接三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商周时期建有密须国、密国。在悠久的历史当中,先后涌现出了唐代名将郭子仪、抗日英雄高永祥、扫雷英雄姚显儒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灵台这片红色热土上赓续传承。悠悠达溪两岸,处处涌动军民鱼水情;巍巍荆山脚下,遍地盛开璀璨双拥花。

灵台县现有驻军单位2个,现役军人478人,退役军人6384人,其中优抚对象1835人。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盯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不放松,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军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党管武装、议军会议等6项制度和双拥工作制度共同研究、重要活动共同开展等“六个共同”措施,构建了党政军三位一体、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格局。

一、宣传引导营造双拥浓厚氛围

一幅幅醒目的宣传标语,一条条精心打造的双拥宣传街,一场场巡回宣传活动,将双拥宣传、国防教育逐渐融入群众日常,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全社会支持双拥、参与双拥模范城创建的浓厚氛围。

成立了县乡两级国防教育委员会,建成了国防教育基地6处,先后开展“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活动350多场次,下乡巡回宣传、开展国防知识竞赛28场次。打造双拥宣传“一条街”2处,设置双拥宣传牌及标语350余幅、专栏和板报10期,形成了“一街、一路、一站、一馆、一校、一村、一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双拥共建点。在县电视台等媒体开办“双拥之声”,宣传报道双拥工作先进典型42篇次,选树命名市县两级“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27人,送达喜报233户。利用春节、“八一”、烈士纪念日等,走访慰问驻军单位15次、优抚对象2.5万人次,发放慰问金101万元。开展各类优抚褒扬纪念活动40多场,慰问“情系边海防”官兵家属64户,推动形成了崇尚英雄、尊崇军人的良好风尚。

二、落实政策办好拥军优属“暖心事”

浓浓关爱暖军心,政策落实惠民生。

“真的太感谢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了,多方奔走为我找回了遗失多年的档案,终于可以顺利领到退休金了!”今年2月份,灵台县西屯镇转业士官王培录拿着一份感谢信激动地说。这只是灵台县坚持优抚优待,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聚焦优待抚恤、就业培训、移交安置、困难帮扶等环节,县财政足额配套资金122万元,完成退役军人社保接续缴费185人,激活“补充医药报销蓝卡”7500多人。坚持把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优先纳入低保、临时性生活救助等保障范畴,发放相关资金27.5万元,报销医疗费47.2万元。严格落实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提高退伍军人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拨付各类优抚安置补助资金4281万元,定补抚恤面达100%。持续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在县属事业单位安置退役军人21名,提供技能培训338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11场,帮助就业137人。

三、军地共建架起军民鱼水“连心桥”悠悠拥军情,拳拳爱民心。

驻地官兵第一时间投身10.3暴雨救灾,指导群众开展灾后自救,维修蔬菜大棚,整修道路。

一个个暖心的举动背后,彰显军地情浓的生动实践。

驻地官兵坚持在应急作战准备、国家安全保卫、抢险救灾等方面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支援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参与抗旱救灾、治安巡逻等活动。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成立了1300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全程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工作,72名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任职,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官兵积极投身驻地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整治、义务军训学生、国防宣传教育和消防知识宣讲等活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逐梦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灵台县党政军民将继续勠力同心,以军民融合

凝聚强大力量,在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的征程上,迈出更加铿锵的步伐,以实际行动谱写灵台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

鱼水情深润山城双拥花开红艳艳

通化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2023年8月1日)

通化,一片红色的热土。中国空军的摇篮、火箭军的诞生地,民族英雄杨靖宇浴血奋战的主战场、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后方,首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十面旗帜”之一,连续九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赓续传承。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双拥工作政治责任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扎实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强化党政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有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驻通部队全面建设。

一、牢记使命,发扬传统,双拥工作基础扎实

我市以“五化”工作法统筹推进组织实施,形成从清单确定到工作落实的全过程扫描、全链条联动、全闭环管理,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履职尽责,专题听取拥军支前、社会化拥军等工作专题汇报,形成主要领导抓全面,分管领导抓具体,双拥办负责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

全市累计建成864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部增加拥军优属职能,其中市级服务中心1个,县级服务中心6个,乡镇(街道)服务站82个,村(社区)服务站775个,实现了“五有”全覆盖。各级服务中心(站)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军民座谈会,认真落实走访慰问、信息反馈、重点包保和就业服务、征兵宣传等工作,积极为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累计完成311名功臣模范类、“两参人员”及各类困难退役军人联系走访任务。

二、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双拥工作生机盎然

我市重点聚焦部队“三前”建设,建立拥军支前队伍,在军事设施保护、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伤病残人员移交、军供站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投资5千万元建设民兵训练基地,投资7亿余元,为火箭军驻通部队征地307亩,全力支持部队移防、基础设施建设、战备训练和官兵生活条件改善。

出台《关于做好驻通部队非本人原因未就业随军配偶生活补贴发放工作的

通知》,将驻通部队非本人原因未就业随军配偶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从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1000元,创新制发现役军人配偶“绿色通道”卡1567张,提供“七优先三保障”服务。建立退役军人关爱帮扶专项基金,各类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逐年增长,就业、医疗、交通等政策全面落实;高效安置军转干部、转业士官,提供1.5倍安置岗位,全部安置到公务员、事业岗位,退役军人移交安置率和社保接续申请受理率达到100%。制定双拥共建“双清单”工作制度,推动解决军地需求50余项,帮助400余名退役军人重新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

深入开展组织好走访慰问、军民联欢、军地联谊等军民共建活动,让“双拥在基层”活动充满活力。组织企业家开展“走边防、进军营”活动,向驻通某部队赠送“智慧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触摸一体机”,为部队官兵开展法治宣讲30余场次,解答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赠送法律图书5万余套,受众官兵10万余人次。

三、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双拥工作行稳致远

征集通化地区323位抗美援朝战争老兵事迹、照片、简介、留言、签名和手模等信息,编撰抗美援朝老兵《英雄本色初心永存》画册,多角度展现老兵戎马一生的光鲜岁月。争取国家和省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东北抗联纪念馆陈列维护改造,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维修保护,抗联小路一、二期工程建设。投资14.3亿元,建成东北地区唯一列入中组部批准的省(部)级党委(党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获中编办批复副厅级事业单位——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全国20余家高校、单位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挂牌建立实践基地,为新时代追梦人打造了精神高地。充分运用主流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通过设置宣传栏、悬挂宣传标语、电子显示屏播放等形式,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宣教活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双拥活动的积极性,凝聚军政军民团结力量,营造浓厚双拥氛围。

时代变迁,变不了拳拳拥军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爱护军队,尊重军人,关心部队建设;部队尊重地方党委、政府,热爱人民,支持地方工作。新时代通化市双拥工作必将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鱼水情谊暖燕赵军民同心谋发展

去年以来河北省双拥工作综述

(2023年8月1日)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军民同心凝聚磅礴力量,军民合力共筑钢铁长城。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全力支持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积极为驻冀官兵办实事解难题,各项优抚待遇和就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驻冀部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更加巩固。

一、狠抓落实营造氛围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走进石家庄退役军人主题公园,耳边传来《西柏坡拥军小唱》,诉尽军民鱼水情深。

讲好双拥故事,唱响双拥旋律。我省勇于探索实践,以退役军人工作创新落实助力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围绕退役军人关心的退役接收、退役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抚恤优待、褒扬激励等方面进行规范,在全国率先出台《河北省退役军人保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定下来。

精准实施就业创业帮扶,通过建立退役军人个体需求台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台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台账“三本台账”,征集用工岗位2万多个,确定78个适合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行业目录。建强320家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294家实习实训基地、835家就业基地、281家创业孵化基地“四类基地”。组织退役军人参加适应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五项培训”,累计培训2.6万人次。抓实机关事业单位招录、社会组织吸纳、京津冀就业协作输送等“十个一批”帮扶措施,帮助2.83万人实现就业。深入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就业和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累计解决随军家属安置就业530人次,协调落实军人子女入学入托1640人次。

狠抓优抚政策落地落实,全省32个军地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实行优待政策清单式管理。570个景区对退役军人减免门票费用,开通优先通道或窗口3.3万个,设置优先标识4.2万个。全力高质量完成退役军人建档立卡和优待证集中申领发放

工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各地积极营造“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双拥国防意识。

2022年举行新兵入伍欢送仪式230场次,退役返乡欢迎仪式316场次,悬挂光荣牌7.5万块,送立功喜报2万份,走访慰问部队1976个(次)、退役军人535.8万人次,赠送慰问金(品)1.9亿元。持续推进“千名优秀退役军人”风采宣传,集中发布“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双拥人物”“最美军嫂”先进事迹,深入宣传“时代楷模”张连印事迹。

深化党委政府和军队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双轮驱动”拥军优属新模式。充分发挥全省201家爱国拥军联合会作用,广泛发动4.5万个拥军服务站

(点)、258万拥军志愿者,累计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待优惠服务78万人次。

二、完善常态化制度机制全力支持部队建设

6月27日,秦皇岛市双拥办联合爱国拥军联合会、秦皇岛市九零一五科技有限公司,走进驻秦某部开展“缝缝补补助强军”活动,为官兵提供被装、作战靴等纺织物的缝补、维修及小部件更换服务。

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我省始终把服务部队备战打仗作为双拥工作主线,聚焦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强化拥军支前保障能力、建强服务备战打仗阵地,全面支持驻冀部队练兵备战。

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的若干措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备战打仗的方法路径。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的实施意见》,持续完善助力强军制度机制。建立省双拥办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有效促进平战转换、军地联动。

紧盯部队打仗急用、改革急需,健全完善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机制,帮助部队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训练场置换、营区改造等各类问题550个。保定市拿出资金759万元,帮助部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廊坊市投资500万元,为驻西藏阿里地区某边防连队建设提供帮助。

全省366个军民共建联系点,常态化开展双拥共建活动;17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向新疆边防部队寄送慰问礼包、慰问信、祝福卡等近万件。

“今年是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持续用力帮助解决部队官兵所需、所盼、所急。”省退役军人事务

厅拥军优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三、全面助力地方发展真情奉献“第二故乡”

今年2月,在军地携手共同帮扶下,保定市满城区杨家佐村党群服务中心落成揭牌。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金路介绍,曾经的杨家佐村基础建设底子较薄。被确定为省“革命战地、英雄故乡”帮扶村后,军地联合投入近千万元。目前,村里已完成部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国防书屋、民兵连部等配套建设。

杨家佐村的变化,是军地携手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驻冀部队积极投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乡村振兴、应急救援、抗灾救灾、重大活动安保等任务中发挥作用。

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中,高标准完成全军“八一爱民学校”试点建设任务,广泛开展“革命战地、英雄故乡”乡村振兴帮扶,持续开展医疗帮扶、教育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驻廊部队投入170万元,为3个结对帮扶村修建红色广场、文化长廊等;驻衡部队投入175万元,建成抗日英雄节振国纪念馆,成立节振国民兵应急连。

在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中,广泛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不断强化军警民联防联治,全力完成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

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冲在前;脱下军装,转变战场再出发。全省近万名“兵支书”、近3万名“兵委员”,在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组织3.5万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21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心连心。“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

尊崇的职业,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持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充分激发全省军民政治热情,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龙表示。

鱼水长相依情满石化城

西固区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综述

(2023年5月16日)

自2019年西固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命名为双拥模范城、荣获“九连冠”以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双拥促融合,共建谋发展”工作理念,组织动员全区广大军民群策群力,积极开展了强化五项机制、开展四大活动、推进四项建设、完善五项体系、共办三件实事的“54453”双拥创建活动,形成了人人齐参与、个个同争创的浓厚氛围,双拥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军民融合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一、抓方向促合力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把关心支持国防军队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密切协作、军地双方积极配合的双拥组织体系。在研究谋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吸纳军事机关和驻区部队意见,全区“十四五”规划和党代会、区委全委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双拥工作作出专门安排部署。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双拥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推进全区双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二是把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基础建设体系。全面落实《兰州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解决困难,特别是对部队营区建设、道路交通、战备训练等实际问题,及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进行研究解决,做到政策上支持、资金上保障、审批上走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召开涉及驻区部队专题会议6次,解决各类问题14件。

三是把国防科技装备发展纳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军地双方在科技、人才、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军民科技融合对接的方式和路径,形成了政府搭台、军地互动、民企“唱戏”的融合机制,组织科技专家定期到驻地部队上门提供咨询交流,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

四是把军队人才培养纳入地方培训体系。将部队领导干部纳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开展各类辅导讲座和专题培训,提升军队干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政策、推动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制度,推进军地干部

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目前区人武部选派军队人员3人,区上选派4人。

五是把爱国拥军工作纳入全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双拥工作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把双拥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到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确保双拥工作专人抓专人管。同时,把双拥创建工作作为平安建设、文明城市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晋升、争先创优挂钩,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区委抓领导、政府抓指导、武装部和双拥办抓协调、各成员单位联动抓落实的双拥工作格局。

二、抓教育促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在各机关单位、驻区部队和学校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和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等活动,为30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军人及建国后参战一等功臣颁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为120名抗美援朝老战士送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激发军民爱国情怀,使广大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每年清明节、“八一”建军节、9·30烈士纪念日组织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到兰州烈士陵园、榆中张一悟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先烈、振奋精神。2019年以来,全区共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20余场,开展缅怀先烈活动180余次。

二是广泛开展双拥宣传活动。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和微信公众号、头条、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全方位展示我区双拥创建工作,2019年以来共发布各类双拥信息160余条。在全区重点场所建成双拥文化宣传长廊8个,制作大型双拥广告板140余个,悬挂宣传标语600余条,电子大屏滚动播放双拥宣传片720轮次,建成双拥文化墙12处,特别是在近郊四区中第一个建成占地达31亩的双拥主题公园。

三是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将国防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坚持每年举办“军事日”活动,邀请军地领导进行国防和双拥专题教育,全区党员干部受教育面达100%;在中小学校通过唱红歌、观看军事题材影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站、升国旗仪式、国防知识讲座等载体推动校园国防教育开展,全区军训参训率达99%,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

四是开展最美退役军人选树宣传活动。开展“最美退役军人”选树发布和学习宣传活动,2022年度选树“西固最美退役军人”集体1个、个人12人。在微信公众号推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西固最美退役军人事迹展,全方位多角度展

现退役军人服役时英勇顽强、退役后奋发有为的良好形象。

三、抓投入促保障支持军队建设

一是大力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党管武装的原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部队建设,大力支持部队建设,不断完善双拥经费保障机制,将驻区部队日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全力保障部队军事训练、装备购置和日常生活。2019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313万元用于部队营区建设、生活设施改造和文化生活服务,全面改善官兵办公、训练和生活条件。

二是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建设。按照应急力量、专业力量、特殊力量3类,共编普通民兵1.2万人,建基干民兵768人。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役时召开迎送座谈会,传递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感谢。认真组织实施《兵役法》,每年对适龄青年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对体检合格的青年严格进行政审考核、优中选优,保证为部队输送优秀兵员。为306名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发放一次性奖励资金159.8万元,为75名高原条件兵每人发放一次性奖励资金75万元。2019年以来,先后为部队输送新兵478名,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64%,受到了部队的一致好评,四年来全区无一退兵。推进“三项基础”建设,高标准完成13个乡镇街道武装部正规化建设,不断提升全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

三是推进拥军支前保障工程。每逢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区四大班子组织走访慰问驻区部队官兵和在乡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军烈属,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走访慰问我区驻守高原海岛、边防一线的官兵家庭,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持续开展“立功喜报进家门”活动,文名公众号整理,为现役士兵家属发放立功喜报83张。2019年以来,累计为部队送去价值40余万元的慰问物资,慰问困难退役军人、边海防战士家属、立功受奖军人家属4104人次,发放慰问金205.2万元,为82名部队适龄子女办理入托入学。辖区医院在区人武部领导下,组成1支45人的疾病防控民兵分队,协助做好军事后勤医疗保障。

四是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每逢重大节会活动,驻区部队始终站在维护稳定一线,组织武警战士和预备役人员,以执勤值守和处置突发性事件为重点,开展军、警、民联防活动;每当灾害发生,驻区部队官兵第一时间深入救灾现场开展抢险救灾。驻区部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区人武部每年为达川镇吊庄村投资1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建成360平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93856部队为青石台村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投入资金5万元;

32272部队11分队投资7万元用于杨家咀村修筑沟渠。驻区武警部队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成立军警民治安联防队开展治安联防巡逻。区人武部将民兵力量纳入区应急体系,三年疫情期间组织出动民兵2100人次,圆满完成90多个点位设卡检查、维护秩序、洗消杀毒、物资运送等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热爱。

四、抓服务促落实打造优良环境

一是不断完善维权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一组两站”(维护军人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军人军属法律咨询站、退役军人法律服务站)作用,开辟“绿色通道”对涉军案件进行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为军人军属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深入部队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治课堂、宣传法律知识,帮助部队官兵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2019年以来,组织开展“法律宣讲进军营”活动12场,为军属提供法律咨询21次,帮助解决财务纠纷1起。

二是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综合运用现代传媒与传统手段,对征兵和退伍安置同步开展宣传教育,入伍新兵对国家奖励政策、退伍士兵对安置就业政策知晓率达100%。开展“送政策进军营”活动,为即将退役的官兵详细解读《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就移交安置、就业创业、教育培训、退役军人税收优惠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把教育培训与就业安置相结合,每年制定《退伍士兵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举办退伍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专业对应岗位、培训对接就业”的原则,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申请人安排培训率达100%。

三是不断完善就业安置体系。实行“阳光安置”制度,推行“三公开六透明”工作法(即成绩、排名、岗位公开,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岗位职能、薪资待遇、工休规定和录用条件透明,使安置对象全程知晓、充分比选、不存疑虑),保证安置工作公开公平公正,2019年以来共接收转业士官47人,全部安置到区属事业单位,安置率达100%。接收退役士兵311人,发放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541万元、家庭优待金1339.3万元;积极推进现役军人家属及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2次,为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提供就业岗位2420个,区内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孵化退役军人创办公司8家,创造就业岗位190余个。

四是不断完善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保障体系。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补助金标准,“三属”定期抚恤金、革命残疾军人抚恤

金全部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各项定期抚恤金4760万元,向全区退役军人及“三属”发放优待证1.32万张,悬挂退役军人光荣牌14475块。全面落实军队无军籍干部待遇,436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医疗补助和大病救助体系,定期发放医疗门诊补助,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医疗费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为48名困难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优先配租了公租房,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五是不断完善军人权益维护工作体系。构建军人权益维护“12345”工作体系,制定权益维护应急、突发事件应急两个预案,形成军人权益日常维护、重点问题联合调处、维稳工作快速反应三项机制,抓好排查、化解、督办、奖惩四个环节,落实工作日志、在岗值班、信息报送、定期研判和情况通报五项制度,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确保案结事了。采取“四定三包五个一”工作法(定领导、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间,包调查、包调处、包解决,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工作组、一套方案、一个处理时限),有力维护了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做到矛盾化解有实招,信访办理见成效,累计办理来信来访及交办案件160余件,达到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事心双解”效果,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满意度明显提升。

五、抓共建促创新推进军民融合

一是推进军民融合工程。立足“工业强区、产业兴城、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强化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引导,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西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核兰铀有限公司建成综合技术改造、军工核设施配套安全技术改造等7个项目,兰州石化公司新建国内军工领域独家生产的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项目顺利投产,中石油兰州润滑油厂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进一步扶持兰高阀、甘肃军创等民营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壮大,兰高阀研发制造的超高温阀门、超高压阀门等军民两用特色产品,获得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三级保密资格证书。

二是推行拥军惠军合作联盟。深入发掘社会拥军资源,成立西固区拥军惠军合作联盟,适时开展就业指导、金融支持、购物优惠、住宿打折、医疗优先、教育拓展等社会化拥军活动,目前已有55家单位签订拥军惠军优惠协议,发布拥军惠军优待项目清单6大类23项。全区170个公共停车场实行军车免费政策,中邮储、兰州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量身打造金融服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推出退役军人通信优惠套餐,兰州寰球人力资源、兰州军创等企业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军属免费体检活动,真正使军人及其家属得到社会尊崇。

三是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建成总占地面积达140亩的“双拥林”2处,栽植乔松树、刺槐、杏树等树种20多个、2万余株。区人武部与西柳沟街道及下辖社区、93856部队和武警16支队与临洮街街道及所辖村社区签订支部共建协议,目前已开展各类学习16次,部队官兵参与人次达270人次。93856部队、32272部队11分队分别与兰化一校、兰炼一校签订了共建协议,持续开展国防教育,对1000余名学生进行军训。连续35年举办“西固之夏八一专场”文艺汇演,目前文艺汇演已发展成为西固区的双拥文化建设品牌。武警三大队大力提倡“我为驻地献爱心”活动,组织成立文艺宣传队,与驻区街道、学校、社区举行文艺演出。打造“致敬军嫂、情暖军营”品牌,四年来为现役军人家属解决公益性岗位46人、工作调动2人,让广大军嫂感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关注,80余名军嫂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范文,共有9511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下载
(3多篇)2023年双拥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