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研报告 >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14 14:37:3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语】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xx”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22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22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2篇】安监部门科学发展观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安监部门科学发展观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为找准挂钩联系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按照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县委的要求,4月28日,安监局一行10人在局长、书记的带领下,到挂钩联系点_____镇_____村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_村基本情况:

_____村隶属于_____镇管辖,位于_____县城西部,_____村委会有20个小组,有1199户共4585人,其中:拉祜族4037人占总人口的88%,汉族533人,哈尼族11人,傣族4人。年内实有劳力2791人。20个小组中,已实现通水7个小组、通电15个小组、通路19个小组。全年粮食总产量1036210公斤、人均有粮226公斤,其中谷物面积11396亩、产量991333公斤,豆类作物面积2846亩、产量44877公斤,经济作物面积7146亩(含甘蔗面积);全年经济总收入3796380元、人均收入828元。现有学校两所(村完小、南回校点),在校学生共有341人,其中住校生230人,教师4人。_____村作为_____镇西部一个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尚未发展、人口相对聚居的农村,要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本村域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调整经济结构,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面对突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我县的现有基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农业招商引资中规模项目、外资项目和高水平项目较少,发展高效有机农业在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较多,设施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园区建设水平不高;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缺乏“旗舰”式龙头企业,且规模不大,组织程度不高,拉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基础仍很薄弱等等。

三、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随着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支农力度的加大、澜西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_____村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但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收入不高、群众生活还不富裕,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年为828元,是全县平均人均水平的60%。必须把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区情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动员组织群众投资投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拉动,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二是立足优势,围绕效益搞调整,发展特色种养业。利用土地优势,在杂交玉米种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富民兴村主导产业,力争用三年的时间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尽快使每亩经济效益达到750元以上。另外,还要立足“绿色金三角”旅游开发、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搞好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牛羊短期育肥和猪禽养殖,加快周转,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引进企业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建成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达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新载体,逐步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

(二)以村容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村貌。村容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镇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结合_____的实际情况,以改善镇容村貌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当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进程。治乱,就是要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采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对茅草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通过村庄整治,基本消灭高山独居户和特困危房户,每个村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全面开展“一建五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栏、改省柴火炉),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 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立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貌整洁。

(三)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开展“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创评“十星级”文明户、农民致富竞赛等多种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陋习,抵制迷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弘扬诚信守诺精神,褒扬诚信典型、营造诚信风气,使重信、守信正在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加强和完善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促进村民自我管理为目标,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种植养殖协会、经纪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制定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结合创建“平安_____”活动,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纳入村两委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教育农民树立“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的新风尚,维护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注重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民间文艺团体培育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壮大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第3篇】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薛城区沙沟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镇。

一、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沙沟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总面积84.5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人口5.5万人。全镇特色产业主导产品为木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业人员4100余人,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4亿元。自以来,重点培植了捷利林业等8家限额以上骨干企业,全镇发展民营企业24家,总数达到4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20户,总数超过1000户。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8项,合同利用外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年均增长50%。先后招商引资了枣庄港、济正保健品、顺翔科技、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项目,捷利木业等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百万元项目20个,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12个,增加税收2200万元,为沙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主要特点和经验做法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全镇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重点骨干项目多。顺翔科技、枣庄港、济正保健品、捷利木业、超级市场等一批骨干项目、龙头企业促进了沙沟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1-9月份,全镇实际利用外资3.68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2%和117%。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大。为确保特色产业发展,自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自至今,全镇共有总投资1.6亿元的济正保健品、总投资1.2亿元的枣庄港、总投资1.2亿元的顺翔科技、总投资1.2亿元的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企业,带动了沙沟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沙沟镇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骨干企业少;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和意见建议

今后,我镇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做好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结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农业、林业大镇向工业化城镇转变

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兴镇意识,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资落地项目,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确保建设见效。不断拓宽招商新空间,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做到引资一个,落实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结合市区城市规划,切实扩大城镇建设规模

结合新城城区南扩、薛城城区南拓的市区城市规划,以个体经济为重点,发展私营经济主导型城镇。以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在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镇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高规划档次和建设水平。突出特色,强化功能,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工贸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城郊型城镇。

(三)结合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枣庄港建设,加快鲁南物流中心建设速度,继续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镇内旅游资源,开展以铁道游击队基点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加快城镇住宅示范区建设,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因势利导,启动民资、外资,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在全镇形成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良好局面。

【第4篇】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是城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根据xx区农牧业厅印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修编资料编报的通知要求,xx县农技推广中心对xx县特色农产品实际情况作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xx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xx县总土地面积5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8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常年维持在100万亩左右,其中杂粮杂豆30万亩左右,最高年份可达 4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200公斤左右;甜菜种植面积7万亩,平均单产3吨左右;马铃薯种植面积11万亩,平均单产2000公斤左右;向日葵种植面积 8.5万亩,平均亩产165公斤左右。

农业是xx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单位的指导xx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xx县实际情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的步伐,选择马铃薯、向日葵、杂豆和甜菜产业作为全县突出发展的优势产业,不失时机地推动这些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引导和扶持林西冷山制糖公司、马铃薯深加工产业、设施马铃薯、xx县老三区牌杂粮豆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扩大了生产规模,加强了基地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整体和集约化生产水平,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特色优势日益凸现。总的来看,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xx县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思路明确,布局科学,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根据农业发展定位和期限发展目标,我县农业发展的功能区块可划分为以下四块:一是马铃薯高产高效示范区;二是甜菜高产高糖示范区;三是杂豆生产示范区;四是向日葵高产高效示范区。

2、产业布局取得新突破,优势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一是马铃薯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建设示范区3片,分别落实在统部镇水泉村、碧流汰村和统布村,重点推广脱毒优质种薯、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配套技术,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辛勤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马铃薯的品种专用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区域化、经营产业化,提升马铃薯的品牌,实现增产增收;二是甜菜高产高糖示范区,以粮油糖高产创建项目为支柱,以冷山糖业为市场依托,全面带动甜菜高产高糖示范生产,大力发展甜菜生产特色产业。三是杂豆生产示范区,xx县老三区牌杂粮响誉区内外,并直接供给中南海,而且于 2022年通过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在新城子镇和十二吐乡建立杂豆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杂粮豆产业,使杂粮豆产业成为xx县品牌的优势产业之一。四是向日葵高产高效示范区,在向日葵全膜双垄沟播及膜下滴灌项目的带动辐射下,向日葵种植辐射到统部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和官地镇4个乡镇,带动周边6.5 万亩向日葵生产。推广各类适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3.6万亩,包括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万亩,膜下滴灌技术1000亩,全膜覆盖面积860亩,目标产量150 公斤/亩,平均亩产204.5公斤,发展前景可观。

3、优势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马铃薯主产区平均亩产2720.6公斤,1.2元/公斤,亩产值3264.72元,成本 730元/亩,亩纯收入2534.72元,收益很高;甜菜高产高糖示范区平均亩产3.1吨,520元/吨,亩产值1612元,成本530元/亩,亩纯收入 1082元;向日葵及杂豆实用新技术在高产高效示范区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显著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了示范区农业科技含量,促使示范区形成鲜明的主导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优势特色农业普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的样板基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在稳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发展特色型和经济型农业,进一步调大规模,调高档次,调大市场,调活机制,推动全县农业向优质特色、高效、发展,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重质量、讲效益的原则,坚持以科技为动力的原则,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原则。

3、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以优质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种植和特色杂豆产业为龙头,培育扶持优质马铃薯、杂粮豆、甜菜、油葵等主导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开发市场,发展品牌农业,增强优势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搞好农业项目招商。按照工业项目的运作方式,做好农业项目的规划、可研、申批工作。

到20xx年,我县在稳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确保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力争马铃薯达到15万亩,向日葵10万亩,甜菜10万亩,杂粮豆30万亩,到2022年全县优质专用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向日葵15万亩,县内甜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杂粮豆40万亩,年平均培训农民4.5万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新品种应用率达到40%,种子精选加工率达100%。 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大力推广优势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治、新品种引进等技术措施;积极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扶持发展规范化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扩大品牌优势,农产品商品率达85%,其中无公害产品达80%以上。全县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5%。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8000元大关。种植业结构和品种进一步优化。 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0个,带动农户20000户,促进加工型、服务型、营销型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产销衔接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到2022年,我县将基本形成现代化农业,达到六化标准,具体指标如下。

(1)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现代化。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善,设施农业比重加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三灌有效控制面积达到80%。

(2)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科技引进、示范、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居领先水平的种养业良种普及率达到90%;实用农业技术普及率达到85%。

(3)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4)农业管理水平现代化。农业和农村资源的生产要素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健全,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优质服务。

(5)资源环境优良化。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土地、水利、林木等农业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经济收益高效化。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特色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

我县部分特色产业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只有25%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使一些加工企业,因缺乏原料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影响了发展的积极性。另外分散经营问题十分突出,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致使产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杂豆、向日葵等产业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甜菜产业由于规模小,分散种植成本高,加之加工能力过剩,致使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原料严重不足,双向影响加工和经济效益。

2、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弱

随着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县内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一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层次低。由于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产品单一粗放、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基本没有开发,经济效益偏低。优质粮、牧草等产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弱。如甜菜只有冷山糖业独领风骚,甜菜的加工转化率低,影响了甜菜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其他产业突出的龙头企业也寥寥无几,加工转化能力有限。

3、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完全稳定建立起来,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尚未形成

基地与农户、基地与公司之间缺乏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而未能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由于农企之间没有形成稳定、长效的利益关系,农户难以稳定地给加工企业提供优质专用原料,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常常脱节,丰收的年份往往销不出去,歉收的年份又使得各厂家争相抢购原料。利益联结机制的缺乏,致使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目标的实现。

4、产业链短,标准化生产不够,最大经济效益得不到实现

我县马铃薯、杂豆、向日葵等产业处在粗加工初级阶段,深加工还基本处于空白,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手段,生产全过程技术落后,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

四、对策和建议

1、树立大农业思想,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抓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带动和促进全县优势产业的整体发展。当前首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充分用好、用活优势资源,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享受自治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集中土地资源,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生产,发展贸易和外向型农业,提高产业层次。我县很多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合作联营已是大势所趋,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封闭,积极吸引外部资本与管理尽快进入,建立联合舰队,也可以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依托县外大型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壮大自己,争取能够在全国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捷足先登,加快发展。

2、加强政策引导,从建立和创新机制上解决问题

一是要集成政策,扶优扶良,鼓励先进。对发展突出的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和原料基地,给予以奖代补奖励或贴息支持,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效益 ,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二是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自治区的扶持资金要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要补贴到技术服务、良种、农机等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引领效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包括防范疫病和价格风险在内的农业风险基金和产业保险体制,构建产业发展的内在稳定器和缓冲台。四是要支持和引导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五是适度调控支农金融策略,制定鼓励金融企业支农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信用评级以及担保机构等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有序流向农村和农业产业,解决农业产业资金不足的贫血问题。

3、做大做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

第一,重点发展、集中扶持产业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马铃薯、向日葵、甜菜和杂豆产业的经营,提高层次,使这四大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极产业。第二,积极支持和推动特色明显、有潜力的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对这些产业要重点培育,积极扶持,规模生产,使这几大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4、鼓励和发展中介组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要鼓励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好中介组织连接农民与市场、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好彼此关系,形成企业与农民双赢的格局,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开辟市场。促进建立机制灵活、功能齐全、层次分明、体系完整、开放有序的各类市场,开辟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各级干部要学会跑项目、跑市场,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搭建平台。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注重培育、打造和保护xx县知名品牌,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我县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获得较大的比较效益。

【第5篇】特色产业培植的调研报告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xx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第6篇】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第7篇】关于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xx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xx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xx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xx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xx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xx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xx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xx”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xx”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xx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xx”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xx”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xx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xx年“xx”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11、杂种玉米制种产业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产量380万公斤,产值2500万元。杂种玉米的种植以玉龙县河谷区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华坪县的新庄、船房及永胜县的三川镇等乡镇为中心。计划到xx年将建成杂种玉米基地1.5万亩。

12、荞麦产业

我市在宁蒗县和玉龙县的冷凉山区已种植荞麦8.46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8000万元。计划到xx年将建成荞麦生产基地6万亩。

13、优质茶叶产业

我市的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华坪县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乡镇,到已种植茶叶1.3万亩,投产采摘面积0.98万亩,生产鲜茶叶1680吨,生产干毛茶336吨,实现产值700多万元,并已获得73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

14、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

丽江具有生产百合、彩色马蹄莲等球根花卉种球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目前,永胜县已建成70亩百合种球繁育基地,计划到2022年球根花卉面积发展至1.5万亩,发展鲜切花0.5万亩,产值达到4亿元;同时,丽江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具有丰富的野生观赏园艺植物资源,具备开发观光农业的一切环境条件;因此,花卉产业与观光农业在丽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三)劳动力转移产业

据统计,丽江市底共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8.75万人。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截止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12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5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62元。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xx年云南省农村劳务输出计划的通知》,下达丽江市xx年劳务输出计划14.28万人,结合我市实际,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县(区)、乡(镇)已成立的农村劳动能力转移机构和民间劳动力输出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采取就地与易地、市内与市外、省内与省外、季节性与常年性相结合的总体开发战略,千方百计扩大转移输出的渠道和规模,力争到xx年实现农村劳动力及劳务输出14.56万人,劳动力转移收入达2.82亿元,2022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5.67亿元。

(四)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古城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44.49%;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55.5%。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xx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丽江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第8篇】关于我市农业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工作进展情况烟叶产业。2003年下同 ,全市落实种植面积38万亩,烟叶总量88.1万担。

全区百分百实现集约化育苗,推广漂浮育苗34.8万亩,占总面积的84.68%,推广湿润育苗6.3万亩,占总面积的5.3%。推广稻草回田面积达到15.5万亩。

完善了“提质控碱增香”工程,2003年上等烟叶比例达43%,厂办基地烟叶调拨量已达总收购量的40%。笋竹产业。

全市竹林面积达400万亩实现竹业总产值21.9亿元,比2002年增长30%。其中竹山产值9.5亿元,笋竹加工产值11.8亿元。

全市笋竹加工企业总数达到726家,其中产值上千万元的21家。2002年以来平均每根标准竹降低税费1.83元,每吨鲜笋降低税费72元,同时,每根原竹价格比2002年提高1.3元,每公斤鲜笋价格提高0.15元,两项合计竹农可增收2.16亿元。

肉牛产业。全市肉牛年末存栏12.16万头、出栏2.3万头,分别比增7%、82.8%。

种源繁育和冻精冷配站建设基本完成。项目区共建冷配站点38个,其中2003年新建26个,完成冷配黄牛1500头,宁化县生产能力达4立升/时的液氮生产线12月底投产。

全市肉牛养殖场36家,其中百头以上27家,牧草种植面积6.01万亩,比增101%。肉羊产业。

肉羊年饲养量达31.2万只其中出栏14.6万只比2002年增长18.5%。种羊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尤溪县建立戴云山羊保种繁育场,永安市引进澳州波尔山羊种羊项目完成投资1200万元。南江黄羊繁殖基地已在清流县温郊赤坑、尤溪县西城镇后洋村建设。

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专业大户数量增加二成。红豆杉产业。

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已建成1%和50%含量的紫杉醇生产线各一条年产1%含量紫杉醇浸膏10000公斤,50%含量紫杉醇150公斤。2003年生产紫杉醇半成品101公斤,三尖杉宁碱11公斤,10-dabⅲ14公斤,实现产值4055万元,利税1400万元。

明溪已建成现代化温室育苗大棚1万平方米,大田苗木基地200亩,成功育苗1000多万株,已建立人工种植红豆杉基地9600亩。建莲产业。

全市实际种植面积5.3万亩干莲总产量约2600吨,产值5200万元;加工方面建成鑫达、文鑫、莲蓉三家企业,加工增值超过0.8亿元。冷水鱼产业。

2003年因受高温干旱的影响,部分养殖点遭受损失,全市投苗养殖虹鳟鱼20万尾,产量34吨。在明溪县龙湖新建三明市水产名特优良种场,已完成一期工程,可培育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夏花苗100多万尾。

台商吴龙振在清流李家建立精养池2300平方米,是我市目前最大的虹鳟养殖场。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抓重点特色产业共识已经形成。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提出抓好农业七个重点特色产业促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决策很正确,认可度比较高。2003年5月,市委提出要按照“六个一”机制抓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目前领导力量加强,发展规划已制定“六个一”机制初步建立。

2、壮大龙头企业取得新突破。2003年龙头企业发展有了一些新的亮点。

笋竹、莲业、红豆杉产业的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也开始起步。沙县三和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加工4.3万吨清水笋制品,95%直接销往日本,产值达1.69亿元。

永安市2003年新投产永亨竹业公司年产竹地板坯24万平方米 和永欣竹业公司年产竹地板24万平方米 。建宁鑫达莲业有限公司新上10万吨“闽江源”绿色食品茶饮料项目,2003年完成投资3500万元,5000吨速冻生产线和5万吨饮料生产线竣工并投产;文鑫公司莲子米糊生产线竣工投产,年生产能力达8000吨;莲蓉集团系列莲片产品年产量提高到1200吨。

全市莲子系列加工产品近20个,其中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5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原产地产品”标志使用权一个。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2003年继续增资扩股,注册资金从3000万增至4224.7万,计划于明年6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明溪县目前全县已有驰鑫、顺捷、三丰等规模肉牛专业养殖场18家,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家。目前,正在与浙江等地的多家客商洽谈肉牛加工项目。

3、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

部分县市、区 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如永安市大力改革竹政管理,允许以行政村、自然村或集中连片的竹山为单位,统一设计办理采伐证,采伐证有效期延至当年12月30日止,取消毛竹经营许可证;实行按笋竹加工企业终端产品计征林业规费,建立笋竹原料、半成品市内运输“绿色通道”,取消对市内运输笋竹原料、半成品的一切运输手续与检查。

允许新办竹加工企业 先上项目后办手续,对于竹胶板、竹地板半成品坯料加工点,不再办理加工许可证,鼓励竹农就地初加工。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与个人加以鼓励,2003年共设立9个奖项,86个名额,其中奖金最高8000元。

清流县对2004年全县烟叶生产考核办法进行较大调整:烤烟特产税分成比率调整为县财政40%、乡镇50%;2004年各乡镇在2003年任务基础上增加的部分,将县财政分成的50%部分全部返还乡镇;完成任务的村主干由县里直接奖励3元/担。明溪、清流等县出台了肉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采用对建畜位、黄牛改良、草种引进及防疫等环节分别给予补贴,调动农户饲养肉牛的积极性。

4、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发挥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烟草部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提高烟叶种植水平和烘烤质量。永安市每年筹资200万元设立竹业开发专项基金,用于竹林丰产培育和新产品研发,2003年还派出6名副科级干部到全国重点竹业产区和科研院校学习培训,并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开展竹业课题攻关,在全省建成第一个竹子现代科技园区。

明溪红豆杉公司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紧密协作,专门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去年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和福建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各1项,《一种从种植红豆杉叶枝中制备紫杉醇的方法》获国家专利,《南方红豆杉短周期速生丰产培育技术研究》成果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自行研发的三尖杉宁碱、10-dabⅲ等、巴卡丁ⅲ高新技术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建宁莲科所经过多年努力成功选育“建选17”新品种,该成果已通过省级新品种认定评审,亩产比现有当家品种提高30%。

市畜牧水产局举办了畜牧水产中级研修班,明溪、清流、宁化、建宁、尤溪等县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到县举办肉牛、肉羊养殖技术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养殖企业和农户养牛、养羊的科技水平。5、特色产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

明溪红豆杉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管理模式。由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倒包给农户种植红豆杉,所有生产经营投入由公司负责,农民则成为产业工人,同时以订单协议、保价收购的形式发动农民种植红豆杉。

永安市竹胶板、竹地板生产企业,委托竹农发展家庭竹编半成品加工,带动了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形成了一些以生产竹编半成品为主要副业的专业村。宁化县政府和烟草公司分别按每亩3元和6元标准出资为烟叶种植投保,永安、大田、尤溪和泰宁都从特产税提取3-5%作为烟叶灾害风险基金。

清流县广益肉牛养殖场与农户签订肉牛代养协议,采用代垫一半养牛资金、并作技术指导、育肥卖出后销售利润二八分成农户占八成,养殖大户占二成 的办法,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今年计划发展代养户100户。

二、制约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困难与问题一是区域联动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很重要的是产业合理布局,区域联动发展。

从调研情况看,有的地方对分工协作,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有的特色产业区域内部分县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衔接不够紧密,有的不愿当配角,不利于全市统一打品牌、拓市场、扩规模。二是筹资困难的呼吁比较强烈。

肉牛、肉羊、冷水性鱼饲养成本高,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这三个特色产业急需建设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竹山道路、引水喷灌投入多,笋竹、建莲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需求量大,山区加工企业自身积累普遍不足,农户经济基础脆弱。

目前金融部门尚未开展农产品抵押贷款,业主、农户普遍反映贷款很困难,而且数额十分有限,满足不了企业、农户生产经营的需求。三是加工瓶颈制约比较突出。

肉牛、肉羊、冷水性鱼加工环节至今仍是空白,加工能否取得突破已成为这些产业上规模、创特色、见效益的关键;除烟叶外,笋竹、建莲、红豆杉产业虽然有一批龙头企业,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特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科技支撑力不强的问题。笋竹产业新产品研发力量薄弱,有的只生产半成品,加工增值文章还没有做足;平衡施肥、引水喷灌等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连片丰产竹林所占比重偏低。

肉牛良种繁育难度大,黄牛冷配站点偏少,品种改良工作量大。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够,优质种羊保种、引种和试验、推广经费短缺。

冷水性鱼饲养成活率不够高,小瓜虫病频繁发生,疫病防治难度大。基层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特色产业人才队伍普遍缺乏。

建莲莲种退化现象较为突出,产量和品质正在下降,新品种选育跟不上,莲子的去膜、通心靠手工操作,影响产业规模的扩大;莲业科技人员缺乏,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肉牛、肉羊、冷水性鱼、莲子繁育基地、竹山道路、山地水利、原料基地以及疫病检测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欠帐太多。

三、对下一步加快发展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意见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基层和业主希望市委、市政府在去年明确挂钩领导、责任部门基础上,对主抓重点特色产业的领导力量、工作班子进行必要的充实、加强,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特色产业的组织、协调、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力度。

建议市、县两级成立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重点特色产业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真正做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有一位市领导牵头,一位处级领导主抓,一个责任单位联系,一个工作班子在干,一位首席专家指导。建立目标考评责任制,市、县两级政府要制定激励特色产业发展奖惩办法,每年对特色产业种苗繁育改良情况、基地建设情况、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村合作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发展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认证申报情况、包装进超市销售、连锁配送经营情况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申报等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财政安排一定资金,进行表彰奖励。

今年着重对肉牛加工项目落地,肉牛、肉羊、建莲种苗繁育改良,竹山道路、引水喷灌等项目实行重奖。2、科学定位,分类指导。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各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作出准确的定位,并加以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区域联动,实现特色产业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烟叶产业必须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力度,正确处理种烟与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大户规模种植,不断巩固扩大厂办基地规模,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重点产烟地区,进一步发挥烟叶生产强市富民的特色产业作用。

笋竹产业重点要根据竹林资源分布和交通网络格局,坚持“一个中心以沙县为主的竹凉席生产中心 、两个基地永安、沙县竹质板材和笋制品两个生产基地 、三个发展点尤溪、将乐、泰宁三个区域发展点 ”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竹林资源,积极整合笋竹加工企业,拉长竹业产业链,壮大竹业经济块头和比重,使之真正成为继烟叶之后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又一大特色产业。肉牛、肉羊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有关县要按照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各有侧重,扎实抓好肉牛良种繁育和肉牛肥育,同时要研究制定加工企业利益分成的合理协调机制,调动项目区内各县发展肉牛繁育、养殖、加工的积极性。

永安重点抓好波尔山羊繁殖基地建设,尤溪重点抓好戴云山羊保种场和南江黄羊原种场建设,清流重点抓好南江黄羊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区内各县市 要增强合作意识,各有侧重,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引资中的主体作用,筛选一批真正吸引客商的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全方位向外推介,力争今年特色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以招商引资增加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

二是借鉴组建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办法,积极探索开展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试点工作,力求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在上报争取中央、省财政性项目资金时,对特色产业项目予以优先,对重点县市 予以倾斜。同时,市特色产业各个工作小组年初就要排出争取中央、省财政性补助资金项目工作计划,组织专门力量跑部、跑省,并认真指导相关项目县市 、业主做好申报工作。

五是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种苗繁育改良、品牌申报、宣传和畜产品检测、疫病防治以及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

4、突破加工,壮大龙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

促成加工项目落地,是肉牛、肉羊、冷水性鱼三个畜牧水产特色产业能否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今年必须把突破肉牛、肉羊、冷水性鱼加工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下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集中力量扶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企业,切实解决目前我市养殖产品主要以鲜活产品面市、市场竞争力不强及卖难等突出问题,早日发挥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品加工增值的作用。

同时,要鼓励笋竹、红豆杉、建莲产业现有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合资、上市等形式快速扩张,壮大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把龙头企业真正建成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要引导笋竹、建莲产业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大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力度,加强农产品包装、储藏技术、运销的研究与运用,实现优势产品从品种到产品的全程开发。

要做好各类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对接与联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捆绑保险等多种形式,与基地农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真正做到确立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特色,建立一个基地,壮大一批龙头,形成一个区域,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5、以人为本,科技兴特。

坚持以人为本、走“科技兴特”之路,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抓特色产业的人才队伍,切实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增长的贡献率。烟叶生产继续抓好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成熟采收和三段式烘烤技术的培训与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四项基础性工作,大力推广湿润育苗、带茎烘烤、改造智能化自控烤房、半密集式烤房四项新技术,巩固漂浮育苗、平衡施肥和掀膜培土三项常规技术,重点解决下部叶和部分中部叶身份偏薄、单产偏低问题,加快科技兴烟步伐。

肉牛生产着重加大冷配站点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冻精冷配,加快杂交改良,培育

一、二代可繁母牛群体,建立种源繁育基地,提高扩繁速度,为肉牛育肥基地提供品质优良的杂交架子牛。同时,大力突破豆科牧草的开发与种植,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及疫病防治中心建设。

肉羊产业要加快永安华澳纯种波尔山羊种群繁殖基地建设,加大戴云山羊保种、南江黄羊引种和试验、推广工作,解决种羊品种退化问题。冷水性鱼要加快明溪龙湖“三明市冷水性鱼类种苗培育基地”二期工程建设,积极探索高海拔水库冷水鱼增养殖、秋冬季适宜水域网箱养殖的实用技术,创新养殖模式,并加强对小瓜虫病的中草药及生物防治方法的科研攻关,重点解决病害防治问题。

笋竹产业着手研制开发竹木复合创花板、纤维板,突出做好以竹炭、竹醋液为主的竹材化学利用,延伸笋竹利用领域,同时大力引导竹农树立“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理念,依山建池,引水喷灌竹山,搞好山地水利建设,实施竹林平衡施肥和稻草覆盖等新技术,培育连片丰产竹林,提高竹山经营水平。红豆杉产业要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运行准备工作,继续引进人才,提高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建莲产业要大力推广“建选17号”新优品种种植,着手莲叶、莲杆等附属物利用的研制开发,加快莲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工,同时充实莲科所力量,抓好莲子组培关键技术攻关。在组建特色产业专家组基础上,着手建立特色产业人才库和专家顾问组,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业主经营的需要,聘请相关产业国内一流科研院校专家为科技顾问,帮助规划、指导和课题研究、攻关,进一步创新“村会协作”、“农业155”服务模式,选派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到重点乡、村和龙头企业挂职帮扶,解决基层特色产业专门人才短缺问题。

6、创新机制,打响品牌。着力创新四个方面机制:一是创新经营机制。

正视特色产业规模集约经营中出现的土地难流转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土地流转的办法,变农户分散种养为大户集中种养或公司集约经营。二是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特色产业税收返还分成办法,取之于特,用之于特,实行放水养鱼,倾斜扶持,增加投入。三是创新流通机制。

推广永安做法,在认真测算基础上,发挥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按笋竹加工企业终端产品计征规费,构建笋竹原料、半成品市内运输“绿色通道”,简化毛竹经营和流通管理。四是创新营销机制。

借鉴推广青竹集团模式,由行业协会出面牵头组织协调,对特色产业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宣传,共同策划市场营销,推动联营联合,避免竞相压价,打响三明特色产业品牌。

【第9篇】特色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导语: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特色产业扶贫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xx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做特色产业!

一、xx市农业概况

xx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xx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四)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xx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44。49%;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55。5%。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xx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xx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第10篇】开发北药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开发北药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_____市的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常见的动植物药材可达140余种,107味药材,现已收购的就有99种,大宗地道药材近80种,珍贵药材14种。根据_____市中药材的分布可规划成东部森林区、中部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药材分布特点为东多西少的趋势。东部区域以自然养殖为主,中、西部区域以人工养殖为主。为搞好本地区药材开发与利用,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管理条例》,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与利用并重的方针。应建成有规模的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开发优势药材生产,建立山特产中心市场,合理调整中药材收购价格,加强横向联合,发挥_____市资源优势。

一、前 言

中药材是一种特殊农产品,它作为一种特色经济,近几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最有实力的是中医中药,全国各地种植中药材的势头很猛,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部分品种已被国家科委列为“星火计划”,省委做出“三年使北药成为支柱产业”的部署,_____市委、市政府则把北药开发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符合_____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实际,相信北药开发工程必将促进_____特色经济的发展。

北药开发作为一项跨世纪的朝阳产业,不论从市场发展潜力或人们渴望延年益寿和渴望回归大自然的趋势来看,都使其充满了无限的前景和开发机遇。其一,医药市场前景广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四十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估计中草药开发利用,在未来十年内将在世界全面兴起,这都将为_____市北药的开发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二“入世”给北药开发带来了难得机遇。中药由于不受国际知识产权限制,将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其三,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污染的天然药物正凭着高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使治疗效果和无副作用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公认,这也为北药开发创造了无限商机;其四,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由于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需求,国内外对中医中药的研究都在加快。已有一百二十四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各地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上都加大了力度,使北药开发处于强劲的发展势头,提出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_____市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为药用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场所。黑龙江的主要地道药材在_____市均有分布,并且蕴藏量大、质量好。如人参、鹿茸、五味子、刺五加、满山红、林蛙等名贵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黑龙江省重点保护的二十一种野生动、植物药材,在_____市就有十六种,占全部药材的76.2%,故_____的药材资源在黑龙江省中药资源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掌握中药材的资源分布、科、属、种蕴藏数量、生长规律和开发前景,为保护、繁育和发掘与利用中药材资源,使中药材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全面奔小康,建设和谐_____的奋斗目标。

_____市处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半部的西麓,位于北纬四十六度二十八分;东经一百二十七度四十二分,共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条,境内山多林密、沟谷纵横、河流密布,是一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半农半林地区,气候条件属于大陆性气候区,地处温带,十分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发育生长。_____市的植被属于小兴安岭南麓植物分区,主要分布着森林、草甸、草地植被。其中森林植被面积最大,在这些植被群落中,蕴藏着多种木本、藤本、草本、菌藻等药用植物,形成了天然的丰富药用植物群落,尤其是茂密的森林植被十分有利于稀少药用动、植物的发育生长。

二、调查分析与结果

_____市的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根据分布的状况,资源大体可分为天然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家养家种人工培育的动植物资源;又可根据药用部位系统地分为:根茎、花、叶、全草、果实、种子等类别。据统计境内的常见的动植物药材可达一百四十余种,一百零七味药材,现已收购有九十九种,其中常见的药用植物药材为49科、97属、130种、98味药材,每科超过10种的,有菊科与百合科各为14种,毛茛科为11种,现已收购的为92种;在动物药材中,有10余种、9味药材,现已收购的有7种。中药材资源共有九类五十八科,一百一十八种,名贵药材十四种,主要种类有:熊胆、麝香、鹿茸、田鸡、山参等,家种家养药材种类有十二种,发展前途的种类有人参、平贝、鹿产品、田鸡等。大宗地道药材近八十种,主要种类有刺五加、黄柏、五味子,其他草本药用植物蕴藏量也极为丰富,具有北药开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适宜生长的各种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中药材资源的自然分布存在一定规律性。据调查_____市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是:

1、中药资源分布的种类与蕴藏量由东向西递减。由于境内东部山区植被茂密、气候湿润、土质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所以中药资源在东部山区分布上有明显的优势。药材资源在地域分 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的趋势,全市分布的140余种药材资源,生长在东部山区的就有130种,占全部药材的92.8%。由此可见,东部山区是中药资源分布集中地区,因此要重点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2、在东部山区集中分布的药材资源多为木本、藤本,兼有珍贵稀少动物药源,木本有黄柏、刺五加;藤本的五味子;槲寄生和稀少动物类的田鸡、熊胆、麝香等品种,而中部丘陵及西部平原地带分布的药材资源多为草本,并分布广泛,便于群众采挖,商品利用率较高。

3、中药材资源蕴藏量有明显下降趋势。随着人口增加,森林的采伐,大量的开荒等人为活动和不合理的采挖,出现了收购数量明显上升,资源越来越少的问题。这种掠夺式的采集,使境内的中药材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失调,违背了自然规律,延长了生长周期,这是一种“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行为。因此,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药材资源要切实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_____市境内分布的中药资源是一个种类繁多、较为完整的资源分布地理单元,但为了加强资源保护,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区域性资源的优势,有必要根据资源分布、地形、植被等自然结构的各自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对中药资源分布进行区划。

(一)区划的目的:在于区分重点,兼顾一般,有利于对资源重点地区加强保护,合理开发,使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挖掘中药资源潜力,发挥各类药材优势,以满足人民防病治病和国内外医药市场需求。

_____市分布的药材资源可以划分为三个适宜区。即东部山林地带木本为主的动植物药材资源分布区:中部丘陵以人工种植为主的药材分布区;西部平原以草本为主的植物药材资源分布区。

(二)分区概述

1、东部山林地带木本为主的动植物药材分布区。包括东部的郎乡、神树、桃山等地区。稀少珍贵大宗地道药材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并且蕴藏量大、质地优良,蕴藏量大约有1159万公斤,占全市总蕴藏量的73%,分布的主要种类有:刺五加、黄柏、五味子、槲寄生等木本植物药材,野生动物类药材有:田鸡、熊胆、麝香、鹿产品等多种药材。该区每年的药材采挖数量约占年收购量的80%。同时该区又是人参生产的重要基地,人参种植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0%。

过去由于部分生产者对药材资源的保护利用缺乏知识,在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只采不保、只捕不养、只顾眼前效益,没有长远打算的现象,致使本区很多药材资源遭到了破坏,蕴藏量逐年减少。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本区药材资源的保护,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保护:这就是要做好长远打算,重视加强药材资源管理,严格贯彻执行《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针,引导生产者认清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高思想认识,严禁滥采乱捕,尤其是加强对稀有珍贵药材资源的保护,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形成天然的林药兼有的生态植被群落,使各种动植物药材资源得到良好的繁衍发育,为北药开发提供更多的优质药材商品。

(2)、合理利用:这就是既要充分发挥本地区地道药材资源优势,又要对大宗地道药材根据生长周期、蕴藏数量做到有计划的生产,保护资源采育平衡,永续利用,尽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科研开发北药:就是要对稀有珍贵动植物药材进行人工养育,扩大种类增加产量,缓解医药市场紧缺状况。

2、中部丘陵人工种植为主的药材区。该区位于_____市中部。包括_____镇、年丰、工农等乡镇的区域和部分市直属养、种植单位。该区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藤本、草本植物药材的生长,该区是最大的药材种植区,药材资源约有98种,主要的野生药材有:元胡、玉竹、百合、草乌、赤芍、升麻、苍术等种类。种植、饲养的有:人参、平贝、黄芪、天麻、鹿等十多种。

由于本区交通比较发达,人们活动频繁,村屯较密集,所以药材资源利用率很高,提供的药材商品较多,该区应大力发展以人工种植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因地制宜的抓好平贝骨干药材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挖掘生产潜力,建立生产基地。

3、西部平原草本植物药材分布区。包括双丰、工农、_____镇等部分地区,本区地势平坦,北部有部分缓坡岗地,该区的药材资源多系草本植物。主要品种有:独活、水菖蒲、茵陈、仙鹤草、透骨草、车前子、益母草、蒲公英等几十种草本药材,其蕴含量为95万公斤,占总蕴藏量的6%,分布的种类多为当年生全草,果实类药材。同时该区的家种药材面积较大,主要以平贝为主。所以建议该区药材生产发展方向,要根据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做到资源有效利用,扩大庭院药材的种植面积,节约耕地,利用荒坡、田边发展药材种植,重点抓好平贝生产,建立平贝生产基地。

(三)、目前中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盲目性生产,效益不稳定。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农信息不灵,只能参照上年的效益,并不了解这个种类的社会销售量,所以就随大潮盲目种植,导致个别产品过剩,造成烂市,历史上我们有过多次这样深刻的教训。

2、布局分散,生产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最近几年,不少地区把种植中药材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面积发展,但由于药农信息不灵,和对市场风险的恐惧,只好多品种小面积种植,导致各品种星罗棋布,没有形成优势品种规模基地。

3、缺乏龙头带动,产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中药材销售主要是依托市场,种什么卖什么,没有龙头企业和商家或中介组织与药农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种植,与药农的关系也只是市场买卖关系,盲目性很大,收益不稳定,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解决的办法是:

①、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预测,减少盲目种植,建立全国中药材信息互联网站或中药材种植信息咨询中心,拓展视野,增加信息量。对当前市场状况、未来市场发展趋向、未来市场容量进行预测,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对农民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预测。通过信息服务,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更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减少种药风险,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的药材生产原则,保障药农收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②、扩大单品种规模,发展基地化种植,一是抓好地道药材的规模化种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标准化模式田和规模种植区,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在药材单品种开发上求突破。以国家科技部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开发为依托,实现品种地道化,栽培规模化,科技标准化,建立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调整生产结构和种植计划安排上,有关部门要互相协调,有条件的乡村要积极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或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鼓励药材成方连片规模种植。

③、广辟渠道、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进程,千方百计与药厂、商家建立供求关系,实行订单种植,合同种植,实现卖什么种什么,繁荣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使药农、基地和龙头企业(市场)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切实保护药农的利益,激发种药积极性,促进全市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

三、_____市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野生药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_____市自然条件优越,野生药材资源雄厚、品种繁多、分布广泛,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有广阔的前途,很多种类都是产量大、质量好的大宗地道药材,如黄柏、人参、刺五加、五味子、槲寄生、田鸡、鹿产品等都畅销国内外,是医药市场的紧俏商品。

多年来,_____市的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收购的种类数量逐年增加,现收购的种类已达99种之多,各种药材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如刺五加,是_____市生产的大宗药材之一,尤其为原料制成的各种中成药,在国内外畅销,被誉为“五加参”,该药为省营二类品种,来源于五加科植物刺五加干燥根茎皮,主要分布在_____市东部山区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蕴藏量约为264万公斤,年收购量最高达31万公斤,为有关药厂提供大量的原料,保证了各种中成药的生产。但目前刺五加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大量采挖和林业部门的采伐清林,使刺五加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刺五加资源的保护是当务之急,对刺五加要实行计划收购,有组织分区采挖,做到采大留小,采密留稀,采成保幼,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把这个资源优势保持下来。

a、人参。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之一,在国内外历来享有盛誉,十分畅销。_____市是全国三个人参商品生产基地之一。人参是_____市栽种历史长、面积大的主要药材种类,又是_____市多种经营生产的主要骨干项目,人参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参生产,因此,_____市的人参发展迅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参,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由于山多林密,土地肥沃,具有发展人参生产的天然有利条件,因此在北药开发进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高度重视人参生产,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抓好人参生产,有效地利用林地实行林药轮作,退参还林,逐步建成规模大、能力强、商品多的人参生产专业基地。

b、黄柏,又称关黄柏。系芸香科多年木本植物药。其内皮用药,也是东北的地道药材。由于其资源多分布在阔叶林种,_____市林区蕴藏的黄柏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蕴藏量为479万公斤,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产区,省内外药材生产部门都曾来_____市大量收购,黄柏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发挥。但是黄柏资源蕴藏量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造成下降的原因是:

(1)黄菠萝树是_____市林区的阔叶树种之一。近年来过量采伐,使该树种相对减少,出现黄柏资源下降。

(2)部分生产者无视法规,进行滥砍盗伐,尤其是个别生产者为追求经济收入竟出现剥活树皮的严重现象,造成部分母株枯死,即所谓的“站杆”,破坏了黄柏资源。

(3)该树种过熟林的大量采伐,采伐失调忽视对该树种的扶育,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

为了保证黄柏资源的优势,不仅要合理开发现有资源,而且林、药有关部门也要搞好协作,采取措施,做到既保护林又保护药,把加强林药资源的保护作为林药部门的共同责任。加强法规宣传,计划采育,计划收购,使黄柏资源能够久续长存,保证优势。

综上所述,过去_____市在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绩显著,但从发展经济来看,部分中药材资源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掘与利用,没有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而,我们要立足本市药材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大宗地道的野生、家植药材资源,使药材资源得到最佳的开发、振兴北药。

四、讨论

关于今后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药材生产的几点建议。

野生的药材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与森林、草原共生、生长周期长。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实践证明,只有对野生药材资源实行保护、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针,才能保证资源休养生息、繁育更新、永续利用。因此,如何加强药材资源保护、积极发展药材生产,使药源立足长续久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_____市药材资源和药材生产现状,发展药材生产的方向应是:保护、开发、利用并重。坚持动物药材猎捕与饲养相结合;草本药材采挖与培育相结合;木本药材利用与营造相结合的原则。把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我市药材开发的对策应该是:

1、坚持特色开发、形成规模、建成地道药材生产基地。

中药材生产讲究“产之有地、采之有时”,北药发展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个中药材的地道性问题。中药材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却有适合自己地区小气候的药材种类。在我省提出北药加工业七大系列中,具有优势的中药材种类有:刺五加、人参、满山红、暴马子、平贝、五味子、林蛙等,开发我市的北药资源,一个乡镇可根据自己乡镇的特点,以一种或几种为重点或几个乡镇以一种为重点大力发展,不求种类多,但求规模大,是生产基地乡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抓好专业户、专业林的药材种植,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建成具有特色的药材生产基地。

在坚持发展地道药材的同时,应注意长远目标与短期行为相结合的原则。长远目标应为建立起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按中药材生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设的地道药材生产基地,提高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短期行为是应考虑广大种养户的利益,在未形成基地之前,要使广大种养户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以利于调动广大种养户的积极性,使他们增加投入,看到长远,这样才能建成基地,否则,一些“忽悠”型的项目,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极易损伤广大种养户的积极性,对北药开发的事业发展不利。任何一个地区、一个乡镇,每开发一个品种、每上一个项目、都应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都要有专家论证,包括技术论证、市场预测等,最后领导小组审批,还应列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及时间进度表,从而便于全市整体运作。

2、依托自然条件,开发自己的优势品种。

人参、平贝、刺五加、五味子、暴马子、满山红、林蛙等品种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并且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对于今后的发展,笔者认为:以上种类为今后的北药发展重点,各乡镇根据自己的自然条件、现在的自然储量集中、种养规模、技术条件、资金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自己乡镇特点的中药材种类。

人参以桃山参药集团、林业局参场、鸿达公司为主,在现有1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目前,国内人参面积下滑,我省其他地区因受前几年人参市场不景气的影响而受到了严重冲击,总面积不及我市的现存面积,而_____市经过二十一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几大块:桃山参场、林业局参场和鸿达公司,并且已向药材集团化方向发展,资金技术已形成优势,现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今后只要在林地、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就会有极大的发展,林业在更新林地的同时,可将森林采伐迹地给参业企业有偿使用几年,并且要求他们在种参的同时,在作业道上栽上树苗,当人参起收后,立即交还林业部门,这样林业部门即可以节约了造林成本,又有收入,同时有为参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林地,一举两得,_____市的人参因无污染、低残留,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打出“绿色人参”的品牌,是有可能的。

平贝以_____镇、年丰乡、工农乡为重点,在保持4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扩大种植面积,平贝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技术资金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并且现在还形成了一只成熟的销售队伍,每当平贝起收时,一支收购队伍活跃在城乡,平贝种植户足不出户就可将平贝销售出去,目前,平贝已成为城乡人民发展庭院经济的首选品种,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种植户大部分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平贝,这样既不利于形成规模,又因连作使平贝的病害加重,导致收益降低。今后,平贝要走出庭院到大田中种植,以村屯为单位,实行集中种植,这样既便于看护,又有利于轮作,减轻病害,增加收益。平贝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先集中加工,集中销售,摆脱农民以卖鲜货的局面,增加农民的现实收入,以后再图深加工。

五味子以林业局各有资源林场为主,采取保护加繁育的方法增加产量,形成稳定的供货渠道,五味子现在主要以采摘野生果实为主,药源极不稳定,难以做到有计划生产和供应。所以,五味子应在储量丰富的地区划出保护区加以保护,并且大力发展人工栽培,这样可以形成稳定的货源,抢占北五味的市场。近几年由于过量采挖,野生刺五加资源面临枯竭的困境,所以,应加强保护现有的刺五加野生资源,同时加快人工发育的过程,适量作货,维持可持续发展,刺五加可以郎乡、林业局的林场为主。

暴马子、满山红等品种主要以野生为主,在本地区的储量也较多,随着林区封山育林的进行,他们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暴马子又是绿化树种,繁育也较容易,我们只要加以适当的保护就可做到永续利用。

林蛙作为一种滋补保健品,人工养殖现已取得成功,作为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在严加保护的同时,积极进行人工的饲养,保护可以使林蛙资源得以繁衍生息,使药材的品质,不至于因为人工养殖而退化,又为人工养殖提供了良好的种源。神树镇在林蛙养殖上先行了一步,在为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又使国家的野生资源得到了保护。今后神树镇林蛙的发展,应重点放在保护与饲养上,使林蛙这一资源得到进一步发展。

3、建立山特产品中心市场。

_____市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哈伊铁路、哈佳铁路贯穿全境,尤其是哈伊公路的全面贯通,为小兴安岭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小兴安岭地区所产的山特产品,绝大部分要通过哈伊公路出,_____市是_____最南端的一个行政区市,在这里建成一个小兴安岭山特产品中转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应把地域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4、正确引导,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药材发展环境。

随着我省北药开发的进行,各种虚假广告也乘虚而入,“南北可种,四季皆宜”,不分土壤、温度等不实的广告扰乱了广大种养户的视线,由于当前有些中药材种子比较紧缺,有的不法个体业户,利用北药开发契机,抓住广大农民盲目求购种子的心理,不仅高价出售种子,牟取暴利,而且出售假种、劣种和以商品代替种子,有的种子价格过高,每亩种子投入接近或超过产品收益,致使农民种植药材无利可图或造成亏损,有些不法业户也把一些病、残或毫无繁殖能力动物做各种育培,坑害广大养殖户,还有的广告效益分析几乎是天文数字等等。

虚假广告严重的扰乱了中药材生产,极大的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开发北药的同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境内宣传种药材饲养广告业户,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宣传内容负责,要求他们到指定部门进行登记,在登记的过程中,对他们的种植与饲养场地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他们的条件、设施、规模、种养的数量、时间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技术人员的数量、职称,回收合同是否规范。提供的种子(种畜)的质量如何,经济效益分析是否可信。还应组织一个专家组,在考察作广告业户的同时为广大种植与饲养业户提供技术、市场等咨询服务,为他们种植与饲养中药材提供可靠的帮助。这样做既可以打击虚假广告,又可以保护广大种植与饲养户的利益,维护中药材生产的正常发展。

5、运用价值规律,合理调整中药材收购价格。

在价格体系中,收购价格是与生产者直接见面的价格。许多重要的改革。收购措施都要在收购价格中体现,所以运用价值规律,合理调整中药材的收购价格是中药材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其他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调整,部分中药材收购价格表现出偏低,使很多药农和药材采集者弃药从农,造成很多野生药材资源的浪费。稀有中药材出现脱销,因此,要遵循价值规律,依据其他农副产品的合理比价,调整好部分药材收购价格,调动药农采挖药材的积极性,做好资源既不浪费,药农有又效益,保证市场供应。

6、加强横向联合,发挥我市资源优势。

_____市境内蕴藏的中药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够满足保证我市医药市场需求,而且有大量的品种、数量销往外省市和供应出口。要进一步发挥药材资源优势,使之转化成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就要疏通流通渠道,加强横向联合,以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横向联合:首先,搞好与各制药厂的联合,向生产企业提供大量原料。其次,搞好县、省外经营单位的联合,互相调剂地产药材,减少脱销断档的品种。三是搞好同各生产单位的联合,有计划地收购珍贵地道药材,供应市场和出口需要,发展我市药材生产,促进北药开发进程。

总之,北药开发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地域优势,加快发展具有本地农业特色的中药材生产,扩大规模,形成规范化基础,建立符合当地实情的市场,才能有所作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11篇】特色产业培植调研报告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22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第12篇】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下面是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请参考!

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2022年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2022年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2022年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2022年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2022年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22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2022年,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22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2000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2000公斤左右。计划到2022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22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 2022年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22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2022年,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22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2022年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22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2022年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22年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

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22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22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2022年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2000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22年“十一五”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11、杂种玉米制种产业

2022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产量380万公斤,产值2500万元。杂种玉米的种植以玉龙县河谷区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华坪县的新庄、船房及永胜县的三川镇等乡镇为中心。计划到2022年将建成杂种玉米基地1.5万亩。

12、荞麦产业

我市2022年在宁蒗县和玉龙县的冷凉山区已种植荞麦8.46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8000万元。计划到2022年将建成荞麦生产基地6万亩。

13、优质茶叶产业

我市的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华坪县海拔1700-2100米左右的乡镇,到2022年已种植茶叶1.3万亩,投产采摘面积0.98万亩,生产鲜茶叶1680吨,生产干毛茶336吨,实现产值700多万元,并已获得73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

【第13篇】2022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薛城区沙沟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镇。

一、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沙沟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总面积84.5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人口5.5万人。全镇

特色产业主导产品为木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业人员4100余人,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4亿元。自以来,重点培植了捷利林业等8家限额以上骨干企业,全镇发展民营企业24家,总数达到4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20户,总数超过1000户。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8项,合同利用外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年均增长50%。先后招商引资了枣庄港、济正保健品、顺翔科技、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项目,捷利木业等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百万元项目20个,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12个,增加税收2200万元,为沙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主要特点和经验做法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全镇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重点骨干项目多。顺翔科技、枣庄港、济正保健品、捷利木业、超级市场等一批骨干项目、龙头企业促进了沙沟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1-9月份,全镇实际利用外资3.68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2%和117%。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大。为确保特色产业发展,自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自至今,全镇共有总投资1.6亿元的济正保健品、总投资1.2亿元的枣庄港、总投资1.2亿元的顺翔科技、总投资1.2亿元的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企业,带动了沙沟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沙沟镇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骨干企业少;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和意见建议

今后,我镇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做好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结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农业、林业大镇向工业化城镇转变

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兴镇意识,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资落地项目,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确保建设见效。不断拓宽招商新空间,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做到引资一个,落实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结合市区城市规划,切实扩大城镇建设规模

结合新城城区南扩、薛城城区南拓的市区城市规划,以个体经济为重点,发展私营经济主导型城镇。以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在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镇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高规划档次和建设水平。突出特色,强化功能,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工贸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城郊型城镇。

(三)结合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枣庄港建设,加快鲁南物流中心建设速度,继续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镇内旅游资源,开展以铁道游击队基点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加快城镇住宅示范区建设,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因势利导,启动民资、外资,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在全镇形成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良好局面。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范文,共有5737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下载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