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高一生物 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3-09-06 16:26:4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高一生物 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高一生物 教案》相关的范文。

高一生物 教案(精选8篇)

篇1:高一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较复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自主学案

一、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1.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⑴病毒_________细胞结构,只能营______生活,只有在 内才具有生命现象。根据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______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______病毒(如鸡瘟病毒)、______病毒(噬菌体)。

⑶SARS病毒破坏人的 等处的细胞;乙肝病毒破坏___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____________,导致小儿麻症;HIV破坏 ,使人丧失免疫力。

2.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细菌、蓝藻、衣藻、酵母菌、疟原虫(引起人患疟疾的病原体)等,_ __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能完成相应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运动、摄食、繁殖、对刺激作出反应等。

3.多细胞生物如人,由很多细胞构成,但其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_______,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后发育成成熟个体;在许多____________的密切配合下,生物体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缩手反射、人的生殖和发育等。

4.生物的运动、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激性和稳态五个方面可以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______基础之上的,细胞是生物体______和______的基本单位。

5.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等,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_____ ___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________;以细胞内________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

6. 不仅现存各种生物的________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________的单细胞生物。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________过程,演变为今天多种多样的生物个体、________,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和生机勃勃的`生物圈。_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理解生命活动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层次性及实例结构层次

概念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 :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个体 :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典型例题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2.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

A.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C.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产生后代 D.具有细胞结构

3.下列不属于种群的是

A.森林中的全部昆虫 B.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C.草地上的全部中华狗尾草 D.海洋中的全部大黄鱼

4.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的鸡、猪以及附在上面的细菌等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5.(选做)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一些生物的存在,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根据是(列举三点):

(1) 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

篇2:高一生物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 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而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 ,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 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一认识使人们意识到 可能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英国科学家 的实验和美国科学家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注射 小鼠→___ __ ;

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 _;

③加热杀死S型菌 注射 小鼠→__ ___ ;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 注射 小鼠→_____ ;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

结论:___ 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实验—教材P44图3-3。

①科学家们在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时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 和 等分开,以便 、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结果表明: 才是遗传物质, 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对照是怎样?

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能否完全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为什么?

3、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够说明D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谁更强?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2、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别放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

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DNA是遗传物质

A B C D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中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 )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B、灭火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C、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兔得病 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4、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细菌中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 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

5、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科学家于1928年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且细菌的后代中出现少量的S型细菌,且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均为S型。这一实验证明了 。

(2)为研究上述转化的物质基础,科学家将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RNA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DNA使R型细菌完成了转化。这一事实证明了。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 。

(3)上述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反思与积累: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 二 课 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

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篇3:高一生物教案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表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

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表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

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教学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材料)和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科学史)中认识细胞的统一性。本节在教学策略上也应该体现这些思路。

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其中1课时完成观察细胞的实验,1课时完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以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的学习。

1.领悟原理,细心操作,学会使用高倍镜。

教师应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种细胞可以更好地说明细胞的多样性,而不同生物的细胞共有的结构又可以说明细胞的统一性。根据材料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师也可以展示这些生物细胞的图片,给学生观察时提供参考。

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是重要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制作的临时装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师详细示范和指导。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见教材图示,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可以在操作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操作步骤,才能更好地完成观察细胞的任务。

教师针对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另外,临时装片的制作也是难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示范和指导。

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是手段,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目标,教师应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进行总结。

2.比较见异同,出真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学习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先采用“顾名思义”的方法,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细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细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细胞核。这两类细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区别呢?教师可展示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的模式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细胞的“核”叫拟核,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4)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列表总结:

表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教学用简表)

篇4:高一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隶属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遗传的分子基础》。通过学习第一、二章,学生从现象和细胞水平认识基因对性状的作用,本章学生将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本节通过科学发现史引导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关证据,为学生后续学习本章后三节以及本册后续章节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掌握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前两章的学习,对基因已经不陌生。但遗传物质为什么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得以认识和掌握。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充满兴趣,但如何挖掘实验背后的逻辑规律及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评价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策略

(1)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等教学策略。

(2)采用插图、多媒体课件、分步演示等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黑板、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

(1)孟德尔用

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的和其精髓是:

(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在染色体上。

学生:

思考回答

(1)豌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性状、性状;

(2)基因

通过复习前两章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现象可以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实验得到验证,科学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教师:展示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

(2)为什么是DNA?怎么知道?

(3)20世纪20、30年代,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遗传物质?你能否用学过知识解释?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极其多样。

(2)对DNA的认识仅到组成,对其结构还没有清晰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不仅关注DNA,还关注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过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教师: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肺炎双球菌

教师: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想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怎么办?

教师:R型菌和S型菌的区别?

教师:展示格里菲斯四组实验过程

(1)实验原理?

(2)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实验推论?

学生:肺炎双球菌、小鼠

学生:固体培养基

学生:从菌落、荚膜、毒性判断

学生: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对照组:1和2、1和4、2和3

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

学生对实验材料应该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两种球菌的区别。

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原则、变量及推论。

艾弗里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结果分析?

(4)得出结论?

学生:

(1)谁是转化因子?

(2)如果是DNA,则提纯后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蛋白质同上。

(3)学生尝试设计

学生:

1和2、1和3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的变量、原则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仍有人对艾弗里及同事实验怀疑,原因是?

教师:赫尔希和蔡斯继续努力,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个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噬菌体及侵染细菌动态过程。

教师:

(1)研究方法?

(2)为什么用此法?

(3)亲代噬菌体如何被标记?

(4)寄主细胞为何无标记?

教师: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a:为什么短时间保温?

b:搅拌、离心目的?

教师: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蛋白质和DNA没有完全分离。

学生:T2噬菌体

学生:观察、理解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蛋白质和DNA组成元素有差异。

学生: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培养噬菌体。

学生:另一批大肠杆菌

学生:保温利于噬菌体增殖;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

搅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无35S标记,DNA有32P标记;DNA是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适当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学生明确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教师: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叶的感染实验

(1)对照组、实验变量

(2)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学生学会从特有的现象中挖掘事物的普遍规律。

反馈总结

教师:根据有无细胞结构,生物分为?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生物分为?

教师:进行本课知识总结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比

(1)细菌培养场所?

(2)实验结论?

(3)联系?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较

学生: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DNA病毒和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学生:回顾总结

格——体内,艾——体外

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研究目的、遵循原则一致

学生:比较研究者、设计思路、应用技术、实验结论上的异同。

学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将结构与功能、科技与科学整合研讨

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材料、目的、原则、结果更加明确。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对三个实验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体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P46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实验变量及实验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展示,变抽象学习为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教师注意情境铺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在反馈检测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良好。

篇5:高一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组合所产生的子代所表达的相关性状。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是观察与思考,二是分组讨论。鉴于本实验比较繁杂难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三、学情分析:

实验课是对原有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际操作等手段把整个实验流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实验参考书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实际操作的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获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五、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六

篇6:高一生物教案

一、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通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坚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同:(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样,水分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流动。

(三)巩固提高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样培养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作业

本节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设疑:我们知道了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无机盐,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的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无机盐进出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的。

七、说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实验思路、实验预期、具体步骤)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篇7:高一生物教案

教学目的

1、新陈代谢的概念(A:知道)。

2、酶的发现过程(A:知道)和酶的概念(D:应用)。

3、酶的特性(D:应用)。

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

教学方法

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

教学用具

实验五、实验六所需用具和药品(见课本),光合作用反应式、有氧呼吸和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反应式的投影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受pH影响的示意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知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才会表现出其他生命活动。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那么,新陈代谢究竟是指什么呢?

提问:请一位同学说出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上面几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我们都可以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

(教师放投影片: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有氧呼吸及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的反应式。)

讲述:上述反应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就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

讲述:生物体内这些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温和的条件下(常温、常压)很快就能完成,这全靠生物体内的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的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特征?

这些都是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酶的发现”。

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讨论后学生回答: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实验,其巧妙之处在哪里?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这一事实说明酶的本质是什么?

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又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这一发现使酶的概念又扩展成什么?

4、酶从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发展到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导致酶概念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回答:略。)

讲述:从发现酶到认识酶的本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可见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实验可导致科学的发展,生产实践同样可导致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也要重视生产实践。

酶既是生物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过氧化氢(H2O2)在 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回答:略。)

讲述: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 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

(学生按实验步骤分组实验。)

提问:

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回答:略)。

2、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讲述: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 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

讲述: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一种叫做斐林的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

(回答:略,然后学生按设计步骤实验。)

提问:

1、哪个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

(回答:在加入可溶性淀粉的试管中。)

2、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略。)

篇8:高一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使学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学生对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科学分类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分析某个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培养学生利用概念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生生物体新陈代谢类型的了解,使学生能较全面的、辩证的观察纷繁复杂的生命自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看成对第三章内容的总结,包括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两部分内容。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材先定义了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讲述了新陈代谢中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这四个概念这含义,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材讲述了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自养型、异养型,并在自养型中讲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还讲述了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需氧型、厌氧型。

教法建议

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点。比如通过如下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可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表解的形式总结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八节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

【教学过程】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从下面的问题之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①我们总说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们也学习了不少与生物的新陈代谢有关的原理,你能否举例说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这句话的?

②请举例说明什么样是同化作用?什么样是异化作用?

③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动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摄取营养物质方面),最显著的差异是什么?

⑤你能否列举尽可能多的生物种类,它们可进行无氧呼吸吗?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由于学生对硝化细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学又很抽象,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先简要介绍一些有关硝化细菌的感性知识,以消除学生的这种陌生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亚硝化细菌氧化氨、硝化细菌氧化亚硝酸的化学反应式,最后再写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葡萄糖的反应式;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硫细菌、铁细菌为例,写出硫细菌把硫单质氧化成+6价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铁细菌把+2价铁氧化为+3价铁的化应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氧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光合作用与硝化细菌都为自养生物;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能量来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扫清了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

①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也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下面几层含义:

A、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物质变化,即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

B、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能量转变,同化作用储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与外界环境的关,同化作用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向外界环境排放物质和能量。

前两点综合起来理解就可得出新陈代谢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第三点则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另一观点,即“生物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最终使学生建立新陈代谢准确的概念,即准确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生物体的这种不断的自我更新,是新陈代谢的实质。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划分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④化能合成自养型与光能合成自养型有什么区别?

⑤自养型代谢与异养型代谢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⑥需氧型代谢与厌氧型代谢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⑦酵母菌与乳酸菌相比,其代谢类型有何特点?

⑧你如何说出腐生与寄生之间的区别?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比如:

①你能说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吗?

绿色植物、人、灵芝、乳酸菌、蛔虫、猪肉绦虫、酵母菌、硝化细菌、蘑菇、霉菌等。

②有人认为寄生植物、食虫植物是自养型和异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③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兼自养、异养于一身的生物种类吗?(寄生植物、食虫植物、绿眼虫等)

④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厌氧于一身的生物吗?(酵母菌等兼性厌氧的生物)

⑤你认为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应该是什么?

⑥“硝化细胞的代谢类型属自养型”,这一说法准确吗?

自然界除了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外,还有没有自养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这类生物就是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胞、铁细菌、硫细菌等。

通俗地说,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可自己养活自己,即不用吃东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而光合自养与化能自养的区别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太阳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氧化无机物所释放出来的化学能。

还要注意下面四个概念,即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为同化作用的一种类型)同化作用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通俗地说是别的生物养活自己);异养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无生命的有机质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体内或表面)。

其实这部分内容并不难,但有一个地方学生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三种问法的区别,以硝化细菌为例:

(1)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养需氧型

(2)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养型

(3)硝化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需氧型

这三种问法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要细心,注意不要答非所问。

word该篇DOC格式高一生物 教案(精选8篇)范文,共有1897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高一生物 教案(精选8篇)下载
高一生物 教案(精选8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