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免费论文 > 毕业论文 >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02:30:2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机械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47-03

机械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建设。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员工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一专业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转变,要求毕业生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工程实践的实际技能,还要具备利用各种技术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开发能力。这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落差,导致我国就业市场的矛盾日益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了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时,学校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缺失;工科教育和生产实际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等。

齐鲁工业大学在2011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型名校工程第一批建设单位,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院校形成较为突出的人才培养优势特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制订了有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社会实践等几个板块。总体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语交流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动手能力强,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内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学科交叉”的基本原则,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强化专业基础与应用,同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引进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

按照上述指导原则,我们构建形成了“三类别、多模块” 的课程体系。“三类别”即三类课程,包括素质能力必修课、专业出口核心课和兴趣特长选修课。“素质能力必修课”包含了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出口核心课”包含见习式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其他与就业关联度高、针对性强的课程;“兴趣特长选修课”包含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谓“多模块”,就是指紧密围绕学生就业出口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职业出口课程,培养学生就业、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通过“增”、“减”、“删”、“并”、“借”等措施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装备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渗透工程问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层次图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大学期间所学理论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创新课程和职业出口课程,分别建设成为核心课程群、创新课程群和职业出口课程群。

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以培养机械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为主。该类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机械与机器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方法、力学分析方法等,让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

建设两大创新课程群,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典型机械结构创新件设计、制造和检测”的创新课程群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精度设计、机械课程设计、创新设计与制作等,以典型机械结构为例,让学生完成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加工制造、检测和装配。“机电一体化”创新课程群,主要包括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电机拖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等。创新课程群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项目式、头脑风暴式,重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组建的项目小组为创新团队,开设机械工程创新实践综合训练课,进行典型轻工机械结构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等全过程的实践训练。由此,学生把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真实具体的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把零散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职业出口课程群以培养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制造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职业出口课程群主要包括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现代设计导论、机电传动控制、现代制造技术、模具CAD/CAM和数控加工技术等;轻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职业出口课程群主要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工艺与装备概论、轻工装备现代设计概论、机电鞫控制、过程装备、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等。职业出口课程提倡校企合作教学,提倡小班上课和小班讨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讲座式、探究式、企业项目案例式、技术难题招标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水平,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实验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电工和电子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军事训练等。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注意合理调整理论课学时和开课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企业现场的实践教学,把第四学年上学期生产实践由3周增加到6周,并调整到学期期末进行,这样就便于和第四学年下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与工程实际有关的毕业设计,通过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针对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又强化开发创新,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在系列课程或课程群起点上,建立具有一定柔性、实验与实习一体性的实训环节,进一步优化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机械类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改善和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计划,学院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新的实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整合原来分散建设和管理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机械类专业教学的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后,学生通过预约,可以随时到开放实验室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机电产品创新与综合实验课”等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对近机械类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将“机电产品设计创新大赛”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评选产生创新实验课的优秀作品,每年举办,每年评选,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竞赛活动,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技术和实验内容,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模块化、分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包括机械认知实践、工程综合实践、研究创新实践、机械基础实验、产品制造基础工程训练、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等。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强化能力培养。根据现代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市场,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校内科技实验站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大增加学生实践课的比重,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结合科研课题、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生产实践的需求,积极开发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提前与生产实际“对接”,更好地适应将来岗位需要。

三、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自2011年应用型名校建设工程开展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对课程体系的删减和优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类课程群,初步构建了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现已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专业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的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实施多层次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开放式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设的典型机械零件综合实验,通过让学生在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实训,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真实具体的生产过程,以生产实际为导向,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达到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要求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兼顾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理论知识,又重视学生的工程基本技能、工程思维和素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崇海,史岩彬,张鹏,肖光春,方斌。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初步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4(6):21-23.

[2] 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7.

[3] 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4] 朱里。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本科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方案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2-53.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二

一般采用设计图纸,即通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再辅以剖视图、局部视图(局部剖视、局部放大等)等操作来达到对农业机械进行完整描述的目的。

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主视图上最大限度地反映机械零件,不仅要考虑机械零件最复杂、最直观的一面,而且要考虑机械零件的自然状态和平行对称位置;二是要注意所有零部件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的;三是要注意明确定位基准,要以中心线、对称线为基准标注;或以重要加工面、重要参考面为基准来进行标注;四是所有的零部件(标准件除外)都应该出图,把零部件的基本尺寸、加工尺寸、基准精度等完整的表达清楚,可以在一张图纸上面做出若干相关的零件图,这样便于集中,不易出错,利于考虑工序编排,容易查出错误,提高生产效率[5-6]。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精品本科 机械 毕业设计

一、概述

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地方高校责任所在。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机械类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是将本科数年所学知识融合提炼并加以升华的过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项目的建立和实施将打破毕业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建立毕业设计的长线教学机制,将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理念融入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案例紧密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3~5个月不等。毕业设计选题一般由教师确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这样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学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够充足。

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并在第八学期执行。通常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始的一至四周或一至六周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并阅读和翻译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之后利用约七至八周的时间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利用四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约持续十六周时间。这样的时间对于机械类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实践工作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

2.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

目前,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第六、第七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其中,第六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七学期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无论是在安排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关注本门专业课程自身,缺乏对该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后续专业课程或相关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目前大多毕业设计课题由教师指定,学生被动地进行选题与设计,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在毕业答辩时甚至连研究的课题背景都说不清楚,这样的毕业设计何谈质量保证?

4.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机械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涉及专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受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限制,专业实验教学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实验教学设置以专业基础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实验能力之后,留给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并不多。而过多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使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在毕业设计环节,一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创新了。

5.缺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及实践环节。

工科类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治学等各方面。但在目前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缺乏或并不重视对这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缺乏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研究习惯、不能规范地撰写学术论文、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抄袭他人研究论文、团队协作精神缺失、不能承受多次实验失败的挫折等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世界各国工科院校进行的毕业设计改革中,加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美国MIT 提出了“回归工程”和“工程教育必须更密切地回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中的培养原则;德国的工科院校一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工科专业学生从一进校即开始选择导师,四年级一年均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为主。此外,英国、加拿大、丹麦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在综合工程素质培养方面推进改革进程。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尽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传统的常规实践性环节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改革研究和探索,已势在必行。

三、精品本科目标下的机械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是“精品本科”的六个核心要素,抓住了这六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实现了这六个“精”,我们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有鉴于此,必须对现有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精品本科的培养核心思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为总线,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单一模式,让教师、单位和学生都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构筑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结合相关学科必要的技术基础知识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启迪,充分体现毕业设计的工程性与创新性。

为此,本文针对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以下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1.研究机械毕业设计教学理念,采用新模式建立毕业设计体系。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应以提高综合工程素质为目标,强化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此,改革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结合精品本科教育的核心思想,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械类毕业设计长效教学机制,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切实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的改革思路是分阶段实施毕业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结合兴趣与专业选题,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1)第一阶段: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归类

将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课题导入毕业设计课题库模块,让学生在第四学期就能了解近年来本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领域,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初步制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从而在第五、六学期能合理安排和调整自身的选课内容,为毕业设计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2)第二阶段:选题阶段。

第六学期末进入选题阶段,采用双向选题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符合专业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申报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由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3)第三阶段:实施基于工程案例的模块教学,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模块进行培训,从而较快的掌握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和设计方法,明确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阅读国内外科研论文若干篇,了解课题所属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创新方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字组织表达能力、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及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的能力。

4)第四阶段:设计实施环节。

第八学期按照学校毕业设计相关规范和要求,结合课题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毕业设计各项任务。

2.营造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突出工程素质的培养。

1) 以理论研究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研究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主体,利用现有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研究能力。

2) 以创新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利用创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衡量毕业设计的质量。

3)以工程应用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横向课题为主要的选题标准,锻炼学生实际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

4)以校企联合,面向工程实际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主体,采用企业给定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采用联合答辩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3.学科发展带动毕业设计平台建设,进而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1)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已经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博士点建设的过程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在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进展,目前正在建设“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的平台支持下,进一步建设机械类毕业设计平台建设,使学生的应用型毕业设计项目得以实施。

2) 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以培养综合工程能力为指导思想,增设基于机械类不同方向的工程案例模块教学先修课、建立毕业设计长效教学机制、分阶段实施毕业设计计划,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新模式,将显著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构建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构筑深厚的工程技术根基,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工程素质的教育作用;以学院学科发展为推动力,构建毕业设计平台,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总结

以上,对以精品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实践方法。当然,精品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高等院校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各自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去实践和推进,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

[3]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4]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3-85.

[5]罗怡,基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3,(263)4:152-154.

[6]邓小玲,贾碧,蔡苇林凤,李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37-39。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四

当前机械制造业设计方法是在对过去传统的机械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技术手段实施的相应机械设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内容。

数字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核心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机械设计进行之前久能够围绕整个设计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建模工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并对产品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过程模拟,给实际机械设计提供最佳的参考素材。在设计当中,还能够综合运用大量的数字化的设计技术及方法,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数字管理手段对全部设计的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确保资源配置最优化、设计效率最大化。

并行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最大趋势

智能化成为当前机械设计的迫切要求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械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机械自动化设计进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师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相应的机械设计工作,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的体系。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五

(1)网络化应用。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给机械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产品设计和生产,又或者是市场营销,均有了明显提升。机械产品的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的束缚,能够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获取所需材料以及相关技术,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产品推销到国际市场。在网络化环境下,机械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和深入,不仅表现在产品开发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管理经验方面,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2)虚拟化应用。所谓机械制造虚拟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具有的仿真功能以完成对真实操作的模拟。在虚拟化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对有待开发的目标产品予以模拟式制造,了解其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从而提升和保证真实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虚拟化也能够对产品本身具有的可加工性予以检验。由此可见,虚拟化的应用可以大幅减少产品制造过程中资源的无谓消耗,提升产品质量。

(3)绿色化应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会导致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果实现机械制造的绿色化成了业界的热点研究之一。对于机械制造而言,其绿色化应用集中反映在下述方面:①产品的绿色生产;②企业绿色管理;③绿色机械;④产品的绿色设计等。在当前背景下,绿色化应用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对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六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

作者简介:周知进(1969-),男,湖南新化人,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胡燕平(1957-),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教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30934)、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21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55-03

一、专业发展与定位

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81年,原专业名称为矿业机械工程。自2008年初该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第一类特色立项建设专业以来,按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根据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认真规划和建设。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引进了矿山机械工程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敬业精神强、教学和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充实和改善了办学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许多毕业生成了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考研录取率为12%;学生在省、市和学校“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和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奖励20余项(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三等奖16项)、专利1项。

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讲师2人,博士8人,硕士13人。在建设期间,学校为该专业实验室新增1500多万元的实验设备,购置了“钎具冲击振动测试系统”、“矿井提升系统”、“超高速铣削实验系统”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实验设备;2008年学院又首批获得了“地方特色学科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购置了“液压支护模拟实验系统”、“薄材叠层激光快速成型机”、“8站MPS机电控制试验台”等实验设备。2007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9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作为湖南科技大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又投入了1500万元试验设备,增加了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2009年获得矿业特色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近三年累计科研经费3000万元;科研成果不断增加,2009~201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4项;2009~2011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努力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该专业依托的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机械设备健康维护实验室”被确定为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矿山装备”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要求,面向机械制造业、矿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的应用型人才。

创办之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面向煤炭行业服务的,所以面向矿业培养人才仍是该专业的特色,这个特色一直保留,且经过了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后,根据专家意见,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学科情况,矿业机械行业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自1998年9月起,在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湖南科技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管理体制,明确了成为湖南省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由原来的面向行业服务转向为区域经济服务,而工程机械作为湖南省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为适应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要求,经过调研与研讨,及时拓宽了专业方向,由以前的纯煤矿机械向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现代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拓展,加大了工程机械额、矿山机械相关领域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不断对实验室进行特色建设,每年都有可以满足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工程要求的新实验设备到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实验室建设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都为“面向矿业特色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1.专业课程设置特色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机械专业方向与矿山机械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机械与矿业机械技术岗位需求与任务,合理的设置课程,及时补充新技术、新设备及生产案例,坚持以“突出技能、服务岗位”为原则,以典型工程机械与煤矿机械整机为载体,以基于设备的设计、制造、销售、操作、运行与维护维修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为原则,由通用机械到专用机械设计与制造学习任务,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设在实训室和生产厂矿岗位,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为工程机械与煤矿机械技术岗位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

首先,在设置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时,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织了工程机械企业一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院教研人员和专任教师等,对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岗位进行系统、科学的工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其次,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同类合并与归纳,形成基本课程单元。再次,根据各单元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补充与完善,使单元内容既保持相互之间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又保持各单元的独立性,设计出教学模块。最后,将各教学模块合并构成新的课程。由于新的课程内容是经职业分析直接得到的,因而具有实用性强、目标明确和针对性强等特点。如开设的新课程有:“工程机械发动机原理”、“工程机械构造”、“工程机械电器设备原理”、“工程机械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机械”、“公路施工机械”、“工程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检测技术”、“工程与建筑机械营销”等课程。

在设置矿山机械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时,在充分考虑就业领域特点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设有以下课程:“采煤概论”、“采掘运机械”、“液压支架与泵站”、“矿山固定机械”、“煤矿机械与修理”、“矿井提升机”、“电力拖动与控制”等课程。

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行业背景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形成了理论课程基础实验,特色设备认知实验、针对行业背景的课程设计——创新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教学的要求,构建了基础、专业、科研三级实验平台,加大投入,完善了五大实验中心功能,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分模块成梯次相互衔接的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能开设90多个实验项目,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独立设置了4门实验课程,增加了2周综合性实验环节,单独排课,单独考核。改进和新增实验项目95项,开出的设计型、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达到实验项目总数的82%,90%的毕业设计(论文)面向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工程实际选题。采取了理论与实验、教学与科研、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互动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科研促进教学显著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80%以上的教师拥有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特色专业立项建设以来,与三一集团、江麓机械、湘电集团科研合作更加紧密,且合作的这些项目均紧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如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关于“退役产品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应用示范(2012BAF02B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混泥土泵车项目、与湘潭平安电器公司合作的“矿井风机绿色制造设计”项目、与湘电集团合作的150吨装载机项目等等,都大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任课教师所承担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该专业已具备了容纳较多学生参与实际科研工作的良好条件。近几年,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学生逐年增多。自2001年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该部分选题均在30%以上。

(2)结合科研课题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际创造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几年,以迎接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加大了抓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工作的力度,并聘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任课教师结合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介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丰富、充实了教学内容。如唐果宁、庞佑霞、陈平、刘厚才等教师在讲授“摩擦学”课程时,结合课题组长期从事矿业机械的摩擦磨损及其抗磨技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采煤机截齿、煤矿排水系统的摩擦、磨损及其抗磨技术研究成果作为相关内容的例子进行教学。教师们将研究成果汇集成专著,编入教材,如唐果宁、陈安华等教授分别将摩擦磨损与抗磨技术、振动冲击与诊断等课题组的有关研究成果编著成《水力磨蚀与耐磨胶粘涂层》、《故障诊断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等著作;庞佑霞教授将课题组在冲蚀磨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果编入煤炭系统“十五”规划教材《工程摩擦学基础》中,丰富了“摩擦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近五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任课教师共出版专著6部(本),出版教材8本。

(4)结合科研进行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随着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的增加,对实验室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机械传动实验室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任课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磁力金属传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组研制磁力金属带传动实验装置为契机,研制成了多功能机械传动实验台,在该实验台上可以完成机械传动效率、机构创新综合试验等多个实验教学项目;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室结合振动冲击与诊断课题组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械传动与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旋转机械突发性故障的非线性动力学机理研究”的实验需求,研制了转子实验测试分析系统,该系统在信号检测与分析综合实验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室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承担的“零偏差π桥溢流阀的产业化研究 ”、“多作用壳转型低速大扭距端面配流液压马达的关键技术及CAD研究”、“大排量壳式端面配流液压马达研究”等课题需要,研制了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台,在该实验台上可完成液压元件、液压系统性能检测与分析综合实验等多个实验教学项目。

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创造的良好学术研究氛围下,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的成绩。学院积极支持学生的科技活动,近年来举办的两次“科技文化活动月”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每年一届的“创维杯”科技作品大赛上不少新人脱颖而出。近两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屡有收获,2002年7月,李江成同学的“发电式减振器”获湘潭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陈迎春、张栋、宾光富三人合作的简易单手操作全自动开收伞荣获湘潭市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2年12月,李江成同学的作品“废水冲压洗池节水系统”和陶徐、张海雄两同学合作的作品“复杂载荷变刚度超静定梁通用求解方法”荣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2004年12月黄家厚等同学的作品“多芯重锁防盗锁头”获湖南省第六届“挑战杯”特等奖,获得实用发明专利1项。

4.培育专业特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难以打造一流的学科,更不能培育出专业特色,更难以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在矿山装备现代设计方法学科方向,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本方向形成了以矿山机械为工程背景,在冲击机械创新设计、非线性动态反演设计、可靠性与稳健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装备现代设计方法这一稳定的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特色研究工作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冲击机械创新设计。针对矿山开采广泛应用的冲击机械,从冲击机具与岩石相互作用机理出发,深入研究高效破岩方法与机具响应,创新冲击加载工作机构设计,发展了消减P-C振荡冲击加载装置;采用独立的液阻并联半开式水路和转阀结构设计,实现同一压力水源完成冲击破岩、推进和排渣的多个功能,研制了环境友好型全水压支腿式冲击凿岩机。

(2)非线性动态反演设计。针对矿山、工程机械力流密度高、动载荷大等特点,突破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发展了直接根据动力学特性设计机械结构的动态反演设计。深入研究了冲击部件几何结构、复杂工况、反演过程等诱发的非线性问题,以机械效率和寿命为目标,成功地进行了矿山机械设备中冲击活塞、提升机绳系等部件结构参数动力学反演设计。

(3)可靠性与稳健设计。针对矿山机械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发展产品全寿命周期随机性分析与设计。提出了性能稳健偏差、基于证据理论和最小误差点的可靠度建模方法,评估设计目标和设计约束的不确定性,发展了区间型参数和混合型参数稳健设计优化方法;通过系统可靠性模型重构与仿真分析,建立基于数值仿真的考虑系统可靠度、维护成本等指标的优化设计模型,发展面向维护的可靠性设计优化方法。

三、总结

经过近四年来的专业特色建设,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规律,强化其传统领域优势,突出工程机械与矿业机械特色,紧密结合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挥专业传统优势的同时修正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加强特色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办学思路清晰,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引进与学科、学术人才培养专业特色鲜明,在抓专业特色内涵建设的同时拓展外延,密切与相关企业的联系。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逐渐形成并强化了特色,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提升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彦铎,王海晖。以专业规范为指导,科学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1,(1):16-20.

[2]张钢。依据专业规范制定分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实践与问题探讨[J].Computer Education,2008,(1):106-109.

[3]易晓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选修课建设的定位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1).

[4]谢宏全,周丽,高祥伟。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测绘通报,2012,(2):99-102.

[5]刘春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6,(11):157-158.

[6]聂时君,岳舟。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4):3481-3482.

[7]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要求[Z].2007.

[8]王春海,陈明。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14(3):50-52.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七

论文关键词 机械专业 实践教学 系统设计

论文摘 要 针对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思想出发,根据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认知过程,对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协同设计。实践表明,通过这样实施实践教学,可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前言

高等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课堂。以培养直接面向基层生产技术人员为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CAD/CAM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的设置是高等工科院校多年的积累形成的,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1)有些实践环节模块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内容的安排上忽略各自的联系,层次性差;2)有些实践环节之间内容简单重复,浪费教育资源;3)有些内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操作,综合性、工程性的实践项目少,限制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没能够有效地填充到工程实践教学中。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系统的观点对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进行协同设计,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交叉与融合,使基础工程训练、先进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综合素质训练有计划、分阶段地融入各个实践环节中,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使机械专业实践环节各模块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根据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认知过程,以培养系统工程思想为目的,对各模块进行协同设计。

2 合理安排金工实习的内容、时间和实习方式

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在大工程背景下,传统的金工实习内涵上已经发生变化,发展为机械制造实习,它不仅包括以材料成型为目的的热加工实习、以机械加工为目的的常规的冷加工实习,还包括以数控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实习。金工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时间为3周。尽管目前金工实习的内涵已发生变化,但由于实习时间有限,笔者认为,实习内容应有所侧重,应采取“轻两头,重中间”的实习方式,即重点放在冷加工实习上,把热加工实习和数控技术实习的时间安排少些。

热加工实习部分,可以在实习开始时选择一天时间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了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的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对毛坯的制造方式有个初步认识。然后回到学校进行常规的冷加工实习,了解车、铣、刨、磨等通用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方法,并按实习任务要求制作出零件来。最后,利用半天时间带学生参观数控设备,在参观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数控设备与普通设备的区别,使学生对数控加工知识有个概略了解即可。因为后续课程还要学习,还有专门的实践模块(CAD/CAM技能)对这方面进行训练,所以此时不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过多的实习。

3周的金工实习结束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由于课时等原因,很多高校金工实习的讲课已经取消,实践证明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因为通过短短3周的金工实习,学生获得的机械专业知识是极为有限的,而且过于抽象、片面,知识的系统性很差。机械类专业的后期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够很好地学习,否则学起来很费解。通过金工实习的讲课,可对实习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有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转贴于

3 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及CAD/CAM技能训练的协同

生产实习与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进行的工程训练,是学生完成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后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在生产实习阶段,学生离开课堂,深入企业,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通过参与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使课堂上一些不太明晰的知识点通过实习得以解决。专业课程设计是根据机械专业的特点,在相关专业课程完成后安排的实践性训练。地方高校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工艺与夹具设计。在安排专业课程设计时,要注意与生产实习的协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之后进行,而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后。因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所讲授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中定位基准的确定、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机床和刀具的选择、工序的集中与分散的安排等基本原理、夹具的定位原理、夹紧原理等在生产实习阶段都得到应用和锻炼,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课程设计,进行给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技能,使课程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可设计出更为合理、实用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装备。

CAD/CAM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之后进行,为了保证实践训练的协同性,在CAD/CAM技能训练中,可把专业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夹具零部件,利用数控技术的编程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控仿真加工和实际训练,然后利用Pro/E或UG三维设计软件,把各个零件组装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夹具。有条件的学校,在CAD/CAM技能训练中,学生可把组成夹具的所有零件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来,然后亲手组装成一台完整的装备。通过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及CAD/CAM技能训练的协同设计,一个设计任务在3个模块中有效实施,使3个实习模块有机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机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

4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协同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4年中安排在最后的实践环节。此时的学生已经完成所有的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经历了若干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多学校在此环节先安排毕业设计,答辩后再把学生放出去毕业实习,也有的学校是先让学生去实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实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此环节,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交叉、协同进行的实习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在大三下学期,提早下达毕业设计课题,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安排毕业实习,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中承担任务,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可使设计结果更贴合生产实际,工艺性、经济性更强。

5 结束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出发,对机械类专业的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协同设计,明确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并且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大学4年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能力和系统工程思想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吉卫喜。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20-23

[2]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八

机械设计制造包括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它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严重缺乏自主研发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制造业的科技研发明显滞后。虽然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相对的劣势。同时,我国械制造业产品的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大量的机电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外观设计、内在性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就目前实际情况总体来说,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 篇九

智能化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系统化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既具有独立性又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范文,共有2057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下载
机械设计与制造毕业论文【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