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免费论文 >

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04:00:05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

新媒体技术 篇一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53-02

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高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如今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由于新媒体技术自身优势突出,使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能够更上一个层次,节目质量大幅度提升得到保障,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进行了探讨。

1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新媒体概述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必须体现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情r,用事实说话,不扭曲不夸大,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将采集到的新闻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的报道策略,设计出报道形式,通过合理的手段吸引观众的注意,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以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也应该居安思危,以创新求得更大的突破,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新媒体以其快速传播、覆盖率高、互动强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受众群体越来越多,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应该吸取新媒介的优势,促进传统电视新闻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首先,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开放平台,使信息的传播更广泛,是传统的媒体技术难以匹敌的。同时,新媒体能够提供广泛的信息,另外,新媒体互动性强。传统媒体是单一的传播方式,缺乏受众反馈,新媒体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拓宽了受众的反馈渠道,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能力增加了。所以,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通过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拓展电视新闻的生存空间,使其更具竞争力。

2 分析新媒体技术使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影响

2.1 影响节目内容

如今,电视新闻节目借助新媒体使得节目内容更加丰富,但是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需要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和网络对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打开与受众互动的通道,对受众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认真的分析,从中寻找、发现受众的需求,给节目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节目的发展方向,并适时进行调整,扩大受众群体,提高新闻价值,促进其发展。

2.2 影响节目制作的形式

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信息的传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已经滞后,制约了电视节目的发展,因此,电视媒体人在制作节目时要有所突破,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与支持下,现场直播以其真实性、可靠性被广大受众所关注,所以,融入新的制作形式成为发展的关键,现场直播使受众可以客观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使新闻节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直播形式不仅节约了制作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减少,而且提升了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使其可信度大大增强。

2.3 影响播出方式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方式较为单一,而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现状,播出方式朝多元化趋势发展。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窗口,视频网站使其在互联网领域内更具活力。受众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得到拓展,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把新闻信息传播给每个受众,受众随时随地可以了解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

3 新媒体技术下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探究

3.1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理念要转变

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在引领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品牌形象,是必然趋势。首先科学合理的定位是电视新闻创立品牌的前提,其次,新闻节目的制作和包装不可缺少。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要讲究新闻的时效性,注重节目质量,在内容方面,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热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另外加强自身营销,加大宣传力度,使受众更好地了解节目特色,加快品牌形象的树立。

3.2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机制要改革

首先,简化审议批准程序,下放审批权力,从机制上给以保障,其次,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电视新闻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是有效途径。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每个人全力以赴,保证自己和其他区工作者的高效性,另外,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要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为节目制作提供保障。

3.3 积极建立互动平台为节目制作服务

新媒体极大地加强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借助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受众能够在互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对受众的需求和受众对新闻节目的看法能够了如指掌,使内容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广大观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其次,在当前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就要从每一步抓起,比如新闻题材的选取、内容的编辑、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等,只有每一个环节加强创新,才能促进整个电视传媒的发展。

3.4 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新闻节目

传统的媒体技术因其自身的不足,已经限制了新闻节目的发展。所以,新闻电视节目应该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寻求更大的发展,促进新闻节目的良性发展。在新闻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应充分利用视频网站,与其进行互动和合作。如今,媒介融合交互发展,已经成为新趋势,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除了抓住电视媒体,还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在受众面广泛的互联网上播出,使其发展空间更大更广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结论

新媒体使传统的新闻传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电视新闻媒介要在自身已有的优势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将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引起受众的关注,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使电视新闻节目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王天宁。全媒体时代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1).

[2]李慧。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44-45.

[3]马牧青,时佳。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12):177-178.

新媒体技术 篇二

[关键词]新媒体;电子杂志;手机电影;微博

中图分类号:TN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342-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传媒技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等结合,产生了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媒体技术,引导人们步入了新的传媒时代[1]。传统时期,人们仅仅能够依靠广播、报刊、电视等途径获取传媒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日趋数字化、前演化,承载新媒体的信息工具已经被手机、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车载移动传媒等取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2]。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和应用,分析了新媒体在我国新媒体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能够为媒体发展提供契机,为有效监管新媒体提供参考。

2 新媒体内涵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媒体能够以瞬息万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多变的信息需求,已经从边缘走向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新媒体定义包括很多种,最为经典的定义描述为: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逐步发展演变出的新媒体形态,其可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手机、笔记本、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娱乐资讯、生活服务信息的新的传播媒体形态[3]。

新媒体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车载电视、数字广播、楼宇广告、网络流媒体电影、手机电影、触摸媒体、微博、博客和播客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已经成为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种新型媒体形式。

3 新媒体技术应用

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在传播速度、传输范围上都比较快速和广泛,超越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地球村,实现全球化的信息传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肤色,均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极大的颠覆了传统媒体地域范围窄、时效性短的局限性,并且能够实现用户与传媒信息进行交互,具有延展性和融合性等特点。

交互性是指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让用户收看各种新闻信息,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有效的交互,从而进行各种互动;即时性是指新媒体信息的迅速和快捷,能够及时的让用户获取最新型的消息;延展性是指可以以多方面和多渠道传递消息;融合性是指各种媒体形式得到大融合,实现了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模式进行融合,实现内容交互。未来时间内,我国需要持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摆正现代媒体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更多的新媒体。

4 新媒体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维持在40%以上,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涉及到各个智能领域,比如智能手机客户端,其已经承载了互联网电视、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因此新媒体开拓和发展,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的传媒市场优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盛大网络和阳光文化集团等,2013年底,新媒体产业总值达到64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的同比增速达到76.4%,随着技术的相互融合与技术的不断调整,迫使原本分离独立的三大产业--- 传媒、互联网、电信之间的边界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一条信息产业链上的不同突出角色与作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济效益最高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具体描述如下。

(一)数字电视

有线数字电视指的是基于有线网络环境下进行观看数字电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借助机顶盒进行收看数字电视。但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数字电视将很快普遍开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清晰、及时的了解。按照目前的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情况来看,仅能基本满足人们一般的精神需求,而更深层次的有线数字电视,如高清电视、超清电视、付费频道等尚未普及开来,对于有更高精神需求的电视用户来说,则无法满足其需求,将会影响有线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移动多媒体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由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等终端,利用国家无线卫星技术发射无线电视广播等信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新媒体。相比较3G视频业务来说,它的业务对象更加广泛,不再受制于终端,可移动或固定终端均可。它的最大优点是用户无需顾及数据流量限制,主要因其视频信号是借助卫星数字信号传播,且用户所获得图像更加真实、清晰。但多媒体广播技术当前仅是单方向信息传输,基于用户双向交互的数据传输形式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距离商用普遍仍有段距离。不难看出,如若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作为国内新媒体主流技术仍需时日。

(三)网络电视

IPTV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交互式电视,针对大众家庭用户,综合有线网络、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提供有线数字电视等多种服务的新型网络交互式电视媒体。所谓的交互式,表现在用户可以网络中得到较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同时还可在视频、资讯等有自由选择,实现了用户与多媒体信息提供商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用户高质量视频服务同时,多媒体提供商也可在用户的不断反馈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5 新媒体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新媒体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移动计算和物联网等代表的新型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新媒体的驱动力为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和移动数字技术,新型媒体技术已经将其推动了其走向大众化。

(2)互联网服务趋向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发展方向。每一次的新媒体科技进步,都对新创意的诞生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并且更是有艺术的作品发展。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同质化的新媒体产品热情将会逐渐下降,因此新媒体的主流产品将会向个性化或多样化发展,单一的媒体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大众的口味,因此未来新媒体的产品发展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新媒体发展道路。

(3)新媒体应用角色编号。目前,多数新媒体依然沿袭传统媒体的发展思维和道路,随着智能终端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客户端可以实现多用户、多媒体进行交互,新闻媒体的接收者也变成了传播者和参与者。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电影、电视、网络已经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技术而言,新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具有实时、高效传播的特点,已完全改变了以前以纸张为介质的传播形式。新兴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呈现出百家峥嵘的局面,更加能够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凸显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宏。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6):31-32.

新媒体技术 篇三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技术;包装设计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之中,同时由于其的应用促使一些新兴的具有较强时代感事物的出现,新媒体的包装艺术设计就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而出现的,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1新媒体的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广泛的传播范围、较快的速度。消解力量在新媒体中存在,也就意味着媒体的不同其之间存在边界,如报纸和电视,电视和广播等,这些传统的媒体之间难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不管是不同还是相同的媒体之间,必然分布着边界情况,这些边界有多种,如社群边界、地域边界、行业边界等,但是上述边界在新媒体强大的技术面前能够被有效的消除,保障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存在鸿沟,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对新媒体来讲,其主要载体为互联网,因此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更好的获取信息,不仅途径更加优越,而且范围更加广泛。通过另一角度来看,新媒体的艺术设计可以把互联网快速的传播特点加以应用,对比传统问题,其信息传递的状态更加迅速,如一则新闻,要想通过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发出,需要严格的程序,记者采编,然后向编导发出,最后向各地媒体进行转发,要是使用纸质的媒体,还需要经过排版、印刷等等环节,如果依托新媒体就没有这么多程序,只需要上传、下载等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共享信息,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不仅仅有文字、图片,还能够配上声音、视频等,保障传播形式更加丰富。

(2)相对较低的成本。对传统媒体传播所花费的费用来讲,使用新媒体的费用花费较低,但是对当前媒体受众来讲,获取信息花费较少甚至免费,这对制作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交流特征。在信息交流上来看,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和新媒体相比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尤其是在互动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此方面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区别,其能够保障人主动的选择信息,实现人和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2促进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是当前最主要的发展特征之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包装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跟上时展的节奏和速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更好的包装设计。其一,包装设计人员应该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从多方面学习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术水平,面对新媒体背景下行业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态势。其二,我们在面临新媒体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和新媒体包装艺术设计相符的教育教学,保障新背景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 展和进步不断促进新媒体包装设计水平的提升。对新媒体包装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各个包装艺术设计院校应该对当前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予以打破,我们应该明白,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的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他们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他们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并需秉承这一观点,不能人为的分割教育模块,把当前实际存在的艺术专业限制很好的打破,寻找更具优势和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便于培养出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出现的新媒体包装艺术设计获得较快的发展和提升,虽然在面对新历史背景的时候艺术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人们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整体性素质的提升,必然会对其进一步优化,为新媒体下包装艺术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艳丽。数字技术在中国传统连环画中的应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2]柴琼。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工艺品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杨志瑰。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

新媒体技术论文 篇四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网络文明传播;媒介融合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建构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文明,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社会精神生活积极成果的综合。大众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直接或间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观点、主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们的头脑里搞建设,涵盖文明教育、文明活动、文明创建、文明传播四个部分。其中文明传播的开展必须充分依靠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的参与,进而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最终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一、网络的兴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所引发的技术大革命深刻改变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CNNIC)2016年1月在京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中国网站总数为423万个,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总数为1636万,社交用户规模5.3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4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3亿,论坛1.19亿,手机网络新闻4.8亿,手机网络视频4.05亿,手机论坛0.86亿。显然,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形态已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和使用。确实,“互联网能够把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展出一种经过优势整合的综合性媒体,它既是传统媒介性能大荟萃,优势各大传统媒介优点大综合。它既有传统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又具有电子媒介的形象和及时性”,为此,不断丰富的网络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的媒介形态,如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还有以下载音频、视频文件为主要功能的多媒体或流媒体技术等,都是我们完成文明传播任务离不开的技术支撑。我们进行网络文明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媒体,以传播文明为出发点,努力办好中国文明网及各地联盟网站,通过开办网络社区,开展网上宣传,成立网站联盟,举办各类网上活动,展播网上公益广告,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吸引广大网民浏览网站,跟帖留言,在互动中传递网络精神文明的理念,在转发中影响网民的精神世界。

二、媒体融合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网上网下、网内网外舆论合力形成

面对大众传媒的新形式,新特点,新技术,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2014年8月18日,中央关于《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为平台的传播异军突起,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手握“麦克风”,我们要充分依托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办事,强化平等、共享、开放、技术引领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推动中国文明网及各联盟网站、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新媒体之间的融通共享,扩大网络文明传播效果。

新媒体技术论文 篇五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关注媒介技术本身、聚焦于媒介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对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关系的反思中,重构理解媒介社会的理论视角。

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特征

传统的媒介研究包含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主流,经验学派是对媒介效果的研究,其研究忽略了媒介技术形式变革对社会的影响(沉默的螺旋,枪弹理论等);批判学派关注大众媒介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其中更多的是媒介的所有权。其源头一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是媒介中内容所导致的影响。批判学派不关注传播的效果影响,也忽略了媒介技术形式方面带来的社会影响。

媒介环境学一方面强调媒介和人的关系,媒介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强调媒介、技术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关注媒介的不同形式带来的影响,以新的观念看待媒介技术和社会相互共生关系。

二、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媒介技术历史分期

媒介环境学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媒介技术的变革是同步发展的,基于这样层面,把人类社会变革按照媒介技术的变革作如下历史分期: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靠人体的发声,面部表情,肢体手势动作,简单物品摆放等完成的,传播在近距离实现,信息量少,零散无序。信息传播源是族里长者,是最重要的信息媒介。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由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文字信息量大,精准,易储存,实现异地传播。文字作为媒介的传播,从时间悠久性、即时性和空间的广袤、无界限上实现对信息的传播。

(三)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给人们提供大批量复制信息的途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信息传播进一步民主化。印刷术给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给大众创造新行业和产业,国家的法律条文通过印刷媒介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电力传播时代

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技术相继问世。电子媒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变,因为媒介传播给大众的信息种类繁多,信息量大、质量高。

(五)数字传播时代

新兴起的媒介有电脑、互联网、万维网、手机及不同的社交软件等。信息传播以数字信号形式进行传播,传播速度极快,且及时播报;存储空间大,可云同步,实现全球性传播。数字媒介较电力传播媒介不同的是,使用者可以控制信息流向,实现媒介和使用者的互动传播。

三、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社会变革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如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新媒介的内容是旧媒介的延伸 。媒介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一样,从口语到文字的传播时代,社会背景不同,技术也不相同,文字出现使信息准确度得到提升,使口语传达过时,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使言语思维得到再现,发生逆转后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刷技术是被高度抽象化了的言语。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媒介社会,互联网使人们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它使电视功能被弱化,而互联网传达的信息使电视内容得到再现。

媒介对社会的变革产生重要作用。媒介对我们产生影响并不限于内容,媒介技术形式本身一样带来了变革。一切的技术都是媒介,一切的媒介也都是我们自己感官的延伸。媒介与社会关系是非线性的,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是动态的,是一个范式到另一个范式的转化,这个转化并不一定都是前进的,从口语时展到如今的新电子时代,历经了口语(感知的听觉)时代,进入印刷(感知的视觉)时代,逆转回归了电力媒介(听觉和视觉结合)时代。

而媒介环境学的基本洞见:“媒介即讯息”,并非字面的意思,媒介就是讯息,并非侧重内容,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媒介本身的形式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为重要。每一个新媒介的内容往往与旧媒介相同,因此,要分辨不同的共同体,理解这些共同体的不同特征,则这些共同体赖以维系的媒介形式本身比他们所交流的具体内容更加重要。

四、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

媒介即环境,环境即媒介。社会的主导传播媒介发生变化,符号系统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在生理―感知层面,把每种传播媒介当作感知环境,每时每刻都调动着自身感觉器官去感知周围环境。而每个人感知世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受遗传获取的感觉器官情况,感官赋予每个人不同程度感知世界的能力。

在符号层面上,把每一种媒介看作一种符号环境,由一整套的独特的代码和句法有条不紊的构成符号环境。一方面,我们凭借感官来感知我们周围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媒介的符号世界内部去思考、感知物质世界。而语言的内部符号结构和逻辑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参数,在这个参数内我们重新构建周围世界的概念。

总体上看,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思维展开,是以下面的基本理论命题为前提的:

理论命题1:传播媒介不是“搬运工”。不单单只是把数据和信息从原来的地方完整的传输到新的地方,不是无价值标准的渠道。界定信息性质的是媒介的结构。

理论命题2:每种媒介具有不同程度偏向性。其中具体包括有时间偏向、空间偏向、形而上、认识论以及政治和社会偏向等。每种传播媒介均起源于非真空里,都必须以某种物质为载体。

理论命题3:传播技术对心理、感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这些影响中包含正面和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与媒介技术本身偏向有关,两者是相依相生的。

其理论命题是一个连续体,其两端是两种不同的解释视角,一端是软技术决定论,在媒介的一系列发展、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人是核心,人的主观能动性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另一端则归于硬技术决定论,推崇技术至上,技术是引起社会变革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应该在两端找到平衡,即媒介技术共生论,认为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变革中虽占有一定的影响,但既不偏向与媒介技术,也不偏向人的能动性,人与技术或媒介相互作用相互共生,而引起的社会变革。

五、重构媒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106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新媒体技术论文【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