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7篇)

发布时间:2023-04-13 16:30:5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的范文。

篇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 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 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 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 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 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 花之隐逸者

牡丹 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 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 众

全面掌握文章内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篇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看了“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篇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

篇5: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对其进行的反思已推向了纵深。花里胡哨的形式,放任自流的自主,脱离文本的创新,都在理性的反思中渐沉渐没。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又大放光芒。反思后,大家认为语文课堂宜书声琅琅,宜语文味儿浓郁,宜注重人文素养等等。于是有人认为“胡汉三又回来了”。照搬原来的老一套,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以下几点: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

诚然,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熟悉内容,体会情感,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占螯头的,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无需一读到底,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

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不顾文章语言风格,不讲语文教学目的,不顾朗读效用,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甚至说,是应该抛弃的。

二、品味语言表象秀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的语句“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畸形的;有的人把朝三暮四、寻花问柳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丑陋的……”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幸福观的多样化,作者对正确幸福观的倾向没有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还可以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师在讲《羚羊木雕》时,抓住文末“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奶奶的明理无奈,“我”的重义轻财但软弱求全,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时,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形象。

三、轻视思维让人愁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重要标志,那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认识不深刻,联想不丰富,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课堂上读得多,说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辨得少,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片面性与盲目性。

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鄂教版教材《长河落日扁》中,“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一句中,“咦”后为什么用叹号不用问号呢?原来,用叹号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惊异之情,与文章的观点“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相吻合。小小标点学问大。

有时候,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武昌区名师工作室的一次阅读研讨课中,笔者将《归来吧,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美丽,草原的魅力,在学生的想象中,宛如一位衣袂飘飘、婷婷玉立的少女,那份美感永驻心中。此时学生联想越丰富,想得越美,心中的缺憾就越大,作者对从容的渴望也就体现得愈加急切,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了。

当然,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故乡》一课中,通过对少年

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年闰土话语少,讲话断断续续,充满等级观念,木讷、呆滞的原因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地生活着;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只要抓住了思维点,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言品位和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重点,犹如鸟的两翼,扑棱任何一边的翅膀,鸟都无法正常飞翔。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在新理念的武装下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任重道远,理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探索出佳绩。

篇6: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初步理解把字句、被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亲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认识本课14个生字,写好带有走之耳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感受王二小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王二小肖像、纪念碑等),课外补充材料。

学生:

收集有关王二小和其他抗日小英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有几岁了?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比我们大四、五岁的哥哥,他就是王二小。

(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端端正正地写课题。)

2、让我们亲切地叫他一声吧。

(学生齐读课题)

为了牢牢记住这个名字让我们也端端正正地写一写吧。

(学生端正地在课后田字格上面写“王二小”三个字)

3、(多媒体课件出示王二小肖像图片)。

质疑:

现在你想了解王二小什么?

预设:

⑴王二小是什么人?师随机解答,王二小是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人。他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儿童团员,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少先队员。

⑵课文讲了王二小什么事?

……

二、看图说图,整体感知。

1、出示四幅图。

(第四幅图“王二小牺牲,敌人被消灭”教师补充)

导语:

看了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

( 学生整体观察这四幅图,简单说说四幅图的大概内容。)

导语:

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赶快读一读,看看我们说得一样吗?

2、学生自由对照图找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

请同学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⑴遇到有不会读或难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正确,也可以请教边同桌或老师。

⑵在自然段前标序号

教师补充:

遇到不懂的地方用“ ?”注出来。

3、释疑,理解词语。

结合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结合实际重点解决下列词语

埋伏圈:

埋伏指什么?埋伏圈指什么?

(分解词语理解)

扫荡:

让学生观看敌人扫荡的录象片段,学生归纳敌人扫荡是怎样的?

(观看录象理解)

顺从:

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换词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自己通顺流利的朗读。)

结合朗读及时正音:

助、哨、杀、顺、冲都是翘舌音;

枪、英、雄、冲、荡都是后鼻音,特别是“英”容易读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

1、请小朋友马上合上书本,出示第一幅图,谁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说说王二小在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图边出示第一段内容。)

看图理解“放哨”。

2、理解重点句“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

⑴“常常”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⑵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重在看图王二小的神情和角色扮演朗读)

⑶指导用“一边……一边……”说话。

四、巧记字形,指导书写。

1、我会记。

刚才生字宝宝在自己的家里我们都认识,现在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家,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本课新词:

帮助放哨杀害顺从冲下来枪声英雄扫荡

⑴开火车读。

⑵小组内交流金点子识记方法:

生字用醒目的颜色体现。

⑶金点子大家分享: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例如:

引导编儿歌:穴字头,犬字底,突字记心里。

两点水,中字边,冲字记心间。

根据偏旁记:“枪”是木头做的。

联系课外识字记:“英雄”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

2、我会写。

⑴出示田字格“边、这、进、道”四个字。请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怎么区分这四个字呢?

⑶你认为书写这几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⑷教师板书,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写好走之耳。(走之耳三笔写成;点不要和下面的横粘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向下方稍斜一点;捺是平捺,不要写太斜,尾部不能上翘。)

⑸学生描红,提示注意笔顺。

⑹展示学生书写,集体评价。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铺垫情感。

1、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多媒体定格第一段图文)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放哨。让我们在一起齐读第一段。

3、(出示王二小被杀害的图片)

你看到了王二小怎样了?

(知道说话)

4、(出示第一幅插图和王二小纪念碑。)

王二小就这样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结果被敌人杀害。后来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为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如果让你在这块碑上写几个字,你打算写什么呢?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王二小,认识英雄王二小。

二、自主感悟,激发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该在碑上写什么字比较合适,把你认为重要的多读几遍。

2、同桌伙伴交流,划出重点句段多读。

3、学生交流,读读文章的句子,你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预设:学生会说的重点词:勇敢、或机智、聪明、不怕死等随机深入研读下列句子。

⑴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①他愿不愿意给敌人带路?为什么?

②这时王二小心里在想什么?

③改写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朗读句子比较把字句,被字句。

⑵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①给句子换个说法

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

王二小被……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感受敌人的凶残。

②深入感受敌人的凶残。

引导观察图画:

敌人的带着刺刀的枪。(又尖又亮)敌人的表情(咬着牙,张着嘴,竖着眉毛要吃人的样子。)

结合上面理解,指导朗读好课文第二段。

想想敌人知道上当了会怎么对待他?

(学生自由交流)

③情感激发。

教师导语:

(配乐)是呀,当敌人知道上当了,发疯一样用带着刺刀的枪先砍掉了二小右手五个手指,又把刺刀扎进了只有十二岁的二小的身体,将它挑到山坡上,重重地摔下去,王二小摔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鲜??

染红大石头,染红了周围的小草,染红了蓝蓝的天空。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冲啊。为王二小报仇!”

(学生齐读第五段)

(为了给王二小报仇)

出示句子:

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学生改句子

八路军把……

三、整体回归,升华情感。

1、导语

王二小的牺牲,带来了战斗的胜利,乡亲们的安全。

八路军战士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微笑地闭着双眼,再也听不见了。这时,乡亲们在哭泣,二小的牛儿在哭泣,风儿在哭泣,小草在哭泣。我们的王二小却躺在这块冰冷的大石头上。

(放歌曲和多媒体二小牺牲画面)

让我们起立,用朗读表达我们的小英雄的崇敬,用朗读感谢千千万万向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起立齐读全文)

2、你还知道哪些像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

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交流。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任选二题)

1、创造性复述课文。(加入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

2、阅读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或观看有关影片。

3、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板书设计:

23 ( 英雄)王二小

机智

聪明

勇敢

……

篇7: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xx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word该篇DOC格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7篇)范文,共有1100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7篇)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7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