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

老师啊,请慎用物质奖励

发布时间:2013-12-05 10:22:0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老师啊,请慎用物质奖励
在竹溪县天宝乡小学“四优”评比竞赛中,我以评委的身份全程参加了语文组的初赛,看到了各位教师在激励学生方面很是动了一番脑筋。其中,有一位教师的方法很是特别,因此我把这个案例整理出来,供各位同仁分享。
案例描述: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课刚开始,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们,请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回答对了,我还有奖品给你们。”这样一说,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老师的教学中去。
老师出示写有“S”的卡片问:“这是声母还是韵母?”学生都抢着举手了,有一名学生忍不住说:“声母。”老师奖给了那个学生一只铅笔。老师再出示一个卡片“a”,同学们纷纷举手,不等老师点名回答,学生就抢着说:“韵母。”于是老师又把铅笔奖给了最先说的学生,可有同学说不是那个同学最先说的,是自己先说的,老师无法判断,还是照样奖给了那个学生。接着进行下一个字母的复习,很快一把铅笔都奖完了。
小朋友们看到铅笔没有了,有的就说:“没有铅笔了。”其他没有挣到铅笔的同学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举手回答的热情顿时减了下来。当老师再次出示写有“ing”的卡片时,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老师点了其中的一个,回答对了之后,老师又从包里拿出一把铅笔来,奖给了那个同学一支,接着学生的积极性又明显高了,接下来又点到一个同学回答问题,可其他学生说他已经有了铅笔了。于是老师又让那个同学坐下来,换了一名同学。
如此的鼓励还在继续,尽管学生不算多,但时间有限,问题也有限,下课了,有学生议论:“我一支也没有挣到,有的却挣了两支。”
案例反思:这位教师面对一年级的学生,为了鼓励学生,采用这样的手段真正的是达到了目的,但课后我也一直在反思这种做法,这种“铅笔魅力”真的是那么有效吗?我认为这种做法弊多利少。
其一、教师为了鼓励每个学生,尽量不让同一个学生得到两支铅笔,以留给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这样,在开始得到了铅笔的同学就会想:反正老师不会再叫我回答问题了,我也没有必要动脑筋了。这对这些先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失败?
其二、对学生学习的动机会造成一种误导:回答问题最大的愿望是为了挣得一支铅笔,那以后的学习怎样?将来是不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把报酬谈好了再做?
其三、教师这一节课这样鼓励,那下一节课没有了铅笔怎么办?老师总不能节节课这样鼓励吧?
其四,没得到铅笔奖励的同学定会感到悲观,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不被重视,在同学炫耀铅笔的时候也会感到低人一等,这样一来,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四优”评比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表扬和物质奖励似乎太廉价了。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word该篇DOC格式老师啊,请慎用物质奖励范文,共有154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老师啊,请慎用物质奖励下载
老师啊,请慎用物质奖励.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