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调查报告 >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15-02-02 07:02:24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第一篇:关于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 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灌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苏锡常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亲情缺乏。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仅是尽到自己的本职(做饭、洗衣、接送等)。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 “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第二篇: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灌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苏锡常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亲情缺乏。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仅是尽到自己的本职(做饭、洗衣、接送等)。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三、问题的成因

1、淡化区域性教育。由于近几年打工潮的兴起,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城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区域差距,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外出务工的父母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在家里的监护人由于于文化层次较低仅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政府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第三篇:安徽望江县高士镇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安徽望江县高士镇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调查目前我镇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了解其形成原因,并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全我镇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 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我镇中心小学部分班级,主要是以四、五、六年级。问卷人数200人。用百分率统计了问卷结果。

三、调查项目及内容

问卷共分四大部分,一是家庭状况方面;二是学生情绪方面;三是人际关系方面;四是消费方面。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灌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苏锡常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亲情缺乏。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仅是尽到自己的本职(做饭、洗衣、接送等)。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问题的成因

1、淡化区域性教育。由于近几年打工潮的兴起,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城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区域差距,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外出务工的父母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在家里的监护人由于于文化层次较低仅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政府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第四篇: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马栏镇工会

一、调查的背景

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4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14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从人的成长阶段来说,未成年人处于一个危险的过渡年龄阶段,个性正在形成中,可塑性较大。比如,独立性迅速发展,而认识能力发展滞后;精力过剩,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受到不良影响,会用之不当,出现行为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留守儿童交由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家庭环节缺失,这种缺失使青少年人格发育不健全,他们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明显要多。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县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打工,走向全国各地。其子女大多留在学校读书,成为“留守儿童”。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样本的选择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以马栏镇为样本,作为调查区域。

2、调查内容

我们的调查,旨在了解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影响比较大的第二监护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留守儿童目前在学校学业成绩、行为表现等状况。

3、调查方法

差”是普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教育要对留守儿童担负起更重的教育与管理责任,以高度的负责态度和忘我的爱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率。比如,对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进行跟踪辅导;经常与其父母取得联系,给予亲情呵护;经常走访,提高第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仅靠妇联与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群策群力。有关专家建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最好的出路: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在本地,既利用了当地资源优势,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全程流动。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护留守儿童,一是对儿童负责、对民族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二是不能让祖国的劳动大军为国家建设流汗之后,再因为孩子流泪。

6

第五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学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董文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如今,留守儿童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针对我校留守学生情况和开展留守学生教育的工作,现将情况汇总如下:

一、 我校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据统计

我校是农村初中制学校。2014年秋季新学期,我校共有在校学生406名,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以七年级1班为例,总学生数41名,其中26名为双亲留守儿童,2名为单亲留守儿童,13名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比例达62%左右。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的直接监护人是他们的爷爷奶奶。

二、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在我镇,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同时,打工农民的子女却远离了父母,成为了“留守孩子”。从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频率低,一般每年回家1—2次,在家停留的时间较短,与留守孩子沟通的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种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属于孩子学校的事情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不受监护”的人。此外,青少年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极容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目标。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在遇到失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亲朋师友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爱斤斤计较,不合群。(3) 冷漠乏信,情绪易波动,爱发脾气。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产生怨恨,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一些留守孩子甚至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失,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被爱和去关爱别人。

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和(请你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hAOWOrd.coM)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由于父母长期远离,留守儿童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

word该篇DOC格式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范文,共有1030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下载
小学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