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方案 >

说课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2-05 07:25:0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说课教案

《鸿门宴》说课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教学难点为:文言实词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全面多角度分析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更多注重学生的活动。

三.说设计意图: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五.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创新构想:在学习文言知识及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以深入理解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形象

六.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

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教师小结: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 分析人物部分。

学生活动:学生上演自导自演的课本剧,主要人物:项羽、刘邦、项伯、范曾、樊哙、张良等,其他同学进入情景观看并分析

教师活动: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活动教师启发: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

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板书设计: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

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七.说创新构想:

学生对文言文有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很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扫清字面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八.方案实施过程问题:

1.学生文言基础还需继续巩固加强

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易流于单一化,教师应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全面多角度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篇: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田径跨栏

本次说课内容为田径跨栏,共分为14个部分

第一, 本课指导思想:本课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从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产生创新意识,体现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水平五 第三, 教学目标中认知目标:是学生初步了解跨栏跑的基本动作,

认识到通过跨栏跑的练习可以提高人体大腿和髋关节的活动能力

第四, 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跨栏跑的完整技术,发展学生

速度·柔韧·灵敏素质及反应能力

第五,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

第六, 教材(学情)分析:通过合理的设计,一集对该项目的学

习,维护与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不断克服胆怯心理和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互相保护帮助,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第七, 对学生针对跨栏中栏间距,栏高男女存在差异,以及男生

女生心理生理特征,将学生分为男女生各一组

第八, 技术分析:本课主要解决:起跑至第一栏技术·跨栏步技

术·栏间跑技术,以及难点为跑——跨——跑之间的有机衔接·良好的全程跑节奏

第九, 本课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准备部分运用讲解法,通过情景

导入——2014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是谁?提问方式引入本课教学内容为跨栏,基本教学部分运用示范法,教师进行跨栏跑示范教学,讲解动作要领,讲解跨栏跑的基本知识和安全要求。启发法:教师在教学一段时间后,提问跨栏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即起跑至第一栏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冲刺技术等,在同学基本掌握跨栏技术后,进行分男女生,跨2——3栏进行比赛。教师可采用

相结合,让先进生进行示范,教师对该同学给予肯定及意见,让后进生示范,让同学自己发现同伴错误,加深印象本次课主要采用的学练方法为:准备部分,学生

学生针对教师讲解跨栏技术进行热身,基本部分,学生之间作式练习法,针对柔韧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探究式练习法,以及学生教师之间互评的评价练习法

本次课运动负荷:本课运动以跑,跨为主,运动负荷较大,练习次数为15——20次为主,平均心率为

练习密度为。结束部分以放松练习为主

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课的练习,能够使所有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灵巧·柔韧·协调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教学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给予游戏法:示范法与分析法 自主练习法,合 ——150次每分, 第十, 第十一,120第十二,第十三,

学生自由展示空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改进课堂评价模式,重视学生的自评及互评,充分将教师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第十四, 最后部分:场地器材:大垫子2个,跨栏架20个,田径场

第三篇:说课教案

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应用说课稿

教学目标:

⑴ 掌握椭圆的参数方程,x=acosθ,y=bsinθ,并注意系数a,b与椭圆方程中a,b值的对应; ⑵ 椭圆的参数方程与标准方程的转化;

⑶ 学会应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解决一些最值问题;

重点:

1、 会写出一个椭圆的参数方程;

2、 应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解决一些最值问题;

难点:

应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解决一些最值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类比三角函数恒等式可得出椭圆的参数方程,进而运用参数方程来解决一最值问题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为拓展内容,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更灵活

教学过程:

ⅰ、新课引入

x2y2

在三角函数中我们都知道sinα+cosα=1是恒等式,而椭圆的标准方程2?2?1和ab22

x?cos? ???a这个恒等式的形式相似,于是可令 ? ;若y?sin???b?

x2y2

22??cos??sin??1,其中θ为参数。 22ab?s? x?aco,则有?n?y?bsi?

? x?acos?x2y2

我们就把参数方程?(θ为参数)叫做椭圆2?2?1的(请您继续关注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参数方程 ab?y?bsin?

ⅱ、新课讲解

x2y2

1. 椭圆2?2?1的参数方程:ab

? x?acos? (θ为参数) ??y?bsin?

其中0≤θ<2π;

2. 参数方程与标准方程的互化:

例1、 参数方程与标准方程的互化

①把椭圆的参数方程??x?3cos?(θ为参数)化为标准方程 ?y?5sin?

x2y2

??1 化为参数方程 ②把椭圆的标准方程94

练习:ⅰ、把椭圆的参数方程??x?8cos?(θ为参数)化为标准方程 ?y?6sin?

2y2

?1 化为参数方程 ⅱ、把椭圆的标准方程x?16

ⅲ、例题讲解:

x2

?y2?1,点p在椭圆上移动,求∣pa∣的最值. 例2 已知点a(1,0),椭圆4

x2

?y2?1上移动,求∣pq∣的练习: 已知p点在圆c: x+(y-4)=1上移动,q点在椭圆422

最大值.

x2

?y2?1上的点到直线x+y+6=0的距离的最值. 例3 求椭圆3

ⅳ、小结:

1、 记忆并能运用参数方程;

2、 椭圆参数方程在一些求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3、 参数方程的运用常结合二次函数和asinθ+bcosθ型三角函数。

ⅴ、作业:

x2y2

1、椭圆2?2?1(a?b?0)与新 x轴、y轴正方向分别相较于a、b两点,在ab

劣弧ab上求一点c,使得四边形oacb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第四篇:说课教案

高一障碍跑说课搞

一、知道思想

以“健康第一,学生发展为本”为知道思想。努力发展学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思维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观念,提高终身体育概念的深入养成,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基础。现代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通过教师提示,学生自主创新等方式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障碍跑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运动中跨域障碍,所以下肢力量的好坏对学习的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过障碍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但是学习差异性较大,而本教材对身体的各项素质的要求有一定的提高,此教材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锻炼身体的价值,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内部各项机能也有很好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相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一切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对于跨域类教学内容,这对于完成教学无异于是有宜的,身体素质普片较好,具有很好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以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为知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在快乐中学习,不断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以便于跟好的实用与生活。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障碍跑的概念及技术要求。

2、技能目标:掌握障碍跑的技术动作,使80/100的同学可以运用障碍跑技术顺利的完成障碍跑,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障碍跑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促进良好的纪律性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游戏和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重难点

重点:前腿的跨域高度和后退的高度。

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六、教法分析

1、启迪思维法:通过教师的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集中注意力,以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2讲解与示范法:以教师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模仿对象,

3、分解与完整法:通过将复杂动作分解练习,然后加设一定条件即能完成完整的技术动作,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不断挑战自我。

4、小组探究与比赛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感受团队的力量,树立竞争意识。

5帮助保护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保护与帮助,了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与时机,培养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责任意识。

6创设情景法:以形象生动的情景再现“野人打猎”为题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技术的了解与掌握。

七、学法分析

1模仿练习法:根据老师的讲解与示范,积极思考并模范老师动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小组探究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感受集体的力量。 3游戏法:通过游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技术的发展,是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不断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

八、教学流程

一、基本部分

1、集合整队

2、热身:慢跑,自编操,游戏(野人打猎)

二、基本部分

障碍跑是一项具有一定技术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不但对学习效果会有影响,还会增加受伤的几率,所以在教学练中让学生带着问号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马克思认识观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

一、教

1、提出问题

2、实践

3讲解示范分析问题

二学

模仿老师的动作,并积极思考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

三练

1实践个人展示

2小组讨论再实践

3游戏比赛

三结束部分

1总结 放松 下课

九、场地与器材

1跑道6条

2障碍物若干

3小红旗6面

十、特色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的效果。

第五篇:说课教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说课教案

佛山二中政治科:刘礼华

教材选用:人教实验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题

一、教学理论依据及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一个发散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3、教材的处理:

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3、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

4、与课联系: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真理的含义。②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③应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2、能力目标: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合作精神。②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③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④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

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③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

④图示法(板书用)

2、学法:

①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②例证归纳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经验出发,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感悟,归纳出新的理念。

③图示法:化繁为简,帮助理解、方便记忆,培养发散思维。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把漫画、动画、图片等课件展示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操作程序 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 策略分析

创设情境1

引出学习探究的问题 用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图文并茂)引出学习探究的问题。 认识名人,了解目标、思考本节课的问题。 1、 本节课内容偏多,

2、 宜

采用简洁的、开门见山

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

的学习探究活动。

3、 创设形象情景,4、 引起

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创设情境2

——探究活动一

探究真理的科学含义 1、 用ppt演示:实用主义

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图文并茂)。

2、 设疑:①詹姆士关于真

理的说法错在哪里?②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适时启发引导。 1、 联系旧知进行思考

探究、讨论交流。

2、 学生发言,3、 各抒几

见,在老师的点拨下形

成理念。 1、 通过比较分析,2、 让学

生感悟归纳“真理”的科

学含义。

3、 学生设疑,4、 促使学

生存疑、质疑,让学生

处于“愤悱”的状态,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

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3

——探究活动二

探究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 用ppt演示:漫画

“下雨好不好?”

2、 设问:为什么对同3、 一对

象有不同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

4、 适时引导、点拨,5、 在

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归纳。 1、 结合生活实际、自

己的实际进行对照思考、讨论交流,发言。

2、 阅读课文,3、 并举一

反三,获得感悟,形成

理念。 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问

题,通过发散思维,引导

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深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人的主观因素会影

响人们的真理性认识,从

而把握真理的客观性。

创设情境4

——探究活动三

探究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 展示:“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

2、 设问:你能帮助他们

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么大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回

答小孩的问题?难道真

理不止一个?

3、 适时引导、点拨,4、 在

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归纳。 1、 运用所学的物理和

地理知识解释“辩日”

问题。

2、 阅读课文进一步探

究其它问题。讨论交流

——回答问题——老师点拨,形成理念。 将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

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

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沿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

果,更进一步把握真理的

客观性。

创设情境5

——探究活动四

探究真理的相对性问题 1、 用ppt展示:有关三角

形内角和小于、大于180度的科学发现的材料。

2、 设问:新的科学发现是

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这又说明了什么?

3、适时引导、点拨,归纳。 1、 阅读课文,2、 联系旧

知思考问题。

3、 探究问题:讨论交

流——回答问题——经老师点拨后感悟,形成理念。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

学习,通过层层设问,引

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沿

着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创设情境6

——探究活动五

探究真理的发展问题 1、 播放flash:关于人与自

然的环保教育材料。

2、设问: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

3、适时引导、点拨、归纳,渗透德育。 1、 观赏动画镜头。

2、 读课文,3、 联系旧知

思考问题。

4、 分组讨论交流。

5、 代表发言、其他同6、

学补充。

7、 小组之间评价。

8、 经老师点拨,9、 形成

理念。 用新鲜的手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将课堂的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探究,形成理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进全面升华。

课堂小结 精讲: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探究有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然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最后得出结论:追求

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 归纳得出结论:追

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

们应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 动手做好相关的笔

记。 简化内容,重温知识,强

调重点。

巩固新知 1、 出示练习题(见附录)。

2、 评讲习题,3、 进行方法

指导。 讨论完成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

握情况。

拓展与延伸 播放歌曲《红日》,出示

拓展题(作为课后作业)

(见附录) 轻松、动情地听音乐,

产生共鸣。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

升华,巩固重点,训练学

生做开放试题的能力,这

也是新课程的命题方向。

六、教学反思

1、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都能做到六动:动眼看、动口议、动情读、动耳听、动脑思、动手做,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整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课堂讨论热烈,交流广泛,思维活跃,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本节课的容量偏大,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4、在探究活动中,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以后要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对他们持开放式的评价态度。

5、存在的困惑:一是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不是“热热闹闹”就好呢?我个人认为探究式的教学必须立足于课堂,不能让学生去打消耗战,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创设好情境,设置好探究的问题。二是在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的舞台上,我们怎样来照顾和扶持弱者?是强弱搭配好,还是强弱分层好?

附录:

一、板书设计

二、巩固新知:

1、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a、在对同一对象的饿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2、“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没有得到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

a、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b、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c、意识依赖于物质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1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lo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b、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 应在实践基础上不d、 断发展

e、 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三、拓展与延伸:

(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为什么?

word该篇DOC格式说课教案(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213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说课教案(精选多篇)下载
说课教案(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