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推荐16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7:07:47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6篇《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相关的范文。

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推荐16篇)

篇1:草原的教学课件

草原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你们看!(演示课件:在草原上的照片)这是哪里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点评:以执教者到草原的真实生活照片作为课件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与羊群嬉戏的照片,展示了草原独特迷人的风光,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激情导入”作用。)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点评: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1、引导想象,指导学法。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文联系,激起疑问。

(1)“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点评: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整体性,克服了“肢解文本”的弊端。)

(2)齐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青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3)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青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画面?

(点评:这个句子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独特感受,看似语意矛盾,实际意境相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语言训练与想象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4)方法点拨。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点评:教师采取在无疑之处生疑,引导学生理解“翠色”“勾勒”“渲染”等词语,并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反复涵咏,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无穷意境,体验青翠欲滴、流入云际、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3、小结: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读写结合,个性表达。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点评:重“读”轻“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弊端。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

五、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六、抓关键句,学习“远迎”一节。

(指名读)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民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篇2:《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7、草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渲染勾勒襟飘带舞拘束羞涩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2、热情欢迎客人。

(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如果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刻”等关键词。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丽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涩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结束: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篇3:草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

(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篇4:《草原》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n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人情美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篇5:《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作者:红杉树《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介:

《草原》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景美、人美两部分,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透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认3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迂腐、鞭子、疾驰、墨线、无际、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关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节》、《鸟的天堂》等)

3、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初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得到理解来谈一谈。(指名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

4、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板书。

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读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汇报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探究。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你喜欢的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第一部分: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

2、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根据汇报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学习。

(1)景美部分:

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可通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渗透环保教育。

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2)人美部分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v学生汇报,教师点拨�w

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让学生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人情美,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师小结。

3、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爱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MSN(中国大学网)

篇6: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及新词,掌握1个多音字“蒙(měng)”,认读1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野花的句子。

4、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

5、引导学生介绍、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神奇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游历过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欣赏过云雾缭绕的庐山。今天,教师建议大家去领略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风光。谁有兴趣?好!我们出发!

2、多媒体课件(剪辑过的配乐锡林郭勒草原风光)

3、启发:谁愿意谈谈感受?

4、教师:看来,大家对锡林郭勒草原很感兴趣。让我们走近一些,来个近距离接触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各自轻声朗读

要求:体会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讨论: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教师:虽然,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字能概括出此时大家的感受,那就是草原很――美!让我们踏上草原,细细地用心欣赏它!

三、细读感受

(一)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可以边读边画。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板书(广阔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4、引导学生体会

野草――广阔、茂盛

湖水――清亮、神奇

野花――鲜艳、清香

5、重点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1)各自轻声读,体会

(2)讨论:从哪儿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3)句子对比:

A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B草滩上,有一洼洼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就像镜子一样。

教师:你感觉哪句好?为什么?

结合平时看的影视作品,说说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什么样?

什么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为什么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启发想象:除了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

教师: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广阔美丽的草原?

6、多媒体课件(草原近景,配乐腾格尔所唱《天堂》)

7、指导朗读

(1)各自有感情朗读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评读

教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8、指导背诵描写野花的句子

教师: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我们去感受它的生机与活力。

(二)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讨论: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教师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引导:这里写了草原上有什么?发出哪些声音?有哪些动作?

(3)启发想象:除了这些,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我们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板书(动物、人)

4、指导朗读

教师:教师深深地被草原的活力感染了,你们呢?我们来师生合作朗读,再一次感受草原之美。

四、总读感悟

1、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第一、三自然段,生读第二、四自然段

2、小结:

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简直是未来的作家和诗人!

五、拓展

1、多媒体课件(课文中的歌词)

2、欣赏歌曲第一段

3、自主创作第二段

4、展示

板书设计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动物

欢腾世界

篇7:草原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2、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2、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⑴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⑵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面三部分

1、总结学法: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自主合作学习: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n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相关内容: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读《枫叶如丹》有感花坛国小四年级海伦凯勒的故事教案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八(课标本)《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神奇的克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课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篇8:《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及课文结尾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具准备: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那么,你能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吗?

(相机板书:美、风光美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们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

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

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幅,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我们从: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到了草原的热闹。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5)在远迎这个场面的描写中,作者也写到了在行进过程中对草原的一些感受,谁能给大家读读?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草原的宽广)

6)是什么让如此宽广、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热情好客)

蒙古人民的热情使静寂的草原如此热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对客人的深情厚谊。

过渡:你想交流哪个场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你好、欢迎你们、不客气,我们是一家人)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E、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的意思和词意。(何,怎么。忍,舍得。别,离开。天涯,一望无边。碧草,碧绿的草原。)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如果我就是同胞,我来到美丽的城西小学,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召文台前,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城西小学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播放《爱我中华》),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五、板书设计:

草 原

老舍

┌风光美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美│

└人情美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篇9:《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景美、人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 学生自由练读。

3. 有感情地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

[1] [2] [3] [4] 下一页

篇10:《草原》教学设计

作者:郎老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篇11:《草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

1.在作业 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

篇12:《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篇13:《草原》 教学设计

《草原》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体会草原人的热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1、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请大家齐读。

2、学习目标都清楚了,有信心达到吗?(生:有!)

声音真洪亮,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次比赛,首先比谁能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比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一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草原,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4分钟开始比赛)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1) 草原的景色美? (2)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

四、比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5分钟)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心情怎样?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画出来。

(2)自读课文,思考: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读一读。

(3)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

2、自主完成。

3、汇报,交流。

五、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后开始比赛)

2、比一比,评一评。

六、比当堂完成作业(当堂训练)

1、出示当堂训练习题。(要求:学生不看书,自主完成)

2、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换互改。

3、收回训练题,进行浏览。针对典型的、易错的题目,进行展示、讲解。

七、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景 美

草原?

人 更 美

篇14:《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篇15:《草原》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课前准备: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课堂流程: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篇16:《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word该篇DOC格式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推荐16篇)范文,共有2509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推荐16篇)下载
草原教学设计与课件(推荐16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