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学生作文作业 >

作文中如何有“我在”“心在”

发布时间:2014-08-02 10:01:00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作文中如何有“我在”“心在”

——将“真情”融注在细节上

“情”是文章永恒的主题,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篇佳作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情”好比文章的血脉和灵魂。没有“情”,就没有感动人心的诗,也没有感动人心的歌,同样也写不出好文章。写文章必须在情上下功夫,只有用真情去灌注,文章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写得感人,让动人的情感去感动、感染读者。从2001年开始,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增加了一条新要求——“感情真挚”,这也是作文感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在学生习作中,却普遍存在感情淡漠、语言干瘪、材料陈旧、缺乏表现力等问题,表现为 “三缺”, 即“缺真情”“缺真实”“缺思考”。“缺真情”表现为创作者“我”与关注对象“他们”隔膜,感觉“我”是“我”,“他们”是“他们”,文句的背后没有一颗“心”在 ,好似“隔靴搔痒”;“缺真实”表现在材料的笼统上,几乎看不到具体真实可感的材料,没有细节,没有画面,没有场景;“缺思考”表现看问题肤浅,就事论事,没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缺乏深度。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作文中没有“我在”“心在”。

新课程理念强调“文中有我”,即文中有“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我的思考”。写“我的经历”,那么经历就是个体的;写“我的体验”,那么体验就是独特的;写“我的情感”,那么情感就是真实的;写“我的思考”,那么思考就是个性化的。

如何在作文中有“我”在,“心在”?那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精细把握文字的能力,以培养阅读中的细腻通透的感受,以使其先有心;那就是训练学生在生活中精准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以培养生活中细腻感知的能力,以使其会用心。

(一)在阅读中揣摩“情”

在阅读教学中,我非常赞赏重庆一中周鹏老师提出的这两句话:“每一句的背后都有作者的一颗心在”“把心放在细节上”。因此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是什么,更要知道是如何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对文本深入透辟的解读,训练学生精细把握文字的能力,以培养阅读中的细腻通透的感受,使学生有“情”于心。

对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更要落实到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上去,即“把心放在细节上”,那如何指导学生在文中揣摩作者从细节上体现情?

(1)品意象,体会作者融注的“情”

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形成了“景与情”的融合。在意象的选择和描绘上,作者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绝非随意而为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意象的形、声、色、态、味等多种角度去体验作者营造的意境和滋味,深入体味作者在文字背后细微的情感。

《雨巷》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丁香”为意象来寄予他的哀愁呢?通过分析和揣摩让学生明确:丁香花从形态上看,纤小文弱;从颜色上看,常为白色和紫色;从外形上看,丁香花像一个结,使人联想到“愁心”;从花期上分析,丁香花开花的时间很短;从古典诗歌来看,丁香也成为了’愁心“的象征。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揣摩,学生明白了在本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其实象征了美丽、高洁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如丁香姑娘转瞬即逝,不可把握,给人以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又如:《致橡树》中的“橡树”和”木棉” ;《陋室铭》中“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

(2)品句式,体会作者凸显的“情”

句式可分为整句和散句,又可分为陈述、疑问、我使等,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选用不同的句式,可以使要表达的情感得到凸显。

《纪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在第四部分结束,对于得知惨象的惊愕,对于当局者的凶残,对于所谓学者文人的下劣,作者泣不成声,悲愤之情到了极点,简直无法说下去。但是,请愿学生的冤屈未昭雪,当局者残杀学生的暴行未被揭露,流言家的阴谋未被揭穿,所以,作者才从极度的悲愤中喘过气,用断断续续的话继续说下去。

又如:《故都的秋》中“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舒缓的短句中渗透了压抑、低沉、悲凉的心情。

(3)品虚实,体会作者营造的“情”

眼前之境为“实”,想象之境为“虚”,作者往往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能,将“虚与实”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郁达夫走在清晨的大街上,看到一夜之间,大街上满地落蕊,初一看,怎不像“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之境呢?但仔细一看,又不是花,在实景于幻境中反映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别康桥》中“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在美丽的康河边陶醉于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曾熟悉而美好的留学生活中,在“现实”于“梦境”中,营造了对逝去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4)品修辞,体会作者倾注的“情”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用,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使文章魅力四射,光彩照人,产生神韵之效,而作者将情感倾注在修辞手法中。

《我月色》中“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清雅、朦胧、淡丽的月色我边,得到暂时解脱后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5)品词语,体会作者渗透的“情”

在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后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揣摩,体会作者渗透的思想情感。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所以我在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平添”一词准确传达出出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民众的麻木、愚昧、不觉悟让鲁迅感到异常的“寂寞”,犹如漫漫的黑夜,让人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当但是作为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在《药》的结尾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让后来者看到希望。

《我月色》中“我且受用者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传达出作者在宁静、朦胧的月色中得到暂时解脱的一种心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解说员从这里快步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一个“快步”写出了解说员已经很无动于衷,作者正是要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6)品描写,体会作者渲染的“情”

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的方法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肖像等,细腻的描写可以将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从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上揣摩作者渲染的“情”。如:《我想铭记的一个细节》

“秋日里的一个下午,我信步在园子里走走。距我不远的前面,一位三十多岁的父亲与他四岁的女儿,正欢笑着散步。然后到了石阶处,父亲跨上去,侧身伸出手,那宽大的手低低地划过一个半弧的轨迹,稳稳地停在空中,手掌也同时摊开,如绅士般恭敬,老者般亲和。然而女儿独自地,稍有些吃力地爬上台阶,蹦跳着向前了。父亲愉悦地跟上去。”作者采用了了细节描写,将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融合到一起,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对女儿那种博大无言的爱。

其它的方法还有对比、宾主、对比、承转、烘托、言比、宾主……

(二)在生活中体验“情”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情感体验的反映。好文章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流淌出来,它发自真心,发于真情,发乎真性。心坎的清泉来自何方?它来自五光十色的社会,来自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关心、了解、寻觅、体验、感受,从生活的细节中去观察,去体验”情”,从而为写出真情的文章打下基础。

1、生活中要处处有一颗“心”在

要身入生活,要心入生活,才会在我们熟悉的人和事、景和物中有所发现和感悟。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活”中,但是感受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人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吧客观事物摄入自己的眼帘,映入自己的脑海,而且在极其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鲜活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有的人身在生活,心却在游离,再感人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看问题自然就是浮光掠影,自然也就写不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

怎样在生活中处处有一颗“心”在呢?那就需要对生活的细节有敏锐感知的能力,首先是对观察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还有就是不光用眼睛、还有用鼻子、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郁达夫《故都的秋》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将景于情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典范。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我们从以上的文字中得到如此的启示: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碧绿的天色”“青天”“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而“驯鸽的飞声”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而“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人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尤其是其间的几个细节:“破屋““破壁”在荒凉的景色中透出破败;“泡一碗清茶”“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动作中反映出清闲、落寞,从而将作者的“清、静、悲凉”的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文章自然就有感人的魅力。

2、把“心”放在生活的细节上

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有这样一篇范文:

“刘雅的目光本来也是紧紧追随老师的,像一盏明亮的聚光灯。可是,突然,她不经意瞥见了窗外那个的女人——对面教学楼外高高的脚手架上,一个女人正在吃力地攀爬。刘雅的心随着她艰难的攀爬,被牵扯得越来越疼,像被尖利的钢针刺着一样。

深秋的风肆虐地刮着。女人背上吊着一根细细的保险绳,这让刘雅稍感安慰。她沿着纵横交错的脚手架,左一下,右一下,屈身,展臂,弯腰,终于爬上了中点。

在那儿,一只涂料桶正从空中掉吊下来,晃晃悠悠,像飘荡的秋千。女人手疾眼快,左手抓住脚手架,右手抓住晃动的桶,将它稳稳地放在自己脚边的木板上。然后,女人站在木板上,竟小心地解开了背上的保险绳。她左手抓着脚手架的钢管,右手麻利地拿着一把大刷子,弯腰在桶里蘸了涂料,挥手在墙上涂抹。左一下,右一下,刷子不停的挥舞,女人像一个豪放派的画家。片刻,墙上就是白晃晃的一片。

刘雅的心悬起来,高高地悬在半空中。她害怕女人从那七层楼高的脚手架上突然飘下来,像一片落叶。”——摘自《读者》2010年22期《请系上保险绳》

作者通过正在上课的学生刘雅的眼光,抓住这样一些细节“高高的脚手架”“深秋的风肆虐地刮着”,那个在脚手架上的女工艰难地攀爬着,屈身”“展臂”“弯腰”“爬上”“晃晃悠悠” ……等细微动作。不仅让刘雅的心悬起来,也让我们的心也跟着悬起来。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象我,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独特的发现需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丰富的情感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的积累。生活是情感的源泉,情感的基础。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情思就会像流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作文中就有了“我在”“心在”,日积月累,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word该篇DOC格式作文中如何有“我在”“心在”范文,共有491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作文中如何有“我在”“心在”下载
作文中如何有“我在”“心在”.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13057850505