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8:30:1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

小学教育事业,顾名思义一个“小”字,但是它并不代表低水平教育专业,有异于综合化的教育专业,当然也不同于中等教育专业,以及不同于教育学专业。以下是好范文网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热门8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一

摘要: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在小学中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能力。学生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一定的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和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和父母的行为和思想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甚至生活中的细节,都会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而习惯的养成和父母平时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父母本身就要做到勤奋好学,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孩子。老师、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以榜样示范教导学生,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凡是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率先垂范,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其次、学生示范。在班级活动中,教师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平时多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以此达到示范目的。在评比“班级之星”时,让学生陈述自己和同学做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发现并看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同时意识到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使他们有目标、有动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最后、名人示范。名人是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故事的课文,如《梅兰芳学艺》《这个规矩不能有》《闻鸡起舞》等,能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许多名人的故事,学习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激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以名人为榜样,明确奋斗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捕捉生活事例适时引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好奇心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一些言行往往会出人意料,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加以规范。比如,在课外活动中,发现学生手里拿着树叶、树枝在玩,于是我在上课时,拿着光秃秃的树枝告诉学生,我听到树枝在“呜呜”地哭,你们听到了吗?那么,树枝为什在哭?学生十分好奇,树枝还会哭呀?“是的,它哭着告诉我,她离开了妈妈。他还告诉我,它再也不能为我们挡风遮雨、乘凉了,它非常的伤心。同学们,摘叶子,折枝条使它们受到伤害,它们能不难过吗?那你们摘过树叶、折过枝条吗?”一阵沉默后,我让学生就这一件事件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大家要爱护它们,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抓住机遇,适时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循序渐进,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如低年级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如此,正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逐步形成。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进程受挫的情况,如有的学生一直原地踏步,进步甚微,有的学生有点进步后又有些回头的迹象,但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天、一点点的进步,不断进行鼓励,不可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德的习惯。

四、家校合作,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电话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生活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五、表扬激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及鼓励,这对好习惯的形成和形成良好风气具有重要作用。而班级、学校、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就会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实践证明,表扬激励道德行为比抓住缺点以及批评效果要好得多。但当学生违反了公德,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如其分地批评或惩罚。它可以起到规劝后烧法生活不发生不道德行为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灵活性;发展性

一、突出师范性

面向小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魂。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新系列,其课程计划应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师范生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各种能力和技能,这些建立于文化知识之上的能力和技能,应当成为教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得到运用。作为新型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计划中,第一,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现代教学基础理论》、《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等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里又开设了六门教育理论课程。第二,重视对学生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开设《书法》、《教师口语》、《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在选修课里开设了如《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小学社会教材教法》、《微格教学训练》等十几门与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多学科教学有益;第三,为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各科教学目标中都确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标准,把这些内容集中到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按计划和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吕达。积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0.3.14

[4]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5]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2007.5

小学教育教学毕业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10/2833461.shtml.

[1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21-25.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四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就是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写作,语文常识三部分按一定的要求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各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几个单元构成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全套中学语文课本又构成一个深入浅出,符合大纲规定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应树立单元整体观,培养各种技能,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正确布点,灵活运用。

语文单元教学是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并得到了广大专家和教师的认可,语文单元教学符合当今社会讲究效率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较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首先 单元教学将相同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的系统性,贯彻了教材编排的意图,突出了重点,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反映知识的系统性。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把单元课文里的一篇或两篇作为精讲课文,即所谓的“举一”然后剩下的课文由学生去自读,即所谓的“反三”把单元中的几篇文章进行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出异同点,这样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再次,采用单元教学,可以进一步搞活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单元组合方式的多元性,教者可以在着眼单元教学整体目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的指导下,确定本单元各部分内容的重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

综上所述,单元教学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

以上这些成就对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很详尽并且可以说是成就颇高了,也为语文单元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前人的研究方向多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入手,对语文单元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讨论。但是所谓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才是这个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上,而单元教学实行这么多年来,只有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现行单元教学和以前的单篇教学有什么区别,并没有认识到单元教学的优势和意义,我的论文力求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就如何使学生了解接受语文单元教学这种方法,从被动转为主动,进而在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之后,能主动的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进而真正的实现单元教学的意义。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

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解决的是关于“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学生对语文单元教学的认识理解程度及教师对学习环境空间的开放和如何深入有效的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实施语文单元教学。

本文分为两个大部分,是按照以下程序来行文的:

首先:阐释语文单元教学的内涵,让大家对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有一个理性上的认识,了解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分析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前沿水平,结合当前的教育制度的现状,发掘中学语文单元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从学生对单元教学的理解以及应用的程度入手,讨论应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自主进行单元学习,教师应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真正的实现语文单元教学的优势,和教师对学习环境空间的开放。

最后:联系实际分析当代语文单元教学的发展前景。

新颖性:

以往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多数是从理论上从教师的角度入手,来研究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原则,方法及发展前景,而本文不仅从理论上和教师的角度分析语文单元教学,还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及优势进而乐于接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单元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研究的基础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研究基础

1、大学四年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对“教师学”,“教育原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课的重点研读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比较完实的专业知识。

2、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较充分见两年来对单元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在语文新课改的带动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很多,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准备还可以通过过刊室,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

3、研究时间较充裕。

4、能得到老师的帮助。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和进度: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如通过对前人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对新课改后的大纲的分析与归纳等。

(二)步骤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五

一、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综合楼的扫尾工程通过校领导的积极努力、协调、完善了相关手续,于3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教师职工已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办公。

(二)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1、干训处: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把“解放思想”、“构建和谐新景谷”等思想贯彻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不断更新完善教学专题,使各位教员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增强。

(2)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干训处抽调6名教员于4月1日——6日在永平上迁毛参加烤烟移栽实践活动,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打成一片,了解了农民的辛苦和艰辛,体验老百姓的生活,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感受劳动的光荣。也得到了在办公室了解不到的东西。通过基层实践学习积累了很多材料,教员在撰写调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和论文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也锻炼了意志。

(3)为满足培训需要,学校抽调两名教师到西双版纳参加全省安全生产教师资质培训、抽调一名教师到省委党校培训一个月。通过培训系统的学习了专业知识,开拓视野,增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完成了干部理论培训工作

①抽调2名教员参加县宣讲团,到全县各机关、单位宣讲我县十一次党代第二次会议精神,共完成了17场2050人次参加培训;

(5)加强学历班的教学管理,处理好干训处的日常事务。

现在就读的有5个班,共166人,其中两个本科班共61人,三个大专班共105人,一个大专班于今年7月毕业,共19人;一个本科班于12月毕业,共44人。目前,在校学员虽然不多,但是为了搞好学历班的扫尾工作,坚持“从严办学、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使教师教学管理有章可循,保证了学历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师训处工作:

(1)提高培训者政治思想素质

全面参与多种政治学习活动,全员参与学校组织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个人认真研读、学习相关资料,书写心得体会,查找存在问题,分析研究整改,形成客观性、规律性、全面性、整体性、和谐性、可持续发展思想。

(2)提高培训者业务素质

①于3月,选派两名教师到昆明参加新一轮“继教”骨干者培训。

②于6月,选派一名教师到普洱市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自主研修,内强素质。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形成学习型培训团队。坚持自主研修,网上学习交流,制作课件,书写培训讲议,撰写教育论文等。

(4)切实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①于2月组织初中小学 班主任远程培训五个班,共160人。

②于2月组织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三个科目共330

人,其中《新世纪教师素养》科目培训66人;《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对策》科目培训208人;《教师职业与发展》科目培训56人。

③于5月组织到各乡校进行小学教师骨干培训三(语文)、四

(数学)期实践考核和课堂实录工作,培训对象120人。

④于1至2月,开展学历提高教育,组织考前辅导和论文指导。小学教育本科班一个8人,指导、修改、完善、提交本科班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76篇。小学教育专科班两个,15人,指导、修改、完善、提交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30篇。法学专科班一个,28人。“一村一”大学生两个班共78人。

⑤于8月,组织开展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4个班次,共培训教师112人;组织开展“履职晋级”培训1个科目,培训教师485人。

⑥于8月至11月,组织开展“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⑥教师培训”1个班,共100人。

3、医训处工作:

为社区居民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进行健康常识宣传,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提高业务技能,今年派出两名医生到玉溪学习,所有医生参加中医院组织的全科医生考试。

4、其它方面:

今年是建国60周年,全国上下以不同方式庆祝祖国60华诞,我校也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参加党校系统60周年论文征集活动中,我校教师撰写的《新时期加强党员自身修养的思考》获三等奖,参加的文艺汇演获优秀奖。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

1、综合办公楼欠工程教48万元。

2、老教学楼因缺乏拆除资金尚未拆除。

3、学员食堂、公共厕所、活动场地等需要重建。

4、四校整合后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5、教师学科设置配备不合理,专业技术职称职数太少。

6、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调整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费(来源:文秘站)用紧缺,外出学习机会没有。

7、班子成员未备齐,需尽快配齐。

三、20__年工作要点

1、干训处:

(1)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开展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各项任务。

(2)坚持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精心组织举办好干部培训和公务员培训班;积极配合好县委,完成20__年干部理论学习培训的任务。坚持探索主体班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协助学校完成20__年村干部培训任务。

(3)继续坚持从严管理,确保质量,搞好在校3个班的学历教育。努力搞好级经济管理大专班的毕业论文辅导、组织好答辩工作和加强其它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加强跟班辅导和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员的考核,规范有关程序和常规管理。

(4)继续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5)积极争取县委的支持和帮助,安排教师下基层进行调研,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尽可能为县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争取机会让教师到上级党校进修、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六

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

(一)基本理念“全过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是指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不间断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精神、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为指向,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队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系列化的能力培养过程。当今,能力这一概念无论在其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它的理解。就广度而言,能力已并非简单地指“教学技能”环节,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能力形成的理念,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能力培养体系;就深度而言,能力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具体操作层面的职业技能传授过程或课堂教学理论的形象解说与应用,而是既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的独有才能和心理差异,也强调情感体验乃至无意识潜能对于理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教师要能像医生一样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决策,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与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是养成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开展教育实践要体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一是广泛性。为践行公平教育的理念,首都师范大学将原来在城区优质校六周的实习调整为4+6模式,即4周在远郊区县农村校实习(大学三年级下学期),6周在城区优质校实习(大学四年级上学期)。4+6模式的实习能使学生对城乡基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能力面对城乡不同的学生群体,施教自如。二是多样性。在教育实践进程中,首师大初教院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学院组织的实践与学生个体(社团)相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展音乐舞蹈艺术实践、美术野外写生、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三是层次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每个层次的要求不同、目标不同。2011年,首师大初教院在原有城区74所基地校的基础上又建设了54所远郊区县小学基地校并正式挂牌。另设有23个社会实践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和野外科学考察基地。目前,学院各类实践基地已达151个,覆盖北京城乡各区县。(三)开放教学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要面向教育实际。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先后建成物理、化学、生物探究活动实验室,小学科技制作车模、船模、航模实验室,机器人设计制作实验室,电脑美术制作工作室,工艺、美术制作室,小学电教摄像、电视编导实验室,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实验室等25个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工作的经历,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生工作后受到一线小学的高度认可。2010年,学院学生代表队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篆刻一等奖、书法一等奖5项。2011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还有学生获北京市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四)设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教育研究能力是时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教育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们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北京市教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培养内容上,学院确立如下培养重点,即培养学生关注小学教育现象、研究小学教育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用教育研究态度与方法解决小学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课程教学、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在做中学,使其不断加深和修正对教育研究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途径上,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调整课程设置,采取“123”的课程模块;整体设计,形成适合小学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第二,在一系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中不同程度地开展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活动,形成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模式。第三,在教育实习中关注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的内容之一;二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第四,将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完善培养大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管理制度。第五,成立由教授领衔的“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对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和全过程指导。为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科学有序展开,学院建立相关制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以申报院级学生科研课题,经过专家评审批准立项,提供经费资助;三年级申报校级课题,从院级课题中选拔,给予经费资助;要求四年级每位学生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学院“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术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项目研究的内容配备一位导师,导师负责对该项目的全程指导。(五)建立“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能力的培养只靠学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必须调动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此,学生自发组织“音韵朗诵社”“墨池书社”“合唱团”“舞蹈队”“《凯风》杂志社”等各类社团,实施“早读我上讲台”工程、学生小教员辅导等。2012年成立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搭建新平台,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整个校园一年四季充满着浓厚的教师文化氛围。

“发展性”是小学教师教育的生命力

面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儿童世界的不断变化,小学教师更应该把终身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订发展规划的能力。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生、与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了解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不同年代儿童的变化,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断追求新知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育智慧。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实践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特征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远远超出了1~2个学科领域,除此以外还有诸多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类和通识类课程,使学生不堪重负。事实上,“综合性”不等于“大拼盘”,“所学之多”并不等于“所获之多”。为此,首师大初教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把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强调“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

基于《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要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七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

㈠为使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成立学生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制定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计划,审核指导师资格,协调学生与指导教师的配对,开展选题与审题、进展情况检查、组织答辩工作(确定答辩小组成员,选定主答辩教师),评定成绩,推荐优秀论文(设计),质量分析与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其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由教务处主管,主要侧重宏观指导,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考察进度,抽查质量;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经验交流;评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主持学生选题、成绩评定及存档工作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㈠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用心地投入论文写作。选题应注重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特点的结合,注意理论型与实践型的结合。并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论文的学科专业性特点。选题应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本专业方向的具体目标和专业特点,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选题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需要,能结合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际,能体现指导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研究特色,使学生学以致用。

2、深度、难度与可行性相结合。选题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可心完成的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选题应当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当前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的研究

3、选题应做到一人一题。每个学生选做一个题目,并在教师指导下开题和独立撰写论文。如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每个学生选题应不同。

㈡选题过程与方式

1、学校指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相关指导教师,学生以班为单位自选指导教师报送教务处,并提交论文领导小组协调,原则上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应大体平衡。

2、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题目,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并以班为单位交送教务处。鼓励学生自选研究课题,拟定论文题目,但应注意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3、学生选题完成后,各班应迅速填写好《论文选题汇总表》报送教务处,便于提交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并下发各班审批情况。

4、学生在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变更。如有正当理由要求变更题目,须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报教务处和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批。

5、班主任应做好本班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之一,是毕业前必修的学习内容。督促每一位学生选好论文题目。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并初步建立科学研究工作思路。

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应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初级职称的校内教师经论文领导小组同意,也可担任论文指导工作。

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特长,严格要求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发挥最大效绩。

2、指导学生选题,并根据选题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科学实践,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审阅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解答学生的问题。如发现文章确系严重抄袭或请人,应严肃指正,令其改正;如发现文章存在原则性错误,应具体点明,让学生重新撰写,必须把好论文初稿的质量关。

5、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论文。

6、认真审阅论文质量,给出合理、客观的论文评定和评分。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

㈠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可靠,条理清楚,版面清晰。

㈡撰写论文提纲:

1、学生在确定好论文题目后,应尽快做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写好论文写作提纲。

2、论文提纲应交指导教师指导、修改,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填写好《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提纲审阅表》,并以班为单位上交教务处备案,正式提纲完成后,学生开始论文的撰写。

㈢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有封面、正文(包括中文或外文题名、作者(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每篇文章应在3000字以上;摘要一般为300—500字;参考文献和注释必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具体详见《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㈣送交论文一律用打印稿。各班以班为单位,将本班论文收好后统一送交到教务处。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定

㈠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每篇论文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填写论文评语,后由论文领导小组终评。

㈡根据论文评审成绩,评选出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20*届学生优秀毕业论文,给予奖励。

六、指导教师安排

如学生本人提出其他指导教师,报请教务处和论文领导小组审批。

六、毕业论文(设计)的注意事项

㈠我校大专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且成绩及格以上者,才可以毕业。

㈡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求异创新。

㈢坚决杜绝抄袭,论文定稿前指导教师师要认真查核,有抄袭行为的,以不及格论处。

㈣多作调查研究,形式可以是问卷、访谈、报表等。

㈤加强理论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对论文所论述的问题确实能提供理论支持;

七、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1、选题时间:20*年9月25日—11月30日。12月1日以班为单位交选题登记表。

2、交送论文写作提纲:20*年12月30日。

3、论文完成时间:论文初稿、成稿必须于20*年3月1日前完成,在此时间以前,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修改的指导工作,确保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20*年3月15日(下学期开学初),学生以班为单位交送论文及有关表册到教务处。

附一:

西华师大南充初等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要求

一、论文构成

毕业论文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文或外文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三部分构成。论文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题名作者(含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致谢等。

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

毕业论文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左侧装订。

1、页面设置:

①纸型:选用“A4”,“纵向”,个别表格或图表页可采用“A4”,“横向”。

②文档网格:一律使用“无网格”。

③页边距:上:2.5cm,下:2.0cm,左:3.0cm,右:2.5cm。装订线位置居左。

2、段落:

①论文题目居中,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②行距:一律1.5倍。

四、封面要求

上交的每份论文都一律采用格式,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的姓名、论文完成时间。

五、论文摘要

1、字数:300—500字。

2、摘要内容:要求概括地表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结果和主要结论。字体为5号宋体。

六、正文要求

1、字数:3000字以上。

2、字体:正文一般用宋体小四号字打印,题名用黑体小三号打印,文章中的各段标题用黑体、小四号打印,并且前后要一致。

3、序号:全文的序号编排要规范。论文的正文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层次。

中文层次系统为:

第一层:一、二、三、……第二层:㈠㈡㈢……

第三层:⒈⒉⒊……第四层:⑴⑵⑶……

第五层:①②③……

第一、二层标题应单独成行,第三、四、五层次标题可与文章其他内容同列一行。

每页要插入阿拉伯数字页码,置于居中。

七、参考文献和注释

对参考文献和注释格式规范作如下要求:

1、(期刊论文)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图书)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3、(报纸)作者。题名。报纸名称,年-月-日(版次)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5、(论文集)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篇八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涵义及培养重点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其目的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为基础,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条件,以从事研究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核心。这种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资料、问题、表达三方面,资料能力包括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五方面的能力;问题能力包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包括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创新三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从事教育研究所必须具有的三方面研究能力。同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端于好奇的天性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以实践方式为主导的穷究事理的活动。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本体意义在于它的生成性,是新体验、新认识、新观念、新价值的不断生成;同时必然伴随着“人的生成”,伴随着研究者智慧的积累、视野的拓宽、精神的陶冶、人生境界的提升。[2]故研究必然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工作。[3]可见,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对教育研究价值的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教育研究兴趣、热爱教育研究的情感与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范围看,主要涉及小学教育、小学教学、小学管理等方面,因而其研究主要包括小学课程、小学教法、小学儿童、自身专业成长等;从小学教师实际所从事的教育研究类型看,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等。由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其一般能力和小学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引导他们关注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初步具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思路,即以研究性态度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研究过程,初步具有课题研究能力、教育叙事能力等。

2.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凸显过程性,在“做中学”

以往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活动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后果出现研究流于形式、理论学习与实际脱离、抄袭等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是什么、研究应该怎么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获得的。而学习教育研究的最好方式是“做中学”,从做中体验如何做教育研究。因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而忽视教育研究实践的观念,必须为他们提供教育研究全程实践的机会,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并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持续的训练。

(2)倡导模仿性,提供有效示范

一定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始于模仿,但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应有的模仿意识与能力,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该怎样解决,尽管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示范,却不会利用,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来做。所以在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中倡导模仿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研究示范,以便成为大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提供大学生优秀或不成熟的研究习作作为教学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模仿;引导他们在研究问题过程中自觉寻找、发现模仿对象,并能在分析、参照模仿对象过程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3)构建系统性,形成培养合力

在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中,尽管已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大学生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但因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并没有形成培养合力,其培养效果并不如人意。探索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发、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等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教育研究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教育实习为本科生提供了首次、直接、真正接触小学的机会,为他们观察小学、思考小学问题、反思在校所受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等提供了可能。因此,必须将这些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整体设计培养方案。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设置,形成“123课程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探索的重点。以往小学教育专业只有一门“教育研究方法”课,并不能承担起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改革这一课程设置,形成了“123课程模块”,即课程模块由一门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质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和三次以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组成。课程设置节奏与大学生科研活动过程、毕业论文活动相应,必修课与选修课分设在大三上下两学期,专题讲座由大二开始,贯穿大二至大四年级。整体设计教育研究课程模块内容。其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侧重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性;“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课程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深层化,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所必须掌握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讲座作为课程的补充,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如在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前,组织“如何选题、如何写立项申请”的讲座,在科研立项后,组织“如何开题、如何实施”的讲座,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组织“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讲座。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开展教学的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并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探索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撰写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行动研究的重点之一。经实践检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依据课题研究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从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按照课题研究的逻辑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帮助学生针对小学教育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小组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他们在自拟课题的引领下,采取合作、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共同完成科研实践系列作业的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形成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有两个重要操作环节。一是搭建互动平台,除了师生课堂上互动、课下辅导外,建立网上资源库和网络课堂,形成网络互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建立网络资源库,包括主要参考书目以及有关网络资源的链接、教师文献库学生案例库、每一种研究的经典范例等。利用网络学堂上传课程课件、研究文献范例等资料,在网络学堂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课程学习体会等。此外,建立与小学互动平台也是必要的,可以利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改革考试方式,变以往以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为系列实践作业,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作业主要是根据本科生做教育研究的实习作业,从选题、开题到收集资料,从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具体实施,从文献综述的撰写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中期汇报到期终汇报,设计一系列实践作业,确保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多渠道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探索

1.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是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院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地位,依托这类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了开发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布置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小学德育实践论”课程为例,主要采用了叙事教学法和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的方式。叙事教学法是指以叙事为抓手,通过借助、分析、撰写、分享叙事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教育叙事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课上十分钟时间,由二至三位学生讲述德育故事,其他学生评析;二是任课教师以德育故事为抓手,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带入德育理论;三是讲授并指导学生撰写教育叙事,从中训练他们教育叙事能力。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提纲的设计,调研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德育问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课所学知识设计访谈提纲;二是调研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十一假期访谈一位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写出初步的访谈报告;三是调研报告的分享与修改,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之后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报告,在此过程中指导调研报告的修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

2.将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本科生接触小学,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的开端阶段,对本科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教育实习任务主要是教学,并没有教育研究的内容。在教育实习中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新尝试,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任务之一,需要有一系列具体要求与活动,如要求本科生在实习期间注重对小学的观察,尝试发现小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小学教育理论在小学实践中应用的状况,并写成实习日志、小学教育问题报告、教育实习故事等;实习结束后,组织他们开展讲述教育实习故事、做教育实习报告、展示教育实习作业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本科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找工作两项重要任务,由于就业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找工作中。在此情况下,要求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期间,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工作,不仅克服了这一矛盾,而且有助于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3.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教育研究能力的元素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范文,共有2641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下载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热门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